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第一大文字狱

 百城主人 2014-08-31

    栟茶历史悠久,向有文化传统。清朝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壬寅,江宁布政使陶易﹑东台县知县涂跃龙﹑扬州府知府谢启昆,同被逮捕查办。十月乙亥,已革江宁布政使陶易意存徇纵,论斩。辛巳,以杨魁于控告逆词不别轻重﹑办理过当,下部议处。看到此,您不禁会问,到底是什么事,惹得乾隆帝大发雷霆呢?原来,“是岁,《一柱楼诗》狱成,文字之狱加烈”。同年十一月癸丑,乾隆帝派遣钦差率大批官兵闯入南黄海之滨的栟茶镇,没收已故举人徐述夔家产,述夔及子怀祖遭剖棺戮尸之罪,其孙食田﹑食书及列名校对《一柱楼诗》之人议斩。这便是震惊朝野的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一柱楼诗案。

    徐述夔(1703—1763),原名赓雅,江苏扬州府东台县栟茶镇(今属如东县,故有东台一柱楼诗狱之说)人,先世世代居官。乾隆三年,徐述夔于江南长洲沈德潜等共乡试,皆中举人,交往过密,友谊甚为深厚。盖斯时,述夔在其试卷《君使臣以礼》中写作“礼者,君所自尽也”的“违碍”论说,为礼部勘磨官察觉,于是乎,“停会试”,取消他继续考进试的资格。中举之幸,于雄心勃勃﹑欲济世安邦的徐述夔无疑是巨大的欢欣鼓舞,而停会试之痛,又使得欲借科举之阶成就伟业的夙愿成为泡影。自此,徐述夔便决志功名,在其乡里栟茶镇建成一座读书楼——“中以一柱支之,众梁纷架其上,楼梯筑于楼外”——“一柱楼”。何为“一柱楼”?列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这是用一柱楼孤兀突傲之形,寓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为伍的骨气;有的说是以‘一柱’与‘易朱’的谐音寄托自己反清复明的志向”。(《江苏县邑风物丛书·如东》)唐代张祜《读狄梁公传》诗云:“五丁扶造化,一柱正乾坤。”宋代王谠《唐语林·豪爽》:“阁下为南溟之鹏,作中天之一柱。”清钱谦益亦有诗云:“代许孤忠留一柱,帝思耆德抚三辰。”(《吴门送福清公还闽》诗之八)从以上的示例我们不难看出,“一柱”有其比喻义,即喻能独当一面﹑能力高强之人。我想,徐述夔将其读书楼名之“一柱楼”,大概也有此意。徐述夔为何在停会试后,仍不坠青云之志,喻自己为“一柱”呢?徐述夔生活在康乾盛世,处于这一政治经济背景下的诗人,其心理特征是开朗﹑外向﹑热情而豪迈,他既不害怕失去平衡,也不容易在失去平衡后变态,而是习惯于在自身与客观世界的外部联系中寻找生活的支撑点,一柱楼正是这一支撑点。一柱楼建成后,述夔便广交雅士宿儒,以著述为事。

    徐述夔带着他的理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参加科举考试,但仕途被封,理想难以实现。停会试这一灾难,从思想感情上﹑肉体心灵上使他受到摧残,造成了许多无可弥补的损失和憾恨。而面对眼前的盛世景象更使诗人心伤,幻灭后的惶惑﹑失落后的伤感,无时不在侵袭着诗人那咯血的灵魂。巨大的历史创伤裸露在诗人面前,痛定思痛的悲哀侵蚀着他的心灵。积郁多年的愤懑要得到抒发,压抑多年的情绪要得到宣泄,加之“反清复明”思想的熏陶,大快人心的反清诗句便随之产生,迅速地传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新声和社会情绪。

