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戎狄 七夕

 冷鳳 2014-09-03
    读书偶得(18):七夕
    今天是“七夕”,写点儿“应景”的吧。(系前年旧稿)
    《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牵牛星、织女星的描写:
    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    不以服箱。
    (天上的银河,看着闪闪发光。那织女星啊,七次移动在晚上。虽然穿梭七次,却织不出纹章。那明亮的牵牛星啊,也拖不了车厢。——嘻嘻,是在下翻译的。)
    但这时,他(她)们似乎还不是夫妻。“跂彼织女”,据古人解释,是“织女三星,跂然如隅”(三星呈鼎足状)的意思,果如此,当译作“织女星们”才是。另外,此诗接着还提到启明、长庚、南箕、北斗等星和星座。
    据余冠英先生说:“牵牛织女为夫妻的传说故事大约产生在西汉时。”《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当是汉代作品)感情细腻,动人心弦。录于下: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亦当产生于汉代。西晋初年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女孩儿们于是夕“乞巧”的风俗之产生,也不会太晚。南朝·梁时之《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金字边)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女红的技巧和巧思。杜甫《牵牛织女》云:
    牵牛出河西    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    七夕谁见同?
    老杜于此处“实话实说”,实在太拘泥,太不合时宜,也太“冷酷”了。难道对“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都不理解吗?怪不得他“不招人待见”呢。
    至此,“七夕”之“情人节”意味尚不浓,直到白居易写出了《长恨歌》,其结尾处云: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原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经此“教唆“,姑娘们便不再热衷于针线活的提高,纷纷和男孩儿们玩去了。然牵牛何时被称为“牛郎“,何时二人相会采用“鹊桥”形式,余尚未“考证“出。但从北宋就有《鹊桥仙》词牌来看,“鹊桥”传说当早于此。后来秦观也填了一阕,此词一出,再无人写“七夕”的诗词了,可谓“空前绝后”。录于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乞巧节”暨“情人节”快乐!!!!!!(强烈呼吁恢复“乞巧节”:女孩儿乞厨艺之巧,男孩儿乞甜言蜜语之巧,不亦宜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