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性高血压病不可“降压”

 zpc538 2014-08-29

 一、三个病例的启示

据《中国青年报》2006年2月7日报导:“我国高血压患者1.6亿”。该文说:“卫生部近日印发的《防治高血压宣传教育知识要点》指出,近年来,由于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与1991年相比,200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万人。据介绍,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即全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每5个成人就有一人患高血压。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提出:“越早期发现高血压,越早期治疗和控制高血压,高血压对心脑血管造成的损害就越少。”

因此,高血压病的正确治疗,就成了医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人们认为,对于高血压病采用“降压”方法,是天经地义的,都会接受治疗。然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压病有寒热之分,热性高血压可使用“降压”方法,而寒性高血压则不可。请看下面三个病例:

1)、张××,男,64岁,湖南锡矿山矿务局职工。因患高血压、左侧脑血栓,后脑痛,手足麻胀,并时时出现“心”部疼痛,类似心绞痛,较为剧烈而持久,可达数小时。发作时,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出冷汗,呼吸困难,心稳不住,有死亡的恐惧。每天须服硝酸甘油3次,且脚跛行动困难。多医治疗无效,于2005年11月8日前来诊治。据患者说,因高血压服降压药,逐渐出现精神紧张心部疼痛。

我们认为,患者脚冷,且全身有畏寒感觉,寒气本下流,不予降压治疗,从痰瘀养心着手,拟如下处方以试探:

        防风8克     杏仁10克      桃仁8克      土鳖6克

     枣仁10克   柏子仁10克  制南星8克   青蒿10克

    鳖甲12克      天麻12克    法夏6克    浙贝母6克

    当归12克      阿胶10克    全瓜蒌10克  太子参30克

11月13日,心窝痛明显减轻,大便可以,因感冒出现干咳,即于上方加麻黄5克、枇杷叶8克。去防风、太子参;减制南星为5克。

11月18日,咳嗽明显减轻,痰已能咳出,未出现心部疼痛,硝酸甘油已完全停止服用。更方如下:

     羌活3克      独活5克     桑寄生10克     桃仁6克

    莪术6克    胆南星8克      阿胶10克    全瓜蒌12克

    全虫3克     枣仁8克       柏子仁8克      当归12克

   鳖甲12克

12月9日,自感舒适,麻胀感减轻,即于上方加川牛夕12克以降压。服后即心部发痛,急去之;加桂枝8克、升麻5克。

12月20日,因天气大变,气温下降,心痛又发作一次。于上方中加附片8克,去全虫。

1月13日,心痛缓和,即进补中益气汤加味:

    生芪15克      党参12克     白术10克     当归12克    升麻3克

     柴胡3克      枣仁10克   柏子仁10克    附片6克    桂枝8克

   天麻10克       桃仁8克       陈皮6克     炙甘草6克

从此,心部疼痛再没有发作,且脚行走有力,调理一个月,自行停药。

2)、邹××,女,69岁,冷水江锡矿山矿务局职工医院诊断为高血压(190/100)、气管炎、冠心病、糖尿病,服降压药已一年多,头汗直流,双手冰冷,头晕出气不舒,胸闷,不能费力,腿发颤,从汽车站到“心连心”超市,大约300米远,要走一个小时,每走三步要停下来休息。近20多天来晕倒过四次,且一年来出现过一次大的心绞痛。认为是胃痛,几乎都是由寒引起,大小便通畅。于2006年2月17日前来就诊。

综上所述,诊断为中气下陷。此中气下陷全由过分降压所引起,即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防风8克      生芪15克       太子参30克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枣仁10克        柏子仁10克     升麻5克

       柴胡5克      天麻12克        川芎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2克      丹参18克         郁金10克     炙甘草5克

嘱咐病家陆续减降压药。

2月22日,自觉轻松,能多走几步了。近两天出现咳嗽,一天要咳三次;脚仍然凉。更方如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枇杷叶8克       法夏5克

   浙贝母8克      生芪12克       淮山15克          桃仁6克

     枣仁10克   柏子仁10克    全瓜蒌10克     远志8克

     白术10克       茯苓12克

2月27日,已停服降压药,咳嗽缓和,自感轻松多了,又能多走几步了。近来心窝至脐出现不少疮疖小点,不痒,大便不通畅:

