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应朋友之邀,为他的《成长金率·日日成功手册》一书增添24节气养生的内容。昨天算是交差了,现回过头来,继续我们的专题研究吧!
名医张锡纯是我国中医历史长河中最后一颗巨星,也是唯一一个与现代医学接轨的杏林大家;一部《医学衷中参西录》被誉为“第一可法之书”,中医也因此于民国初期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张锡纯逝于1933年)。此后西学东渐,中医从此走向几乎毁灭性的衰落,更无大家可言!可叹啊!
张锡纯对糖尿病、也就是消渴证的论述为:“多由于元气不升…肺体有热…或心火热而铄肺…或因脾胃湿寒、真火衰微…清阳无力…致使肺胞失津…消渴乃生。”很明显,这些都是基于一个“渴”字,此主证一出,治疗的办法也就出来了,即用“玉液汤”。
玉液汤方:生山药1两、生黄耆5钱、知母6钱、生鸡内金2钱、葛根0.5钱、五味子3钱、天花粉3钱。
方解:“此方乃生元气以止渴者也。方中以黄耆为主,得葛根能生元气。而又佐以山药、知母、花粉以大滋真阳。使之阳生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张锡纯此方应该说考虑得够周到了,果有此证,用此药必解之矣。但问题是如今的糖尿病,真有此证的人却不多,比如“多渴”、“多尿”等,即西医所讲的“自觉症状”三多一少等。但从“代谢功能弱化”角度来看,进行以上调理也不无益处。“元气”之说,初看上去,似乎找不着北,但细细想来却大有文章。中医认为人体的“气”是推动生理运动的动力,代谢也同样;气血不足,被认为是多种慢性疾病或“亚健康”的原因之一,所以“气说”和“调气”也就顺理成章了。
张锡纯还在论述三消证的“中消”时专门讲了胸中大气下陷的问题,并补充了“生陷汤”,有兴趣的读者可翻阅,很有意思。他所讲的“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夫大气者,内气也;呼吸之气,外气也…诚以其能支撑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大气下陷短气,似觉有物压之,常觉上气与下气不相接续…”,仔细想想,此种人还真不少,常觉气短,看来“上气不接下气”是从这儿来的。有此证的人了考虑“升陷汤”一试:
升陷汤方:生箭耆6钱、知母3钱、柴胡1.5钱、桔梗1.5钱、升麻1钱。
关于张锡纯对“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的论述也很精彩:
“方书消证,分上消、中消、下消。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当用人参白虎汤。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实热,当用调胃承气汤下之。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宜用八味肾气丸。”当然,这也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只是纯另有解释:
对于口渴多饮的人,无疑是上消患者;若胃腑兼有实热,人参白虎汤一用一个准!
对于吃得多的人,当属中消患者了;若脉象微弱,气短,则改用“升陷汤”而不用调胃承气汤了!
对于尿多的人,显然是下消问题了;那就用治肾的方,八味肾气丸了;只是里面的黄、桂要适时调整。
人参白虎汤,即白虎汤加人参:石膏48克、知母18克、甘草6克、粳米15克,加人参9克。
大承气汤:大黄12克、芒硝5克、枳实15克、厚朴24克。
八味肾气丸:泽泻9克、茯苓9克、牡丹皮9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地黄24克、附子3克、肉桂3克。
至于张锡纯如何加减使用,还是看原著吧!
临床上如何应用呢?
我以为以上诸多治疗办法作为“九草唐安”的辅助治疗手段较为合适。这是因为如今的饮食结构与当时有很大的不同,客观环境及科技污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病因及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还用原来的眼光看待消渴证多有不适。何况现代中医认为消渴病的主要病因是代谢功能弱化,治疗的重点应在提高代谢功能入手,而代谢机能的提高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采用一些特殊食物干预训练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