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十九)《宁子与追和岳阳楼诗复次韵》二首之一云:“个里宛然多事在,世间遥望但云山。”天社注引蔡文姬“云山万重”语。按此自用王摩诘《桃源行》:“峡里安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按岑嘉州《太白胡僧歌》云:“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即此意。
〇(二十)《题王黄州墨迹》云:“掘地与断木,智不如机舂。圣人怀余巧,故为万物宗。”天社注引《易·系辞》:“断木掘地,万民以济。”按《困学纪闻》卷十八引孔融《肉刑论》云:“贤者所制,或踰圣人。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诗意本此。
〇(二十一)《次韵文潜》云:“张侯文章殊不病。”天社注谓“无衰苶之气”,按此承上文“君亦欢喜失微恙”来,注未核。
说说蔡文姬?我对才女比较感兴趣哈。
蔡文姬的才华很不错,身世却太惨了些。
而且记忆超群。
这个,在古代诗书人中,也许不算超群,也就能背诵四百多篇诗文。
儿子生了,夫妻感情也还不错,她为什么要回来呢?
还是文化差异吧。
哦。读胡笳十八很是凄惨。
她那样对本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人,一有机会,必回故土。
可是作为母亲,太惨了。 当然母子情深,回来也是心情凄凉。两难吧。
是啊,真可怜。也是那个时代,人的命运不能自主。男人都难自保,何况弱女子?
她还算不错吧。有些女人,才华可能也不让于她,却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同样是命运悲惨,她还算是有所作为的人。
其实名不名的都是身后事,但作为女人,我觉得她的命运真是凄惨,国破家亡,夫离子散。这需要怎样的承担呢
?
命运凄惨的女人多的是哩。不说她那样的人,就是普通乡下女人,又有多少悲惨的人呢?
是啊,说远一点,其实所有的人生也足够悲惨的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不降临到脆弱的生命之上。
所以,文姬不算最悲惨的人。她毕竟还做了很多事业,还留了名声。
也足够惨的了。
那是因为有她自己的作品渲染,又有历史记载流传,看上去很惨。
不是看上去嘛,真的就是。 呵呵,要是把一些普通人的悲惨遭遇写出来,肯定比她更惨嘛。普通人沉沦于苦海而不能自言,岂不更惨?
当然惨的很多,那叫有苦说不出。
她有苦,还能写胡笳十八拍,跟她一起流落到异域的,还有多少比她更苦的女子,就那样烟消云散了,那更惨啊。
嗯,雨打浮萍。
“个里宛然多事在,世间遥望但云山。”“峡里安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古人也这么剽窃啊? 剽窃多着哩。
我觉得还是王更超然。 古代没有百度,一般人藏书不多,谁得了一本稀见的书,剽窃了人家也不知道。
哈。有意思么,太虚荣吧?
呵呵,自己没有本事,剽窃人家成果,这很常见嘛。
嗯。
孔融很有个性的,流传最多的主要还是让梨故事啊。
是啊,还有那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他也算魏晋名士吧?
那当然是大名士。
不肯归附曹操?
那当然。但是他反对曹操有些书生之见,并不一定正确。曹操代表新兴的阶级,孔融太狂了一些,看不起他的出身和作为。
魏晋版图大么?感觉人才辈出。
三国时期,版图被分割了。魏这边大些。最后还是被魏统一了嘛。
可惜魏的寿命也短。
混乱时期,一般都那样,需要有一个过渡的政权。
战国乱后,秦统一,只维持了几十年。
三国乱后,晋统一,也只维持了几十年。
就像隋为唐的铺垫?
