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武学的变异

 老阿更 2014-08-31

嵩山少林寺以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1500多年历史的积淀,使少林寺形成了底蕴丰厚的文化。在少林寺众多的文化当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数少林武术。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历史上传承的少林武术的特征和功用一直遵循着这样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为了保护寺院及参与社会战争;二是为了修身养性和强健筋骨。少林武术的招招势势,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原则进行的。当历史进入20世纪后,少林武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异变,其特征和功用由以健身强体和格斗搏击向艺术化、体操化方向转化,并形成了具有竞技体育特征的武术。由此,历史上少林寺僧的练武情况及特征,传统少林武术与变异前后的区别及其原因是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索的。

 

历史上少林武僧习武情况及其特征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少林武僧在广泛吸纳中华传统武术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个武术流派。历史上关于少林武僧练武、用武的记载非常多,现就各个时期武僧的习武情况及表现形式予以综述,以便为历史上传统少林武术的特征和功用划一个大致的轮廓。

 

    历史上少林武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北魏到元代,二是明代到清代。前者为少林武术的奠基时期;后者是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两个时期武僧的演武情况及特征从众多的史籍的记载中可窥一斑。

 

    少林寺僧人有记载最早练武者为北魏跋陀主持少林寺期间的两个弟子稠禅师和惠光。《皇唐嵩岳少林寺碑》:“高僧跋陀,明三藏心禅,诸门弟子惠光、道房、稠禅师等,精勤梵行,克传胜业。”唐张鷟《朝野佥载》:“(稠)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给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僧稠在受到会武功沙弥的殴击后,发奋练武,最后练得“筋骨强劲”、 “拳捷骁武”、 “引重千钧”。他甚至能“横踏壁行”而“跃至梁首”,先前以武功欺侮他的僧人看到其武功后“俯伏流汗”。虽然这些记载有些夸张,但他精于武功是可以确定的。从僧稠的武功可以看出,其武是具有强身健体功能的格斗之技。

 

    梁慧皎的《高僧传》亦载有跋陀另一个弟子惠光的技艺:跋陀在洛阳时,见年仅12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五百。跋陀及围观者皆“异而观之”。在如此危险地方反踢毽子,可见惠光是一个具有高超技艺的人,这里应含有武的成分。

 

    少林寺僧最早用武功来护卫寺院在隋末。时天下大乱,拥有庞大田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进攻的对象,于是少林寺僧奋力以武拒之。此事《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有载:“大业之末,九服分崩,群盗攻剽,无限真俗。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之,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然同灭。”

 

    在少林寺武僧与“山贼”作战不久,发生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十三和尚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争。《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太宗文皇帝,龙跃太原,军次广武,大开幕府,躬践戎行。僧志操、惠玚、昙宗等,审灵眷之所往,辩讴歌之有属,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以归本朝。太宗嘉其义烈,频降玺书宣慰,既奉优教,兼承宠锡,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这是少林武僧参与社会上战争的开始,也是其武功在军事上大显身手之时。

 

    中唐代时又有武僧参加了社会上的战争。《旧唐书·李师道传》载:元和十年(815年),李师道因反对唐宪宗讨伐吴元济,密结嵩山僧圆净反唐,并谋焚东都洛阳,后失密。留守东都的吕元鹰调兵围剿,谋反者圆净等在嵩山被擒。时圆净年八十,精武功,被捉时,官兵“使巨力者奋锤不能折其胫。”圆净反唐,实际上也是少林武僧参与战争的一个实例。

 

    宋代也有少林僧兵参战的记载。《宋史·范致虚传》记载:徽宗时,河南尹范致虚以僧赵宗印充任宣抚司参议官,宗印把以少林武僧为主的武装组成一支军队来抗击金兵,僧兵名“”尊胜队”。这个记载反映出宋代少林武术也主要是用在军事上的。

 

