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尘老师讲《圣余医案》

 昵称535749 2014-09-10

2014-09-09 10:24:38

2011年元月14日医案(咽喉肿痛专题)
     
     第一案某,喉痛,起白点点,耳心亦痛,作冷。
     银花三钱,生栀子五钱,薄荷二钱,贝母三钱,犀角三钱,生地八钱,玄参一两,黄芩二钱,生甘草三钱,芥穗以前,连翘八钱,木通三钱。三付
     咽喉,内部关隘之处,通天地之气,象为阴中之阳。肝肾之经过咽喉,易郁,宜通。上焦木气郁滞,往往咽喉先有感觉,或痛或热,或一侧或两侧。此证耳心亦痛,是典型的胆木郁结,化火不降。单纯扁桃体肿痛,是木郁化火,宜宣散。化火久而肉腐成脓,则见白点(脓点),此火气自散以自救,治疗宜宣散加养阴。火久必伤阴。总体上,扁桃体化脓肿痛,是火郁于上,郁结不散之象。治疗以宣散清解为主。火郁发之之义。此证,生栀子五钱直清咽喉郁火,苦寒直折,说明患者年纪尚轻,中土尚厚,堪当此药。
     若体弱老人或儿童,中土虚弱者,禁用生栀子,可改用焦栀子一二克,微微清解。体壮火实者,用生栀子其效如神,立即止痛。火去则郁通而痛止。银花、薄荷,清凉宣散,是宣散疏解上焦郁火佳药。单纯用薄荷20~30g,治疗实火肿痛扁桃体炎,也是立竿见影。此宣散而未寒清,痛不甚时,单纯宣散更合适,避免了伤中阳之弊。贝母解郁化痰,犀角平肝熄风,贝母偏有形痰邪,犀角偏无形神气,从不同层面佐助清解气分郁热。成脓则火盛伤阴,生地、玄参,清凉滋润,养阴流通,滋养焦燥之气,即引一气下行,又复一气荣润。黄芩佐助栀子清解郁火,连翘善除气分郁结,与贝母犀角各有所长,共同疏达木郁。木通加强一气流通,也可引郁火下行,不留余患。因身作冷,此微有外感,故用芥穗略加表散疏解。甘草三钱,培护中土,防苦寒栀子伤及脾胃。
    大家可以看出,此方虽清热之药用量较大,但疏肝之药是主体,扁桃体发炎,是木气郁结为主的病象,此乃用药的根本依据。肿痛因之郁火,郁火源自木郁,治病求本,此案可借鉴。疏解木郁,以薄荷、银花宣达气分为主,配合贝母化痰连翘破结犀角通神诸品,立体治疗方案了,很值得我们学习。我治疗的话,可能不会用这么多栀子,而是会加大薄荷、银花等宣散之药的量,以散为主。
   提问
1.上焦木气郁滞,往往咽喉先有感觉,或痛或热,还有痒?痒的原因是什么?
对,痒也很常见。痒痛热都是木郁,程度不同,体质差异所致。
2.用药的路子基本一致吗?
痒多偏虚,痛多偏实,用药思路基本一致。
3.请问是否可以加白芍?
白芍偏走下焦,不是最好的选择。
4.老师:木郁可不可以用柴胡?
用柴胡也可以,柴胡略偏里,此证更偏表,用更轻散的薄荷类更好。这就是病象药象的对应问题,选药也要门当户对的。
5.薄荷有时候辛散会不会加重病情?
用少了,可能会,因为没散开;用多了,散开了,就不会,所以要重用。不重用,就要加清热药。

     第二案某,喉肿痛,发寒热,有疹子形。
     银花五钱,大力子三钱,薄荷一钱半,犀角三钱,生甘草五钱,土茯苓三两,防风一钱,玄参一两,浙贝三钱,酒炒生军二钱,芥穗一钱,花粉二钱。二付。
      犀角平肝通神明,现在可以用水牛角加灯心草近似代替。心主火,火郁则神易乱,神乱则气亦乱,气乱即木郁。所以气郁化火时,用清热通神之品,是从神的角度来用药,高屋建瓴之治。此证喉肿痛,火郁于上,发寒热,有疹子形,兼有表气不开。疹子也是气郁于肌表不得宣发之象。此证既有郁火盛,需清解,又有表气不开,需宣达。苦寒清解则不利于一气宣达,所以斟酌用药,颇需用心。刘老先生选择酒炒生大黄二钱来破这个难题。
     大黄酒炒,则寒性减而活血通行之力增强,通行六腑,推陈出新,由上走下之药势未变。先以银花薄荷牛蒡子诸药,宣达疏解木气郁结,浙贝犀角两相配合,化痰通神共助解郁。大黄则将疏解之郁火及诸有形痰瘀,缓缓行泄六腑,清热除郁而不致冰寒一气不能外达。芥穗防风,疏解表散,透疹之药。生甘草五钱坐镇中州,燥土固运,土茯苓清热利湿,去中焦湿气,由此推断,此疹多因湿气郁结为患,导致中气不能外达,舌苔必腻,这应该也是选用大黄的依据之一。玄参滋养阴津,花粉清除郁热,共同引火气下行。此证没有直接清解在上郁火,一是有表气不开,需要宣达解表,防止苦寒之药降泻太过影响解表,二是中土湿盛,苦寒必然更伤中阳,不利郁火敛降。所以选择酒炒大黄,即可适当清解上焦郁火,又能通下六腑带动中焦运转,一举两得。临床用药,效与不效,往往就在一两味药之间,要在审时度势,恰如其分地选用药物而已。

   提问
1.这个痰是不是说的肿大的扁桃体?
是的,扁桃体肿大,木郁为主,但有形之象,既有瘀血,也有痰浊。急性者,痰浊多,慢性者,瘀血多。治疗慢性咽炎之类,元胡桃仁半夏干姜,有效。
2.老师,多次提到温化痰湿,此案中清热去中焦湿气,如果没用土茯苓,选用何药?
选茯苓也可以,少了些清解之力,无妨。泽泻类不宜,引气下行较速,不利解表之气外达。
3.遇到类似症状,如喉咙痛、发烧,出疹子等,如何区分是温病还是伤寒?
我从来不去区分,只对象用药。
4.这第二例病人为什么都用芥穗?
芥穗为表证而设。
5.犀角除了从神的角度来用药,是否与其入心肝胃经有关?
药物归经,是近似模拟表述,比较机械,不如直接辨象断药物的药势作用更直接。犀角气清质重,纹理细致通达,清热解郁通神。
6.老师冒昧问一句:辨象会不会接近玄学?
不会,就跟看人一样,看多了就知道如何慧眼识英才。

