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牛塞屋的阴从阳化 火中求水 +制则生化:五行相克则生化 +肺与盖 +升降沉浮之气与药

 johnney908 2014-04-28

阴从阳化 火中求水  

   很多情况下,碰到阴虚的病人,中医大夫直接会用补阴的药处方治疗。我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只是权宜之计,在治标治本的问题上,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短期治“标”,待症状有所改善后,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治疗。首先,滋阴药比较滋腻、性凉,一方面损伤阳气,直接损伤的是胃阳,另一方面滋阴药滋腻容易郁闭热邪。因此,很多医家认为阳虚易治,阴虚不易治。究其原因,无非滋阴易于伤阳,而补阳又担心伤阴,周而复始,不得已善终。

    实际上,深究人体阴阳,阳化气而阴成形。人体的阳气时时刻刻都在升降运动、在气化,这些是肉眼看不见的,而正因为阳气的运行,人才得以有各种外形,或丰腴、或瘦弱、或强健、或高,或矮。

首先,脾胃为后天之本。人自出生后得以生存、生长、发育、成熟等都来自脾胃对五谷饮食的运化和输布。而脾胃既为五谷之海,饮食入胃亦容易损伤脾胃,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等。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为阳脏,脾为阴脏。人身之精得脾阳输布,因此阳气为阴之生化之源。脾胃伤,运化无力,不仅人之生存倚赖的食物不能运化成精微,而且治疗之汤药无法运化,因而在治疗疾病中“顾护脾胃”乃重中之重,不得损伤脾胃之阳。另外,根据脾生胃降的特点,在治疗用药时要顺应脾胃的生理特点。胃阳不足脾阳亦不足,两者互为因果。人身三焦,上、中、下,上下各一把火温煦中焦,往来熏蒸,腐熟中焦水谷,心居上焦,心阳温煦胃土,肾居下焦,肾阳温煦脾土。上下之阳恒手中焦,如上阳虚,则下阳浮跃而上,呈现上实下虚之状,反之,下阳不足,上阳则容易下陷,呈现下热之状。而中焦脾胃阳伤,易损及心肾之阳。反过来,脾胃阳虚则从心肾之阳着手治疗,一阳通则诸阳皆通,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则得以恢复,五行之大轮得以运转。阳气具有宣通之力,阳虚则阴盛,阴邪易致滞和瘀,阳气犹如和煦之风能吹散乌云和阴霾。

 赵献可认为:“火中求水,其精不竭”。 故而,全身之阳气皆取决于一阳,全身之阴气仍取决于一阳之运化输布。

制则生化:五行相克则生化  

 《素问六徵旨大论》中,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亢:亢盛。承:下承上,有一种能够抵御之物。制,即压抑或制约。

这句话的意思指过亢而为害者,须抵御而令其节制。事物不仅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生生克克维持为一种平衡和协调。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有能够制约这种亢盛之气之物,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发展。

 

此话乃古代先人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它不仅适用自然万物之生存、适用于六节四时之六气,也适用于经由自然万物精简提炼的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自然界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

 

先说说五行,简单的五个字: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看似简单而又深奥。简单,是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五行的这五个字,深奥的是很少有人明白这五个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涵盖了生命的运动形式、自然界的规律、世间万物得以存在或生存的理由和原因,等等。这几个字是对自然界、地球万物生长化收藏的一种规律的总结。

 

首先对应自然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而一年中最潮湿最炎热的夏末秋初这段时间称为“长夏”,即从夏至节气开始 、经过大暑、立秋、到处暑结束,对应为“土”。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则为一年。这就是五行的运动形式之代表。

 

古代学者用观察自然、天地、宇宙万物的眼光去类比人体,既然人也属于自然界的一物,那么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人体,这是中医理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医治病的核心理论之一。因此,我们的祖先把五行学说对应为人的五脏:心-火,肺-金,肝-木,脾-土,肾-水。五行相生关系维持生命的延续、维持事物的发展是很自然的道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如同一年四季有春必有夏,有夏必有秋,有秋必有冬,有冬必有春一样,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然而,要说五行的相克关系也是这个道理,则不太容易被理解。自然界不能缺水,缺水万物无法生存,但是水太多则会泛滥成灾,这可以理解为“亢则害”,也就是中医说的“太过”致病的道理。一旦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太过则会发生灾害,洪水和火灾就是典型的“亢则害”的情况,如果任由其蔓延下去,将变得不可收拾,这时候就需要一种能够制约它们的物质或情况出现,让事态转为平和。洪水发生了,就需要泥土制作成堤坝分流防护;火灾出现了就需要大面积地撒水灭火。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这是自然界的情况,有生有克才能维持自然界的平和。

