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沌與初始試論《老子》的宇宙生成觀

 johntong 2014-09-02

混沌與初始

朱祐萱

 

一.前言

回想起當初在選課的時候,曾經很猶豫到底要不要選老莊思想做為大一的國文課,因為印象中,上思想方面的課程總容易流於空泛而不切實際,而且,實在很不確定老莊思想對於剛上大一的我來說會不會太深奧。

但是我這時想起了對我影響最深的國中國文老師,想到了她曾經在教論語時認真的告訴我們,以後上了大學,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聽聽不同於儒家的思想,讓自己的思想靈活跳躍,不會被侷限於制式的框框中,如此一來,日後不論是碰到問題或是處理事情,甚至是面對人生的態度上,都能達觀面對,或是換一個思考模式來處理事情。

第二個面對的抉擇是在選題目時,我當時心理想的是!!!這些題目每個看起來都這麼有深度,我真的能把它們寫成一篇6000字的報告嗎???” 之後之所以會選老子的宇宙生成觀,是因為很想了解老子這門很玄的哲學如何去解釋連頂級科學家都無法解開的迷團呢??這個困擾了人類這麼多年的疑問,老子會如何用他的思考模式去解釋呢??而身為一個幾千年前的古代人,他又是如何去看他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呢??

現在我們就進入到正題,說明老子的宇宙生成觀吧!

二.本論

(1)  宇宙的本源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幾千年了,而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看法,呈現他特殊的色彩。在古代的希臘哲學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不談論到宇宙生成的問題,從希臘學者太萊斯(Thales)說水是一切萬物的根源,亞尼斯密斯(Anaximense)主張空氣是一切萬物的根源,赫來客力透斯(Heracleitus)以火為宇宙的本源,提出物種原始的達爾文,到尤里,米勒在1953年模擬地球早期由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實驗,全世界的菁英份子都在為研究我們所處的空間的起源努力不懈,不論是科學家抑或是哲學家,他們的貢獻都為這片未知的領域畫出了一份藍圖。

但在中國的哲學界中,文化最璀璨的時期其實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但我們卻發現,當時很少有關於這一方面的討論,而老子對於宇宙生成所提出的見解,自然也就成為近代哲學中最富討論價值的一們學問。老子對於宇宙的起源,宇宙的運動,種種形而上學的東西,都有簡單扼要的討論,就宇宙之本源這方面來說,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宇宙的定義是什麼,宇宙就是天地萬物所寄存的時間與空間,三蒼云:「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蓋宇以言其廣,宙以言其長。老子認為,宇宙總有其生成之本源,但什麼是這本源呢??在早期的希臘哲學中,大家往往喜歡用水、氣、火等實質而具體的東西去表達。但這種解釋,不但讓當時的人難以接受,也不免流於呆版而不切合宇宙那充滿動力的內涵,更不足解答那玄密深奧的問題。相較來說,老子是很聰明的,他提出了一各抽象的概念來解釋,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道」。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東西呢??所謂的「道」,並不是真有一個存在的實體叫做「道」,而卻是老子憑空假定的一個「道」的概念,用來代表這宇宙的本源。他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週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這裡告訴我們,「道」是一種混然而成之物,在天地初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是無體、無形、無聲、無臭、無狀的,永遠獨立而不改變,循環不止的運行著,而它,就是萬物真正的母親,老子稱自己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將它名為「道」。但這裡的「強為之名」,並不是名詞不完備,難以措詞,而所謂「吾不知其名」,也並非是真不知其名,以上的意函正是說姑且用「道」來表達這個欲知的概念。

而「道」既然是用來代表宇宙本源的概念,因此就更難以加以說明了,至少是不能用普通的語言所能詮釋的。因此道德經第一章即闡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莊子的知北遊篇解釋得最好,莊子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但如此的講法,似乎仍讓人一頭霧水,摸不清「道」的涵義,假如我們一定要了解「道」的性質,那麼我們可以知道,「道之為物,為恍為惚。」而什麼是恍惚呢?「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恍惚。」(14這是說「道」是無法嚴格區別或追究的,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向上看不出它的光芒,向下看不出他的黑暗,也就是恍惚是一種為感官所不能捉摸的狀態,是一種不能用任何言語,任何性質來加以肯定的一種狀態,但,「道」為什麼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呢??韓非子解老篇解的最好「道者, 萬物之所然也, 萬理之所稽也 ….萬物各異理, 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是以 死生氣稟焉,萬智斟酌焉,萬事廢興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 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 五常得之以常位, 列星得 之以端其行,四時得之以御其變氣,軒轅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與天地統,聖人得之以成文章。」

假如有了常操,有了一個固定的特點時,則是此,就不能是彼了,是正,便不能是反了,那如何還能盡稽萬物之理,而為宇宙的本源呢??唯有當它的性質不定,空虛混融,無所不在,然後才能包含演化出一切正反駁雜的概念來。反過來說,我們既然把「道」,當作是宇宙的本源,就必須要承認它有這些性質,也唯有「道」這個概念,才能符合宇宙萬物多變而不同的性質。

(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皆來自於「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萬物是由「道」所生,不過這個生,並不是母子關係,並不像一般動物,由母體產生一個全然獨立的個體,這裡的意思是,因為「道」是宇宙的本源,所以沒有任何東西能脫離「道」而獨立存在。但,那「生」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宇宙萬物是萬象森然,清晰有別的,而「道」卻是恍惚混沌無分無別的,就如我們在前面曾經指明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在這中狀態下,「道」雖然盡稽萬物之理,我們卻無從辨認宇宙萬物的形象、形狀,那麼我們的疑問就出現了,在這種狀態之下,宇宙萬物還存在嗎??

