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苇读诗词》系列二

 冷鳳 2014-09-01
《一苇读诗词》第六讲:永明诗体
  上期讲到南朝末期的齐、梁之际,诗人们愈加重视诗歌的音韵与形式美,特别在音韵方面,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提出了五言诗创作中“四 声”与“八病”的问题,形成“永明体”。“永明体”是格律诗的前身,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新体诗”的发端之地,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格律诗。所谓格律诗,也叫“新体诗”(和当世的“梨花体”不一路啊),是相对于“古诗”而言的。发端于南朝末年,形成、定型于唐朝初 年,在中唐时期达到鼎盛。新体新或者说格律诗的字数统一、音韵协美、对仗工整、平仄也是相当的严格。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精美的框架, 从框架上保证了作品的音韵美与形式美,当然弊端是框架同时限制了思路,水平不足的作者会受其所扰,作品流于平庸、呆板。

  永明是南齐武帝的年号,在永明年间,萧衍门下的谢眺、沈约、王融等人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依声作诗,殊少变化;“八病”则是五言诗比较常见的一些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里做个简单的解说:
  平头——第一二字与第六、七字同声;
  上尾——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除了首句入韵式之外,要尽量避免)
  蜂腰——句中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调,如“客从远方来”皆为平声,“远”夹在中间,形成“蜂腰”;、
  鹤膝——作品中第五字与第十五字不得同声;
  大韵——两句中间有字挤了主韵;
  小韵——两句中间有同韵字;
  旁纽——句中有同声母的字(这个其实很难做到);
  正纽——句中有声母、韵母都相同的字,但不同调。


  后世普遍认为“永明体”过于严苛,妨碍抑制了诗歌的创作,但有些大家却能够在避开八病的同时,兼顾四声,形成流丽圆润的作品,比如谢眺和王融。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诗》 谢眺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零陵在今湖南永州,洞庭湖、潇湘皆不算远。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苍梧在零陵南边,云向南朝,水朝北流。
  停骖我悵望,辍棹子夷犹。——停下马来我惆怅的四处张望,放下棹橹你也徘徊未去。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广平、茂陵是用了郑袤、司马相如的两个典故。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心事已经没什么要说的了,大江之上徒留离忧。 


  此作音韵谐美,读出来很好听;节奏悠扬,句式富于变化;对仗讲究、工整——虽然没有完全避免“八病”,但影响并不大。其实可以看出来,此作已经很像律诗了或者说排律,它一共有十句,除尾联外基本对仗;主要的问题是“失粘”。

  在格律、音韵之外,我还想说 说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从谋篇角度上说,此作在史上众多送别诗中都是个很新颖、很另类的作品。一般的送别作品都是先当下再未来,先实写再虚写,先不舍再祝 愿,最后收得蛮伤感。而此作前四句(没到律诗部分咱们先不说“联”字,还是按句算)完全是范云要去的目的地“零陵”的景色,他写景也是虚实结合,以实景结 合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等,笔意开阔、字句优美。第五六句则一笔拉回,两句分写“我”与“子”,一个在马上,一个在舟中。马上的停骖惆怅,船里的搁桨犹疑, 典型动作的描写带出了人物的情绪。这是送别场面中最实在的一笔。接着的两句以两位古人的故事勉励范云,让他好好做官或者可以像广平郡郑袤那样众人尊敬,或 者像司马相如那样凭借文才打动圣听。这两句虽然仿佛是在“扬”,其实也是痛苦的、无望的。写到这儿,能说的都说了,心里就那么些事儿,还有什么要说的?放 眼江上,满满的全是离忧啊!此作并不难懂,事儿也不大,但写得特别曲折,一唱三叹的感觉,让人动容。

  小谢的佳作很多,这里咱们再赏学一首: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起句连用两典,以王粲临灞水望长安和潘岳临黄河看洛阳的关系来借指自己回望京邑健康的情感(现南京)。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太阳照着飞檐,高低错落。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句名气实在太大了,我从前没读过全篇,就知道这一句。晚霞散落在天空像锦缎一般,而澄澈的江水静静的如同匹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喧闹的鸟儿覆盖了春日的小岛,缤纷的杂花开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哉”对“矣”何其赞也!我要走了,又久久流连;我还想着跟朋友们聚会的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这样的好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再有啊,眼泪哗哗的如同雪珠一样飞散。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有情人总是会思念家乡,谁的头发还能常黑不变呢?


  小谢此作大大的有名的那句,其实是因为李白。李白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才气纵横的李白对小谢的赞叹是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以至于我们想起谢眺便要先想起来李太白,都是大才啊!

  此作起笔以王粲和潘岳自比,固然是才子没错,却都是悲哀才子;接下来六句描写了绮丽如画的景色,这几句写景绝对是史上景物描写的极品,不是第一亦是第 一之一。然而接下来“去矣”“怀哉”两句则笔锋一转,由乐景转入悲情,两个虚字对仗精妙无比,而且语气舒缓,把情绪转得十分婉转,不显突兀。接下来情绪进 一步激荡,由怅而泪落如霰。当我们以为他的表达到此为止的时候,诗人的笔锋再次荡开,由己推人,把个人的情感与普遍存在的怀乡之情勾连起来,结于谁能黑发 不变的设问。这样一来,此作由一个小官员赴任离乡途中的感慨升华到了人类普遍的怀乡之情,这种情怀那么自然,那么不可改变,如同黑发会变白一样,真实而无 奈。诗意至此已似余音绕梁,悠然不绝了。。。


  永明学派中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 物,是何逊。何逊的名气比谢眺要小,他的才气差些,写的东西比较平淡,艺术感染力略逊于小谢。但他在炼字上的功夫,在他的年代是极其出色的。我最早知道他 还是从老杜的《解闷》诗里“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细品品何逊的用字,的确很赞。他的代表作是《慈姥矶》: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对偶工整稳妥!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这种平白如话的句子,还有点古风的痕迹。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这一联绝对是唐律气象了,单挑出来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大唐律诗里的一联。字字精妙!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卒章见志,这个“悲”字到最后才透出,好笔法!


