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意境(上)
———————————————————————————————————————
在“诗词的意境,语言与格律”中我谈了些个人对诗词创作的看法。有些朋友对此很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意境。
在我的朋友中很多是工作于高科技领域的科技和教学人员,他们文化素质较高,不少人对于诗词感兴趣。但由于工作较忙,不太可能仔细学习诗词理论。更重要的原因是诗词理论与科学理论迥然不同:科学理论是明确清楚的,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而诗词理论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甚至有些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弄得一头雾水。我想对于业余爱好者粗通诗词理论就可以了,这就希望寻求一种比较简明通俗的说法。下面把一些心得写出来,请朋友们指正。
大家知道,科学的任务是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中寻求其客观规律。而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任务是把人从自然界和社会得到的感受用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要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意境是诗词的灵魂。一篇诗词有了好的意境,才能使读者感动。对于意境,各家的看法不尽相同。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谈了许多,不过他把它称之为境界。
对于意境而言,我觉得可以把意看作主观的情思,把境看作客观的事物,两者是相互区别而又统一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出去办事十分顺利,回来很高兴。这顺利就是境,高兴就是意。如果你想把它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就要选择表达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多多,远的如小说戏剧,影视歌舞,绘画等,近的有新诗小品曲艺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喜欢诗词,一图它经典,二图它高雅,三图它国粹。但是大多数诗词篇幅都较短,一般几十字,也有十几字的,上百字的就不多。即使古体诗,恐怕也没有上千字。要细致的描述很多内容是困难的。如果意境不适合这种形式表达,那也没有办法,只能另找出路。
境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诗人通过视觉,听觉或其它手段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由于是直接接触,感性认识较深。对于写诗词这是难得的优点。以山水诗词为例。古代文人骚客,喜欢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山水之美陶冶了诗人性情,自然是诗如泉涌,妙语连珠。山水之美,美在于野。野即是自然。如有一些人文景点点缀其中当然更妙,不过不宜喧宾夺主,如果山水淹没于人文之中,称之为名胜古迹可也,但难以称为山水。现代交通发达,上有飞机,下有车船。万里之地,轻易可达。不过发达也有发达的缺点。如今各处著名景点游人如织,恐怕也就难以静心欣赏了。因此有些热爱自然之美的人奔赴高山深谷,沼泽沙漠。这些地方我等是去不了的,这就需要第二类境。
第二类是通过报刊,影视,互联网等各种手段间接接触的事物。这种方式其优点是接触范围很广,国内国外,天上地下无所不包。这就使我们在选择题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远远胜于古人。不过它也有缺点,就是感性认识较差。不过事事亲历是不可能的。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可以看些感性认识较多的材料。
第三类是由思想,幻想构造出来的境,也包括从睡梦中获得的境。总之是由精神世界获得的境。这类用得也不少,不少写实境的诗词中也有一些句子是来自想象的,若细细考察,可知并非句句属实。不过加入这些想象可以使描述更为生动。王国维说:诗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他说的造境就指的这一类境。
王国维把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他举冯延巳“鹊踏枝”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中“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有我之境的例,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颖亭留别”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为无我之境的例。有我之境不消说当然包含了作者的感情,这情要强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程度,你看冯延巳已经含泪欲滴。无我之境应当客观到忘我的程度,也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但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客观,因为事物是你所接触的,如果接触而无感受,就不必写诗词了。陶潜写“悠然见南山”就说明他有悠然之情,不然就该写“漠然见南山”了。其实,有些诗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既没有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也没做到“不知何者为我”。“我”在诗词中虽然出现,并不占主要地位。我看这也是可以的。谈谈的感受萦于心中也是一种美。因此也不必执着不“皆我”就要“忘我”。
有些诗词中还出现我以外的一个人,他或她,甚至成为诗词的主角。当然对于作者来说,这个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不过人和其他事物毕竟不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比人与其它事物的感情复杂得多。因此,此种诗词的写法又与其它诗词不同。因此我以为如果愿意,境中还可分出一类有人之境。例子如东坡的“念奴娇”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和王国维的“蝶恋花”中“窈窕燕姬年十五,惯曳长裾,不作纤纤步”。
在一般情况下是先有境后有意。但境虽然是客观存在,毕竟是由作者选择的。作者选定诗词的题材有两种情况。一是偶然碰到一个题材就选定的,这当然是先有境后有意。二是从他心中存在的意出发选定的,这实际上是先有意后有境。而境确定之后反过来也就基本上锁定了作者的情思,也就是意。岳飞“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境决定了诗词必然是豪放的,而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境决定了诗词必然是婉约的。但另一方面,同一个境又可引起不同的感情。两人同攀八达岭长城,甲因长城雄壮而大发豪情,乙因塞北苍茫而暗含悲意,境同而意不同。之所以不同和两人的经历与思想有关。这些构成了意境之间复杂而奇妙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