     第三案某之母,喉肿痛,兴寒冷,小便少,大便溏。
     紫苏一钱五分,玄参一两五钱,生军三钱,木通二钱,银花八钱,寸冬五钱,薄荷一钱,明雄三钱(冲),桔梗二钱,生地五钱,柴胡一钱,生甘草八钱,牛膝五钱。五付,服二付,痊愈。
     喉肿痛,木气郁,兴寒冷,估计就是寒热往来了,也是木郁之象,兼有表邪。小便少,这个估计是郁火伤阴较重了,所以玄参用了一两五钱。大便溏,应该是有中土湿郁,湿浊未能分利从小便而出。此案,银花、薄荷疏解在上郁火,紫苏轻轻解表,柴胡疏达内部郁结,与紫苏共治寒热往来。内外木郁皆解,一气有流动之机,则用玄参麦冬生地滋养敛降,引火气下行,除喉肿痛。木通、牛膝下行通小便,大黄去中土壅滞通大便。通则气行,水津四布,小便自多,大便自干。甘草八钱,固守中土,燥湿运中,避免大黄伤中阳。桔梗滑利流通,佐助一气流通,明雄冲服,估计是致病因素有异,取雄黄止痛化浊。凡中土壅滞,需运转斡旋时,通下是一个比较快捷的办法,六腑以通降为和,此之谓。本案上案皆用大黄、甘草通下,皆是甘草倍于大黄,中土阳虚湿盛而又需要通下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若阳明实热,中土壅滞,大黄倍于甘草,小承气的意思就有了。此案可学之处,还在于处处流通。苏叶解表薄荷散郁柴胡达郁牛膝通下大黄通腑,诸法并用,皆为流通。

    这3个案例中若加入石膏是不是就是逆其病势了?
    关键看中土。中土不湿,火气可以直接用石膏降下来。当然在上郁火宣散更快一些。

2011年元月21日案例(孕产妇专题)
      第一案某之室,呕吐不止,身有孕。
     方:寸冬三钱,茯苓三钱,干姜八钱,陈皮三钱,法半夏五钱,沙参三两,木通二钱,白芍三钱,生姜三片,灯心三钱,艾叶一钱,白术五钱。三付。
     妊娠呕吐,常见症。妊娠之后,何以会吐?多数情况属于水强土弱。胎儿在体内,相当于母体下焦元阴元阳,所以怀孕之后,相当于母体肾气逐日自盛。肾气阴阳俱长,日渐强盛,则火运水藏,一气周流渐盛。一些女孩体质不好,怀孕后体质会自动好转,也是一个证据。但这个肾气的增强改善,毕竟是胎儿带来的,如果自身中土较弱,不能承载过快增长的肾气,就会出现中土失运。肾气盛,必然水盛,龙潜于渊,有水阳气才能藏。水盛则易生湿,中土湿盛则失运不降,最常见的就是呕吐。当然,中土失运也会导致木郁等其他症状,或者说,本身中土湿气就重的,本身木气就郁的,也容易出现妊娠呕吐的问题。所以,治疗妊娠呕吐,关键在于平衡胎儿和母体的水火差异。
     具体的治疗措施,就是运中土,利湿气,安五脏,使母体一气的周流,能够适应胎儿水火俱盛的状态。有一个撒网的方子,治疗妊娠呕吐,效果不错。茯苓,甘草,生姜,乌梅,黄连,盐。五味俱全,以养五脏,加茯苓淡渗利湿。用量都不需要太大,都是微微有点味即可。效果很不错,滴水难进的呕吐都有效。妊娠长养,须土厚水荣。所以,即使是治疗呕吐需要利湿,也不能伤阴,否则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用药就需要利湿养阴并重,推陈出新,则一气周流如故。此案茯苓沙参并用,也是此意。干姜白术,温运中土,茯苓生姜,流通湿气。陈皮法夏化中焦痰浊中土清理运转起来,再加灯芯木通加强一气流通。艾叶温散秽浊之气,白芍平息风木之郁,是为佐助。寸冬沙参,润养阴津,为顾护胎儿而设。此女呕吐,当是中土湿浊为主,药量较大,说明正气尚可,呕吐时间应该不是很长。若呕吐日久,滴水不进,正气大虚之时,前述撒网小方,胜于此方。用药轻重,始终要以自身正气为依据,要在正气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用药。此案讲毕,有问题可以提出交流。

课后交流
素体水盛之人,是否可以理解为是肾气盛?
水盛不一定是肾气盛,肾气盛必然水盛。
小孩肾气足,娇嫩水润,老人肾气虚,枯燥不荣。
根尘老师,医案中的沙参是三两?
沙参用三两,也无不可,此女估计是偏瘦。

     第二案张某之室,年二十余,临产十分危,三四日产不下。
     方:当归八钱,川芎一钱,急性子一两,生黄芪一两,沙参八钱,艾叶三钱,官桂三钱,龟板五钱,香附三钱,牛膝四钱,桑寄生五钱。三付,一付平安。
      这个医案,在今天,绝无可能见到。都剖腹了了。临产不下,若羊水未破,用药应该还有效,若羊水已破,用药估计都来不及,只能剖腹了,所以西医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好。当下不下,无外乎虚阻两端。正气虚,无力产儿,则难下。郁滞在内,一气不畅,有力也使不上,也难下。此案从两方面同时用药,所以一剂即下。先以当归川芎通调血脉,当归多主润养,川芎少主流通,是借用佛手散原方。急性子一两为君药,此药多用于外伤,破瘀通下,药力较强。此处用之,取其性急流通之意,加快疏通郁滞,促进生产。多日不下,正气比虚,所以又以黄芪沙参,并补气阴,以为疏通诸药后盾。艾叶、官桂温下焦气血,促进流通,龟板滋养通破,养而能通,潜润之性,又可防止辛温诸药过于行散伤正。香附调达木气,令气缓柔,不徐不疾。牛膝引气血下行通达,桑寄生补益肾气又可流通,一举两得。全方用药,以流通扶正为主,偏于流通治标。此案,只能借鉴其经验,估计没有实践的机会。