  这首诗极像一首偷春格的五律,除 了颔联与首联失粘。诗中写景之句确实不如小谢的精彩,但“遥”“安”“暂”“合”“浮”“悲”“望”等字,工稳至极、炼字准确。前面有四句写景:傍晚时 分,遥遥的对岸起了炊烟,低低的太阳照着静静的流水,荒凉的江岸融合在平整的沙滩上,连绵的山脉浮现在远方的夕雾中。。。如此平淡清雅的语言,如此平淡清 雅的风景,如同有人在边上轻轻的向你诉说他的所见。他说他看着风景,暂且可以忘却离乡的忧愁,但只是暂且啊,看着远山还是会想起,一旦想起还是会悲不自禁 ——可是这一切客子又什么都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就站在江边上,静静的,悲哀的,望着江上的归舟。这种悲伤我们能感觉到,比他痛苦流涕还让人觉得悲哀, 他可能流泪了,但他的泪甚至没有流到脸上,只在心里,流到字里行间,那样淡淡的。

  我之所以喜欢何逊,便是喜欢他的这种清淡或者说平淡——他炼字不往奇了炼,而是求准求精。老杜比他有阅历(吃苦多),比他有才华,所以一样是炼字,老杜就能炼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份儿,而何逊却不能。

  “永明体”是“古体诗”往“新体 诗”过渡的中间状态,这期间它使得诗歌完全摆脱了唱歌的功能而转入彻头彻尾的文人创作,把诗歌的功能从娱乐产品定位到抒情言志;而为了保证诗歌的音韵美, “永明体”创造性的提出了“四声”“八病”,虽然在当时已经因为过于苛刻而受人诟病,甚至提出“八病”说的沈约,他自己的作品亦无法完全避免“八病”,小 谢、小何的作品都有“病”。但“四声”“八病”之说把诗歌的音韵和谐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为后来律诗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题:
1、 请思考一下“八病”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利弊;
2、 思考一下“永明体”与“古体”和“格律诗”的差别。



2013-12-5
《一苇读诗词》第七讲:初唐格律
上讲咱们讲了“永明体”,“永明体”是新体诗或者说格律诗的前身,到了隋末唐初,格律诗渐成气候,句式、平仄、粘对、对偶等基本规则都已经完备,五言律诗正式亮相,中国的诗歌,自此开辟了个伟大的新纪元!

  格律诗对于中国诗歌的意义不言而喻,几乎是代表性的——以格律诗为主的“唐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但就唐诗而言,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的,我们从初唐来说起。


  初唐时期对于律诗有贡献的一个人是上官仪(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的律诗属对工切、写景清丽婉转,在当时很有影响力,被称为“上官体”,对于 律诗的主要贡献在于律诗对偶方面的研究,他说有“六对”: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如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如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 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这六种对法基本上涵盖了后世律诗的对偶模式,请看:

  《王昭君》——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这首诗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解释,这已经是一首相当规矩、严整的五律了,对偶、粘对皆没任何问题,唯平仄,按照大部分合律来看,这应该是一首“仄起不 入韵”的五律,其中“关、色、桂、条、待、还”等字不合律,其中“琴悲桂条上”“缄书待还使”这两句都有“蜂腰”之病,“桂”“待”二字皆被两个平声字夹 住,所以规范的五律这句平仄应该是“平平平仄仄”。

  “初唐四杰”比上官仪略晚,地位也不如上官仪高,但他们是唐朝初期诗歌的代表人物,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老杜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 四人中,诗歌传唱率排在榜首的肯定是骆宾王,他的《咏鹅》绝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小孩子会背的第一首诗大概就是这个,当然他真正传世的是《讨武曌 檄》,可惜不是诗,咱们这里也不讨论了。老骆的诗体其实很杂,七言五言皆有,古体、格律兼顾,在此我想说说他的两首五律名篇: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起句对偶,工对。“西陆”指秋天,“南冠”翻用“楚冠”之典,代指囚犯。
  哪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鬓”双关,一是说蝉头部的黑色,一是说自己的鬓角像蝉那样黑(还很年青)。“白头”对“玄鬓’实在是再工巧也没有了!《白头吟》相传是卓文君因为司马相如变心所作,哀婉伤绝,后来被那些不招皇帝待见的倒霉官儿引用,显得很哀怨。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句句咏蝉句句说人。露与风成为阻力的代名词。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结句的感慨被传颂千年而不衰,成为孤独者永恒的哀歌。


   老骆在武则天女士手下干活的时候不小心给弄到大牢里去,那时候酷吏横行,进了大牢不死也要脱层皮,而老骆大概是坚决不认罪,执著要求平反的那种,反正最 后他活着出来了,不然也没有那篇著名檄文了。诗名“咏蝉”,确实是在说蝉,每一句都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与蝉联系到一起。但每一句又都不是仅仅在说蝉, 每一句都有人的影子。此作格律严谨、对偶工巧(而且首联也对仗了),语意双关,咏物喻人,是咏蝉诗中的名篇,亦是早期格律诗的代表之作,值得我们学习。此 作除了第七句“信高”二字的平仄反了、形成“蜂腰”之外,已经完全是一首标准体的五律了。由此也可以看到律诗的规矩也是慢慢养出来的。

  老骆另外一首我很喜欢的五律是:《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平生一顾”是君王署意的代名词,就是让皇上一眼看上了。当然这里是位将军的语气,他为了那平生一顾而从军,意气风发,勇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荒野的太阳照到戈尖上,像是把戈分成了两半(阴阳面);苍天上的寒星则与宝剑上的纹路没什么两样。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抱”与“践”实在太妙了,动作、情感二合一,想换一下都难。弓弦拉足了环绕着汉家明月;而马蹄得得,践踏的都是胡地的尘埃。(这是卫国啊还是侵略啊?)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结句可看作流水对,相当自然 流畅,家国情怀、铁血争战、塞外豪情尽现于此。这句写出了当时军人的心声,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祖国是家,皇帝是家长。为了皇帝就是为了国家、就是为了人 民、也就是为了自己。这句后来多次被翻写,什么“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了却君王平生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都由此而来。


  此作从音韵上说“一”字算是入作平声用;“抱”字出律,形成三仄脚;“不求生入塞”句,由“仄仄平平仄”写成了“仄平平仄仄”,导致尾联与颈联失粘,亦可作为当时诗律尚未严谨的明证。

   此四人中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当非王勃莫属。王勃流传下来的作品在《王子安集》中有诗百余篇,文章比较多些。其文中《滕王阁序》文倾古今,在传世的优秀 骈文中无论是篇幅还是立意还是对仗都是绝对的佼佼者。可惜小王同学一面有点恃才傲物,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少负才名、自视颇高,在做人方面不够完美,结果大才 而短命,年仅二十七岁(虚岁哦)就去世了,他若能多活几年,文学成就必将更大!