    元代也有少林武僧参战的记载。元延佑五年(1318年)的《庆公碑》记载了元代少林武僧以武功来护卫寺院的情况:“”乙丑,嵩少有御寇之扰,雪亭以师(慧庆)供副寺,壬申升监寺,寻升提点。”让慧庆充任提点这些带有官方特征的职务来“”御寇”,当然是用武力了。在元末时,少林武僧还参加了与红巾军的战争。明洪武六年(1373年)《嵩岩俊公和尚塔铭》:“至正之末,天下大乱,兹寺失守。”显然,“失守”是寺院被红巾军攻战。这也是少林武术用于军事上的一个例证。

 

    明代是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时期。这期间关于武僧习武、用武的记载比较详尽。首先,明代少林武术在拳棍的技艺和内容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万历九年(1581年)王士性《嵩游记》:“山下再宿,武僧又各来以技献,拳棍搏击如飞,他教师所束手视,中有为猴击者,盘然踔跃,宛然一猴也。”从这个记载可知,明代少林武术已经向套路方向发展,并形成了象形拳猴拳。再从“拳棍搏击如飞”看,此时的寺僧演练的少林武术仍是以“搏击”为目的的,就是说少林武术的功用主要还是用于格斗方面。

 

    明代的少林武术用于格斗,史籍还有很多记载。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金忠士《游嵩山少林寺记》:“午刻,少参君招饮溪南方丈中,观群僧角艺。”“角艺”即格斗比武。又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袁宏道在其《嵩游记》中写道:“晓起出门,童白分棚立,气观手搏。主者曰:‘山中故事也。’试之多绝技。”“手搏”就是徒手格斗。这些记载都说明当时僧人习武是以格斗为目标的。

 

    明代少林武术的内容大大增加。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凤《嵩游记》:“归观六十僧,以掌搏者、剑者、鞭者、戟者……”由此,明代少林武僧使用的兵器种类在大大增加,但不论什么兵器,仍然是格斗搏击。

 

    明代少林僧兵参加的抗倭战争,更是其武功用于军事上的范例。《上海掌故丛书·吴淞甲乙倭变志》载:“(僧兵)俱持铁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运转便捷如竹杖,骁勇雄杰。官兵每临阵,辄用为先峰。”又云僧智囊:“提铁棍一筑跃过红衣倭左,随一棍落,其一刀贼复滚转。又跃过红衣倭右,又落其一刀,倭应手毙矣。”又《云间杂志》:“一贼舞双刀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此可证明代少林武僧最常使用的棍也是用来格斗的。

 

    明代少林僧兵参战甚多。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友公三奇塔铭》载,明正德时周友三奇和尚曾率僧兵镇守山陕边关,还统僧兵征讨云南叛乱。又万历三年(1575年)《竺方参公塔铭》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朝曾宣调周参率僧兵50名参加截杀师尚诏起义军。又据万历九年(1581年)《豁免粮差碑》、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公禅师塔铭》载,明代少林僧兵还参加了镇压刘六、刘七、王堂和李自成起义。

 

    进入清代,由于民间教门和各种秘密结社组织利用少林武术反清,少林武术被列为禁止之列,因而僧兵被终止。但少林武术用于军事格斗的功能仍保留下来。清《朱批奏折》载乾隆五年(1740年)兵部右侍郎雅尔图奏:“如少林僧徒,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邪教之人,专意诱骗此等入伙,以张羽翼。”显然,少林武僧教授“邪教”是用武力来反清的。

 

    清道光八年(1828年),满清大员麟庆游少林寺,欲让武僧演武,寺僧因惧怕清廷追查,矢口否认练武之事。因麟庆因给寺僧习武正名为“谨守清规,保护名山”,于是寺僧方为其演武。麟庆在其所著《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并绘制的一幅“少林校拳图”,就是武僧格斗的场面。清末,少林寺僧还将麟庆观武情况绘于少林寺白衣殿南北墙壁上,至今犹存。这两幅壁画是清末少林武术用于格斗搏击的一个实物例证。