      第三案某之室,产后三四日,精神恍惚,语言错乱。
      生洋参三钱,菖蒲八分,枣仁五钱,生黄芪二两,熟地五钱,元胡一钱,干姜三钱,荆芥二钱,生地三钱,枣皮二钱,怀药三钱,桂枝一钱,朱砂三钱(冲)。三付。
      产后气血外泄,元气大虚,一气空洞,最需调养。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郁冒,三者大便难。产后气血皆虚,而阴血损伤最重,所以产后三病,其实基本都是阴虚致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产后营养都不错,医院产后输液也很及时,所以明显因为阴虚导致的痉挛,已经比较少见了。但是中阳不运,气血双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大便不畅,还是很常见的。此案,产后三四日,精神恍惚,语言错乱,估计是产后没有调养好,一气大虚导致的心神失养,所以用药纯以扶助正气为治。先以洋参补益五脏之气,洋参较人参,性略凉,气微急,更适宜此案急当养镇之需。菖蒲少许通心气,枣仁养心阴,使虚浮无归之心神,得洋参之滋,菖蒲之引,枣仁之安,回归本位,则精神自然安慧。此是救急之举,一气大虚,根基还是在于肾虚中土不运。所以接下来,大量黄芪补充流通一气的同时,生地熟地枣皮怀药并用,皆为滋养收摄肾气,以求治本。干姜运中,以成诸药补肾之功。
      少量元胡通散瘀血,通畅一气道路,桂枝、荆芥升达木气,朱砂镇守心神。用荆芥,估计还是有些许外感因素,产后大虚,外感不宜过度发散,于补益药中略加升达即可。这个证,相当于产后三证的郁冒了。产后用药,扶正为主,流通为辅,这是诸药的用药原则。
      扶正以补肾阴为主,要在运中焦的基础上,根据中土的运化能力,决定滋补肾阴的药量。土不运则肾不藏。流通主要从瘀血的角度用药,产后出血,必然多瘀,但用药宜少不宜多,多则伤正,徒然耗气而无益。妇科,我的经验也很少,个人见解,仅供大家参考。生地镇降流通性更好,熟地滋养固守性更好。都需要,所以并用。
    2011年2月11日医案(牙疼专题)
      第一案师思雄,牙痛,发寒热,口不开,周身痛。
      方:沙参五钱,法夏三钱,枳壳八分,沙蒺藜五钱,白芍五钱,防风三钱,生地五钱,菊花五钱,生军三钱,薄荷一钱,生甘草三钱,生栀子三钱。三付,一付即愈。
     肾主骨,牙痛病位在肾,故牙痛不离肾。肾气,龙雷之火藏于水中,藏多出少,是为常态。一旦一气郁滞,龙雷之火出之不畅,藏之不能,则易发生重病。其郁于骨髓之内者,急则白血病,慢则骨质增生,其郁于外在牙髓者,则为各类牙痛。所以,治疗牙痛,一是要去除引起火气郁滞的原因,二是针对引起牙痛的火气,欲出者使其出,需藏者助其藏。这是治疗牙痛的总体思路。
      此案,为肾虚兼有外感导致的牙痛。所以补肾敛藏火气为主,生地、沙苑子、沙参,皆润藏下行之品,用量也最大。因胃经过上齿,大肠经过下齿,皆阳明之气,所以阳明不降,也可以导致肾火不藏而牙痛。同样的道理,通降阳明,使火气有下行通路,也是治疗牙痛的有效途径。这是生大黄一药的使用依据。火郁于上而不降,栀子、薄荷、菊花,寒凉清散,郁火欲出者自散。火散则郁解,一气易于流通,补肾诸药引火归藏,不复郁结于上,则痛止。法夏、枳壳,除痰理气,辅助一气流通,白芍防风,平息肝木挛急,当为口不开而设。肾虚为本,虽兼外感,而不用辛温宣散之品,防宣散过度更伤肾气,且避免辛温助上之热。薄荷、菊花之辛凉宣散,散火止痛且解表气不畅,并治牙痛外感,一举两得。此证,也有可能是单纯的肾虚木郁,没有外感因素,其发寒热,是肾虚木气郁滞不畅,往来寒热之类。热势当不高。周身痛为虚而郁滞之痛。

    第二案某,头面如火,眼痛,牙痛,周身如火热。
    方:怀药三钱,地骨皮二钱,寸冬五钱,白芍五钱,制附五钱,枣皮五钱,上桂三钱(去粗皮),玄参三钱,生甘草二钱,首乌一两,官桂三钱,此方未注付数。
     此案,肾气大虚,龙火外游之证。头面如火,眼痛,牙痛,周身如火热。火气所在之处,首面与周身肌表,皆在外在上,知肾气不藏之重,其脉必急数浮细无根,沉取空然无力。火气尽散于外,急当藏摄,不宜再加发散。寸冬敛于上,怀药敛于中,首乌一两敛藏于下以固之,自上而下,接力敛藏,不容间隙,犹不放心,复加山萸肉酸敛遮护,玄参微苦润藏以助固藏,共奏摄藏外泄元阳之功。
     诸痛在身,火宜散之,然病起肾虚元阳外散,不宜再散,则以地骨皮微凉疏通,白芍苦平疏通,略去郁火而不碍元阳归藏,是为治标之品。阳虚外散,归藏为首务。然藏摄元阳诸药,多阴柔润降,易损阳气,故以附子、肉桂、桂枝诸品,助阳气升达周流,使升已复降,恢复一气周流。

     第三案某,牙龈肿如茹,面赤,舌黄白色。
     菊花三钱,生地二钱,上桂三钱,生白芍一两,枣仁三钱,生沙参一两,金樱子五钱,牡蛎五钱,肉苁蓉三钱,怀药五钱,制附片一两,知母八分,五付。
      此案与上案,大同小异,肾虚火气外散之证。上案肾虚较重,元阳散多,故痛热明显。此案肾气虚略强,元阳外散略轻,故仅见面红龈肿,然收敛阳气归藏于肾的治疗思路是一致的。菊花、白芍清散在上郁热,流通消肿以治标。郁热稍通,即当收藏。沙参、金樱子,润降肺气佳品,怀药、肉苁蓉、生地,润藏肾气。
      本案在上郁热,肿为主。肿则壅滞,痛则火郁,肿则行气,痛则散火,是为治疗偏重不同。所以加牡蛎知母,加强清凉敛降之力,促使一气下行,附片用至一两,辅以肉桂,促进一气上行,皆为加强疏导一气在上壅滞,消除牙龈肿胀。枣仁之用,养血安心,一气在上急行之际,增此护君安神之举,亦为合理。牙痛虽不离肾,但年轻人多因不良饮食,阳明不降引发,老年人多肾虚不藏引发,有所不同。若有明显中焦不运,甚或壅滞之证,当须运中通下,畅通道路,否则单纯补肾散火,也难奏效。