  王勃的诗作中五律很多,咱们挑一首最有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对仗,此作是“偷春格”的典型例作。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倒没对仗,但承首联承得紧、扣题准,十分得体。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千古名句了,其实是化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句子(请参看第四讲)。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不要做小儿女态在这歧路上哭哭啼啼啦!


   作为一首送别诗,此作并没有过多的伤感、悲情,相反,诗中充满了昂扬的、开阔的情怀。首联放眼三秦,瞩意五津,从长安到蜀州,十个字全收,这等才华与笔 力,不一般吧!景是实景,接下来的颔联则虚写一笔,以情承景,点出“离别”二字,略带伤感,此联虽没有对偶,但从功能上“承”得非常好,而且散句把语气舒 缓下来,没有让全篇充满首联那种昂扬的味道,不然情深不下去了。颈联已是千古名句,把上句那几屑伤感的碎片,吹弹殆尽。前面说了,这句化自曹子建名作,固 然气象上比小曹要逊一点,但对仗工整、语音通畅却犹甚于小曹,一下子打动了天下多少“知己”的心啊!而且此句的格调不仅荡开了前面的小我,更与首联呼应, 形成宏大壮阔的气场,令人心情激荡。然后尾联再收回来,与朋友互相宽慰、互相鼓舞,不必洒泪而别,益发使得全诗基调敞亮、豁达,小有惆怅但并不悲伤。此作 的优点除了词句之外,情绪的起伏、节奏的收放,其中章法,亦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唐人开山鼻祖哦!



  写到这儿发现没?全是五律,那么七律如何呢?其实从第三讲进入乐府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只说五言没提七言什么事儿,这个有点对不起它——但七言发展的脉络真的好诡异的,咱们简短说说吧。七言的根子在《楚辞》上,刘邦曾经作为《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如果把其中的“兮”字全去掉,便成了:

  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归故乡,安得猛士守四方!


  是不是很像一首七言诗了?刘 邦是楚国人,他们对这种比较长一点的句式比较喜欢也比较习惯(北方更喜欢短句子的《诗经》)。但尽管如此,汉代的诗歌仍旧是以五言为主,七言出现比例相当 低。刘彻先生的另一贡献便是“柏梁体诗”,这种古怪的逐句押韵、不允许换韵、不分上下句而且还可以互相不关联的诗句串在一起实在令人难以卒读,无法想象是 同一首“诗”里面的句子,可是柏梁体开了七言诗之先河,是比较早期的句式规整的七言诗。后来张衡、曹丕等诸位才子为推动七言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 终未成气候。直到大唐初期,在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积极倡导、推动之下,热乎乎的七律新鲜出炉——格律严谨、有粘有对、对仗工整,这一文体最终成 为新诗主导,对于后世近体诗的学习者来说,是基本功、是准绳、是标杆。此后有了“律句”之说,非独为诗,甚至为后世的词学都作出了规范与引导(词中律句比 比皆是)。

  杜审言,并非如雷贯耳的名字,但他孙子的名字一定是震耳欲聋的。他孙子是谁?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诗史、诗圣。。。杜审言此人,才华横溢、但恃 才傲物,据说活着的时候挺不招人喜欢。而他自己快死的时候居然对来看他的宋之问说:我快死了,我活着压着你们抬不起头来,我死了大家就都高兴了。麻烦是没 人能接替我的位置啊!他这样狂傲固然招人忌恨,但咱们看看他的作品,着实不含糊!


  先看一首五律:《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此联现在春节还经常能见到!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以五律格之,除“出”字当平 之外,完全合乎标准五律的格式,粘对皆没有问题,对仗就不必说了。写景之句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绮明流丽。起句的“惊”算是炼到家了,结句以“思归”作 结,与宦游相呼应,点明主题。此作词藻华美不说,情致的转接又何其工整到位啊!此律被后人赞为“初唐第一五律”,亦不算浪得虚名啦!

  再来看一首七律:《七律——大酺》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起句连着三个地名,由小到大,大体相当于江阴、江苏、中国的概念。这么一连,诗人的视野一下子放大了,那么诗的格调也就提升起来了。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承得真漂亮!此联具体写“欢娱”的场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人。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早春时节景色,对仗华美工整,没的说!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火德”是指武周朝,这是拍武则天女士MP之句,但拍得多么舒服啊!


  从诗作上看,此作无一字出律,属对工切,诗意流畅——这是颂圣之作,“老干体”的鼻祖,但人家的诗作由小及大,雄浑高华,写得何等端丽大方,女皇如何会不喜欢呢?他能站在江阴城楼上放眼全国,不仅仅需要望远镜,更需要那份高迈的心!

  总之,此后随着沈佺期、宋之 问等人的进一步完善,七律格律益加完备、规整,新体诗家族里除了五律又增加了七律,还有先于律诗而直接脱胎于古诗的绝句(有说绝句是律诗截断了的是不对 的),我们现在熟悉的四种新体诗(格律诗)诗体全部亮相: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诗歌,进入了格律的时代!


  问题:
1、 思考新体诗的常见格律;
2、 思考格律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2013-12-12
《一苇读诗词》第八讲:大唐飞歌
上一讲我们说到,大唐初年,格律诗渐渐形成气候,已经成为主流文体。然南北朝留下的靡软之风、繁琐之气未消,加上格律、音韵的束缚,在当时就很快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与抵触,形成以陈子昴、李白、张九龄等为代表的一个复古运动。

  陈子昂主张崇汉魏而薄齐梁,矫南朝之浮靡,而反诸淳朴。他的诗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小诗是我们在小学课本里的学到的,写景亦写人生,是当时之情亦是当世之情。细品之,如同橄榄,百嚼不厌!

