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份拉美文学新世代不该被忽略的清单

 昵称14979747 2014-08-31
文/朱白

随着南美作家28年后的再度获奖,应该也是给上个世纪那场风风火火的“拉美爆炸文学”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此,另一个拉美的文学时代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

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日前接连颁出……不是非要关注这些奖,而是顺其自然就知道这些消息。此时我很沮丧,为什么就不是个航天事业的爱好者呢?这个世界提供给汉语文学爱好者的乐趣太少了。

每年10月份等待诺贝尔文学奖出炉,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圈的一道例牌——尽管知道跟我们关系不大,但还是会抱着最虔诚的态度去等待。这里存在一个偌大的反讽,诺贝尔文学奖跟中国作家没关系,也不应该有关系,但我们不甘心啊,越跟自己没关系越来劲,再加上奥斯卡、格莱美等海外著名文化艺术奖项,这些奖项的获予甚至成为了衡量大国文化崛起的明证。

描摹一种社会变迁带来的悲剧感

就在诺奖公布前几个月,曾有人召集了一批作家,让他们列出各自心目中的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在这些猜测的名单中竟然也有几个给中国作家的提名。这种古怪事儿确实给我们的想象留下了有趣的空间,究其本质,这跟中国男篮给NBA选MVP是一样的——当然,这个也不准确,男篮我们还有姚明、易建联呢。

这次获奖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其实早年入了西班牙籍,与上一位28年前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不同,他与中国出版结缘较早。在传来略萨获奖的同时,中国文化界几乎欢腾了起来,大家踊跃议论的主要是这个作家的书大多已经在中国出版了,并且他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广为人知的《胡莉娅姨妈与作家》(赵德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绿房子》(孙家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赵德明译,上海译文出版,2004年10版),跟《百年孤独》、《跳房子》等一同在那个“爆炸文学”兴起的年代,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作家造成了巨大影响。上海译文、人民文学等出版社也均有过精美的文集出版。

略萨对现实的不满,体现在他写作的视角通常是揭露性和嘲讽性的,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社会变迁给一个国家民众带来的悲剧感。其中,《绿房子》讲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地域长达40年的社会生活,现代城市、原始森林,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民众一次次受难的场所。那个象征无比享乐的“绿房子”,就如同极乐世界一样的荒谬和罪恶。

热爱拉美文学的另一种菜单

南美作家获奖,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它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们对南美作家的进一步认识和大规模出版。连带的消息是,最近多年一直对中国出版乱象不满的马尔克斯终于同意在中国合法出版其作品了。然而,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南美作家28年后的再度获奖,应该也是给上个世纪那场风风火火的“拉美爆炸文学”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此,另一个拉美的文学时代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跟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写作始终与政治结缘和看不起昆德拉等当代作家不同,乌拉圭作家奥内蒂显得在政治上更独立、在文学传统上更有迹可寻,《造船厂》(奥内蒂著,赵德明、王治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的出版非常适时地让我们认识到这点,比如他把福克纳看作是精神上的“导师”。其实国内早就译介过他的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那时》、《致无名氏墓》等都曾在期刊选本中被翻译过,这部《造船厂》是他最著名的代表著,也是最新出版的单行本,阅读它对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南美文学不无裨益。

拉美作家获奖,这么个机缘巧合,让我这个热爱拉美文学的人,只能再多介绍两本拉美文学作品。《普埃布拉情歌》(安赫莱斯·玛斯特尔塔著,李静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9月版)是本意外的收获,之前我从来没听过这个作家,其实2003年时曾有过她的另外一本长篇《大眼睛的女人》(詹玲译,北京十月出版社),这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之前曾有人说写出《幽灵之家》的阿连德是“穿裙子的马尔克斯”,这太不靠谱了,但这种命名对生僻的人来说很有效,那么玛斯特尔塔我愿意庸俗地称之为“踩高跟鞋的马尔克斯”。与马尔克斯的“硬接”其实也不硬,读过《普埃布拉情歌》就知道了,里面的主人公卡塔丽娜太像《百年孤独》里的某个人物了,决绝、任性、古怪,这样的人的一生,怎么书写都足够传奇。

对抗不值得诗人去做

有人说,保罗·策兰的诗是将时间凝结成词汇的一种特殊物质,我觉得非常靠谱。至于说他是“以诗人的天性对抗历史和遗忘”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在我看来,对抗不值得诗人去做,更何况对抗的是他人的遗忘。对于我来说,保罗·策兰的诗不需要“选择”,每一句都有他的特殊之美。有时候我也想,不要跟保罗·策兰这样的诗人计较,他的世界跟我们不同。《保罗·策兰诗选》(保罗·策兰著,孟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是送给这个浮躁时代的一份安静礼物。

《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张铁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则是一本以摇滚乐为材料写就的通俗文化读本。将摇滚与社会、政治扯到一起,是多年前就有的选题,张铁志的书写与其说是一种崭新的研究,还不如说是延承了前人的命题发展了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这将普及一些常识、纠正一些误读。巨星尚在抗议,为什么我们就这么容易妥协了,其实这个问题纠缠了我们乐评人大概十年的时间了。如这是一个淡漠音乐的时代,更甭说摇滚乐了,人们忘记了从美的角度欣赏,而是从功利和功用的角度去利用它。曾几何时,媒体上一度热炒的周云蓬的《中国孩子》就是如此误读下的结果,这只能让歌者叹气,让音乐失声。如果你觉得《时代的噪音》这种文字迷人,就更有必要去听听那些歌声。只是有一点不明白,不是说张铁志、马世芳等台湾乐评人不好,而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的出版界只认这几个台湾人呢,大陆的杨波、邱大立就不能将名字印在一本自己的乐评集上吗?如果说外来的和尚好年经,如今在广州生活的邱大立已经掉了头发成了一个真正形象上的和尚了,你们觉得他还不够资格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