课后提问
老师认为白血病是龙雷之火不藏郁于骨髓所致?
白血病,髓之病,泄而不藏以成病。病因起于髓内火郁,郁极而发,一发而不可收拾,治疗宜宣散髓内郁火,敛藏外散火气。
那用什么药可以宣散髓内之火?可以用附子么
可以,但不能单纯用辛散之药。肾主藏,附子散得太快太急了,不能作为散髓内郁火的药物,要缓散清凉之品。
我给大家一个参考答案:茅根。可选药物其实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用。
生:平常常常见到茅根,就是不知道它还有这个功效。
师:药不在奇,贵在明理。

 2011年2月18日医案(中风专题)

     中风,西医主要指脑血管梗塞或出血引发的偏瘫为特点的疾病。从临床症状的轻重分,神智清醒,肢体不遂的,为中经络。神智昏迷,兼以肢体不遂的为中脏腑。这是传统分类方法。实际上,只要出现中风症状,就必然是中脏腑。就是说,中风病,病根在脏腑,并不存在病因仅仅在经络的情况。西医认为,中风都是脑血管意外,脑为髓海,属于脏腑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中风都是中脏腑,西医的认识,与中医的观点,其实相合。
     下面从中医的角度,讲讲中风为何都是中脏腑。人体,五脏为根本,经络为联系。脏腑化生气血,周流一身,循经流行。脏腑气血不足,经络郁滞横塞,则气血不至,经脉失养。出血或梗塞时,则完全不通,气血停滞。由此导致肢体失养,半身不遂的偏瘫症状,俗称中风。所以中风的根源,首先是脏腑气血已虚,无以灌注四肢百骸。其次是经络郁滞,加剧气血不荣,最终出现临床症状。至于为何是脑血管意外,才导致中风,而不是其他部位的血管,导致中风。这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人体十二经络,左右对称分布。手三阳经上行走于头,足三阳经下行始于首。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会,所以有头为诸阳之会一说。内在脏腑之气,经由头面,循手足三阳经络,到达四肢。所以,头部血管意外,引起的局部郁滞,会使脏腑之气不能顺利地到达四肢,从而引起肢体活动不利的四肢不遂症状。这与西医解剖神经学的说法大致一样。西医认为是神经失养导致的肢体不遂,而不是肢体的血液供应出现了问题。这与中医的脏腑之气的概念比较接近。所以,脏腑之气,是有灵性的,是藏神的,五脏藏神,也是内经的主要论述内容。阳主动,阴主养。脑部血管意外,影响的主要是阳经,所以,主要表现为肢体活动不利。若影响到阴经,则更多地表现为肢体麻木不荣。经络循行,阴阳相贯,阳经失养,阴经必然受影响,所以患者大多肢体活动不利与感觉异常同时存在。其根源在于脏腑之虚,其郁滞在于外在经络,所以疏通郁滞,滋养脏腑,就是治疗中风的基本原则。当然,也有外伤性的中风,脑外伤引起的也有,这种情况,脏腑之气并不是非常虚,所以可以峻药流通气血,疏通伤处郁滞即愈。民间有用生草乌治疗脑外伤昏迷的案例,就是这种思路,效果也很好。
     但中风患者则不同,大多年老体弱,脏腑之气已衰,不耐峻药耗散。所以一般不宜峻药猛攻。稳妥之法,就是补益脏腑之气,辅以缓缓流通,是虚得补,郁得除,一气得以流通,则诸症渐复。