  不过陈子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我认为是《感遇》诗系列。后人评论说有阮籍之风,其中有大量的讽时、刺世之作,表现出一个文人的情怀与惆怅——我其实不觉得他的牢骚一定多么正确,但由此可见,诗人牢骚由来已久,呵呵。这里选取第二十三首来欣赏一下:
    《感遇之二十三》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翡翠是一种漂亮的鸟(翠鸟?),雌雄成双的栖息于珠树林中。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哪里想到美人开了眼,喜欢它跟喜欢黄金似的(又不是土豪鸟啦)。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完蛋了!身死炎州,羽呈玉堂,悲夫!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羽毛点缀首饰,则首饰光鲜异常;缀到锦被上,锦被葳蕤斑斓。现在一些讲究的戏曲头面还有用翠鸟羽毛作点缀的,名曰“点翠”。点翠头面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发生蓝绿不同的变化,几十年依旧美不胜收,现今一幅头面要上万呢。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不是鸟儿躲得不远,实在是那虞官的网罗太厉害了!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周身是宝终究要为之所累,深深为珍禽的命运叹息。

   此作并不难懂,细品,这哪里是在说鸟,分明是诗者以翡翠鸟儿自比,以光鲜可人的翠羽比喻作者超凡的诗文大才; 以“美人”借指武后——那么,对鸟儿的叹息便无疑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担忧。而且悲摧的事实证明,陈子昂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他果然因为与武氏关系不谐而 被迫害,死于狱中,年仅42岁。真心是可惜了的才华啊!

  其实,不要以为陈子昂复古便写不得格律,他的五言排律其实很赞(说明他的年代文人都已经普遍掌握了格律规则),请看:《白帝城怀古》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时间、地点、事件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对仗如何?工整吧?但并不呆滞,很灵动。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所谓“周甸”就是还是周朝的国土之意;禹功则是说大禹治水来过这儿。
    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悬、断、险、通四词即描述出一派险峻景色,这个手法并不多见。
    古木生云际,孤帆出雾中。——山高谷深、云遐江渺,这一联美极了!而且也以“生”“出”二字来形成一幅是动态画面。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入川之路还很长,羁旅愁思无穷已。
   此作在后世的《瀛奎律髓》中被赞为“唐代律诗之祖”,此言虽略过其实,但此五言排律对仗工切灵活,音律严谨,层次分明,情感丰富,无论以格律论还是以诗 意说,都是佳作上品无疑!而且在表现手法上,我特别喜欢他用系列动词来写景。“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孤帆出雾中。”这两联特别赞!虽然同 为格律诗作,但陈子昂的作品就没有那么刻板、繁缛的感觉,因为他的立意高远、意境开阔,加上动词的巧妙运用,让人于静中体会到动感,从而避免了诗作凝滞之 嫌。吾辈亦当效之!

   另一位复古的推手便是张九龄,此人传记里写说是张良的第多少代后人,至于是不是没有DNA考证,我们无从得知。但张九龄的的确确是位优秀的政治家,玄宗 朝最后一位贤相,如假包换!张九龄的作品早期亦未脱浮华绮丽之风,但罢相之后一洗繁华,诗风转而朴素、遒劲,为人称道。比如他著名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只此两句,张九龄便入不朽之列!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一联对得并不工,可视为“宽对”或者“流水对”,其实我觉得他压根没打算对得如何如何。句中的“情人”指自己这个多情的人,心怀思念的人。“竟 夕”,整夜。“相思”有说是泛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非一定是爱情。但我觉得当然应该是爱情,他如此良宵相思的一定应该是自己的爱人。)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一联其实亦极赞,“灭烛”“怜”加上“光满”,把月明之色写尽了写绝了,前人后世都罕有超过这句的满月之色。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掬一捧月光又如何赠与你?还是睡吧,也许能在梦里有个佳期。喏,这里有佳期,结合上文的“相思”,此作写爱情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吧!

   从诗体上说,这不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五律,在张九龄的年代,五律已经很成熟了,大才如他不会写不出严整的五律来,他不肯写罢了!此作紧扣“月”字,因为 是“望”,所以大量笔墨写了“月光”;亦紧扣了“怀”字,写出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怨、起、怜、觉”四个动词可作炼字之典范,精妙无比!

  复古运动还有一个旗手,就是李白,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恣意最洒脱的诗人——下一讲单说吧,我不能把他放这里面,即使张九龄优秀如此,亦不足以与太白共用一篇!

   复古运动的结果是有趣的——不仅没有灭了格律诗、实现复兴古诗的愿望,反而促使古诗与格律诗两大阵营的建立。自此往后,我们有了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分野, 至今的十五个世纪,古体诗与格律诗如同一对双子星,共同闪耀在中华诗坛上。同时,这一次复古运动一扫五代靡软之气,回归质朴的倡导不单单影响了古体诗,对 于格律诗的风格亦有很大的影响与推动。

   历史的步伐迈入开元盛世,从武后末期到开元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之前这几十年的时间,被后世称为诗歌的“黄金时代”。满街跑着的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名,酒肆 里长亭边不时的出现传世之作的印迹,这是一个让后世诗者羡慕嫉妒恨的时代,这是一个让后世诗者无可奈何的时代——好诗都让他们写完了,我们写什么呀?

  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也实在是不少,比如王维,比如李白,比如高适,比如岑参,比如王昌龄,比如崔颢,真的好多好多。。。

  王维,字摩诘,强项:古风与绝句。他的绝句我们读过的太多了,作为山水诗人的代表,王给很善于描写景物。比如: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境清泠幽静,吸引力极强。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森,复照青苔上。——其空灵幽森的环境,令人思之难忘。

  也很擅长写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也叫《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清清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也不用解释了,其景、其情、其景无字不动人!

