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一个真实案例,脾胃调理好了,耳鸣也消失了

 中医小白 2023-05-14 发布于山东

文/喜乐小语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本文是纯干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耳鸣,其实可以看作人体发出的警报,切不可不以为然不重视。

有一位李女士患有耳鸣已一年余,刚开始的时候左耳耳鸣响度较小,呈间断性 “嗡嗡”声,伴随着闷塞感。

她感觉自己的听力并未下降,就没有重视。

近半年来,耳鸣逐渐加重,由间断发作变成持续性,响度逐渐增大,呈“蝉鸣”音。

听力较右耳有所下降,自行服用中成药后并没有改善。

最终,找到大夫看病。刻诊症见患者神清,精神欠佳,耳鸣午后加重,时有午后头面烘热。

常觉乏力、口干但饮水不多,睡眠差难以入睡,大便不畅常有解之不尽之感,小便量少色黄。

伸出舌头一看,其色暗红,舌下脉络迂曲,苔黄腻,舌面少津,脉弦滑。

辨证属阴火上乘、痰瘀滞络,治宜醒脾开郁、清火降逆。

大夫开的处方如下:

藿香10g,白豆蔻10g,苍术20g,法半夏12g,黄芩12g,茯苓20g,栀子15g,生地12g,地龙20g,丹参15g,川芎10g,石菖蒲10g,葛根3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此后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化裁,调理2月余后耳鸣及耳闷塞感完全消失。

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口干但饮水不多?因为津液不能正常转输,津不上承,故口干但饮水不多;

湿浊流注下焦,阻滞下焦气机,故大便不爽,小便量少。

下午三点至五点为阳气至盛之后,渐趋于下降,此为阳明为合,也是阳明病表现较为明显的时段。

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一条经脉。

阳热(阳气偏盛)与郁火(阳气郁结而出现的内热症)相合则热更甚,故午后头面部烘热,且午后耳鸣加重。

上冲之阴火进一步灼津炼液(热对水的过分蒸腾称为灼)形成痰瘀,阻于耳窍,故耳部闷塞,舌脉也为痰瘀互结之象。

虽有乏力,但结合舌脉可知此非气虚,乃是湿蒙蔽窍、气机不畅所致。

阳的“清”实际是与阴的“浊”相对应的。

通俗地说,清阳即是指阳气,而阳气的特性是向上的、可以滋养温煦人体的无形之气,故称为“清阳”。

清阳之气是上升的,浊阴之气是下降的,这是阴阳二气的常态。

清阳不升,即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以濡养大脑、官窍、心肺等脏腑、器官,从而出现一系列不适。

处方以藿香、白豆蔻、苍术芳香醒脾,法半夏、黄芩、栀子辛开苦降以化痰泻火,再酌情配伍凉血活血、通络开窍之品。

若之后患者阴火大部分已去,再过用苦寒就会伤阳气,就需要减清热之力,可以加黄芪、砂仁温中健脾,顾护脾阳。

我们知道,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精、津液,经六经输布于九窍,九窍得以濡养。

而耳为九窍之一,由此可见,耳与脾有着紧密的关系。

脾主升清,清气上布,浊阴下降,为调节周身气机之枢。

脾强健了,气机升降相宜,耳窍的气机才通利。

总结归纳,若脾胃气虚化源乏力,或中焦失运气机阻滞,或脾失健运阴火内生,皆可致痰瘀滞于耳络,耳窍失于通利产生耳鸣。

针对“脾胃不足,痰瘀滞络”之病机,在治疗上当以理中为主,兼以化痰祛瘀。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

这里只是告诉大家为什么会发生耳鸣,以及分析治疗的思路。

传统理论认为耳为肾之外候,耳为肾所主,常将耳鸣责之于肾。

若你也有耳鸣的问题,从肾的角度出发治疗疗效不佳,不妨看看是不是由脾胃的问题引起的。

或者这样说,不能单从肾论治,应辨证论治。以调节脾胃功能为法,以后天滋养先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