     第一案某,中风不能言语,左手足不能动。
    方:人参三钱,生北芪一两,厚附片五钱,法夏三钱,姜汁一杯,炒枸杞五钱,泡参八钱,杜仲一两,熟地二两,白术三两,枣皮三钱,干姜二钱,三付。
     左手足不能动,左路不能生发,肾虚水不生木。医案用药补虚为主,比较简单。枸杞、杜仲、熟地、枣皮,皆补肾之品,滋养阴精为主,首务培补阴精以使生发有根。干姜、白术运中,气血生化有源,使后继补肾有续,肾精自生。人参黄、芪补益一身之气,补充左路生发之气。附片温散生发,鼓动左路之气升达。法夏、姜汁,化痰流通,涤荡经络痰浊郁滞。泡参,即沙参,润养流通,配合参芪,防止一气过燥。没有用活血药,这与现代医院中风一律活血化瘀,明显不同。活血药大多耗气,气虚时使用,反而无益。
     此患者必然是大虚左脉无力,甚至脉弱不起,所以才有此方,峻补升达为主,气足则郁滞自会缓缓得除。若无正气在,徒然用药疏通,则往往毫无效果,甚至气绝,难以挽回。这是临证用药始终要牢牢把握得一点,一切以正气强弱为核心。内经言,虚则补之,此案是也。
    提问:老师,说说类中风?面瘫?
    类中风,跟外感差不多,就是单纯外在肢节之气郁滞不通引起的,跟脏腑关系不大。治疗疏通为主。面瘫也是脏腑的问题,属于中风范畴。
      问:既然案例中出现不能言语的症状,病因是不是痰阻心窍?所以才有法夏姜汁之用?
     答:提到痰阻心窍,就多说两句。五脏藏神,心藏神明。神明都是非常清灵的状态,容不得一丝浊气。我们看一些老人,他身体很弱,但神志很清楚,不糊涂,就是身体还比较清透,没有浊气影响神明,虽弱而明。(也许治疗老年性痴呆,这是一个突破口)。相反,一些中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就是体内郁浊比较多的,大多神志不够清爽,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所以,一个人的神志要好,取决于两方面,一是肾气要足,就是五脏藏精要足,精足则神旺。再一个就是一气清透,没有浊气在内,神明通达无碍。所以,中风患者,只要出现神志问题,大多都有郁浊在内的因素,要有针对性的处理。
     第二案邵张氏之母,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
      方:独活二钱,当归八钱(酒炒),上白芍一两,川穹三钱,紫苏一钱,防风三钱,生桑叶三钱,生艾叶五钱,桂枝五钱,橘红三钱,生黄芪五钱,生姜三钱,二付。
     这个单纯口眼歪斜,没有失语与肢体不利,是比较轻的情况,西医讲的面瘫。面瘫也不是都轻,也有比较重的,不会说话,甚至神志有问题的都有。仍然是属于脏腑中风的范畴。此案治疗,主要是从疏通外在经络的角度用药。独活、当归、白芍、川芎,皆是血分之药,疏通血脉。苏叶、桑叶、艾叶、桂枝、防风,则是轻宣上达之品,引药势上达病所,类似引经药。黄芪补气助流通,生姜、橘红化痰除郁滞,疏通道路,促进流通。全方以疏通为主,急性期正气不是很虚时适应。迁延日久的患者,正气以虚,单纯通散,徒然无益。必须兼以扶正补虚。面瘫患者,病处在面,居上,药物不易到达,要适当加引经药,轻宣上达。或者配合使用外用药,直接作用于局部,效果更好。初期针灸直接疏通,效果也很好。疏通不效,责之正虚,即须补益。
       第三案孙某中风,舌强不语,半身不遂,夜小便多。
      方:石菖蒲一钱,厚附片八钱,巴戟三钱,羚羊角三钱,酸枣仁三钱,防风二钱,上桂三钱(去粗皮),羌活一钱,天麻二钱,玄参五钱,熟地五钱,生姜汁一杯,三付。
      这是典型的中风症状。肢体神志症状皆有。舌强不语,舌强则郁而生风,不语则浊碍神明。所以羚羊角以熄风,生姜汁以化浊。这是此方的点睛之药。天麻、玄参、熟地、巴戟,补肾滋养,以固根本附片鼓动一气流通,化阴出阳,荣养四肢。防风、肉桂、羌活,流通气血于周身,且能疏通风气,随附片之势,共奏疏养之效。菖蒲清透疏达,以通心智,酸枣仁润平柔养心气,以安神明之府。羚羊角去风气郁结,姜汁一杯化去痰浊,则神明随一气流通,出入自如,言语当自复。
中风小结:脏腑气虚为本,经络郁结为标,或伴浊气阻滞心神。治疗当据正气虚实,补虚通郁,斟酌偏重。去浊通神,随证用之。神农本草经,生姜,通神明。大家可以在这里体会。
     问:这样的病人一般多久治愈
     答:急性期,治疗得法,一个月可以恢复得比较好。超过三个月,恢复至少半年以上。医院治疗的弊端在于,脏腑之气不足的问题,基本没管。都是活血化瘀和营养神经的药
     问:老师说说右侧肢体瘫痪的治疗思路。
     右侧瘫痪,郁浊阻滞多重,右路不降。补阳还五汤,偏治左路,镇肝熄风汤,偏治右路。
根尘老师讲《圣余医案二》
转自: 禅医斋
整理者:吃素斋主人
来源:民间中医网http://www./forum/thread-113446-3-2.html
    2011年3月4日医案(霍乱吐泻类)
     第一案:某,上吐下泻,肚痛不食。
     方:粉葛二钱,白术五钱土炒,干姜二钱,莱菔子三钱炒,建曲二钱,腹皮五钱,紫苏一钱半,茯苓三钱,厚朴二钱姜汁炒,藿香二钱,香附二钱,生姜三片,三付。
     吐泻,中土之病。土病则湿,湿盛则泻,治疗的大原则,燥土去湿。中土湿盛,不能斡旋升降,湿壅于下则泻而出,湿涌于上则吐而出。运中祛湿,是针对病症本身而治。引起中土湿气壅滞的原因,可能有外感郁滞中土气机,可能有痰浊寒积阻滞胃肠。也需要随证治疗。此案,估计为饮食寒凉不当引起。寒痰滞于中焦,导致阳虚土弱,阳不化湿,湿气壅盛,土气不得周旋,上下发动为吐泻。干姜温散中寒,使中阳得姜之温而斡旋有力。白术借机运中土,茯苓泻湿气,正邪同时为治。六腑以通降为和,病则气乱而不降,故用莱菔子、大腹皮、厚朴诸药,通降腑气。紫苏、藿香,芳香清轻,升达清气,与通腑诸药相应,以复中土升降斡旋之机。生姜温散湿气,湿盛之时,运中土必用之药。葛根,通降阳明,且可养阴津,用于此证,一举两得。建曲,助中土消导运化,辅佐之药。此案,用药治疗,层次分明,面面俱到。干姜去寒邪,以治吐泻之根。苓术去湿气运中土,以治湿盛吐泻之本病。升清通腑诸药,在寒湿之邪得去之后,恢复中土气机。余药皆兼证辅佐之品。是藿香正气丸加减。注意一点,白术土炒,为增土气而燥湿,厚朴姜汁炒为温散水湿。皆为针对水湿壅盛而设。不用甘草,防加剧中土之壅滞。甘草偏固。总体还是实则泻之的路子。

     第二案,某之弟媳,吐泻腹痛,发烧,胃不食,四肢冰冷。
     方:黄连一钱,银花八钱,生芍药三钱,黄芩三钱,厚附片八钱,白术一两土炒,桂枝二钱,法夏一钱,干姜五钱,生沙参八钱,上桂二钱,炙甘草五钱,五付。至吐泻止:再加:生姜三钱,牡蛎五钱,枳实八分,连翘三钱,柴胡一钱,大枣三枚。
   脾主四肢,中土病,四肢常随之而变。中土壅滞不畅,土气尚能外达,则多见手足心热。中土壅滞郁结,土气不能外达,则多见四末不温,手脚冰凉。此案,四肢冰冷,为中土之气已不能外达。吐泻腹痛,中土壅滞较重,发烧则是气机郁滞不得流通的又一明证。从用药看,此证责之中土寒盛湿壅。所以首用干姜黄连,温土散寒,苦降固湿。寒散湿减,土气壅滞之势稍减,则土气可行,续用余药恢复气机。白术、法夏,运中化痰,沙参、甘草,润养阴津。浊阴须去,清津须补。主要邪气得以处置,则用余药调达气机,帮助恢复流通。银花清正去秽浊之气,黄芩清内在郁热,白芍通郁结平风木可止腹痛。桂枝、肉桂、附片,升达木气,促进一气流通外达,且治四肢冰冷。此案,寒为主,故主以温散,偏升。上案,湿为重,故主以运中,升降皆有。吐泻止,则中土寒邪湿浊已去,唯留气机不畅,略加调气即可。故再加:生姜三钱,牡蛎五钱,枳实八分,连翘三钱,柴胡一钱,大枣三枚。即通腑药与小柴胡合方之意。姜枣养运中土,枳实牡蛎降气通腑,连翘柴胡散结疏木。一气畅,腑气通,中土运,何病有?必愈。