  但他的歌行体在早年可是名动京城的,比如:《老将(jiàng)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第一部分写老将年轻时的勇猛与命运的不济,最后“无功”而只能怨“数奇”。这里“奇”读如“畸”,就是命数不顺之意。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以耿恭与灌夫之典喻老将身份。此一部分写老将解甲归田后的尴尬生活,卖瓜种柳穷巷虚牗。真正的蹉跎啊!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这一部分写战事再起,老将奋勇出征。此节妙处在于并非实写征战,而着重在写老将的心情,以彰其壮心不已之烈烈风骨。

  此作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歌行体古诗,是古体诗与格律诗的混血儿——它不要求对仗与平仄,却不乏偶句与律句;它格式规整,起句入韵,隔句押韵,而且平仄韵交替。这种歌行体作品因为内涵丰富、形式灵活、音韵富于变化而深受喜爱,后世之歌行体亦不脱此骨。

  高适与岑参是两位著名的边塞诗人,特别是岑参,他的作品可以说开边塞诗之先河,比如我们在学校里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名句啊,对此所有的想象力都苍白了。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仗何其工稳!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这最后四句的画面感,便足以感动世人!

  高适作品苍劲意境辽远,充满了对边关将士的同情与赞叹,亦是唐时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不过篇幅关系,不多举了。录其一首《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句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还有一位一定要说的便是王昌龄,此人被赞为“七绝圣手”,诗作有边塞诗也有送别诗更要命的是他居然也写宫词,而且在各个领域皆不乏超级佳作。他的作品中被后人赞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的就有好几首: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此一起,轻描淡写的一千年就划了进去;“万里”一承,则横亘宇宙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边塞孤城,冰天雪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身经百战,不堕其志。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起句平平,承得景中带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结句如何?绝响啊,这就是绝响!

    《长信秋词之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此作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就这四句诗能编出个电视剧来!

  不行了,我得睡觉了。。。先到这儿吧——大体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诗歌盛世的样子,实在太璀璨了,太绚丽了!


  问题:
  1、思索诗歌黄金时代的政治背景——为什么这一阶段会出现如此之多的优秀诗人与优秀作品;
  2、品读这些诗歌,特别是绝句,学习起承转合之法并为己所用!


2013-12-20
《一苇读诗词》第九讲:诗仙太白
上一讲咱们说到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大唐,成为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此间诗歌古体、格律并存,绝律具现,风格迥然,异彩纷呈,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诗人,流传下来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最让人激动的,最富有才华的,最恣情纵意的,非诗仙太白莫属。


李 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汉族,唐朝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 宁县),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 代表)。一说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 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李白不愿应试作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当时已经唱响天下,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 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 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奇句。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 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时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不久即病 卒,葬在当涂。一说喝醉了酒,在水中捞月亮而死。(这段摘自《维基百科》)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我们便可从几种不同的诗体来解读李白,品味李白,欣赏李白,学习李白(其实学不来)。


李白存世作品近千首,《全唐诗》里他一人独占二十卷,取材丰富、内容多样。他涉猎过多种诗体且都有佳作传世,着实是厉害!


第一类:古体

古 体包括仿作的《乐府》与歌行体古风。其实在唐初形成格律诗之时,便有陈子昂、李白为代表的诗人反对格律的束缚,追求自然、古朴、流畅的诗意表达,形成了一 次“复古运动”。李白认为“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缚于声调,俳优哉!”后来杜甫在写李白的诗中说他“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其 实是有点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的意思,李白恰恰是反对六朝流行的繁冗绮丽的诗风的,他要的是“清水出芙蓉”的调调。总之在这次“复古运动”中,李白的作品占 了很大的比重,从数量与质量上都是绝对的老大,的确是牛!


先说说李白的《乐府》,名作多多《侠客行》(李白本人是大唐排得上名次的剑术高手哦)、《古朗月行》、《独不见》、《行路难》、《白马篇》、《四时子夜歌》。。。忒多了,我对李白的喜爱最早便是缘于这首《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劈面而来的黄河、激情与大气,如同太白飞扬恣意的人生。我觉得我就是让这一句给拍倒了,从此趴在李白脚底下再没爬起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个“悲”字又到另外一个极端,刚才奔腾沸腾欢腾闹腾的心情,如同火盆上来一瓢凉水,“滋”的一声,化为一缕青烟。细想,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什么时候会有?对啦,喝多过的朋友肯定都能理解,太白同学此时已经高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喏,酒已经下肚了也哉~~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等豪情。。。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等酒兴。。。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岑丹二位不知道酒量如何,但此时还能“将进酒”而不是“将出酒”,赞一个!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以下才是歌,哈哈~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瞧明白没?太白其实不是那么高兴,他的生活并不愉快,所以他愿意长醉不复醒。有梦固然是好,但能真实的生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真的好!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爱诗不爱诗无所谓,只要爱酒都知道这句!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此句翻写子建句,陈王,曹植也。李白无论是身份、地位都与子建相去甚远,而且曹植时代亦是诗人辈出的时代,而李白恰恰以子建自比,为什么?只为那份才气。(李白内心极其景仰曹植,他的《白马篇》便是极好的例证)。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别扯钱啊,咱说酒,这句太可爱了。怀疑是人家看他喝多了说:你别喝啦,我都让你喝穷了,没钱打酒了!于是有了著名的下一句。

花马,千金裘,——这句化为两个三字句,句式安排巧妙得很!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没钱卖马典衣也要喝酒,为什么?唉,“与尔同销万古愁”啊。。。太白太白,你醉成这样还是有万古的愁啊。。。可见,脑子清醒的人总是痛苦的,总也喝不醉!

