分享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云中公子 2014-08-29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谈谈中医概念的特点(1)
 
中医概念的根本特点是来自于运动中,而不是从静止的角度来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和西医的来自于死体的概念不同,中医的的各种概念都是来自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对于各种生理现象的解释都是来自于活体,来自于活生生的生命,所有这些概念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或者大自然的运动之中,而不是呆在哪里、躺在那里不动,等候着人们给它下定义的尸体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这样的话,西医和中医,两者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医的时候必须遵守的出发点。
例如,阴阳这样一对概念,动者为阳,往上的为阳;静者为阴,往下的为阴。不可以把阴阳的概念理解为两个可以罗列、并列的东西:一块叫做阳,另一块叫做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阴阳本是一个东西,当这个东西动起来时将就叫做阳,当它静止的时候就叫做阴,阴和阳只是事物在某一个特定时段的不同的运动形态,因为运动形态的不同,分别叫做阴和阳。所以慎斎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本是一气,一而分之,则为二耳。但有质而凝静者为阴,无质而运行者为阳,无阳则阴无所卫,无阴则阳无所附,阴阳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
又如:地气上为云,这是阳气;天气下为雨,这就是阴——还是原来的那个东西,蒸腾上升就是阳气,下降就是阴雨,正因为阴是由阳气变化而来,阳也是由阴变化而来,所以,在大自然中或者生理现象中,阴中往往含有阳的成分,而阳中也往往含有阴的成分。
有一些同志不知此理,以为阴是阳的对立物,是妨害阳气的东西,而不明白二者之间是互相转化的同一个气。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的缘故,于是就把阳气的重要性吹上了天,又把阴气归结为万恶之源。其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和中医科学化的政策原则以及为贯彻这个政策而编写的中医教材的指导思想分不开的。
科学的方法要求把中医的基本概念条理化,按照科学的方法分别它们的不同含义,不容混淆。西医是在死人身上找定义、找数据,照此办理,中医的概念也就只能这样写。把阴阳的概念套进《矛盾论》的基本概念中,称之为“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表面看来似乎套得进去,但实际却上抹杀了东西文化尤其是方法论的根本区别,抹杀了中西医概念的根本差别,让中医失去了本身的真实面目。中医的科学化,结果使得中医西化,使中医变成西医的一个分支,中医西化的目的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中医的临床技艺已经后继无人,应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诊治的老中医已经所剩无几,中医教育的失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用行政手段干涉学术,揠苗助长,尽管动机无可非议,但是结果却使得苗半死不活,奄奄一息,这就是历史的沉痛教训。
阴精所奉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再谈中医概念的动态性质(2)
下面让我们从这两句话里再作出一点推论。
先说第一句:“阴精所奉人寿。”阴往上生,往上升,我们知道往上就是阳,那么不就是阴化为阳了吗? 阴化为阳,所以才说“其人寿。”
再说第二句:“阳精所降其人夭,”阳往下降,我们知道降就是阴,那么难道化为阴不是就要死了吗?所以才说“其人夭。”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阴气持续下降,那么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降无可降,那时候就会冲阴而阳,就一定会上升,以至于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上升属于阳,于是阴阳就会反复如此升降,阴阳也就会交替不已。假如阳气上升不已,以至于升到了顶端无可再升,那就会又一次下降,也会周而复始,形成了阴阳的交替循环运动。
再进一步推论。假如阳气的上升或者阴气的下降没有能够持续交替呢?那就一定是卡到某处无法持续进行升降运动,那就一定是死亡的到来。由此可知,生命的持续状态就在于运动,并且就在于交替循环的运动,这就是脾土主信的原因之所在。因为没有这一个信字,就会发生莫大的混乱,生命也将无法持续下去了。就像我们必须工作和休息交替进行,才能不断工作一样,生命必须是在循环往复中持续下去的,这就是结论。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生命必须在循环往复中才能体现,那么就不会坚持推崇阳气而鄙视阴气的搞笑说法了。
如果我们知道循环往复的重要性,那么就会知道无论是内经还是伤寒论都把土放在首位,顾护脾胃本来就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没有必要为李东垣设立补脾学派的名目。
明白了阴阳升降之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在正常情况下,阳气处于上升状态时,身体轻快,反之当身倦无力时候,必然是阳气不升导致。身倦其实是阳气下降的结果,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气血虚之类的说法。假如我们在湿土季节遇到主诉身倦的患者,首先应该想到的是阳气不升而不是血虚气虚。虽然气血虚也有身倦现象,但那不是主要症状。这个结论也说明了中医概念的动态性质。
阳气虽然上升不已,但是升是有限度的,因为阴气具有收敛收藏的性质,处于下面的阴气会吸引阳气,拽着它让它不能无限度的升。阴气虽然下降,但是也不能无限度的下降,因为阳气具有上升之力,就会吸引着阴气,使得阴气不至于虚脱。两者之间的吸引力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一旦二者稍微不平衡,就会发生疾病。一旦二者之间完全失去平衡,就是生命的结束。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关于中医概念的动态性质的举例(3)
火不是可以扑灭的,只能“火郁则发之,”用苦寒药物对抗的方法只是在少数情况下使用的方法。作为正治的寒热对抗,往往是作为清热的辅佐方法,而并不是单独使用的。
四气五味应该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概念吧,但是古人却是从动态上面来总结的,李东垣说:“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也就是说,气味的概念是从季节而来的。其实,整个的五运六气理论就是一部变动不居的、不断捕捉运动变化的学说。
阴虚,并不是简单的补阴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最常见的其实是针对阴虚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治疗。例如,对于血虚病机,传统是采用气多血少的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进行动态治疗的,又例如,由于肾虚导致的虚阳上浮,通常是清火、降气和滋阴并用进行治疗。再如,对于热邪必须泻火,但泻火也不是拿苦寒来直接对抗热邪,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火郁发之、清热散火、苦寒直折、辛温宣透、辛温解表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句话,“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现行的教材其所以不能拿来照本治病,就是因为编著们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只是把病症分型,罗列为静态的概念,这样做实际上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失去了中医概念的动态特征,与古人所说的用药如用兵背道而驰,这是把中医西化的结果,因而也就不能治病,不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中国的传统中医和传统文化相一致,却和善于用静态的眼光看问题的西方科学方法论不符合,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