少林武学的变异——由传统的重养生搏击到现代的重竞技表演 <wbr><wbr>吕宏军
少林校拳图1


少林武学的变异——由传统的重养生搏击到现代的重竞技表演 <wbr><wbr>吕宏军
《少林棍法阐宗》中的棍谱和棍图
少林武学的变异——由传统的重养生搏击到现代的重竞技表演 <wbr><wbr>吕宏军
养生功
少林武学的变异——由传统的重养生搏击到现代的重竞技表演 <wbr><wbr>吕宏军

 

    从北魏到清代少林武僧习武、演武情况看,历史上少林武术的功能及特征非常明确,就是用来强身健体和军事格斗。其拳、械的招招势势,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的。

 

传统少林武术变异前后技法和功能的差异

 

    少林武术的技法,从北魏到元代,史籍并无详细的记载,不论是僧稠练得“筋骨强劲”的拳,还是唐代十三和尚助唐参战,仅知其武功是用来强身健体和军事格斗的,但不知其使用的是何种兵器和招法。明代之后,随着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少林武术招招势势的技法特征显现于世,尤其是明万历时程宗猷着的《少林棍法阐宗》和清康熙时张孔昭依明末玄机和尚拳法而写成的《拳经的问世,不仅使少林武术技法更加具体化,也标志着少林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

 

    清末民国时期是传统少林武术技法传承的一个关键时期。80年代和90年代初,笔者在少林寺多次听到德禅大师言其先祖海发、湛谟在为麟庆演武后仍惧怕清廷的追究,于是隐居偏僻的石沟寺练武。2002年,笔者又向吴山林传法弟子张庆贺(行性)问及海发一系演武情况,所言与德禅基本相同,但更为详尽。是年夏,笔者前往偃师少林寺下院石沟寺调查,果见海发、湛谟于道光十年(1830年)所立的《重修石沟寺碑记》。又查清同治四年(1865年)编的“少林寺正道一系法嗣”及张庆贺所述,知海发为少林寺永化堂(南院)开山之祖无言正道第13代徒孙。海发一系的传武情况为:海发——湛谟——寂勤——吴山林——张庆贺(行性)——德建。

 少林武学的变异——由传统的重养生搏击到现代的重竞技表演 <wbr><wbr>吕宏军

 

湛谟、寂勤在石沟寺练心意把的石窑

 

    为研究传统少林武术的特征,笔者曾多次观看少林曹洞三十一代弟子、传统少林功夫重要代表者德建所演练的少林武术,其演练的技法特征与《拳经》所载少林寺玄机和尚拳法及少林寺白衣殿南北壁上武僧演武图甚为相同。归结《拳经》、清代抄本《少林寺拳谱》及德建所演练的传统少林武术,其总的特征是立足实战、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攻防严密、变化多端;其功用概括起来就是修身健体和格斗搏击。