其 实我不喜欢有关此作的任何一篇解析或者说研究,他们写的时候都只是在码字儿而没有喝酒,他们有的说李白高迈,有的说李白消极,其实他们读的只是诗,不是李 白!只有醉过的人才能懂得李白的激情与他的痛苦。这时他从醉卧长安到赐金还山,固然是捞了点钱保住了命,却远离了京师,远离了政治中心。大唐的诗人,无论 是狂放的李白还是郁闷的杜甫,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的正经事儿,他们得以千古流传的那些伟大诗作,只不过是 他们生活中的副产品(如同公司考核我还是要看我卖了多少车而不是看我写了多少诗一样)。所以李白被逐出长安还是很郁闷的,这也直接导致他日后与永王合作, 站错了队,差点让咔嚓了。。。


李白果然是厉害,今天晚上我越写越精神!索性再来一首《乐府》名篇:《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小罗莉,形象鲜活可爱。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这里“床”是胡床,是坐具,不是睡觉用的。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两小无猜!“长干里”是船家人生活的地方,这是未必是实指。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这四句写小新娘的娇羞极其传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生死相依之情。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意料之外的离别,反用尾生抱柱之典。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从南京逆水而上到四川,其行程甚为凶险。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五月水位高,滟滪堆没于水下,船只很容易触礁。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分别时间不短了。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转韵自然流畅,其实李白诗中的音韵是十分谐美的!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比兴之法,双飞之蝶映衬独坐之人。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我见尤怜!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你什么时候回来,提前来个信儿。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我也不跑远,就到安庆去迎接你。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笔锋转回,曾经的那个不识生活艰辛的小姑娘。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现在要在沙滩头上等着看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五月刮南风(承上句风色)想你,该回来了吧?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八月刮西风想你,怎么还不来。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再转回幽思之愁情,见少别离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思绪由安庆上溯到湘潭了,梦里飞越了烟波长江。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这几句说梦境,狂风把树吹折了。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昏暗的水边,你在哪里啊。这个梦写得简单而极有生活。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接着来做白日梦。“佳期”美景更衬哀情。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这句的色彩美极了!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我才十五岁多啊,花一样美丽的年龄。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嫁作商人妇,唉,愁罢水来又愁风!

此 作名气极大,主要原因我觉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两个成语的缘故。但细品,诗作缠绵婉转,一唱三叹,笔锋数转,由远及近、由少及长、由新婚到别离、 由醒到梦又由梦到醒。。。诗中年轻而美丽的思妇,她在思念着青梅竹马的爱人,新婚经年而别的丈夫。她孤单,她寂寞,她思春悲秋,她有哀愁有怨怼,但都敌不 过那份深深的爱。我觉得最妙的是在结尾处,“自怜”这四句写得真实极了,丈夫出门在外的女人往往是这样,一边觉得自己好可怜,没人照顾没人疼爱的,一边又 惦记着那个“冤家”,愁水复愁风。。。


此 作与前面《将进酒》放在一起,其气质、风格可谓天差地别,但李白同学就是写出来了!诗中语言平实自然,语气拿捏的极为传神;用韵谐美流畅,平仄交替。由此 作来看,李白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看似恣意其实十分讲究,而且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却并未流于俗套,很厉害!诗中女子那么真实可信,却又十分的空灵美 丽,这种真实的浪漫,实实不好写!


李白的歌行体古诗其实才是他最拿手的,五言的像《月下独酌》、《秋浦歌》系列、《古风》系列等等,七言的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把酒问月》,仅看看这些赫然的题目都足以让人心动加速,限于篇幅咱们来看一篇短一些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两句如何?如雷贯耳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此句写景高迈豁朗,“酣”字何其爽快!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阁暗指秘书省校书李云,这捧得也可以;下句以小谢自比,嘿嘿,捧自己也一点儿不含糊!“清发”二字值得品味,清新秀发,这是李白给自己作品的评语。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四句说诗说人又说壮志,炼字亦很见水平。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喏,又让雷贯了一次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结,还是要一声长叹!

读 李白的诗,若没读到这一声叹息,您便是白读了。所谓诗之笔法如同园林,贵曲不贵直,起承转合一定要有法有度,才能体现出诗的魅力。此作作为太白的代表作, 起笔以极富哲理的警句引人入胜;接着一转,目光向上放远(在楼上嘛),长空秋雁、酣饮高楼,刚才那淡淡的惆怅似乎不见了;视线收回来,男主与男配的文章, 扣题;上面这几句都是实写,接着虚起一笔,壮志逸兴,上天揽月(大概已有酒意);接下来的名句已经开始渐渐降温:抽刀断水、举杯浇愁,又是两个被反复使用 的成语;结句是两句看似大白话的牢骚,却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李白——他过得并不称意啊,他明天都想出世离尘啦!固然不无赌气牢骚的成份,但其心情亦可想 而知。所以我觉得读到最后,真的很无语,只有一声叹息。。。诗作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大开大阖,看似松散的结构却丝丝勾连,看似断了的思绪其实一脉相承, 确系佳作也!


第二类:格律诗

似乎已经太长了,下面简单说一下李白的格律诗吧:他长于五律、精于七绝、五绝亦不乏佳作,只有七律略逊,咱们各举一例吧: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 其实不用解了,字字珠玑,也就是这样了!此作工整清丽,绚丽夺目,而且又是在前面极尽妙笔写景之后,四两拨千斤的一转,“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把一 个在如此美景中不是在看景而是怀念前辈诗人的形象一下子推到我们面前,这样诗中便有了人,如同绝美之风景,没有人,再美也没有生气,一旦在合适的位置放进 去一个人,画面便有了灵气与活力,此之谓也!


李白的五绝很精致耐品,比如《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诗也不用解,您只管读,反复的读,闭上眼睛想着,你就会变成那个独坐的人!


李白的七绝名篇实在太多的,我们从小背诵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等,言简意赅、意境优美。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又是千古名句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 作以绝句来说,特别得起承转合之法:起句说事儿,人家要往东去啦;承句说什么时候、去哪儿;转句不说行人也不说送行的人,也不说感情也不说不舍,只是顺着 视线说那帆,眼光切切的看着那帆消失在碧空之中,这份情还要怎么说?深到什么份儿上啦?更妙的是结句,情深至此,有人会写什么时候回来,有人会写恨不得跟 着一起去,独独李白又是啥也不写,他写了流向远方的长江。一个“唯”字,把个江边发呆的人写得入骨三分,他就那么站在那儿,静静的,不动的,看着长江滚滚 流向天边。以长江的流动来反衬人的静止,由外在的流动反衬内心的静止,他什么都看不见了,只看见长江向东流。。。情不表而自深,意不言而自明,回味无穷!


