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海今昔说上塘

 丰城往事 2014-09-04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两汉时期,一种奇特的能燃烧的黑色石块在江西地区发现,很快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豫章郡生石,可燃为薪。”东汉末年丰城建县之后,发现黑色石块的地点更进一步明确在了丰城、高安(建成)两县交界处一带的“葛乡”。到了南北朝时,豫章当地的学者雷次宗在所著《豫章记》中记载:“葛乡有石炭二顷,可燃以爨”。雷次宗是豫章人,自然对这一带的风物很熟悉,他记载这种石炭在当地已经用于烧火做饭,在北方人还不知煤炭为何物时,我们这里已经是生活日用品了。难怪它会引来北方人嫉妒的目光,可以想见,他们的还深受柴薪水烟熏火燎之苦时,我们正乐于享受煤炭带来的福利。何况这种燃料不仅燃烧持久,火种还可以保存而永续利用。而丰城荣登史册的这处产煤地,基本上可以推断是以今天丰城矿务局所在地上塘一带。 到了明代,丰城河西一带开采煤炭的技术已十分完善,不但煤炭的利用率和普及率都得到显著提高,而且已经注意到了瓦斯的危害。可以说,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丰城独自走在了中国的前列。明代张萱在《疑耀》卷二中记载:“昔云,丰城、平乡(萍乡)二县皆产石炭,土人凿山为穴,横十余丈,掘土黑色可燃,有火而无焰,作硫磺气,既销则成白炭(指灰烬)。家家用之,黑坚如石,以斧棰碎,拌以黄土同烧则燃,过则竟成土矣,最为省费。”可见当时丰城先民对煤进行了加工,拌泥以提高粘性和燃烧率。其种类已有“铁炭”、“乌金石”、“焦石”等名目。而且经过提炼的焦炭还用于冶炼和锻造技术,“以冶铁作兵器甚精”。丰城先民对煤炭的认识,在采掘技术、原料加工、使用范围等方面的成就,是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大贡献。 

  到了清代,丰城河东河西一带的煤炭开采范围有所扩大,以致政府以担心破坏风水的名义发布命令限制开采。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后,近代工业化开采技术引进中国,丰城的煤炭工业才进入了工业时代。据鲁迅先生在1903年写就的《中国地质略论》第五章《世界第一石炭国》一文中注明全国业已探明的数十处大煤田名单,江西第一个就是丰城,并在附图上醒目地标出。光绪三十一年(1905),两江矿政调查局派员与外国矿师来丰城调查,此后的1916年、1933年、1938年和1948年,国民政府也组织地质专家到丰城调查煤炭储量和分布情况。但是,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丰城煤炭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科学的利用,煤炭事业其实还处在一个自行发展的落后阶段。

    新中国建立以后,丰城的煤炭工业才真正得以迅猛发展。自1955年起,先后9支地质矿产勘探队进驻丰城,对煤炭资源的分布、储量和煤质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调查,探明各级煤炭储量为7亿吨,储煤面积490平方公里,煤炭年产量稳定在400万吨以上。1957年7月,成立江西省仙姑岭煤矿筹备处,同年9月,正式成立江西省丰城煤矿筹备处, 1958年10月,成立江西省丰城矿务局。1960年7月列为国家统配煤矿,更名为丰城矿务局,直属煤炭工业部,驻地上塘镇。从此,上塘作为丰矿的经济支撑点和发展的平台,正式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也为确立丰城成为中国煤炭基地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