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课题的理解和实践

 syrb周天明义 2014-09-06

对“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课题的理解和实践

(2007-05-10 12:58:37)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教
    不知各位是否留意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多学校语文老师不教作文,认为作文是不用教的,因为教点什么往往也无济于事,好作文也不是教得出来的,也许因自己疏于教研,根本不知道怎么教,心中一片茫然,就自然而然地让作文指导成为了一片荒芜的处女地。如果要指导,也只是公式化、概念化地告诉学生开头结尾要怎样、不要怎样,布局谋篇要怎样、不要怎样......费尽口舌也打不开学生的灵感大门。吕淑湘说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是著名论断,作文教学更是一直处于尴尬局面。
    学生呢?怕写作文,不写作文,把作文视为洪水猛兽,患上作文恐慌症,手上有笔,脑中无字,心里发慌,似乎脑细胞顿时“萎缩”。所以能溜则溜,能拖则拖,溜不了、拖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去面对时,也只能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假、大、空、套”的集大成。就连小学生也沾上八股邪风。比如,一写《母亲》就比之祖国,逢遇《春天》就颂扬改革,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必定会习惯性地写老师,而且多半会把老师比做蜡烛或春蚕;写《在升旗仪式上》,学生往往会先写“朝霞满天,红日初升”,然后是对革命先烈的联想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最后想到的是自己的使命;景,只能是借景抒情;写物,只能是托物言志;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能写心灵美的人......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啦?作文改革的路究竟在哪里?
    其实, 历来的文章家、文论家、语文教育家,对写作的本质都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
    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
    而叶圣陶先生对写作本质的则更为具体透彻:“夫文无本体,必须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无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那么,生活从哪里来?
    令人欢欣鼓舞的是:我校开展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简称新文研究)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新文研究,利用新闻素材的现实性和生动性,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让学生“有话可写”,利用新闻发表的即时性和成就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想写”,利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教育学生“有话实写”,通过消息、特写、言论、通讯、调查报告等序列新闻体裁的系统训练,有效地过渡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故事、论文等序列作文体裁的系统训练,学会新闻写作、命题作文、自由作文和创新作文,让学生“有话会写”.
    新文研究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诠释。让学生“有话可写”的生活成为写作的源泉,“有话想写”打开了写作的突破口,“有话实写”的写作原则,强调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做到了前面三点,“有话会写”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新文研究,还有我知道你的好
    这两年,出于对课题的较深入理解和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迫切希望,和我们学校大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我拿出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新文研究。两年的时间漫长而又短暂,艰辛而又充满创造的甘甜。刚接手这个班时,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都很一般,许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没什么可写,不愿写,不会写,甚至讨厌写,逃避写,很多时候作文收不上,硬逼着交上来也是抄袭之作,拼凑之作。但,新文研究改变了这一切。今年初中毕业时,学生作文整体水平大大提高,还有不少学生写作水平进入优秀行列。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文章里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发真感慨,文字清新真实,让我这个语文老师不用担心如果遇上一篇好文章,就怀疑它是不是抄来的!真正落实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心中一直和学生一样,充满着一种让天然率真回归的成就感。下面让我对两年来的实践做一个回顾:
    放开眼界,学会“摄影 学生畏惧作文,不会作文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歇。”有了生活这个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于是,在和风习习的春日,我带学生去踏青;在天高云淡的秋天,我带学生去登山;在花好月圆之夜,我带学生去赏月……我还在紧张的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进行球赛、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演讲赛,让学生深入网吧等地调查采访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踏青归来,赵巍在作文里写道“春天会说话。春雨是她的语言……,春风是她的语言……,动物们从沉睡中醒来是她的语言……,花草树木生枝长叶是她的语言……”如此清丽可人的语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谢丽姿在《网吧调查报告》里写:“‘传奇’这时髦家伙,让这群小青年爱不释手。看着他们那兴奋模样,听着他们那一声声尖叫,可想而知,那一定是个好玩的游戏。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那位身穿毛线衣,眼含血丝的男生。他大约十四五岁,据了解,他已经在那呆了两个24小时了,这个‘失去’家庭靠着离异的父母给予生活费的学生还自豪地向我讲述着所谓的‘个人吉尼斯记录’。……网吧,多少学生的陷阱!游戏,你是又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其材料让人触目惊心、发人深思,其结论水到渠成,收到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效果。在邀请家长开完“回报妈妈的爱”的主题班会后,刘思源写了新闻稿件:“......瞧,六个主持人上台来了,他们个个英姿飒爽,巧舌如簧,他们不仅是主持人,还是策划、编剧、导演呢。一台异彩纷呈的班会就让他们给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真可谓强强联手,阵容强大。对了,这些象模象样的主持人是李先捷、袁瑾瑾、刘思源、刘丹、谢丽姿、朱恒威。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一个个节目出场了,有唱歌、跳舞、双簧、演讲、英语对白、器乐演奏、现场书法表演、游戏,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其中双簧《妈妈,我错了》的台词配音和动作都非常到位,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小娇娇”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抽纸条游戏也令人捧腹,什么‘在树枝上穿衣服'、‘在花盆里唱歌'、‘在书包里洗头发'......根据纸条上这些滑稽的提示,小演员们做了怎样诙谐的表演,就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吧。最值得一提的是,二十来位妈妈也应邀来到班会现场,和老师一道,加入同学们表演的队伍。家长、老师、同学们的心相通、情相融,把个小小的班会开成了爱和欢乐的海洋.......”
