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成语“大器晚成”背后的那些事儿

 绍宜 2014-09-03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正是由于他的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了起来。在当时,袁绍的士兵是出了名的残暴,经常掘开别人家的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袁绍被曹操打败后,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这就是“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人物轶事:崔琰作为曹操的谋士,不仅睿智聪慧,而且相貌出众。有一次,生性多疑的曹操在会见匈奴的使者时,为了显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让一表人才的崔琰装扮成他接见使者,自己则扮成武士提着刀站在床头。会见完毕就命间谍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如何,匈奴使者说:“魏王虽然相貌出众,但是他旁边的捉刀人更有帝王相,他才是真英雄!”。

我们熟知的捉刀人:指拿着笔的旁侍。也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捉刀,这里指握着刀,拿着刀。

出处:《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之。

释义:原意是铸造越大个头的铸件(如鼎、钟)所需要冷却凝固时间就越长,冷却时间足够长,铸件方能“成器”,现形容成名较晚。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造句:苏洵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年近五十才成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