    徐述夔的一生著作很多,从《四库全书·禁书总目·应毁徐述夔悖妄书目》可知:《一柱楼编年诗》《一柱楼和陶诗》《一柱楼小题诗》《学庸讲义》《栟茶场志》《想诒琐笔》《未刻古文》《未刻论语摘要》《未刻诗余》《未刻蘧堂杂著》《诗文》《五色石传奇》。但我们今天所见的只能是残章断句,未及全貌。其中,被视为大逆不道者,如《咏鼠啮衣》云:“毁我衣冠真恨事,捣除巢穴在明朝。”《咏紫牡丹》诗云:“夺朱非正色,异种(一作胡乃)亦称王。”《咏鹤立鸡群》:“明朝期振羽,一举去清都。”《咏宣德杯》云:“大明天子重想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有人认为“壶”与“胡”谐音!)个中隐藏着对清王朝的诽谤还是借物起兴,实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民国以后发现徐述夔的作品还有:《大学释义》、《上书野菊诗三十律》(完整者二十八律另二十一字)、《雷公像赞》(手书)等。今存《一柱楼外集》(不分卷),为近代石印本。该集为徐氏弟子徐首发的族孙徐藻孺以家中所秘藏述夔手书横卷付诸石印而成,集前有民国八年叶文翰序。校察其诗,并无“违碍”之语。据袁行云行先生考证,“其内容字体,确为雍、乾间作手”,并推测“盖嘉庆以降,文禁渐弛,家人无知,故能保存,不终閟也.”(《清人诗集叙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这种判断和推测是合理的。乾隆帝的查封、禁毁的《一柱楼诗》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徐述夔作古后,他的学业沈成濯将其诗付诸梓行,并请沈德潜为之作序而成。

    一柱楼诗案发生后,御史曹一士上疏谏:“比年来,小人不识两朝亟诛之故,往往结睚眦之怨,影响攻讦,指摘字句,有司多方穷鞫。波累师生,株连亲故,破家亡命,甚可悯也。臣以为不过词人习悲非怀悖逆。请 直省嗣后凡有举首者,苟无的 ,依律反坐,以为诬告者诫。”(见陈高傭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可惜的是,曹御史的疏谏却“不极”,未能引起乾隆帝的警觉。《中华录》记载,述夔及其子怀念(当为怀祖)墓剖棺戮尸,弟子徐首发等及其孙同罗刑祸于京师。三世镮首,沦为奴仆。生平著述尽毁。原礼部侍郎兼尚书的沈确士亦以附逆罪,夺謚撤祀。徐案的牵连者无一幸免!悲哉!后人沙元炳作诗叹惋:“诗案眉山万古流,无人垂涕说新州。翻一狱 千口,掌大栟茶一柱楼。”

    徐述夔虽遭戮尸、被枭首,但其名仍永垂表史,《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文大辞典》依旧隽刻着他们的名字。在清末,人们为了纪念徐先生,便为这建祠立碑,将旧一柱楼翻修一新,使之重放光辉,并请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之题名“古一柱楼”。后,毁于战火,甚是可惜。

    徐述夔得以在中国文化史的丰碑上有一席之地,仅仅是因为徐诗具有反清倾向,仅仅是因为徐氏遭祸具有崇高的美感?当然远远不只这些。因为艺术的力量和生命在于真实,虚假则是艺术的致使内伤,讲真话、写真实、发真情应是文艺创作最起码的要求,《一柱楼诗》便是徐述夔真情实感的抒写,但它却成为清代康乾盛世乃至整个清代文学重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自有它特殊的社会状况和文艺状况的原因。人们呼唤真实,企求真实,是因为真实曾遭到了最野蛮、最粗暴的残踏和蹂躏,文学狱便是其中之一。徐述夔案前就有好多次文字狱。一柱楼诗案的真面目又是如何的呢?

    一七七八年(乾隆四十三年)春,东台县民徐食田(徐述夔之孙,徐怀祖之子)与蔡耘发生田亩纠纷。此时,正值东台县出示乾隆帝有关收缴违碍书籍的告示,蔡耘堂兄蔡嘉树得知徐家曾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