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脾胃 泻阴火 升阳气

 刘曦谦 2014-09-04
补脾胃 泻阴火 升阳气

——眩晕医案(选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邢斌

王某某,女,26岁。

2010年11月3日初诊。

主诉:头晕1年余。

病史:乏力,下午开始头晕,下班回家乘坐地铁时出现后脑勺、前额头痛。平时经常右胁、中脘胀,气透不出,要深呼吸乃舒,心烦易怒,经常便秘。眠安,纳可。月经周期27天,经期3天,量少,色暗,无血块,无痛经,有小叶增生。全身畏寒,若下午说话多或用电脑时间长,有时会面热口干。面色萎黄,舌尖红有点刺,脉弦细。

处方:人参粉(早上空腹吞服)8g,党参30g,白术9g,黄芪30g,当归15g,升麻6g,柴胡6g,葛根60g,天麻30g,白蒺藜30g,白芷15g,羌活9g,川连3g,石膏15g,生地15g,陈皮6g,7剂。

2010年11月17日二诊:服药的最初几天觉得内热,如口干小便热,几天后消失,自觉诸症大为改善。精神较振,头痛、右胁中脘胀、气透不出、面热口干等症已除。眩晕、畏寒减,眩晕的症状推迟到下班时才出现,心烦易怒好转。11月11日月经来潮,5天净,量少,颜色较前鲜红。大便正常。舌尖红有点刺,脉弦细,面色好转。

处方:守上方,加生甘草5 g,改白芷9g,14剂。

效果:药后诸症均安。

按语:患者年纪不大,症状可不少。而且,辨证属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在辨识上有一定难度。如果我们熟悉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会对本案的分析很有帮助。阴火形成的主要机制是:中气不足,脾胃之气下流,一方面谷气不得升浮,心肺失养;另一方面阴火起于下焦,上乘土位,表现为心火。其次要机制是:阴火伤荣血,荣血大亏;荣血大亏,又助长阴火,形成恶性循环。故治疗需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补肺气、滋荣血。李东垣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这一治法的代表方剂。(参见本书下篇专文)

本案患者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故神疲乏力,下午加重,到下班时更为严重;右胁、中脘胀,气透不出,要深呼吸乃舒,是气机升降失司的表现;心烦易怒、下班坐地铁出现后脑勺、前额头痛、说话多或用电脑时间长出现面热口干、舌尖红有点刺、脉弦,属阴火上冲;便秘、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暗、脉细,是荣血亏少;全身畏寒,因谷气不得升浮,心肺失养,失于温煦。方取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以人参大补元气,党参、黄芪、白术健中州、补肺气,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白芷引清气上升,参芪配当归滋荣血,川连、石膏降阴火,生地“补肾水,水旺则心火自降”,因“气乱于胸中”,用陈皮“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又配天麻、白蒺藜治眩晕。药合病机,效如桴鼓。

点睛:李东垣·阴火学说·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