李白的七律作品极少,据说《全唐诗》中只收录他十来首七律,在他的作品比例中不到百分之一(这也与他推崇古诗有关)。但即使这样少的比例,他还是能写出传世名作来: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是吉祥象征,现在飞走了。“凤去台空江自流”三个名词三个状态,炼字达意十分精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连用两典以表“怀古”之意,相当工的对句!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此联何其工整,数字对数字、颜色对颜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总为”又是漂亮一转,长安既实指亦虚指。

此 作从七律上说并不规范,颔联与首联失粘了,而且好玩的是他的颈联又再次失粘,于是便拧回去了——全诗只有颔联不对,倒也有趣。我觉得他很可能是故意的,实 在是喜欢颔联这两句,“吴宫”“晋代”一是有顺序,二是不好替代,所以索性就这么拧巴着写了,成了“不以辞害意”的典范——这一理念可惜被后来者无底线盗 用,甚是令人无语!


就此搁笔啦,已经太长了!今天效率很高,我真的太喜欢李白了,有看着累的请分开慢慢开!


问题:请把我上面列出题目来的作品都读上几遍吧,就这个要求!


2013-12-26


另附上我的两个旧作,博大家一笑:


《一苇读诗词》第十讲:诗圣杜甫
上一讲咱们聊了“诗仙”李白,这一讲自然便是与太白有唐诗“双子星”之称的“诗圣”——杜甫!诗人中,李白是我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则是我最敬爱的诗人——我的七律完全是老杜给开的蒙,关于他的书,我看的也比较多。真的想写写老杜作品赏析,还真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统一三国、消灭孙吴),其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 言(七律鼻祖),父亲是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 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 官左拾遗。759年(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 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研究老杜的大师、高人多了去了,我想大体分三个阶段来说:

  第一阶段:青年时期到“安史之乱”前——提起杜甫我们总是说“老杜”,其实老杜也不是生下来就是“老杜”的,子美也曾经年轻过。他青年时期“壮游”之行与李白无异,也留下许多高迈、畅快的作品,不乏名篇。其作品以古体居多,五言的七言的都有。比如五古《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设问起笔,问人问己。“青未了”如同白话却直接泼出一幅宏大画卷。泰山山势之大、占地之广、气势之雄,整个齐鲁大地都是没完没了的一片苍翠啊!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阴阳”,天地自然,十个字全收入泰山之中。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一虚一实,“望”字尽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虚构一笔却更上一层,假如登上绝顶山巅……

   这是老杜在公元735年创作的,当时他23周岁,还是标准的“小杜”,诗也是小诗。这短短四十字里,展示出泰山雄壮瑰丽的画面和诗人高迈的心胸与气魄, 自问世以来便雄居泰山诗的榜首之列。文字浅显、语意丰富、画面宏大、眼界开阔、对仗工巧(虽是古诗,中间两联也是对仗的)。再看看老杜的炼字,“割” “荡”“生”“决”“入”“凌”,何其精妙准确,人家只有23岁啊~~


   老杜在公元744年认识了李白,李白比他年长11岁,而且当时已经结束了“醉卧长安”的生活“赐金还山”,固然也没啥官职,但早已名满天下。而老杜那时 还是可怜巴巴的“京漂”一族,在汴京以及鲁豫地区游荡。所以此后老杜一生都对李白念念不忘,写了许多有关李白的诗,而李白对杜甫则相对比较冷漠。此事前几 年在网上掀起一股调侃热潮,其实细想一下很简单:李白年龄比杜甫大、成名比杜甫早,那么他应该可以算是杜甫的“前辈”了。所以李白与杜甫的相识相交,在杜 甫这边是件不得了的事情(如同某粉丝遇到了自己的偶像);在李白这边则没那么深的感受与影响(有几个偶像记得自己的粉丝的?)后世有人说李杜之情像子期伯 牙那般深厚,我觉得不是这样,李杜之情应该不是对等的,而是杜甫对李白的感情更深,“情圣”之说或由此起。杜甫写李白的诗很多,“飞扬跋扈为谁雄”,“清 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首《饮中八仙歌》——这首诗很好玩,诗风幽默诙谐(完全不像老杜的作品),句句押韵,有点像柏梁体。并 非只写李白一人,而是写了八位爱喝酒的人(是不是都与老杜有交情就不知道了)。除了李白一人用了四句之外,其他各位以三句居多,有的只有两句,却句句传 神、字字精辟。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位高名重排第一。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汝阳王李琎,喝上三斗再上朝,封地恨不得弄到酒泉去。也不知道是夸他还是埋汰他的。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左丞相李适之,趁钱!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名士崔宗之,帅啊!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名士苏晋,调侃得很到位。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这四句简直成了李白的名片!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书法家张旭,狂放不羁!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焦遂,一个普通百姓,五斗酒下肚才刚刚“卓然”,呵呵,不知道他喝了这么些还能雄辩些什么

  此作总之是老杜非主流作品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足见老杜涉猎范围之广,还有他没开始“沉郁”之前的诗风。


   第二阶段: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把本已潦倒的老杜搞得狼狈不堪,他与家人分离、生死不明;却又一片孤忠的寻找皇帝(政权)所在地,可惜却并未见用;然后 他回了家,带上家人走向颠沛流离的西行之路,最终在四川成都安定下来。这期间老杜本人受尽磨难,生活贫困,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甚至生死线上。他看得太多、 经历得太多、感触也就多,作为一个诗人,他把自己的痛苦延展到黎民百姓的身上,最终化作不朽的诗篇,为自己留下“诗史”之名。此期间,老杜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以歌行体居多,《三吏》《三别》《兵车行》……《三吏》中大家最为熟悉、评价最高的当属《石壕吏》,是老杜五古精品中的精品,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艺术价 值都相当的高。鉴于我们上学就学习过此作,我就换一首我也非常喜欢的来说吧——《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草草”辛苦的样子,士卒很辛苦的在潼关上加筑城墙。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韵脚转到[六鱼]。“大城”“小城”当以“互文”看,就是大小城池都又高又结实。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还”字暗指潼关曾经失守过一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要”就“邀请”之意。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以下4句是潼关吏介绍情况的言语,充满自信与自豪。此句的描写虽不无夸张,但十分形象。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岂复”,何等自信啊!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丈人”是对作者的尊称。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一夫当关,万无莫开”啊!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诗人对局势深深的忧虑。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这句说得也很不让人待见,估计守将转脸就得骂老杜不会说话!
  此作完全以对话形式展开,从那几句话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自信自豪的潼关小吏的样子,他的官不大、职不高,但他有自信,坚定而执著的相信自己镇守的 雄关是坚不可催的。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个低级小军官的勇气与豪情,这也是大唐将士的缩影!——所以如果能穿越时空,我肯定要去大唐,大唐的男人格外像男人, 无论官职大小,那颗心,总是这样豁朗明亮!

