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定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高山馆209 2014-08-29

打开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部分教学内容更适合于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应怎样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进行科学的定位呢? 

  一、教学目标,应促进农村儿童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应定位于,促进农村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农村社会、参与农村社会奠定基础,培育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公民。这样一个总目标,必须分散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之中。为了促进农村儿童的发展,对教材的原有教学目标,必要时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如《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一课中,课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了解,知道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学会尊重、欣赏、接纳不同民族人民的风俗习惯。针对这一教学目标,考虑到农村人群的单一性和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时,可有所侧重,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首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知道的风俗习惯,然后全班交流,同时讨论一下,这些农村风俗习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是全盘否定?还是继承发扬?让学生明白这些风俗习惯的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学习,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正确处理各种风俗习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应贴近农村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农村生活对农村儿童具有独特的价值,农村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形成和发展教育者所期待的德行。因此,教师要让教学内容贴近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真正使德育内容生活化。如《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中,教材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遵守交通规则,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走斑马线,认识各种交通标志等等,这些内容对于一个农村小学学生来说,偏离了生活实际,在农村大多数没有红绿灯,没有斑马线,我们应该以教材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一点实际的内容,比如:教育学生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靠右边走;不要在池塘边玩水;坐校车上下学时要遵守乘车纪律;不要爬上顺路的拖拉机等等。这样的内容看似与教材不符,但这正是新课改理念的体现,教材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的话题、范例。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的手段,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不空洞,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喜欢,更具有教育意义。

  三、教学手段,应符合农村教育实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城市学校,多媒体具有很好的辅助功能,然而许多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更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教学工具,以提高教学效果。如《蔚蓝色的地球》一课中,由于农村小学没有互联网,没有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演示,所以,可以把许多关于地球方面的资料制作成幻灯,同时辅以文字说明,这样,随着一张张变幻的幻灯片,一段段科学准确的文字介绍,学生也能了解到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也能感受到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的探索过程。事实证明,只要选择合理、运用得当,传统手段与教育过程的优化组合,也能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农村儿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如何定位品德与社会课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出特色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为科学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