但稍後我們在道德經中發現,原來「道」的這種混沌狀態是可以改變的,它可以因為「道」的運動而改變,而顯現出種種狀象來,等到狀象畢露時,那宇宙萬物就一一可辨,以通俗一點的講法來說就是,道此時產生出宇宙萬物了。道這時道就打破了混沌狀態,而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變成「有狀之狀,有物之象」了。

而這一變化,就是宇宙萬物生成的過程。

在解釋完宇宙的生成過程之後,我們的問題也隨之而來,「道」是怎樣由恍惚渾沌便成清晰明確的呢??換言之,宇宙生成過程的詳細情形,老子要如何用「道」去解釋呢??「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1其中,眾甫的意思就是物之始,(王弼註這就是說「道」在恍惚微妙的狀態中,逐漸生出「象」、「物」、「精」、「信」,因而生成了萬物,長成了宇宙。而這一部過程,老子把他分為兩個步驟來看,其中,在恍惚混沌,變而未變之際,叫做「無」,已變但尚未成具體事物之際,叫做「有」。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但這其中的「有」、「無」二字,並不是我們通常所用的有、無的意思,而可以想成是老子書中的兩個代名詞,梁啟超說:「老子書中的許多無字,最好作空字解,空者向一面鏡子,而鏡內空無一物,故能照出一切物像,老子說的無正是這個意思。」

老子的意思是,在初始之際,由恍惚混沌之道,演變而為無,由無而生有,由有,遂生出了天下的萬物。所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正說明了全部演變過程的程序。

以老子的思想對照現代科學的發展,老子之道,似乎可以和近幾年來的科學研究相配合。舉例來說,科學家目前是認為,在幾十億年前,地球原本也是毫無生命跡象的,但是在地球初形成時,溫度極高,使得一些十分小的無機物,在高溫高壓以及強烈的輻射線照射之下,變成了一些分子較大的有機物,包括了蛋白質、醣類、脂質、嫖呤、嘧啶等,再由這些有機物,不斷的聚合,而成為了當時最初的生命體,再由當時最原始的生命體,演化為我們現在所見的各種不同型態的生命。相對於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看法,是不是也能找到其中的異曲同工之妙呢??

 

 

 

 

感言

    !!!!終於打完這份6000字的報告了,想一想覺得自己真是了不起呀!!!國小的時候光寫600個字就覺得很多了呢!!!大學生活的第一份大報告,真的讓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呢!!!

我覺得在寫這份報告的期間,可以分為二個階段。一各階段是在找資料的時候,那大約開始在一個月前吧,原本還以為自己在一個月前提早找資料已經算很早了,沒想到,到了圖書館一看,才發現其實已經有許多的參考書目和相關資料,早就被別人先借走了,當時其實是很沮喪的,心想資料如果不齊全的話,要如何寫出一份好的報告呢???

但也就因為這樣,我只好努力的在總圖的架上,尋找相關的資料,沒想到,原來一些破破舊舊,看起來毫不起眼,隱藏在架上的舊書,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參考的資料呀!!

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學到了有兩件最有意義的事,第一是:如何好

好利用總圖的資源,其中包括了上網查書目,到總圖找書等等,第二件事是如何將一堆相關的資料,整合起來,並且用你自己的想法,將每一位作者的思考模式串聯起來,變成一篇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一篇你消化過的東西。

接下來就是打報告的過程了,毫無疑問的,這個步驟花了我最多的時間,首先要在這麼大的主題中,找出所設定的大綱,再一一就大綱從書中找出相關的段落,綜合整理,成為一段文章。要特別一提的是,在寫這篇報告的過程中,我會想要讓自己的報告是淺顯而易懂的,換句話說,就算是從來沒有接觸過老莊的人,也能藉由這份報告體會到老子道德經的一些想法,如果一個國中生也能看得懂這篇文章,那對我來說,就是成功了吧!!

就另一方面來說,由於我高中的時候是第三類組,當時我就對於宇宙的起源,地球的生成,以及生物的產生很有興趣,在看到老子這方面的看法時,自然的會拿來與自己熟悉的自然科學相比較。但,從比較當中,也發現了哲學思想和自然科學本質上的不同,以基本面來說,哲學所要傳達給人的是一份意念,是形而上學的東西,你必須要用你的心去體會,哲學思想所傳達給你的東西是無法以尺度去衡量的;但自然科學就不同了,科學家所提出的東西,是可以用儀器和實驗去證明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這其中沒有混沌不清的地帶,一切的假設,都要經過實驗的證明。但事實上,這兩者是不會互相衝突的,哲學思想帶給了我們心靈上的饗宴,而自然科學滿足了我們求知的慾望,兩者結合起來,帶給人類的是最璀璨炫麗的文化。

老莊思想帶給我的,不只是思想方面的震撼,他也領導我去思考一些從未開發的領域,在這次的報告中,我學到的不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觀,還有更多的經驗和方法!!!