    第三案,李某,每近天明必泻,一日泻五六次,色黄白,忽大泻不止,大汗喘呕。
    吴萸二钱,五味三钱,杜仲五钱,沙参一两,白术三两,干姜五钱,茯苓三钱,制附片八钱,故纸三钱,砂仁八分,甘草一钱,五付。
     天明寅时,肺经主令,气虚不摄则泻于大肠。此肾虚之泻。一气之根在肾,十二经经气随天时十二时辰,相继盛衰。寅卯之时,天明日出之际,阳气生发外散之时。主升达之肝气,随天气之升达而外散则虚,主敛降之肺气,随天气之升达而相对敛藏力增,故气盛而主时。肾虚则阳动外散,而肺气收敛无力,又要应付天时之散,故不能收摄,泻于大肠。治疗须补肾固元兼以运中。五味子、砂仁、杜仲、补骨脂,收藏补肾。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运中土。沙参养阴津,救泻伤之阴液。吴茱萸,降泄之品,味浊而苦,极难下咽,浊气盛时,可暂用之降泄,久用伤正气,不宜。附片,通行之力甚强,可助肾气通行十二经,恢复一身之周流。此案,本已肾虚不藏,故天明即泻。忽大泻不止,汗出而喘,是肾气愈虚,欲脱之征。故诸药并用,急收肾气,肾气收则无脱证之危。然气收则不易流通,收而不行即为闭证,故加附子通行诸经,恢复一气周流。肾虚欲脱,救急之法,先收再散,使一气行而能返,不易之法。四逆汤,单纯温散,有去无回,暂用可以,久用必虚,根垮则无治。  
课后提问
某男,40岁,咳嗽半年余,动则加重(次数增多),无痰;另睡前脚凉,入睡后脚又转热,脚心自觉热极必外露与被外(冬季亦然)至晨方消。诚恳老师指点迷津。
肾阴虚,用四物加减,平补肾阴即可。
根尘不偶讲《圣余医案三》
转自: 禅医斋
整理者:吃素斋主人
来源:民间中医网http://www./forum/thread-113446-4-2.html
 2011年3月11日医案(小便不通类)
       第一案,王某之父,小便不通,胃不食,小腹胀痛,神气少,舌苔黑,口渴饮茶多,十分困难。
      方:云苓五钱,桔梗二钱,上桂三钱,连翘五钱,通草三钱,银花八钱,知母二钱,干姜五钱,甘草梢五钱,黄柏二钱,益智仁三钱,生白芍二两,三付,服一付小便通,三付诸病去。   
        病必有不通之处,或虚或实,随证处置。小便不通,即为癃闭,胀满内急,甚于便秘。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小便正常排泄,须上中下三焦气机都正常。上焦肺气不宣时,会导致小便不畅或量少,但症状一般较轻,大多没有明显的下焦腹部胀满等不适症状。中焦土气壅滞时,也会导致小便不利,或少或闭,或频或涩,一般都会伴有明显的腑气不通的症状,腹胀或便秘等,小腹膀胱本身的胀满多不明显。下焦自身郁滞时,膀胱气化失司,产生的小便不利的症状最明显,除小便不畅外,多伴有各类明显小腹不适,胀满内急,或涩热淋痛。    舌苔黑为湿气内结,口渴多饮为上焦有郁火未降,神气少为郁滞重,气不得通,神不得安养。小便不利以小腹胀痛为主要伴随症状,郁滞集中在下焦,故治疗以疏通下焦为主。兼运转中焦,通降郁火。小便不通,舌苔黑,小腹胀痛,皆下焦阴结之证,急当疏通以救急。通下焦小腹阴结,是白芍之长,仲景用治腹痛,小建中倍芍药之意,即通阴结之意。此案用白芍2两,力大功专,急通下焦阴结,是为方中君药。同时用干姜甘草温运中焦,使中土得以斡旋升降,为一身气机流通,开通道路。下焦阴结得以开通,中焦得以斡旋,主要郁结通开,则一身之气机有流通恢复之机。小便,水液之类,气以行水,需阳气足,气行畅,小便则能化能出。故以连翘破上焦郁火之结,银花醒苦困之神,知母润降,引上焦郁火下行。上焦之郁火散而下行,则以云苓渗利中土,通草通利下焦,使水随气行,则小便自出。郁滞则必生火,故用黄柏清利下焦郁火,助下焦气机流通。阳气升动周六,根源在肾气,益智仁以补肾固元,肉桂佐助升达流通,桔梗滑利去痰浊粘滞,畅滑一气流通之路。如此正气可升,郁火可降,下焦阴结开,中焦斡旋有力,则一气周流通畅,膀胱郁滞水气,随阳气流通化为小便,通畅外出,自然病愈。急症,皆有明显结滞不通之处,辩证准确,反而好治,有的放矢之故。专药重用疏通,往往取效迅速,这时治疗急症的处理原则。

     第二案,方某之雇工,小便不通,胀,有外感,经过四五医,皆益甚。
    方:桂枝五钱,白术三钱,猪苓二钱,泽泻三钱,瞿麦三钱,云茯苓二钱,桔梗二钱,甘葛五钱,薄荷二钱,银花八钱,腹皮五钱,车前草引,三付,服一付小便通,三付痊愈。
      此案简单,五苓散之意。利小便的原则,就是通阳气。阳以化水,则小便自出。此案小便不通,外感引起,所以须兼治外感,以通阳气。外感,不论风寒风热,皆有表气不畅之证,必然木气升达不利。经过四五医,则外感日久,诸证不显,唯留小便不通之证。治疗亦须升达木气,宣通表气,已去外感之余邪,然后通阳利湿,小便不通可治。故以银花薄荷宣散外感余邪郁热,去表气之郁,则一气周流在上之结滞除,迎来一气流通可复之机。以葛根通降阳明,通六腑之气,土气通则诸气畅,此亦斡旋中土之意。桂枝升达木气,泽泻降泻金气,白术固运中土,猪苓渗泻下焦。升降则阳气动而流通,中焦运下焦畅则小便可出。故以桔梗滑利通路,云茯苓瞿麦车前草引一身湿气下行外出。结滞去,一身气机通,诸利湿药如沟渠引水,无有障碍,则小便如注,病愈亦自然之事。大腹皮去腹内胀气且加大一气下行之力。

     第三案,某,小便后有精如丝,或一点点滴。
     方:金樱子五钱,五味一钱,干姜三钱,怀药五钱,玄参五钱,白术五钱,法夏二钱,制附片五钱,枸杞三钱,石斛五钱,牡蛎八钱,枣皮一钱,五付。
     此虚证。虚证一般少急证,便后有精外遗,肾虚不固之象。处方纯以补虚固肾为治。金樱子石斛,甘润降肺气,助敛降,取金生水之意,治补肾之源。牡蛎助神气收藏且益阴,神藏则意不纷纭,精气易固。干姜白术温运中土,斡旋升降,使气血生化有源,则肾精化源充足。怀山药润肺补中土之阴,法半夏燥痰去中土之浊。玄参枸杞滋润收补肾气,增固肾精。五味枣皮,敛藏一身之气,气归于内则阳气足,附子鼓动内在阳气,运化诸阴药,则阴得阳化而气不至散脱,自能生精益肾,徐固下元。肾气足则诸病去,小便微疾,何由不愈。