少林武学的变异——由传统的重养生搏击到现代的重竞技表演 <wbr><wbr>吕宏军
少林寺白衣殿内北墙壁画


少林武学的变异——由传统的重养生搏击到现代的重竞技表演 <wbr><wbr>吕宏军
少林寺白衣殿内南墙壁画
 

    从20世纪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实的需要,传统少林武术开始发生变异,最明显的是由重养生搏击变为表演性功夫。变异后的少林功夫却成为现今少林武术的主流,而传统少林武术较少为人所认识。传统和变异后的少林武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修禅健体功能的变异。传统少林功夫的精髓在于“禅通、武达、医理明”的禅武医修练方法。习武是禅修,明心性的法门。所以,传统少林武术以修心和练气为目的,如心意把、易筋经、罗汉十八手等功法动作舒缓、刚柔相济、身体协调,其作用是通过内气的调息来修练禅定及通畅五脏六腑,从而达到明心性及身体健康。当这些功法修练到一定程度,便可用自身的真气导引他人的气,用气化疗法为病人治病。所以传统少林功夫的精髓是“禅武医”三位一体的修练。异化后的少林武术,以刚猛迅速、跳跃翻飞为主要格调,这种类同竞技体育的武术,虽然对锻炼人的筋骨有一定的益处,但由于过于迅猛刚烈,难以达到禅修明心性的目的,其健身功能也较差,且不可持久练习。虽然异化后的少林武术也有以动作舒缓为主的健身功法,但练习者多不知如何运用作搏击招式,把武及医分开了,失去禅武医的精髓。

 

    其二,动作速度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套路的运动速度比较舒缓,且刚柔相济。舒缓的原因是因为传统少林武术是以练气、练力为主的。少林寺古传“释家锤把十要诀”云:“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也就是说,演练传统少林武术实际上是一个练气、练力的过程,练习时慢,使用时快。传统少林武术的舒缓和刚柔相济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是能长期和持久的练习,而不受年龄的限制。少林传统拳法重要代表人物吴山林,1970年已95岁高龄,但练起拳来仍颇具功力。变异后的少林武术,运动速度大大加快,并以迅速刚猛为其基本特征,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节奏快,拳法紧”。速度加快之后,拳术看起来如急风暴雨,使人有“快捷”的美感。但速度的加快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练习者不能持久,练拳械时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长时间练习,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严重透支,甚至会造成因缺氧而呼吸困难。再者,速度的增快,使传统武术由过去的练气、练力而演变成如竞技体育一样,追求短时间内能量的最大释放,致使变异后的武术和竞技体育项目一样,只适合年轻时者练习,而不适合年长者。

 

    其三,拳脚曲直的变异。传统少林拳出拳踢腿是“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就是打出去的拳和踢出去的腿要有一定的弯曲度,且不可过直。这是传统少林拳适用实战需要而创出来的。出拳、踢腿时如果臂和腿伸的过直,力量运用到了极点,不利于防守,对手如果还击而击打臂或腿(尤其是中部)易造成折断;反之,有一定的弯曲度,就会有较大的抗击打能力。再者,拳、脚弯曲还有利于回收而迅速形成第二次攻击。异化后的少林武术,出拳、踢腿都比较直。直臂、直腿虽然直观,但不符合实战的要求,而更多的是适合表演。

 

    其四,身体和出拳方式的变异。传统少林拳转身和出拳都是滚动的,即古拳谱中所说的“粘滚”。其身法和手法是“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所谓的“粘滚”,就是出拳、转身时要有旋转,这是因为旋转所产生的力量要大于直接出拳的力量。就好比人们常用的电钻,大都是靠旋转型的,这是因为它能产生较大的旋转力。所以传统拳的“粘滚”是有科学道理的。它只所以这样,同样是因为适应实战格斗的需要而形成的。异化后的少林武术,身体的转动为直转。而出拳一般不旋转而直接冲出。异化后少林武术的出拳、转身虽然比较直接明瞭,看起来比较整齐,但同样不适用于实战格斗,而适用于表演。

 

    其五,动作幅度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身体动作的幅度比较小,即少林常说的“小架子”、“缩身而行”。所谓“小架子”,即出拳时手臂不可全部伸出,踢腿时不可过高而应在腰以下,站立时不可过直而要有一定的弯曲度。传统少林拳的“小架子”、“缩身而行”亦是适应实战而形成的。出拳时,动作过大,使冲出去的拳难以回收,不利于防守反击。踢腿时,当一只腿踢出,如果踢的过高,另一只腿就会露出一个很大的空挡,对方攻击另一只腿时极易被击倒。同时,踢的过高,容易失去平衡。少林武术身体运动时“缩身而行”的目的是目标小,不易受到攻击,同时缩屈的身体还可以迅速伸展而发出迅猛的攻击。由此,少林武术的“小架子”同样是利于实战格斗的产物。变异后的少林武术,出拳时臂伸的很直,踢腿时愈高愈好,站立时尽量站直。异化后的这种站的直、踢的高、蹦的远、伸的展的武术,是比较符合艺术和美学的要求的,但同样不利于实战。

