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画家方严先生

 冰星满天 2014-09-07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画家方严先生

时间: 2010-05-31
方严 安吉 马良 徐家昌 高峰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画家方严先生

方严

人生需要有意义,一辈子平庸也好,伟大也好,如果你时刻想着生命中有一些要做的事,那就不失一生的意义了,再如果能够留给人们一些尊重,留给社会一些有用的与值得记忆的东西,就更有意义,假如等到老的时候来回忆一生,有可以向自己交待的东西,也就不会抱撼终生了。

方严,从出生到现在,说不上有多大的坎坷,但是很辛苦。与生俱来的艺术天性始终矢志不渝地引导着他从不大不小的不顺中翻越过来,所以今天的他,出息了。他在绘画艺术上孜孜以求的精神,以及秉直的性格、艰辛劳动,还有身边良师益友和敦厚家风对他的影响,促成了他的专业成就。

方严没有什么辉煌的家族世话,只有朴实和贫寒的家境。他出生在安吉小山村一户极普通的世代耕种农家,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们。方严在四岁那年便表现出与其他小孩出众的地方,他喜欢上了涂涂画画。这个小村庄上并没有人会绘画,回忆里,也许是受到村里祖祖辈辈留下来的那些精雕细琢、华美绝伦徽派建筑的影响而开始的。

等到再大一些的时候,他立志要像神笔马良那样,画会飞的鸟、会游的鱼。这个梦想对一个不知道世界有多大的小孩儿来讲,自然离不开全村人围观他绘画时给予的种种表扬。虽然幼年的他对神笔马良的真正意义还是一知半解,但他已经开始为之付诸行动,将《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连环画给自己作范本,一遍一遍重复地画。渐渐地,“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张飞,“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等人物形象在他笔下成像为实。时间久了,其熟悉度、相似度和速度都在相应地提高,他甚至可以从任何一个局部入手,轻松地画完整幅画面而不用橡皮擦。这段凭着兴趣自觉研磨的经历,实际上为方严在日后的艺术生活奠定了殷实的基础。yishujia.

方严

这样自我摸索的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中。当方严第一次听说“国画”,第一次知道画画需画在宣纸上,都已是高中时的事了。那年学校组织了一次在安吉县里的文化展,方严的作品成功入展,他得到一次去县城的机会。那也是他第一次进县城,所以很兴奋,借此机会他可以看到别人的画,也可以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很精彩。

高中期间,他还与班上的其他两位喜爱绘画的同学打听到了安吉三中的郑德涵老先生,知道他对绘画艺术有很高的造诣。于是他们精心准备了几幅自己的画,结伴而去。退休在家的郑老先生了解到这三位年轻人是为画而来,没有多问便打开自家门请他们进了去。对方严来说,随之打开的,还有一个来自于他梦里所憧憬的未来理想生活世界——那布置雅致的房间里,挂着明清以来的书画真迹,一一装裱显得很精致,其中就有李叔同、黄宾虹等画作。郑老年轻时的照片也在其中,他曾想,先生定是一位饱学诗书的文人。事实亦是如此,在后来与郑老的接触中,他切身体会到了先生淹贯的学识,诗词、古文无所不通,兼精书、画,于金石、古泉、集邮亦深得精奥,是一位蕴玉怀珠的饱学之士。更让他觉得敬佩的,是先生自甘淡泊的处世风范和谦以自牧的平和心态。他的虚怀若谷,和蔼可亲,总给人一派蔼蔼然、谦谦然的温润风范,令人如沐春风。yishujia.

他还很清晰的记得第一次送给郑老点评的是一张学恽南田没骨法的荷花图。印象中,郑老的点评里皆是鼓励。“格调很高,气息很清”是郑老给方严第一次点评时给出的高度评价,这句话甚至影响了他一生。尽管当时方严并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但他也没有直接问下去,只是把话深深印记在了心里,在日后的感悟中一点点体味。

我能感受到方严言语里传递出来那种强烈的“找到组织”的兴奋与感激,他视郑老为自己的“标榜人物”,甚至用“找到信仰”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的确,对于一个生长在封闭的小山村里,没有交互环境的孩子来说,那种心情就好比失而复明的惊喜。方严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回来后又不断尝试。两个月后,他又将自己第一幅山水画送交郑老点评,郑老的表扬令他很吃惊,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画有郑老说的这么好,于是郑老特地又拿出自己的画来与之作对比,耐心具体地将细节分析给他听。

