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刚:戏剧人物画惊艳亮相海内外
上月,全新的世博源阳光谷举行了水墨灯光秀对外亮相,以水墨艺术家朱刚教授的昆曲系列人物画与阳光谷灯光艺术的结合为契机,结合现场昆曲表演艺术,通过高科技的LED灯光技术,以声、光、电、水镜为渲染手段,用动态光影再次诠释画作,为观众塑造“流动的国粹”。


近年来,上海画家朱刚创作的一系列戏曲人物画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好评和赞赏。在去年10月,第22届美国国家艺术俱乐部圆桌展览上,朱刚戏曲人物画《白蛇传》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品惊艳亮相。上海艺术档案馆已经收藏了朱刚7件作品。
戏曲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独有的艺术品种,最早它用来做书刊插图、演出招贴,国画的一支奇葩,近年上海有数位画家专攻戏曲人物画,朱刚是成就突出的一位。
戏曲人物画:呈现艺术学养
中国戏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戏曲人物造型写意传神、夸张梦幻,具有浓烈的东方色彩。同时,它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深深地吸引着历代画师。
在国画界专攻戏曲人物画的画家群体中,朱刚的画风特别鲜明。与关良先生稚拙、夸张的戏曲人物画不同,朱刚画戏曲人物却反“大道”而行,他探索的是以写实为主,兼及写意特色的戏曲人物画风,他喜欢使用简练的造型,明快的色彩和纵横交叉、偃仰有致的线条构成了具有音乐般韵律的人物,造型、用笔、赋彩,传神生动,富有情趣。
“美”永远是画家的追求,以服饰、表情、动作、情感来表现女性的美,是朱刚戏曲人物画成功之处,并形成独特风格。笔者很喜欢朱刚戏剧人物的亮相,姿势极美,静中寓动,柔中寓刚,承前启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人物画要抓取人物将动未动的姿态,把它描绘下来,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朱刚的作品中,杨贵妃和王昭君,各自展示醉意的美、英姿的美。朱刚把杨贵妃的容装、姿态画得很美,杨贵妃微红的脸上写满醉意,形态似飘动的云彩,身后画了许多花瓣陆续飘落到地面,扭捏的端素和拿捏着分寸的妖艳,那种福祸相生相伴的意象,让人——印象深刻。王昭君是被历代诗人、画家、作曲家们着笔最多的一位古代女性,究其根源或许正是由于这千载难书的“主动和番”吧?朱刚的王昭君画面右手挥鞭,左手纤指前伸,较好地处理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主题、人物情感之间的关系,将观者置身于历史静默的生命故事氛围里,带着一点点揪心的感觉……



看戏画,通常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本身戏曲里面的人物扮相、脸谱比较复杂,国画和戏曲艺术两者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都借助于很大的想象成分。其艺术形象不是来源于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模仿,而是利用生活经验中各种印象相互杂糅而成。朱刚有种安静地、淡淡地,将人刹那带进自己特有的轨道的艺术,能让固有的、习惯的认知,颠覆出岁月与事件之上流下来的积痕,使它们具有一种无以匹敌的内涵。
朱刚学习西画出身,在长期的美术实践中始终以写实为主,因此,他追求画面的唯美和传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把人物的面部与动态作为描绘的重点,从而揭示人物的气质。戏剧画是国粹,朱刚注重处理好连与断的关系、墨与色的融合、形与神的突破,运笔流畅色彩圆润,师古而不泥古。
朱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人物,用宽广的视野面对描绘的对象,画作虽以戏剧人物为主表现题材,功夫却在题材之外,呈现出来自心灵的表达……
中西都市画:惊艳亮相美国纽约
去年6月,第22届美国国家艺术俱乐部圆桌展览在纽约举行。中国画家朱刚戏曲人物画《白蛇传》惊艳亮相该展览,朱刚也是此次唯一参展的中国画家。其实早在1997年,朱刚就应邀赴纽约举办个人都市画展,当地媒体谓其“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十七年前,纽约东方画廊。在鲜花和掌声中《上海风采——朱刚都市画展》拉开帷幕。三十余幅以上海城市景观为题材的都市画,向人们展示了上海这颗东方明珠的绰约风姿。作品既有恢宏的展卷,又有写意小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领事在贺词中,对朱刚用都市画得艺术形式再现上海在改革开放中“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崭新风貌深表赞赏。
许多社会名流和观众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画展,浓浓的海派文化气息令人陶醉:“石库门”久经风雨,讲述着普通百姓的故事;豫园与外滩风格迥异的建筑多姿多采;东方明珠、杨浦大桥和上海博物馆等气势宏伟,充分展现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迷人的魅力,参观者无不为之称道。展出的卅余幅作品中,《翔》巧妙地将九十年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与外滩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海关大楼进行组合对比,画面超越时空局限,以写实的手法演绎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画画上,白色的海鸥展翅蓝天,更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另外,长卷《申城之春》,黑白画《上海博物馆系列》、国画《老房子系列》、《浦东畅想曲》,水彩画《虹橘开发区》等,也都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上海的昨天和今天,在艺术上也各具特色。