(宇宙的法則

 

    宇宙萬物,不僅是由「道」所生,並且在生成之後,還受到了「道」的主宰,換句話說,「道」不僅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同時還是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老子說:「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34這句話是說,大道之於宇宙,就像地球上的水一樣,奔流於各地,而無處不在,萬物依恃大道而生,而大道不做任何推辭,大道撫育萬物,滋養萬物,但又不認為自己是他們的主人。 又說:「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51由此看來,宇宙萬物不僅依恃「道」而生,而且還要在既生之後,受到他的衣、養、覆、育。由此看來,「道」與萬物的關係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老子才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得。」(51同時,宇宙間萬物的一切運行、生長,也都以「道」作為最高的指導原則,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25「孔德之容,惟道是從。」(21便是這個意思。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裡所謂的「法道」「從道」,並非是萬物出於本身的意願如此,而是有他們不得不如此的原因。因為宇宙萬物本來就是為「道」所生、覆、左右,那麼又如何能捨棄「道」,而自然演化呢??再進一步來說,這兩者根本就是一體兩面的事,從「道」的觀點來說,是衣、養、覆、育,而由萬物的觀點來說,就是「法道」「從道」了。然而,宇宙的生物是有意志的嗎??在老子的時代,大多數的思想加都會給予這個問題肯定的答案,但老子卻不然,他認為宇宙生物是絕無意志的。所以他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王弼對於這段話是這樣解釋的:「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人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物不具載矣。地不為受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用,則莫不瞻矣。」

由上面我們可以發現,老字的形而上學,其實是一種「道」的一元論;「道」一方面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同時也是宇宙萬物演化的法則,而老子曾就這方面指出兩點,分別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是一直週行而不離其本的,既然在運動,就會產生變化,但有了變化,就會與原來的情況不同,也就失去了原來的混沌狀態了。但若失去了原來的混沌狀態,「道」就不再是「道」了呀!!所以,根據這一點,老子就提出了「反者道之用」的觀念,他認為「道」的運動趨勢,一定是在變化到相當程度的時候,便自然而然的又回覆到原本的狀態。老子第25章就有一段話說到這段變動的過程:「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段話中,大指的就是道,而逝是行的意思,遠是極的意思。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無往不復,正式天地間不變的大道理。「道」的整各動態既然如此,為道所生長主持的宇宙萬物,其運動方式,自然也是如此,所以老子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根據王弼註就是「所始」的意思,那就是返回到原為宇宙本源的混沌之道了。也唯有返回到根之所在,才算得到了正當的歸宿。「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而整各宇宙,也唯有演變到這個地步,才算是達到最高的合理境界。

老子一貫的主張就是「柔弱勝剛強」(36他認為,強者,雖然一時居於優勝良好的地位,但在宇宙的整個變動過程中,也可說是在「反者道之動」的過程中,它不僅會消失它原本所處的優勝地位,並且正因為它曾一度居於優勝地位的緣故,而要被摧毀,即所謂的:「木強則兵」 「強梁者,不得其死。」。因此若從長久來看,強者並不一定是真強,並不一定一直處於優勝的地位;而弱者才是真正最好的,最能保全持久的。因此他說:「天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而強弱的真諦既然如此,那我們只有把握著「弱」,才能獲得真正的「強」。所謂:「守柔曰強。」(52)

以上的「反者道之動」 以及 「弱者道之用」就是老子理論中的宇宙法則,而老子也是由此,在推演至人生哲學的。

(結論

哲學家最大的問題,莫過於要解釋宇宙,而最難的問題,也莫難於要如何對人們解釋宇宙的一切疑惑。這或許是因為,宇宙市一切事務的本源,若無法解答宇宙,又要如何去從事其他的學術研究呢??但人類的知識畢竟是十分有限的,更何況,宇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而人類也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跟宇宙那亙古無窮的生命來看,人的一生只不過是短暫的過客,所以,不論我們擁有如何深厚的學識,多麼精細的儀器,似乎還是不可能去解答宇宙之道。但也就因為這一份不可能,反而讓人類更加好奇我們所生處的世界。

總結以上的論點,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的法則,所有的宇宙萬物都由「道」而產生,也都按照「道」的法則而演化。而「道」本身是渾沌不清的,也就是說,宇宙萬物來自於混沌。接著,我們了解到宇宙生成的過程,以及宇宙萬物所依循的法則,即宇宙萬物的運動是往復週還的,它因運動,而自恍惚的「道」中產生,而運動的結果,又會回歸於恍惚的「道」,所以宇宙萬物是出於混沌,而又入於混沌的。老子思維的整個概念,大約都是往復而循環不止的運動,而「道」,就是這一切的動力來源。

總而言之,老子既然將「道」視為宇宙的起源,自然也可以用「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