若干年过去了,现在方严的回忆里满是对郑老的感激。可见,“信仰”对年少的他来说有多重要。也许当时的他还来不及流露感动,待如今回顾起这一切时,却都只能留在自己的遗憾里了。

艺术生命中令方严感动的第二个人是毕彰。高中毕业两年后,方严有机会插班进了安吉师范美术班的一次短期培训。时间其实很短暂,方严只赶上了毕老师教授的书法篆刻课的最后三天。但方严却给毕彰的印象很深,临走时特地嘱咐方严,学国画可以去杭州找他。

由于家境的关系,方严未能马上去杭州学画,但求知欲从来没有让他忘记毕彰老师走之前留下的那句给他无限光明的话。一年后,他与高中同学一起怀揣着靠抄写企业卡片得来300多元“意外之财”找到了杭州工艺美校,又通过一步步打听,终于找到了毕彰老师的家。但他心里并无胜算,担心毕老师会不会不认得他了。恰恰相反,毕老师见到他时立马就说“是安吉来的!”看样子,他等他等了很久。

方严说,自己当时就是一腔热血兴匆匆地奔着学画而去,所以什么也没准备,并理所当然地以为学校会安排一切。但当时的工艺美校其实是业余性质的,所有吃住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还好是毕老师,不但帮他们申请减免学费至最低,又帮他们忙前忙后找学校周边房租最便宜的住所。那段求学的日子也是他极为艰苦和刻苦的日子。他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坚持二十多张的白描,二十多张的书法作业,再刻四五方印章,每天以开水泡面包渡日,但一个半月后他们除了回家的车费外就什么都没剩下了,只好含泪挥别。但那段经历仍然使他收获颇丰,他同时结识了西泠印社的篆刻老师李伏雨,以及后来指点他去考中国美院的徐家昌老师,还有同窗的商惠军,他们都在学习生活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yishujia.

现在回想起当年考中国美院的现场,仍然心情忐忑。他顺利通过了初试,复试的白描写生,对方严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什么是白描写生,对于他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新概念。考前一天,他翻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记住一句“写其生动谓之写生”便匆匆上阵了。考题是一盆残枝败叶,寥寥无几的叶子和即将凋谢的花,面对这样的景物,实在难以感受何谓“生动”?他试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并最终获得了灵感。他的考卷上完全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考试就这样过去了,由于自己并不敢“奢望”能进这样专业的艺术院校,方严很快忘记了这件事。直到毕老师打听到方严考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他才开始忙于复习文化课,但那年因为英语没有过关而最终放弃了学习机会,直到第三年才如愿以偿。yishujia.

艺术家内心柔和、淡泊的一面是艺术的本分,无论表面如何强悍,表现出来的性格又多么刚烈,都掩盖不了细微的本性。就如细节决定作品的成败,方严特别强调笔精墨妙,最忌讳恶笔烂墨、粗制滥造。他认为中国画必须要笔墨精准,以精微准确的线条来表现轻重缓急,借以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因为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人的情感。由此可见,笔墨线条要做到精准,需要不断积累,才能水到渠成。

吴冠中说,我们现代中国人与古人的差距比与美国人的差距还要大。原因在于我们对中国画已经有几代的代沟,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笔墨一代不如一代亦是现实。方严认为,宋元时代的中国画可谓中国史上的一个高峰。社会的安定经济繁荣,以及统治者对绘画艺术的重视,绘画地位随之提高。而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构图章法、色彩铺陈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技法丰富,质感强烈,气势宏伟。花鸟画则更趋严谨精致,饶有生活趣味。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文学家也参与进绘画活动中来,他倡导绘画讲求自我表现,追求意境、“神似”的风气,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认同。并大胆创新,反映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元代赵孟頫更是将文人画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已任,诗书画印、音乐文学无所不精。除技法全面外,他的绘画讲求“以书入画”,追求绘画的“书写性”,如所绘马图,乃是借千里马不得志,只能充作皇家禁苑点缀太平的宠物来抒写自己羁栖元廷、不得重用的尴尬处境。他的墨竹则表白自己的清高。为了使画面寄托更多的思想,他还含蓄地题诗作跋,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推向新的高峰,书卷气更为浓郁。然,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期,文化趋于保守,绘画领域虽然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但已呈现发生奇变的倾向。好在明清后期画坛中心人物董其昌,极力鼓吹纯“文人画”,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求气韵,追求似与不似,写出胸中丘壑,并在美术理论上多有建树,认为画家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加强学养,提出“南北宗论”,至此,文人画的南宗成为画坛正宗,以此成为中国画的代表。yishujia.

