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明则日月不明"考释

 johnney908 2014-08-29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云雾不,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稾)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我的个人见解:

明通萌,形通;萌通蒙,音通.

蒙所通之字更多,略举例如下:
矇:《楚辞·七谏》:“冀幸君之发矇。”《考异》:“矇一作蒙。”《文选·长杨赋》:“迥今日发矇。”李注:“《礼记》曰:‘昭然若发矇矣。’ 矇与蒙古字通”

濛:《楚辞·七谏》:“微霜降之蒙蒙” 《考异》:“蒙一作濛。”《尔雅·释地》:“西至日所入为大蒙。”《释文》:蒙作濛。(濛又通朦,懞。)

梦:《尔雅·释地》:“楚有云梦。” 《释文》:梦本或作蒙。

霧:《文选·甘泉赋》:“霧集而蒙合兮。” 李注:“《尔雅》曰:‘天气下,地气不应,曰霧。’ 霧与蒙同。”

古籍中多有通假.敦煌医简中的通假更是到了"极为随便"的程度(《敦煌古医籍考释》).如形脏-刑脏,黄帝-皇帝,外缘-外员,喜言-戏言等等.此处明通蒙不足为奇(何紹奇,李今庸氏亦有类似观点。)

回到经文:天明者,天蒙也;地气冒明者,冒蒙也。云雾不者,不晴也(《史记·天官书》:“天精而景星见”。注:“精即晴”)。

之所以“天蒙”,乃由于天气“藏德不止”。天不藏德为不及,藏德不止为太过。只有藏而时下才为常。天气不降,则蒙蔽日月;交通不表,则地气无从上升。“天地四时不相保”,皆为“交通不表”之故。

如此解释则文义贯通,且合自然之理。

大明小明之说,不见于其他典籍,也于理难通,个人认为纯是王冰随文敷衍。

将“藏德不止” 拆分解释为“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运不息,故曰不止。”也属牵强。

地气冒明之义,亦迎刃而解。无须生拉硬扯到“风热之害人,则九窍闭塞;雾湿之为病,则掩翳精明”上。
 
另:
空窍,孔窍也。
恶气不发,也是历来解释纷纭。很多人觉得应该是恶气发啊,所以才灾害频至嘛。因此将“不”释为语助词(始于于鬯),恶气不发=恶气发。内经中虽有类似例子,但此处应该不是。恶气不发则郁,郁则亢盛,薄所不胜,乘其所胜,失位失序,灾害至矣。这是个动态的链条,运气篇中多有论述。惜乎后人只盯住一点,只看到发,没看到之前的不发。

整段话阐述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并未牵扯到多少人体的病理):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则合于道。如果天气藏而不止不下降,应至而不至;继而地气不升,不至而至。两者皆为害,阴阳不交通故也。
 
古人以超凡的智慧,凝练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完美的时空病理模型。我们要想读懂它,一是要勤求训诂,释字探源,以避免随文演绎,以经注我之弊;一是时刻不要忘记时空二字。
 
附上他人注解一篇以资对照:
 
一、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二、注释:
1.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言天明不竭,以清净故致,人之寿延长,亦由顺动而得,故言天气以示人也。净。马莳、张景岳本作“静”,当作“静”字解。
2.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德,指自然气候中含有促进万物与人类生化作用的力量。藏,是隐藏而不显露。张景缶:“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运不息,故曰不止。”四时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隐则应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犹见隐也,况全生之道,而不顺天乎。
3.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空”同“孔”。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直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
4.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阳谓天气,亦风热也。地气谓湿,亦云雾也。风热之害人,则九窍闭塞;雾湿之为病,则掩翳精明。取类者,在天则日月不光,在人则两目藏曜也。《灵柩经》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丧明于易。(易无此文,岂误记丧羊为丧明耶。守)岂非失养正之道邪!
5.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雾者云之类,露者雨之类。夫阳盛则地不上应,阴虚则天不下交,故云雾不化精微之气,上应于天而为白露不下之咎矣。《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也地气,云出天气。明二气交合,乃成雨露。《方盛衰论》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明气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6.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夫云雾不化其精微,雨露不霑于原泽,是为天气不降,地气不腾。变化之道既亏,生育之源斯泯,故万物之命,无禀而生,然其死者,则名木先应,故云名木多死也。名:谓名果珍木。表谓表陈其状也。《易系辞》曰: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则不否也。《易》曰:天地不交,否。
7.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稾不荣。恶谓害气也,发谓散发也,节谓节度也,菀谓蕴积也,稾谓枯槁也。言害气伏藏而不散发,风雨无度,折伤复多,槁木蕴积,春不荣也。岂惟其物独遇是而有之哉,人离于道亦有之矣。
恶气。张志聪:“恶气,忿怒之气也。按岁运四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湿土主气。盖湿热之气上蒸,而后清凉之露下降。故曰:恶气不发者,言秋冬之令不时也;风雨不节者,言春夏之气不正也;白露不下者,言长夏之气不化也。”
菀稾。莫仲超:“菀,郁也。稾,枯也。”言四时之气不行,则草木枯槁而不荣。
8.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不顺四时之和,数儿八方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数:屡次、频繁的意思。央:久矣,远矣,中也,半也。未央:即没有到一半的意思。
9.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道非远于人,人心远于道,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矣。
三、译文: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由于天德隐藏,运行不息,不自暴露它的光明,所以万古长存而不下。如果天不藏德,显露它的光明,那么日月就会没有光辉了,好象人体的孔窍受到了邪气的侵袭一样,天气因而闭塞,大地因而昏暗,云雾弥漫而不能上升,则雨露就不能下降,上下不相交通,阴阳不和,生长的泉源不能灌溉万物的生命,就是很大的树木,也难免要凋谢了。恶气不时发作,风雨没有调节,当下的白露不能下降,所以草木枯槁,失去了它的繁荣现象。不正的贼风,急暴的大雨,频繁的发生,天地四时的秩序紊乱,破坏了万物生长规律,使得万物的生命未到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适应自然的变化,注意修养,所以身体没有大的疾病;要是万物都能不失于修养之道,那它的生气也就不会衰竭了。
四、按语:
本节源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本节是借天以喻人,要求人们注意摄生之道,顺应天时,保全生气而不致衰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