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这就是我知的‘倚声填词’。至于是否字字‘倚声’,什么地方可变通,怎样变通,李氏没说。后人将此论无限扩大,在词的乐曲失去后,就成了绝对化的‘必平’、‘必仄’、‘必上’、‘必去’的四必论,而今还有‘必入’,把词搞得高妙莫测。宋词中,《满江红》词调大慨是柳永最早填写,其三用韵分别是‘击、味、始、悴、计、地、泪、弃、是’。其四用韵是‘畔、半、唤、乱、感、馆、暖、满、短’,则全非入声字。随后的张昇、李婴,就是南宋的张炎、刘将孙用韵也有非入声字吗!但现在一些人说《满江红》用韵‘必入’!若用普通话读音以仄声为韵填写就很不满意。其实歌词的韵字处,演唱时有几个是‘短促’音哟,大多在一拍以上吧,哪来‘短促’的‘入声’特征呢?
唐宋人以乐曲为依据填词,好几百年没有词谱!不会乐曲者就照别人词依样画葫芦。大慨到元朝,当乐曲失去后,人们才不得也,以依乐而填的词作范本,按不会乐曲者填词的方法作‘词谱’。即选一首认为有影响或比较合律的词作范本定平仄,再选几首同调同体词参校,将平仄不能统一处定为‘可平可仄’。一般讲,选的例词越多,‘可平可仄’处也越多。又因最早填词只用律句填写就行了;后来又发展成‘倚声填词’,在‘倚声填词’中,所选律句又有不同。所以同句乐曲有多种填法,若词句的‘平起’、‘仄起’都不同,这种制谱法往往出现同句词多个‘可平可仄’处。此郑绪岚原唱乐曲还在,我那些‘平仄’的东西是告诉大家,我用的词句是选用何种律句句型。是为探讨词律,让诗友们看清‘倚声填词’的词字是如何协乐音的,才列出我用的律句句形,算不上‘词谱’。因没标可平可仄处,一些诗友说不好操作,其实,孤调词《喝火令》一样无可平可仄,不是照样填了不少吗!何况填词的依据(乐曲)还在呀!就算我标了可平可仄又怎样?以列出的平仄还是分不出平的阴阳、仄的上去入吗!大家用‘词谱’按平仄填惯了,一定会分‘阴阳上去入’去填么?‘倚声填词’比只按平仄填词难多了,难就难在还要分四声填写,词字要分‘清浊轻重’!
以健在的乐曲‘倚声填词’,我的原则是,第一用律句作词句,二是词字尽最大程度协乐音。首先分清总体乐曲乐音的最高音是什么,最低音是什么。哪些地方可押韵,可押平声韵还是仄声韵。该乐曲乐音变化有何特点,抒的是哪种情调,适合写哪类情感。然后对每句乐曲进行分析,分清该句乐曲的高低音,确定词句的律句句形。 《牧羊曲》以低音开篇,连用四句以低音作结的较低的乐句铺垫,烘托出高音作结的欢快两短句,使乐曲达最高潮,又以乐音约低的短句过渡,再达第二高潮,最后慢慢低去,悠悠作结。乐曲的最低音是76(低),最高音是7(1高)。(无法分乐句、分音节将乐谱传上网呀)。 此曲首二句词字对应的乐曲,除末字对应的乐音(323、212)相近外,其余全同。这就决定了此二句填的词句的律句句形应相同。再比较此二句乐曲内的乐音高低,就可得出此二句乐曲相对的词句的律句句形为‘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仄’),我用仄韵,就采用‘仄仄平平仄(仄韵)’了。(两句相同,也好写成排比)。 第三句,词句末字相对的乐音是降音,为2(76低),词句句脚就用仄声字了,可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其第四字变通用仄声)。因末字前的词字对应乐音3比末音高,我用后者,不押韵。 第四句,乐句可填五个字中的后两字对应的是2(765低),于是用‘平平平仄仄(仄韵)’。 第五句,可为‘平平平’,比较乐音后用‘仄仄平’。 第六句,第一字对应的乐音为3,就用了‘仄平平(换平韵)’。(也好写成排比)。 第七句,第一字对应的乐曲为6,后两字对应的乐曲是32,故用‘平仄仄’。 第八句,第一字对应37,第二字对应6,第三字对应5,乐音很接近,填成‘平平平’是可以的。因已换平韵了,才用‘仄平平(平韵)。(也好写成对仗)。 下一句,郑绪岚一气呵成七字句,但有演唱者在第四字处换气,于是填成前四‘仄仄平平’后三‘仄平平’两句。其实填成‘仄仄平平仄仄平’是可以的,最多将第六字(相对是高音1)变通作低音处理,演唱时变声协音就行了。 末句,可填五字,第一字相对的乐音最高6,末字相对的乐音也较高5,就填成‘平仄仄平平(平韵)’了。(重复的就没管了)。 这样据乐句乐音确定对应词句的律句句型,还会列出别的律句句形,更不用说据乐曲添字减字、从新断句了。还可将后面重复的词句填成不重复的内容,增大词的容量。我用我的依乐句确定词句的律句句形的确定法,列出一些律句句形的例子,并说明自己所用律句的句形,供诗友们参考。 一首乐曲中的一个个乐音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以达乐曲的和谐。