课后问题
问:老师,为什么现在这种病女性多于男性?
答:女性尿道短,容易感触秽浊之气,故较男性多发。
问:如何理解白芍通下焦阴结,是结在气分?还是结在血分?
答:白芍属木气,通下焦阴结,偏通血中之气。桃仁是纯粹通血分之药。
答:五苓散加宣肺之品,参考第二案。
问:小便少会感觉胸口堵闷,吃了利尿的药,排掉后就感觉轻松了,这种情况怎么治呢?
答:土壅,肾虚,肝郁。好治。
问:我看讲的几个医案,好像都有用到银花,老师,能不能说说银花。
答:银花,清正之气,清凉可去郁热,清香可正神气。秽浊郁热之时用之。神昏疮痈之证多见。
问:第一案中用了连翘和黄柏,能不能用栀子代替?
答:栀子寒性迅利,中土阳虚时不宜。第一案中土阳弱。
问:第三案可不可以用潜阳丹封髓丹?
答:潜阳丹,封髓丹,皆暂用固藏之方,非久用养藏之剂。养必润缓性平之品。火神派在养的功夫上,还欠缺一些,这时大家需要注意的。
答:粉葛根,通达而长,微润略凉。下行通腑以降阳明之气,微润通达可解阴亏之挛。升津液,乃津液足则通达自升之意。得益于葛根润而通的特性。麻黄升阳气,但实际是利小便的佳药。与葛根起阴气之说,正相呼应。牡蛎生用,可滋阴降火敛神,煅用阴凉之气皆去,没啥效果,略有降意而已。
   2011年3月18日医案(盗汗类)
      老师课前讲解
     汗证,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此句,为治疗汗证的准绳。阳加于阴,阳胜于阴之意。阳性发散,阴性敛藏。发散有余,敛藏不足,则汗出气泄。汗为心之液,心属火,心藏神,心火宜藏不宜泄,故汗出则心火不藏,心神不安,多伴有神志症状。暑热盛或劳作甚而汗出者,热则气炎上,劳则气张耗,心火不藏,阳气外泄,携汗而出,此正常生理之汗。泄之以气,而形之以汗。此亦阴阳不可须臾分之证。一气弱者,则自身收敛之力不足,动则气耗而外散,心火不能自藏,随汗外泄,此气虚自汗之谓。阴精亏者,涵藏阳气之力弱,入睡则阳入于阴,阳入则阳气盛,阴亏则藏不足,不能内藏之阳气,以汗外泄,则为盗汗。所以,自汗者阳气弱,气易散而难收,故动则汗出。盗汗者阴精亏,气有余而难藏,故眠则阳不能尽入于阴而汗出。汗出之故,在于人体状态转换的过程中,阴阳有偏虚,不能随之圆融盈缩,故以汗出之形式,调整自身阴阳,从而使人体一气保持阴阳和合,圆融一气的状态。也是人体自我调整救治的手段。人体一气,内含阴阳,出则为阳,入则为阴。动则一气外出,若素体阳虚气弱,气出而散,阳气相对转弱,不足以配阴,则阳气不能行摄阴津,也就是心火无力藏摄,故外泄为自汗,其汗多凉。汗出则阴去多而阳散少,阴阳相对平衡,和合如一气,则汗止。寐则阳气内入,若素体阴精亏虚,阳入而盛,阴气相对不足,不能尽藏阳气,则阳气不能安守于内,是心火不能入内尽藏,故外出为盗汗,其汗多温。汗出则阳气外散多而阴精流失少,阴阳又相对平衡,和合如一气。则汗止。伤寒可发汗而愈,亦有久病阴阳偏盛之证,经治之后,汗出而愈者。此汗出皆阴阳和合之象。故,汗出之证,阴阳自调之象。调其阴阳,使阴盛阳足,一气自盛,升降出入,能散能藏,伸曲自如,始终能保持一气圆融的状态,则阴阳和合,何汗之有。

      第一案,某,病口苦盗汗,耳鸣心跳,心内恍惚。
     方:苡仁八钱,怀药三钱,泽泻一钱,沙参三两,生地三钱,寸冬三钱,五味二钱,白术五钱,女贞三钱,桂元肉五钱,香附三钱,巴戟五钱,生姜三钱,五付。
     此案,盗汗为精亏,口苦为阳气不藏,郁于上而化火。耳鸣心跳,也是阳气有余之证。心内恍惚,精亏心神不得安养。精亏而阳气相对有余,略有化火,不能顺藏,故入睡则盗汗。治疗主以补肾益阴。怀药,沙参,生地,女贞,寸冬,桂圆肉,巴戟肉,皆润降养藏之品,补阴精而助收藏。白术生姜,固运中土,以利一气敛藏下降。五味加强敛藏之力。苡米、泽泻,利湿之品,借以引阳气下行,且去诸阴药滋腻留湿之弊。与桂附地黄丸,泽泻、地黄同用,其意相同。所谓浊阴不去,真阴不补。香附疏达木郁,去上焦郁火,为耳鸣口苦而设。

     第二案,孙某之妻,夜出盗汗,人虚弱,头昏,时而眼发运,食作胀。
    方:生黄芪五钱,生地三钱,当归二钱,黄芩一钱,生牡蛎一两,生白术五钱,怀药八钱,寸冬三钱,熟地三钱,生白芍五钱,浮小麦三钱,扁豆三钱,三付。
      此案较上案为重,上案有上焦郁热,阳气尚可,此案已虚弱头昏,时而眼发运,是一气俱虚,阴阳并弱,阴亏甚于阳虚之证,故夜出而盗汗。治疗则阴阳并补,重于滋阴敛藏。生地、熟地、怀药、寸冬,诸药并用,润养敛藏以补阴精。黄芪一味以补大气,助一气通行。用药阴多阳少,使阴阳并补而各得所宜。白术固运中焦,不用前案之生姜运中,气虚不宜散之故。黄芩、牡蛎,苦降咸藏,防一气脱散而助收藏,浮小麦收敛一气两得。皆为收摄阳气,随阴药入藏归肾。阳虚气弱,则不用上案之泽泻苡米以泄湿,防渗泻太速而耗散一气,改为扁豆缓泄缓补,则湿去而正不伤。当归白芍,荣养木气,疏达熄风,为眼发晕而设。此案食则作胀,为气虚中土不运,用药主以黄芪。若再略加少许白蔻等运中之品,当更佳。土运则中焦畅,更有利于一气敛藏以补阴精。