       防风8克      银花8克       连召6克      蒲公英10克

       僵虫8克     桃仁6克     鳖甲10克       枣仁8克

      柏子仁8克      瓜蒌仁15克       丹参15克     郁金10克

        赤芍15克      太子参24克        法夏6克

3月4日,身感轻松舒畅,行动自如,完全恢复了以前的体力,从汽车站一气可以走到“心连心”超市不用休息了。只大便有些不通畅。嘱咐用胶囊装玄明粉3克,两天后大便通畅,即自行停药。

3)、张××,男,54岁,锡矿山矿务局职工。患高血压、支气管炎,每天早晨干咳很重,声音洪大,往往咳得气接不上来。平素烟抽得多,咳嗽十几年,异常痛苦。曾到外地治疗多年,花了不少钱,不但病不少减,病情反而日益恶化。于2005年10月26日前来诊治。当即主方如下:

     石菖蒲6克       远志8克       枣仁10克      柏子仁10克

       玄参12克     生芪15克    太子参15克      知母10克

      丹皮12克       桃仁6克         莪术6克     全瓜蒌12克 

     葶苈子8克     枸杞12克    鱼腥草12克

     嘱其陆续减降压药。

11月5日,吐痰甚多,小便通畅,气接不上来的现象大为减轻,咳也随之减轻,但大便仍每天2~3次。去菖蒲,知母减为8克,太子参加至24克,再服10剂。

12月4日,咳已基本缓和,为了证明疗效,自行停药半月,咳不反弹,然大便仍溏。原方加薤白10克。

12月24日,已完全不咳,大便已转正常,即调理收功。

上述三病例,均系高血压病,医院均从“降压”处理,可是“降压”的结果,都使病情加重:前两例都因“降压”而并发冠心病,后一例使咳嗽顽固而致无法可治。均为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都有“痛不欲生”的念头。我们认为,这三例高血压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脚冷或全身有畏寒的感觉,属寒性高血压病。为了进一步证明寒性高血压病不可降压之事,我们又记录了一个由高血压病降压而引发心脏病的完整过程:李××,男,54岁,湖南锡矿山矿务局干部。近来患高血压病,检测血压为160/100,服了六天“尼群地平片”降压药,每天一粒,开头降为100/60、110/70,加服半粒,近一、二天血压又增高为160/100,昨晚出现胸部左边有钻痛感,脚凉、双手有畏寒感觉,大便每天2~4次,腹微微痛,痛就要上厕所,左边与后脑有不舒感觉,双手握力不足。显然加重了阳虚,引发了肝脾下陷,我们反其道行之,使用“升压”方法,也就是中医的所谓“提升肝脾”法,此例病情立即好转。此为“寒性高血压”患者,踩出了一条新途径。其所使用的药品为四君子汤与补中益气汤所组成的药物。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与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经实验研究表明均有抗突变及抗肿瘤的作用。

以四君子汤对不同危重杂症的应用,并不是否定辨证。这是因为各种不同的疑难杂症常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脘腹不舒,隐隐作痛,腹胀与便溏或泄泻等症状。按照中医辨证都可辨之为脾虚。李东垣说:“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散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所以,以健脾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是有可靠的理论根据和临床实效支持的。当然,脾虚与气虚关系密切,且常为因果,所以在临床上有“善治气虚者,多从健运脾胃着手”之说。有人用四君子汤对胃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做过实验研究:用二味药、三味药、四味药的不同配伍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没有比相应的单味减少,或相等,或有所增加,其最大的杀伤配伍是四君子汤全方,即四药同用。说明四君子汤的配伍方法有其明显的合理性,并提示“茯苓”在本方配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四君子汤与补中益气汤均有显著的抗突变作用,但两者相较,四君子汤的作用不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强,即补中益气汤抑制癌细胞高于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是尊《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旨:“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重用黄芪大补肝脾之气,升阳固表;人参、白术、炙草益气健脾,四药共成补中益气之功。伍当归养血以配气,陈皮理气以防壅,更加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使中气得补,清气得升,则顽固难愈之疾可愈。