 

    其六,招式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由于立足于实战,其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古少林拳诀云:“攻守之法,详退实攻,视攻实退,虚虚实实,乘虚而进。”也就是说,少林武术的每一个招法,都是基于进攻和防守而设计的。其每一个动作要么是攻击,要么是防守,或者看起来是退却,但实际是进攻。比如少林拳的“压手缩身”,虽然看起来缩身是为了防守,但缩身之时正是为了迅速伸展身体而发起攻击。再如少林拳的进退,要求“进步低,退步高”。即进步时,腿不可抬的太高,以防失衡而受到攻击;退步时,由于不能看到身后地面的情况,易被石块等绊倒,所以退步时要高。因此,少林武术招势设计的立足点就是实战。异化后的少林武术动作变为以整齐化一、优美大方为基本特点,不很讲究招势的进攻防守功能。其招势的简捷、美观,同样只适合表演和观赏,而不适合格斗搏击。

 

    其七,协调性的变异。传统少林武术不仅舒缓,利于实战,演练时还要求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古本“少林拳诀”言少林拳动作有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所谓六合即练武时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一致,即出拳时手要与脚配合,肘要与膝配合,肩要与胯配合,思想要与意念配合,意念要与运气配合,运气要与力量配合。这六合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格斗不仅是身体一个部位的运转和发力,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发出超常功力。异化后的少林武术,虽然也讲究身体各部位的配合,但更重视身体各部位的独立性,即表现手法时,以手法为主。表现脚法时,以脚法为主,而没有把各部位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发挥更大的攻防能力,而是去追求表演性。

 

少林武术变异的原因

 

    武术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少林武术则是中华武术的一个流派。虽然少林武术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其功能和中华其它武术流派大体相同,即基本上都是用于实战格斗和强健筋骨的。因此,不论是少林武术,还是其它门派的武术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这应当是一个共性。只不过少林武术在古代作为军事格斗的利器,其异化更为明显。因而,传统少林武术及其它所有门派武术的变异,原因应当是相同的。

 

    其一,军事上火器的广泛应用和冷兵器的退席。传统的少林武术并其它各门派的武术,都产生于冷兵器时代。在那个时代,不论是保卫自己的家园,还是一统天下的战争,都离不开刀、枪、剑、棍这些兵器。在战场上格斗时,运用这些兵器技艺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胜负,决定着双方生死命运。由此,冷兵器时代,人们比较重视武术,也重视武术的发展和技艺的提高,这就是冷兵器时代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开始,随着火器在中国军事上的广泛运用,火器与冷兵器枪、刀、剑、戟相比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就是火器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冷兵器。且不说原子弹、大炮这些威力巨大的火器,就是比较普及的轻型枪支的威力也远大于传统的冷兵器。由此,随着火器广泛运用时代的到来,少林武术及其它各门派武术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就迫使人们去变更传统武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传统武术变异的第一个原因。

 

    其二,社会规则变革的要求。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不仅用于强健筋骨、军事战争,其社会秩序的维护也离不开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社会和官方规定的展示人的本领、选用人才的一个途径。古时的各种比武选将、打擂,甚至官方选用武官的科举制度所设的武举都要求必须有高深的武功,才能取胜或获得。就是说冷兵器时代的社会规则为冷兵器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冷兵器时代需要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社会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战争利器被火器取代,社会和官方规定的规则也使传统的武术很多失去了用武之地。首先,在军事上选用人才,并不是以武功高低来决定的。其次,军事上的战争法则,不决定于个人武技的高低,而主要决定于火器的水平。再次,传统武术招招势势力求致人于死地的技法,已不再适应法制社会规定的原则,即是在比赛中亦不能以致伤致死人的能力大小作为依据。由此,传统武术在社会规则变革的情况下迫使其必须向竞技体育化方向发展。这是传统武术其变的第二原因。