某乐音处该填哪个声调的字有时要适当考虑周围乐音的影响哟! ‘倚声填词’应分‘平、上、去、入’,用新韵应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了尽可能协乐音的律句句形,再分四声就好办了。一句句、一字字去分辨吧!我是怎样依新韵分四声的,有《女儿娇》四首合在《女儿娇·留守女》中,让诗友们比较。至于可变通的地方(可阴可阳,可上可去,可平可仄),诗友们可据乐自行决定。 词填好后,合乐曲自己唱唱,不变词字的字声就能合乐而歌处的词字就‘倚声填词’了。若需改变词字的字声才能合乐处,就没‘倚声填词’,应反复改,做到尽量合乐音。特别是关键乐音处、歌词动听处,可要下功夫合乐音啰!实在不能合乐音,只好‘变声协乐音’演唱了。这些都是在表好情、达好意的前题下要求的。
从以上分析看,乐曲健在时,‘倚声填词’就有多种填法,更不用说古人填词初期,只写成律句就行了。用不同的乐器演奏,有的还改变了宫调,乐音若变了,词字的声调也得变。此多种填法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同调词多体是由乐曲决定的,只看表面者,认为填词很自由、很灵活,随便极了!其实怎样,诗友们去体会、去辨别。失去乐曲的古词调可没有这样随便的依据了啊! 现在论‘词律’有一种‘纯诗论’的现象,就是不承认‘词’是合乐文学,不是说词的乐曲根本就不存在,就是用不‘倚声填词’的词为例,不承认词字字声与乐音有关。不承认李清照的‘倚声填词’。不知用律句填词有‘以字声不协乐音’和‘以字声协乐音’两种。不知填词是以‘倚声填词’定型的。‘纯诗论’回答不了各个词调句数的来历;也回答不了某句词字数的来历;同样回答不了某句词为什么是平起或仄起、平收或仄收的问题;更回答不了某句词为什么会写成一字逗和某句词为什会折腰及怎样折腰的问题。有的还分词谱为标准谱、正副谱。其实乐曲健在时那几百年,哪来‘词谱’哟!要说正,要说标准,填词的乐曲才是正,才是标准。完全字声合乐音平上去入或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谱才是标准谱、正谱,有这样的谱吗?同一乐曲‘倚声填词’就有多体,都有合乐音程度不同的差别,怎分标准、正副、正偏呢?不协乐音的那些律句歌词及‘倚声填词’中的不协乐音处是靠‘变声协声’来演唱的。就是‘诗’句那四个基本句形也是平等的吗! 人们分不清诗词的发展变化过程,就对诗词讲表不讲里、重形不重实,结果是难揭示其实质。
我才疏学浅,文学功底差,诗词理论见得少,遐想有之,出错难免,只有尽力而为,提供讨论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诗友们指正!绝对化者、抬杠者,就请高抬贵手!一切讲理又心平气和探讨者,我都欢迎。在探讨中,诗友们可能会给我指出我还未想到的问题,还可为我提出新的思路。就是有不同意见也可,求同存异吗!
现将所作四首合录于后,供诗友们比较我用四声的情况。这是为说明我理解的词律,揣摩古词创调中较为满意的一调,一下填了四首。但还是不成熟,虽已尽力,但功力差,不合乐音处不少,尤其是仄声,跟只用平仄填词差不多,说完全合‘倚声填词’的要求就言过其实了,只能说向‘倚声填词’方向努力了,还有待提高。诗友们可提意见,促进我更向前一步。
《留守女》月落银辉散。露起黄花展。门窗亮处盆锅晃,村姑忙做饭。 杜宇途中唤。喜鹊梨枝赞。勤浇菜地常松土,身轻如佼燕。 《状元女》有女明英巧。手快文思妙。迎秋夏过十八载,眉清桃脸笑。 六月迎高考。进入南京校。临村好友来相贺,深沟飞凤鸟。 《休闲女》大雨人心厌。预报来朝缓。寻幽姐妹湖边去,双休凉爽见。 放眼群山览。稻穗传香淡。秧鸡对对齐飞过,迎宾刮目看。 《夕阳女》柳树晨曦耀。木剑银辉跳。红缨闪处回身睥,沧桑铭眼角。 月伴台灯照。电脑吟诗稿。辛酸写尽填欢韵,婵娟云掩笑。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留》手脚轻,嗓音尖。听外语,背诗篇。采朵山花,似鹰飞,奔校过桃湾。 《状》喜唱歌,爱吹箫。学蜀绣,练烹调。种地功书,不分开,无不赞娇娇。 动地鞭,震山腰。斟土盏,敬乡醪。健步穿梭,语音亲,肩发任风飘。 《休》倚伴歌,舞翩跹。亲碧水,赏新莲。赞慕鸳鸯,戏清波,娇语似莺欢。 举像机,调空间。难遇景,永珍观。不枉相邀,耍星期,今日好心宽。 《夕》两鬓斑,胜阿娇。飞燕子,影飘摇。买菜炊餐,带孙孙,终日乐淘淘。
兴就风,意飞霄。书草卉,唱英豪。盛世当歌,正开心,击键把词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