  此作换了一次韵,除前两句外也算一韵到底了。《石壕吏》是四句一换韵,平仄韵脚交替,很讲究。《新安吏》则是一韵到底——反正老杜用韵没法再赞了。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起首比兴之法。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再引一句俗语,暗示女主身份。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新婚之妻。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暮婚而晨别,情何以堪!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有此一句,此作显得格外真实。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按唐时规矩,新媳妇过门三日去祭祖之后,才算正式进门。所以这里新婚一夜的新娘子,她的婚礼实际上还没有进行完。所以她说“身份未分明”,怎么去拜见公公婆婆啊?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人家在娘家也是宝贝。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乱世女儿命苦啊!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这就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啊,他已经是她的亲人了。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很明白事理的姑娘。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这句则绝对说得上是“深明大义”,中华女儿,真赞!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恐”字,意同橄榄。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穷人家的姑娘,穿件好衣服不容易。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这句特别让我感动,表决心不是靠语言而靠这样实在的行动。这样的女人,男人有什么不放心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再用比兴之法,荡开一笔。把前面激烈的情绪平复一下、语气舒缓一下,为结句铺垫。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纵然”命运多错,也要与君永相望!

   此作是《三别》中的第一首,感情浓烈、情绪饱满,后面那“两别”相比而言太过压抑,所以我比较喜欢这首。诗作模拟一位新婚女子的口气来写,一夜恩爱就要 忍痛分离,其痛苦我们是可以想象的。老杜并没有刻意去拔高女子形象,她是个穷人家的孩子,没见过什么世面,没穿过什么好衣裳,就想着嫁个老公双宿双飞的。 谁知新婚第二天丈夫要上战场(肯定是紧急征兵的结果),这个穷人家的女子,虽然也为自己的命运伤心流泪,但她一面脱下新婚的漂亮衣服、洗尽铅华让丈夫放心 自己的品性,一面勉励丈夫努力当好兵,不必惦念自己。毫无疑问,这个新娘子的形象是虚构的,不真实的(至少不完全真实的),但杜甫通过语言、形象、思维的 设想,把这个形象塑造得极其真实、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同时从作品用韵上来看,一韵到底(《无家别》与《垂老别》也是一韵到底),使得作品气韵更加完 整、更加流畅。
   其实此间老杜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实在太长了,但此作可以说是研究老杜之必读,而且必须精读的作品,几乎可以看成老杜给 自己前半生写的小传。通篇押入声韵,声韵促紧,配上沉郁压抑的词句,出声读起来,格外让人心里难受。特别是末尾他写道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他推己及人,想 到自己家好歹还不用服兵役呢,那些普通百性家岂不是更可怜?恰恰是老杜这种推己及人的悲悯情怀,成就了他的“诗史”之绩、“诗圣”之名——他是人民的诗 人,人民不会忘记他!


   第三阶段:入蜀之后到去世。老杜不会经营,扯远点我觉得他也不会做官,虽然他文采出众,写诗是好样的,写文章也不含糊,但他实在不会做官,亦不懂经济经 营,把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坏,终致一踏糊涂。这个咱不说了,老杜后期的精华则在律诗,七律五律都有大量佳作,特别是对于七律的最终成熟,老杜是个标志性的人 物。
  我自己学诗便是从七律入手,老杜的作品我一向奉为圭臬,无论是《蜀相》还是《秋兴八首》,不论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还是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都深为我所爱,乃至仄律、拗律,老杜把七律能玩的花样都玩过了(有些我还没学会),而且佳作多多。我想还是选《秋兴八首》中的第六首吧:
    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夔州到西安,相隔着万里风烟却是一样的秋。这一笔有“时光隧道”的感觉,把思绪从作者所在的夔州一笔拉回长安而并不突兀。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紧承上句,长安盛景。“芙蓉小苑”便是昆曲《长生殿》中“惊变”一折所在地了。“入边愁”一句讽得漂亮且自然引起下文。
    朱帘绣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再承一句,曲江池畔皇家乐园的设施。对仗何其工整漂 亮,“朱、黄、锦、白”四个颜色相对,“缆”对“帘”,“牙樯”对“绣柱”,“起”对“围”,无字不对、无对不工。关键是人家对的不呆不滞,所有有关律诗 束缚方面的抱怨,看了老杜的律之后都应该停止了,你受束缚你写不好,只是因为你水平还不到!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尾联转、结并用,“可怜”是诗眼所在,前面看似轻描 淡写的美景,到这儿忽的一转,这些只能“回首”看啦,可怜啊,当年歌舞升平的地方,那是千古帝都啊,被战争搞成什么模样?比人间地狱啊!诗到这里戛然而 止,不说了,剩下的,读者只管自己想了。你可以感慨,可以惆怅,可以惋惜,可以愤怒……总之都随便你了,老杜想写的,已经写完了!


  杜甫的五律也是十分厉害的,对仗工整、用典精准。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名字很长,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便是首超级赞的五律。关于此作我以前曾经专门写过一首赏析,请看这里:最后的哀歌——杜甫绝笔诗赏析

   写到这里也要搁笔了,杜甫生前历尽磨难,艰辛备尝,大才而生不逢时终生不得抒其志,悲摧的命运却成就了他以诗记事、以诗记史的壮举,成就了他“诗史”之 誉、“诗圣”之名。杜甫涉猎极其广泛,从乐府、五古、七古等歌行体古诗作品,到五言、七言的律绝,而且在各种诗体上都留下了顶级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七律, 对后世诗者有着深刻的影响。我最喜爱的诗人是李白,最敬佩的、最服气的,非老杜莫属!


  问题:请自己找找老杜的绝句看看吧,篇幅有限,我就不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