南北朝乱后,隋统一,也只维持了几十年。
这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可以大题小作哈。 呵呵,完全可以写一个文章,以前没人说过哩。
你总是有妙招嘛。 包括近代,清亡之后,袁世凯也干了几年。
我也想到这个。
呵呵。
还有国民政府。 因为久乱之后,乱不能马上消除。虽然统一,但权力不稳,容易倒塌。
嗯,权力也需要动态平衡。
是啊。经过一个短暂的政权,下一个政权就会吸取经验,而且乱后又乱,人心思治,下一个政权就比较稳定些。
嗯,我想到的是物理现象的能量转换呢。
这个我不懂了。说说。
以前我们做实验,一个球从高处滚下来,不可能到了低处马上停下,还要来回滚动,最后停在最低点,就是势能(高度)转变为动能(滚动),直到能量被摩擦发热消耗掉,才逐渐稳定。
哦。这个很形象。是惯性吗?我以前想到了惯性。这个更形象些,可惜我不懂哩。
惯性是指事物被外力改变前保持原来的特性。比如坐在车子里,突然起动人会后仰,就是人习惯原来的静止状态。 我想到的是刹车,停下之后还有一段滑行。
刹车人往前倾是惯性,车子的滑行好像主要还是因为能量没有释放完。物理现象很多好玩的,我也不记得很多了呢。
那石头从山上滚下,一时停不住,算不算惯性?
这个应该不能算惯性。
我听到过什么东西动力已经消耗干净,但仍然在凭惯性运转。
因为高度给了它足够的能量可以持续运动。
这样一说,我连惯性是什么都不大懂了。
我现在一时也想不起什么例子,我也糊涂了哈。
呵呵。比如,电停了,电动机的轮子还在转,这是惯性吗?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一种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这个更不懂了。呵呵。
哈哈,要解释清楚真不容易呢,惯性只是一种特性,不是力,刚才说的电动机的例子,应该是惯性现象。
那么动乱,是不是也有惯性?
惯性应该是说原来就有静的特征,被动乱打破了,需要回归到静的状态,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我的意思是:长期的动乱,会形成一种惯性,虽然某一短暂的平静,仍然没有完全停止,所以不能维持长久。
等这一短暂平静过后,又有动乱,完全释放了动乱的惯性之后,才会长久和平。
这个应该可以这么表述,动也是一种惯性状态。但是惯性不能说释放。能量可以释放。
动因,不能说释放吗?
破坏力产生能量,惯性不是力,只是一种特性。
这个越来越不明白了。以后倒真要慎用惯性一词,省得显外行哩。
哈,这倒不怕,惯性一词本来已经突破物理范畴了呢。
呵呵,要是有人反问我惯性是什么,我答不上嘛。
在文学部分,惯性一般指思维反射的惯性,即看见某种东西的第一反应。这是网上说的。就说第一反应嘛。
呵呵。那不行的。如果又反问为什么是第一反应呢?
最先想到的啊。
最先想到的怎么是惯性?
文学部分嘛,不是物理概念了呀。
那还是从物理学借来的词嘛。
如果喜欢寻根问底,那就得搞懂物理哈。
不是我喜欢寻根问底,是怕别人问我哩。没看到我的帖子里经常有人寻根问底啊?
那是人家来取经嘛。
如果我不准备第一问、第二问、第三问的答案,就不敢轻易说话嘛。
这么严格呢,平时谁会考虑这么深呢。
那别人一问,岂不问倒啊?一个帖子里,不是有人一问二问三问四问吗?
做学问当然应该像你这样严谨嘛。
这就是“文章不写一句空”吧。可惜我做得不够哦。
谦虚了。
不是谦虚,是无法时刻按照这个要求做,只能尽量避免硬伤,不被人家问倒哩。
嗯,向你学习!
扯得太远了,因为惯性,一时回不来了。
还是回去吧。
用力拉哈。这也说明惯性是可以改变的。
断木掘地,是什么意思?
没有工具,只用一根断木作锄头。比喻笨拙。
啊,这样哈。
是啊。
水碓之巧,是滴水石穿么?
不是。是古代舂米时,利用水轮带动碓石舂米。这个与断木掘地,一巧一拙,互相对照嘛。
哦。《易·系辞》:“断木掘地,万民以济。”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古代工具简单,但是凭着这简单的工具,还是养活了很多人。
哦。“张侯文章殊不病。”说的是什么?
张侯就是张耒。殊不病,就是没有毛病,好的意思。
哦。“君亦欢喜失微恙”是说什么?
就是因为高兴,所以没有病了。
天社注谓“无衰苶之气”是说黄还是张呢?
是说张耒的诗嘛。钱认为他这个解释不当。
哦,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