当一些年迈的老华侨在异国他乡看到“外滩”、“城隍庙”、“石库门”时,似乎又听到了一个个熟悉的故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目睹“东方明珠”、“上海博物馆”、“杨浦大桥”等新景观,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朱先生,感谢你用神笔把上海‘搬’到了纽约。”他们簇拥着朱刚,就像拥着一位远征的勇士。一些久居美国的华侨纷纷表示要尽快回祖国看看,到上海看看。画廊的容先生感慨地说:“这里每年要举办几十个画展,像今天这样的热烈场面,还没见过。”
“海外中国文化复兴协会”、“美国上海交流协会”、“美国上海联谊会”等送来的一个个精美大花篮,把展厅的过道挤得满满当当,缤纷一片……香港《镜报》月刊纽约分社社长莫利亚女士顾不得旅途劳累、血压升高,冒雨早早赶来了;“杰出亚裔奖”获得者、美国中华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刘宝夏赶来了,纽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总顾问沈策赶来了,文化名人林辑光、马大任、董鼎山、唐德刚等赶来了……
画展6天,纽约市的《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等主要华文传媒,几乎天天在醒目的位置刊登报道,赞誉朱刚30余幅展品“融合中西画风,描绘上海之美”,“既有恢宏的展卷,又有写意小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誉美朱刚“业绩斐然”,画展融合中西画凤,描绘上海之美”,“提出了‘中国画如何从田园风光走向都市’的新课题”。
典藏系列人物:多元学识背景下的成功实践
朱刚独具魅力的戏曲人物画2014年元宵曾亮相于上海地铁十号线“京昆国粹专列”上,36幅作品让都市行人不再忍心做车厢“低头族”,上海昆剧团团长、著名昆剧演员谷好好将带领罗晨雪、吴双等六七位上昆新锐演员登台演出。所选折子戏正来自于专列画作所表现的那些经典剧目。
很少有人知道,朱刚曾创作描绘过一批活跃在浦东第一线的普通职工——《我的兄弟姐妹》系列人物作品。这组《我的兄弟姐妹》系列,是朱刚采撷自各条线的行业先进,其中有掌握岗位领先技术的行业标兵,有长年以工地为家的工程师,有为社会和谐作出杰出贡献的普通保安,还有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为大楼作保洁的服务员。先进形象有名有姓,脸部特征各异,多少个不眠之夜,朱刚笃行不倦地在画纸上求索,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反思及对现代艺术的再认识,捕捉出“行业标兵”特质,有劳动者的尊严,有突破思想围栏的怒放,有生命成长的渴望,使富有韵律的画幅与时代节奏同步,被同行誉为“妙笔绘人物“。



朱刚的画所以能达致传神中不失传真,是他长期为戏曲名家音像出版物做装帧实践时领悟出来的,这种装帧画不能太夸张而失真,只能循规蹈距为名家写实;但也不是照相般实录,而是抓住其表演的瞬间,以适度的张力追求传神写意。他在创作人物画时,并不是在画室中看图片或凭想象就下笔,而是先把人物具特质的瞬间记下,然后筛选提炼,把最美、也是最传神的瞬间描摹出来。
朱刚先后毕业于大学的美术系和中文系,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良好的文学修养,师从孟光等老师,擅人物画。正因为朱刚具有多元的文化素养,才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依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充沛的情感去体察对象,理解对象,塑造好每一个形象。从朱刚的《我的兄弟姐妹》系列中不仅可以看到他的绘画个性,同时还可以看到他那真、善、美的审美情趣。
朱刚现为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上海声像出版社总编辑,多年来,他致力于“大美术”实践,将其理念融入平面设计、编辑出版、动画编导及创意园区建设等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出版《世界人物装饰画艺术》等著作。其创作的油画、国画、漫画、招贴画等多次入选全国性和市级美术作品展览会;百余幅插画刊登于书报杂志,近百幅作品被机构或个人收藏。
朱刚多年的摄影家朋友杨元昌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坚持探索的当代摄影的先行者。他的当代影像艺术的观念及作品影响了一批摄影人,为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朱刚浏览了杨元昌的代表作和获奖作品后,认为出版社不能只考虑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应该以文化保护为重。于是由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上海影像典藏系列第一本《杨元昌1980摄影名作》限量版,在上海现代摄影艺术中心举行了首发收藏仪式,由此引发了朗斯国际·墨奈751艺术收藏中心主办的“直面摄影家杨元昌·2014墨奈751影像收藏论坛”,通过回顾上世纪80年代的影像创作,展开学术探讨,从影像的内容、形式等多方面共同分析与探讨影像收藏现状,并展望了影像收藏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
朱刚和杨元昌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当下书画和摄影的两位成就者。笔者把这两个人拉在一起来看来说,在于他们在那么多的不同之外的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行艺之若无其事——处理题材和将题材呈现在观者眼里,都有一种不惊不诧的放松和笃定,很静心很养气。
笔者禁不住想,这是他们的智慧,懂得用一根老式的丝线连着通透的心。
事实上,朱刚的创作,也在慢慢接近这个状态。
人物简介:
朱刚,编审、教授,具有全新的“大美术”理念和扎实的绘画功底,在多个文化领域均有所建树的艺术家。朱刚现为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主任、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上海声像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等职。他还担任过大型动画片的总编导,获得过白玉兰奖。
多年来,还致力于“大美术”实践,将其理念融入平面设计、编辑出版、动画编导及创意园区建设等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
在平面设计方面,首创音像制品与书本“合二为一”设计,被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称为“大陆有声书籍装帧第一人”。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广告设计、书籍装帧等作品,钱君匋先生对其平面设计评价道“民族风格、时代气息”。
在编辑出版方面,30年来监制编辑的近300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其中约10%为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十多次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中国金唱片奖”等。中国音像协会誉其“对我国音像编辑出版工作做出了突出业绩和重大贡献”。
在动漫创作方面,总编导的影院动画片《世博总动员》获“第1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国产动画片创意奖”、“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动画片提名”奖;总编导的动画电视连续剧《今童王世界》获“2012亚洲动画创投会优秀作品奖”、“浙江省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在创意园区建设方面,最先提出建立音乐产业园区的构想和方案,200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兼任基地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