 

    其三,艺术性和审美的需要。传统武术是以强健筋骨和军事格斗为目的的,其核心并不在于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在于如何强身健体,如何取胜对方。也就是说艺术性及观赏性在传统武术时代不是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传统武术向竞技武术方面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追求战胜对方,转向追求其艺术性价值,即以艺术性、观赏性、表演性作为评判武术优劣的重要标准。再者,随着武术向竞技化方向的发展,评判武术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速度快、跳的高、蹦的远、翻的捷这些高难度、体操化的武术被视为上乘武术。也就是说,竞技武术从美学观点来说的确比传统武术更具观赏性,也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这也是传统武术变异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伴随人类社会进程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传统武术由强身健体、格斗搏击异化为竞技表演,这是武术适应社会变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可否认变异后武术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上的作用,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对于传统武术来说,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当今传统武术不断异化及传承人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如何保护、传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武术则是摆在我们目前更加紧迫的任务。

 

 

吕宏军

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出自《少林禅武医精要》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时的人学习少林功夫主要抱着两大原则,一是作保家卫国之用,二则是强身健体,修养心性。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少林武术无论是特征还是功用上都发生了变异,由传统重养生的搏击演变成现代重竞技的表演。关于少林武术的变迁,河南省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吕宏军于《少林──正》中作了很详尽和透彻的分析。

    吕宏军主任说:“为研究传统少林武术的特征,我曾多次观看少林曹洞三十一代弟子、传统少林功夫重要代表者德建所演练的少林武术,其演练的技法特征与《拳经》所载少林寺玄机和尚拳法及少林寺白衣殿南北壁上武僧演武图甚为相同。归结《拳经》、清代抄本《少林寺拳谱》及德建所演练的传统少林武术,其总的特征是立足实战、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攻防严密、变化多端;其功用概括起来就是修身健体和格斗搏击。从20世纪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实的需要,传统少林武术开始发生变异,最明显的是由重养生搏击变为表演性功夫。变异后的少林功夫却成为现今少林武术的主流,而传统少林武术较少为人所认识。”

 

下表简列出吕主任总结传统少林武术与现代少林武术的七大差异处:

传统少林武术

现代少林武术

(1) 修禅健身功能

  • 精髓在于禅通、武达、医理明
  • 习武是为修心练气,从而达到明心性及身体健康,甚至用以为人治病
  • 主要锻炼筋骨及作表演,与修禅及医理无关
  • 过于迅猛刚烈,难以健体或修心,不宜持久练习

(2) 动作速度

  • 速度比较舒缓,刚柔并济,方能练气、练力
  • 能长久练习
  • 适合任何年龄人士
  • 速度迅速刚猛,有快捷的美感
  • 长时间练习可能造成身体透支或呼吸困难
  • 不适合年长者练习

(3) 拳脚曲直

  • 出拳踢腿有一定的弯曲度
  • 抗击打能力较大
  • 出拳踢腿比较直
  • 美观但不合实战要求

(4) 身体和出拳

  • 转身和出拳时有旋转
  • 能产生比直接出拳更大的力量
  • 直转身体,出拳不旋转
  • 比较整齐,适用于表演

(5) 动作幅度

  • 身体动作幅度较小
  • 站不过直,踢不过高,缩身而行
  • 利于防守反击
  • 身体动作幅度较大
  • 站得直,踢得高,蹦得远
  • 不利于防守反击

(6) 招式

  • 每一招是基于进攻和防守而设计
  • 不讲究招势的进攻防守功能

(7) 协调性

  • 要求身体各部位互相协调一致
  • 重视身体各部位的独立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