现代社会的忙碌疲劳、生存压力之大、急功近大等诸多因素造成了很多人不是肝火很大,就是肝气郁滞。一个是火大,经常爆发脾气;一个是隐忍不发,心中憋屈不满。火大的人因肝木生发太过而表现出肝阳上亢的症状:比如头晕、偏头痛,高血压甚至突然昏厥等。为什么他们会出现这种情况,而正常人却不会呢?这是因为肺金不能制约肝木(金克木是正常的生理平衡,而此时肺金不能克制肝木了),失去了制约,肝木就妄为而生发“太过”了,表现出阳亢的病证(亢则害),所以治疗上就要用到“镇肝”的药如生龙骨、石决明等来制约它过旺的生发之气,使之趋于和谐。而对于另一种隐忍不发的人而言,则表现为肝木的生发“不及”的情况,如胸闷、嗳气、胁痛,甚至乳房胀痛、月经紊乱等,此时不再是需要肺金制约的问题了,此种情况下相对于肝木而言肺金反而旺盛了,而是反过木来被金克,正所谓两军相搏强者胜,中医里头叫“木侮金”,说明“不被制约,即被受制”。中医里面的“肝火犯肺”导致的咳嗽(多为干咳)即是此种原因。治疗上把肝火降下就能缓解肺金受火之刑,因此可以用滋水涵木的方法让肝火“降下来”,等于找人把强盗抓起来,自然就不会偷东西了。

 

很多人一听“相克”就觉得是“坏事”,而这里要强调一下五脏的相生相克是一种常态(正常生理),而非病态。互相制约才能达到相对平衡与和谐。“太过”导致的过度克制即为相乘、“不及”导致的反向克制即相侮,才是病态表现,也就是出现这种情况才是病理上的变化(生病了)。

 

还是用“火克金”说明一下在有制约的情况下人体的正常生理:心属火,肺属金。有些心阳不强甚至衰微的老年人每逢天阴冷就会出现咳喘或哮喘发作,这是因为肺中寒痰得不到要“火”的温化而长时间存储在肺中所致,天热的时候外界温度高、火力大,哮喘还能抑制,而天气一旦变冷,火力变弱则容易引动伏痰。治疗上则通过温通心阳则可制约肺金,这就是承乃制,制则化的道理

 

其实自然界和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夏天自然界的阳气很多,同时人身体的阳气也从体内向外发散,所以夏天人体就不用穿很多衣服;而冬天自然界的阳气潜于地下,人体的阳气也从夏天的发散转为潜藏在内了,体表的阳气就明显不足,所以才要覆衣御寒保护体内阳气潜藏,不致阳气外泄。这就是很简单的维持平衡与和谐的道理。制约就是维持平衡。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按现代哲学思想讲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个人,有约制、有制度才能和谐安定;如果制约太多成为强权则会激起民变,如果强盗猖獗则会民不得以安。按中医思想讲即天地阴阳之造化,若太过不及,则有变故,强者胜而不能化生万物,故曰“制生则化”,谓有制而有生则化矣。

肺与盖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一些疾病的问题,到底是责于脾还是责于肺?责于肺是责于宣发还是肃降?为什么宣发功能失司?我想,不管治病如何潜方用药,但在处方之前,自己应当明白病人疾病形成原因及根本所在,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明白疾病形成、发展的病理机制(病机)并且治病求本。也只有自己把道理想明白了,才能处方用药。把道理想明白很关键,就好比一个故事有一条清晰的故事发展的线索和思路,这也是很多医家推崇的理、法、方、药中的理字当先的原因所在。不能在糊涂中处方用药。