    真实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最容易打动年轻的心。美好的生活图景一旦被善感的心灵摄相机捕捉,那美妙的图片就是那一行行清新灵动的文字......
    发布聆听,交流激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课题组在每天晚自习安排十五分钟的新闻发布会,学生每天做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对生活有什么感悟,从媒体上收集到什么信息,阅读了什么书籍.....都可以写成文字,在会上发布出来,其他同学点评。这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活跃时刻。一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交换后,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一人一个思想,交换后一人则有两个思想。这样的交流活跃了写作气氛,也活跃了思维。在新闻发布的基础上,我还带领学生每天大声朗读一篇美文,做一个精彩片段的摘抄,背诵一首诗或者一段典范文章,我还利用早读或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人,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或名著,最喜欢探索的课外知识并说明崇拜、喜欢的理由。这样的交流,增强了学生读书和写作的双重兴趣。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从有益的书中吸纳了精美的语言,增强了思辩能力,学生的作文,时常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名言警句,语言有了光彩,内容有了深度,题材也大大拓宽了。如当时读初二的席海涛在《如棋如题》中写道:“我们为何不想一点办法使自己的少年时代少一点阴云多一片晴空呢?借鉴古人之语来改变自己的心态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春天,我们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夏天,我们是否可以品味一下‘半柳斜阳尘柳荫,一蝉飞去一蝉吟’的意境;秋天,我们应该豪情万丈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冬天,寒风恣肆,我么何不想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如果,我们再乐观一点,看到大自然就想起它的‘云白风清、天蓝草碧',看到落叶就想到‘天空如水,落叶若鱼’......”他这文字在班上一念,羡煞好多同学,于是跟他一起领略课外阅读的独特魅力了。
    心旷神怡 ,享受作文   传统的作文重老师指导,重老师批改,老师负担很重,学生收效甚微。在新文研究过程中,我打破传统的桎梏,实行全面放开。题材自选,题目自拟,作文自改和互改(有一整套规则,简单,操作性强,在此略)第一堂课我就教学生打开话匣子,只要真实健康,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老师商榷,也可以与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可以鄙薄蜜蜂,也可以赞美老鼠......记得我跟学生说起这些,大部分学生激动不已,恨不得马上投入到写作中去,偏偏有心直口快的女生龚娜不无担忧地说:“老师,我们的话匣子关得太久,轻易打不开了!"就是这个女生,后来作文水平进步也很快。我还在学生作文时给他们放些我为他们精心挑选的轻音乐,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渐渐进入创作的情境。还有就是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坚决不在学生写作文前做所谓的指导,直到学生互相批改完,学生有了写作和批改的体验与经验时,才联系学生作文的实际,做适当的有效的指导。这时候,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的,不自觉的作文许多同学都愿意重写。
    学生都反映,这样的写作过程简直就是享受。因为心灵自由,写文章就应该是心灵泉水在自然流淌。象成淑娴当场完成这样的文字就不足为奇了:“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喜欢蓝天,每当我的眼睛触及那片蔚蓝时,一丝无名的快乐便涌上了心头。于那神圣的蓝天,用眼是看不够的.我会闭上眼睛,用我的心,静静地去欣赏,去体会,去感受,去品味,尝试着去读懂那片蔚蓝。在那里,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没有任何的烦恼和约束,有的只是生命的喜悦和快乐!”
    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
    无疑,我学生的作文不及“新概念作文”那么深刻、灵气、有文采,但我曾经千方百计让学生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是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这一点还是可圈可点的。
    发表愿望,信心源泉   风儿总是在树叶的细语相伴中奔向远方,庄稼总是在大地的无言关爱中抵达丰收的季节,习惯于“从别人的眼中发现自己”的人们,也只有在外界的回应与支持中,一路分花拂柳,劈波斩浪,走向成功的彼岸。如果把写作比喻为一场耕耘,那么作者收获的不只是烈日下滚落的汗滴,还应该包括从秋天的枝头摘取果实的喜悦。“写作的根源在于发表的愿望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热爱写作,我们课题组大力提倡“要广辟渠道,充分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为此,我班办起了班级日报,“我的文章秀”墙报,举行手抄报比赛,主要发表学生采写的新闻稿和作文、随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向各级报刊、广播电视台投寄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和文章。还在学生毕业前夕,办了作文集《影》,收集学生作品100余篇,并寄出本书参加“小天鹅杯” 全国青少年文学写作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袁俏的《西游外史》以其创造的手笔、诙谐的语言荣获一等奖,袁瑾瑾、肖梦圆、彭炜逵、朱露、谢丽姿、李先捷、邓时珍、罗彦彬等同学获二等奖,总计获奖人数达34人之多。其中袁瑾瑾的《外公爱我有多深》,发表在二月的《娄底广播电视报》上。今天,重新翻开这本散发油墨清香的《影》时,发现可圈可点的文字绝不仅属于34人 !我有一个想把那些特别清新特别流利的文字推荐给所有人的冲动,但宥于篇幅,只好忍痛割爱。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有刘思源的《国平两个班,交流有方法》,胡文冲的《珍惜生命--记吕许灵老师的演讲》获学校新闻稿评选一等奖,刘丹的《英语热》和彭炜逵的《拾金不昧》获二等奖。李先捷的《失而复得的书》获娄底市学雷锋征文二等奖。还有多篇文章入选学校课题研究专刊《新文通讯》 。自我有了博客,还有很多学生的文章在我博客上发表。 对于指导老师和学生本人来说,发表不一定是最终目的,发表的文章也不一定可以代表他(她)的或全班的最高水平,但就是发表这种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这是事实。
      
    记得我在作文集《影》的序言里写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认真做了,我们的生活就很充实;小小的愉快,我们体会到了,就是给自己的奖赏......”。对我们来说,新文研究,是充满创造性的事情,但我们有心,把她做成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们能体会“小小的愉快”。记起了陶行知先生的话:“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就要结题了,但这个课题留给我们的创造空间还刚刚开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