其实李东垣所谓“脾胃之气”,非单指“脾”和“胃”之气,而是指全身正气—元气;李氏之所谓“升阳”,是重在升肝之清阳。世皆谓“柴胡”为升提脾胃之品,非也。刘渡舟说:“所谓升发作用,并非柴胡本身具有上升的作用,而是通过其疏泄肝的功能使气机上行,从而产生升发作用。”可见升脾胃之阳就是升肝之阳。人参、黄芪、炙甘草,性皆甘温,不但为脾之所喜,亦肝之所喜。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缓”亦顺肝之性。肝的作用大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人之元气自肾达肝,自肝达于胸中,为大气之根本。”肝为肾行气,即为肾行人之元气也,所以用人参大补元气,但非单补脾肺之气,亦补肝之气也。肝气健旺,自可代元气布化,以资脾胃之健运。

对于黄芪,张锡纯也有独特的见解,他在《黄芪解》中说:“问曰:‘黄芪为肺脾之药,今先生用以补肝,竟能随手奏效,其又何居?’答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子之言也。’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所以黄芪之用重在补肝之气,升肝之阳也,为治肝之要药也。

               二、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痰瘀互结

痰和瘀的形成,是肝脾虚弱所引起。首先是脾胃受损,使脾不健运、输转失常,则水谷精微之一部分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其次是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血中之浊脂不能及时疏泄,留而不去,反过来又阻碍脾胃运化之气机,造成新的浊脂生成,如此互相影响,愈积愈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血中之痰浊直接阻滞血气的运行,形成瘀血,这是脉管内形成瘀血的主要原因。血中之痰浊是痰与血的混合物,是造成痰瘀互结的初始阶段。这种病理状态持续发展下去,痰借血体,血借痰凝,凝血为瘀,痰瘀相结,着于血脉,血脉上凝着之痰瘀结块使脉管本身受损,局部气血的运行和温煦受阻,日久胶结不解,凝之愈坚,此脑中所谓“高血压”、“脑血栓”等脑部疾病之所由来也。

《读医随笔》说:“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而三焦为升降出入之地,命门为升降动力之原。《内经》以脑为“命门”,说明升降动力之原在“脑”。所以,凡气逆于上,皆乱于脑。脑中气血一乱,则一身气机之源虚衰,全身气血循环不循常道,水津亦不能四布,充斥于脑,或气滞,或血瘀,或痰生,则脑病丛生。

《内经》以脑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脑病可及五脏,五脏病也可及脑,所以脑病可从脏治。如:

肝病及脑:由于肝藏血、藏魂,主疏泄,对调节脑海血流量及疏达机体情志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肝病容易影响及脑。如肝火上炎清窍,可出现头痛,目赤或痛,心烦、急躁易怒等症;肝魂不藏,肝火扰神,可见惊狂、不寐、神呆,时发惊狂叫喊等症;肝火动风,可见手足瘛    ,或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尤其是暴怒后肝气上逆于脑,气血并走于脑,可见多种厥证,即便是肝阴虚、肝血虚而动风,也可见偏枯,头晕耳鸣,四肢经络牵掣,麻木不仁,或手蠕动、神倦瘛     等症。这些都是病发于肝而波及到脑的病证。

脾病及脑:脾主运化,职主升清,散精。脾气健运,脑神才能得到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充养,故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若脾气郁结,或脾虚不运,或脾气虚而不能升清等,都可导致大脑气血精髓的来源困乏而见神明之乱。诸如食欲不振,胃脘饱胀,疼痛与精神紧张、焦虑等同时出现。《内经》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足见脾胃病皆可病于脑。

由于肝、脾病皆可病及于脑,所以脑病可从肝、脾而治。脑病发生以后,易产生痰饮瘀血而为病理产物,而痰饮瘀血产生后又可交阻脑络而发生脑病。这种因果转换,常使病情恶化或加剧。

人的正常生理,有赖于脑之阴阳平衡;人之病理,常出现脑之阴阳失调;人之死亡,乃脑之精气决绝。所以阴阳失调是脑病的基本矛盾。气为阳,血为阴,对脑来说,气为阳气,血为阴精。说明脑病的基本矛盾是阴精阳气失调:阳为阴之主,阴为阳之基;阳气一有郁滞,就会产生气滞,气滞不但津液凝滞而为痰,而且影响血液的运行而成瘀,此脑中痰瘀之所由来也。脑中既生痰瘀,即耗损阴精阳气而虚弱。这就是“提升肝脾”治疗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

以“提升肝脾”来治疗寒性高血压病,为治疗高血压病开闯了一条新的途径,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优越性。

                                                                                    2006年3月16日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zyws20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