最近碰到的两个患者一个是高烧41℃,一个是咳嗽有痰,虽然我的分析认为这两个患者病证表现在肺上,但都涉及到脾肺。这里我想用我的理解说说肺:

 -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居最上,故而外邪入侵肺先受之。同时,肺、脾、肾为三焦水道通条之关隘,三者之一出现问题,则水道不利,水液气化失司,或为湿、为饮、为痰,从而阻扰气机的正常运行。

-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者也。在组成人体躯干这个大三焦中,肺、脾、肾位居上、中、下,好比三个竹节或者三个屉笼,各脏都有一个小小“加热棒”即阳气,肺阳、脾阳和肾阳,依靠这些阳气的煦化,水液得以运行。肾居下焦,主水液的气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功能,肾阳为第一原动力。若肾阳不足,蒸化失司,水湿泛滥,下焦湿重可导致痰饮内生;脾位居中焦,有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若湿邪犯脾或脾虚不运,都可导致水液不归正化,形成水饮或痰湿;肺居最上,主气主一身之气,故而肺的开阖关系全身气机开阖。肺有宣发肃降,通条水道的功能,若肺气失宣则津液失于输布,则聚为痰饮。张景岳言“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在”。痰随气血津液的运行,可以停积在任何位置,故而“怪病/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

-          提到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宣发即肺的开阖作用中的开,肃降即开阖中的阖,它的作用不仅是输布津液,而且是我们人体对外界沟通的“窗口”,我们需要从自然吸取空气,再将废气呼出,不仅是空气的交换也是气机的交换。

-          具备开阖功能的肺称为“肺窍”,就好比锅的锅盖、壶的壶盖一样,肺的华盖如果失去了宣发功能,就好比壶的盖子打不开一样,热气郁闭在内,如同水壶盖上盖会烧开得快,不盖盖儿会烧开得慢,盖盖后蒸汽不断在循环中减少,最后导致高热,水液(津液)丢失。对应在人体为高烧、干咳、脱发、咽干口燥、面肿肢肿等。肺如果失去了肃降的功能,就等于盖没盖上,宣发太过,出现肺胃气上逆的症状:大便干燥秘结、打嗝、返酸、胃胀等。

-          想明白这个道理,在一些咳嗽、发烧、饮证、痰证的疾病中,要注意调节肺的开阖功能,打开郁闭的肺窍,闭合开着的肺窍。而在宣肺的中药中,辛温的药都具备这个功能。辛温的药不光是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从字面上看就是为了出汗,可是为何出汗?为何汗出而解?辛温药打开了肺窍,使热从体内通过毛孔散发出来,这就是为何辛味具有宣发或宣通的作用。而诸药之中麻黄不只是辛温,而是辛苦温,辛开苦降辛温宣通,仅此气机一升一降中开阖肺窍,故而麻黄是一味很好用于肺系疾病的中药,而不是当前医者所畏惧的“担心出汗太多而不敢用”。麻黄与石膏并用也是透热清热的很好配伍,辛温遇石膏而成辛凉,即为通阳泄热之用。故而麻黄汤、大小青龙并非专为外感而设而有诸多妙用。

升降沉浮之气与药  


“血气者,人之生、形之神。形之肥瘦者,荣卫气血之盛衰也”。故气血乃人之根本。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故治病首当调气也。

调气者升降沉浮出入。浮升降沉乃自然万物之规律也,万物之盛衰也:

药之升降:阳升阴降,四气者天之气,温热升,寒凉降,五味者地之味,辛甘浮,苦酸咸沉。升降沉浮亦与药之质地、重量相关,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脏腑气之升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气主升、肺气主宣发肃降主出入,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胆为奇恒之腑)。

人体之气顺乎脏腑则和,逆之则病,是为调气。

然,外有天之六淫为邪害人,内有七情所伤,饮食不节。阳邪感人,而害五脏;水谷寒热感人,而害六腑,热伤胃膀胱,寒伤于肠及胆。阴邪感人,害于皮肉筋脉。故邪感人形于脉则有虚有实。聚则为实为郁为滞,散则为虚为衰为不足。淤滞则以辛升散以苦降泻,虚散则用补益。邪在上扬而发之(升散)、泻在下引而泄之(泄下)、中满泻之于内(通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