清代中叶“扬州八怪”摒弃了儒雅平和的“书卷气”,形成了重视感受、抒发性灵,而又适合商业需要的写意画风。以多直露,少虚伪,吐世不平,又注重经济效益为特点。故,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绘画经历了激烈的分化与变革,因循传统、恪守古法的画风虽然仍在延续,但已失去省略同时,西画的东渐,油画、水彩、水粉画的发展也使中国绘画的因循守旧之风更为颓衰。植根于传统,重视师法自然和切入现实生活,努力提高学养,弘扬传统绘画优秀成分的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才使中国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新的开拓。

而“文化大革命”使艺术一度成为政治的工具。但“文革”前后还是出现了一批“师古而能化之”、“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向西方学习借鉴但又不失中国文化精神”的山水画家。他们有的从传统深处去挖掘,有的向西方借鉴,从形式构成上丰富着中国山水画的图式。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一批画家正是这一时期大师的代表。

查阅历史,我们可以明白,中国画并不是一门可以普及的艺术。中国画强调笔墨线条和精神内涵,而线条处于中国画的核心地位,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渴湿等变化,可以呈其形,摄其魂,得其神;通过线条的轻重坚柔、光润滞涩、枯硬软柔的足迹,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可以说,线条中流动着画家的缕缕情思和细腻丰盈的艺术感觉,是艺术家通过想象和概括出来的创造性的可视语言。唐代画圣吴道子,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 ,象已应焉”,且画画时速度极快,像一阵旋风,一气呵成。所谓书画同源,再看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是因为其笔墨线条;“误点一点亦是道”——哪怕是涂都涂得很精彩。yishujia.

线源于道,墨生于气。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中国画中的水墨画,格外突出墨的审美趣味。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相”(《庄子·山林》)的思想是水墨画美学的思想渊源,而尚“真”、尚“清”思想对水墨画影响殊深。以一墨之色,蕴万象之色。这种美学观,张扬虚静待物,遗形传的画境。从有限中见出无限,从无色中目睹玄冥之道。故,归结起来,笔墨线条必定需要“十年寒窗”的积淀才能渐悟笔墨得失,承载起艺术家的精神物化和艺术修养。而不只是在构图结构、造型、空间、透视,或者说是笔墨趣味上获得一点感悟即能掌握中国画精髓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种崇高的美,就像打动人心灵的艺术一样,有种无边的触动。正是这种志在千里的品性,使得方严一次又一次差点与绘画擦肩而过的命运得到改变,最终获得人生突破,归回到绘画的正路。方严对自己反复的人生也感触特别深,他说绘画就像舞台上惊艳的瞬间,表面光鲜实则需要吃很多苦。但这种苦他愿意品尝,他愿意为自己小时候的梦想而一直努力,等老了有人看到他的作品而拍案叫好时,也就无愧于心了。

艺术家简介:

方严(方荣根),浙江安吉县人,自幼酷爱绘画,师从浙江工艺美校毕彰老师学习中国画;199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专业得到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田源、顾震岩、卢勇等老师的悉心指导。2000年7月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9月至今,于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2003年8月至2005年8月结业于浙师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课程与教学论(美术教育学)专业;2007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学位。

获奖情况及出版物:

1999年1月,作品《院落景象》获第四届浙江省花鸟画展银奖;

2004年6月,《中国画经典技法自学丛书——工笔花卉没骨法》,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04年8月,《中国画经典技法自学丛书——工笔禽鸟水禽类》,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05年7月,《中国画经典技法自学丛书——工笔草虫》,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06年5月,《工笔画花鸟草虫特写——草虫卷》,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1月,《新院体水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