       第三案,某,久病,常有大热,自汗盗汗,每一二日鼻血。
      方:首乌五钱,沙参五钱,银花八钱,白术五钱,生白芍五钱,法夏二钱,生杜仲五钱,生地八钱,怀药五钱,生鹿角五钱,巴戟三钱,牡蛎五钱,五付。
五付服毕,又方:玄参五钱,白芍八钱,北沙参二两,五味三钱,寸冬三钱,黄芪五钱,官桂二钱,熟地五钱,怀药五钱,莲米八钱,白术五钱,苡仁五钱,香附二钱,生姜八钱,十付,服至七付,好八九分,服毕痊愈。
久病必虚,而常有大热,则虚热无疑。每一二日鼻血,则阳气郁极在上而不得下之象。自汗则气虚,盗汗则阴亏,阴阳并虚,根基不固,故虚阳浮越不得下,而化鼻血外出。急当敛摄浮阳。首乌沙参怀药生地杜仲巴戟,润养敛藏,诸药并用,药多量重,病深药重之法。阴阳俱亏,不耐苦寒,故以银花白芍,清通上焦郁火,法夏牡蛎,加强潜藏之力,引在上火气下行归藏。白术固运中土,斡旋中焦以为接应,助一气顺降。生鹿角五钱,生发阳气而略有滋养之意,助一气升达流通之力,而无姜桂升散伤阴之弊,细节之处见功夫,此之谓也。五剂之后,阴精渐长,再次处方之时,则酌加辛温行散之品,使阳行阴化,一气渐盛,此用官桂生姜之意。再次处方,仍以滋阴敛藏为主,因正气渐复,故行散流通之品,随证加入以去郁除病。香附苡米之用,为此而设。观其处方用药,先后缓急,把握得恰大好处,精亏甚则急补其阴,阴渐复则随行其气,务使阴阳和合,一气充盛,而通行无碍,则一气周流,圆融和畅,诸病尽愈,自然之事也。

课后提问
问:耳鸣心跳,是不是阴精亏而不能上乘?
答:是的,阳有余,是相对的,本质上还是虚。从五藏的角度来说,凡病皆虚。  
问:刘先师喜欢用小量花粉或黄芩来降敛在上在外的虚阳,请问老师,这两种药物如何掌握?
答:花粉或黄芩,一般不要超过六克,否则太过苦寒,伤阳。花粉比黄芩更寒,慎用。
根尘不偶讲《圣余医案四》
转自: 禅医斋
整理者:吃素斋主人
来源:民间中医网http://www./forum/thread-113446-5-2.html
2011年3月25日医案(不寐)
       第一案某,夜不寐,胃上不安
      方:寸冬三钱,茯苓五钱,怀药五钱,枣仁五钱,黄芩二钱,阿胶三钱(冲服),白芍五钱,法夏三钱,生地三两,甘草三钱,广皮二钱,白术五钱(土炒)。
      阳入于阴则寐。治疗失眠,就从阴阳出入上做文章。助阳入阴,疏通道路,兼养心神。这是主要的治疗思路。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讲的是中土不运,一气不降,则阳入于阴的通路受阻,故不寐。运中通降,疏通一气下行通路,即可安眠。此案,胃上不安,胃上乃心口,应该是心中不安之意。从用药来看,此胃上不安,应该属虚,阴虚阳气不能自降,心神失养不能归位,故而夜不能寐。白术、甘草、陈皮,固运中土,使一气下行通路无碍。寸冬、怀药、生地,甘润微凉,润降下行,助阳气敛降入阴。茯苓去中土之湿,渗利之功,助一气流通,亦可避免滋阴诸药生湿之弊。复用黄芩去上焦郁聚浮火,阿胶养不足之阴血,白芍通血脉息风木以去不安之躁动。法夏化痰镇降,助一气潜降,引心神归位。重用枣仁,养心神,心神得养,复归于本位,则夜能入而寐,昼能出而寤。神气出入自如,醒睡自然,则病去。失眠与汗证,皆阴阳升降出入失常所致,所不同者,失眠之证,病偏在心神,汗出之证,病偏在心阴。治疗过程,皆须注意养神治心。心神随阴阳而出入,阴津亦随阴阳而聚散。一气阴阳升降不调,轻则阴津不能随气聚散,而为汗出或水肿。重则心神不得出入,为昏寐或失眠。治疗的重点,还是在一气的升降出入。不同的病症,要兼以其他的对症药物。但流通一气,升降阴阳,是治疗的关键。余国俊老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失眠,效果也很好,是从升的角度用药,此案是从降的角度用药,都能升降阴阳,都能治疗失眠。凡舌苔水润,阴盛之证,可以辛温升散以助流通。凡脉虚涩,心悸不安者,宜润养镇降,以助下行。皆可使阳气升降自如,能出能入,则失眠自愈。
        第二案,某,不寐心常作惊,神少,食口无味,夜小便多。
       方:柏子仁五钱,牡蛎五钱,怀药三钱,枣皮二钱,枸杞三钱,白术五钱,杜仲五钱,生地五钱,故纸五钱,沙参一两,厚附片五钱,首乌五钱,生鹿角五钱,五付。
       此肾虚,心肾不交之失眠。夜小便多,肾阳虚,不能固摄阴液。心常作惊,阴精亏,不能濡养心神。食口无味,中土阳虚不运。阳虚不能升,阴亏不能降,阴阳不得升降,水火不得交济,不寐亦自然之事。白术固运中焦,转动枢纽,助一气升降。沙参怀药生地首乌,滋润下行,助阳入阴,助藏肾气。枸杞杜仲补骨脂,滋润收藏,固藏肾气。诸药并用,以筑根基。肾精足则一气动力充盛,此根本之策。附片鼓动一气生发,鹿角佐助一气升达,使一气升降皆有药助。而降多升少,因根基本虚,须养藏为主,藏精蓄锐,则厚积薄发,自能生发有力。枣皮收敛一身之气,防附片发散太过。牡蛎镇降心神,柏子仁润养心神,以助心神入内归位,主治失眠。凡病皆郁,今人多虚。古人治病,虽用附片,而知养精固藏,重于附子发散,是知本固源之法。今人独重附子者,是无源之水,其法必不长久。
课后互动
请教关于咳嗽
春天的咳嗽,比较棘手,原因其实也简单。春气生发,阴出化阳之时,阴精消耗多,最易生燥。所以春多燥咳,用药要注意润养。春应肝木,木气易郁,木郁宜疏达,久咳多瘀血,要适当加活血的药以帮助疏肝。这两条处理好了,再加上运中土,降肺气,化痰浊的常规思路,咳嗽一般都有较好的效果。   
问:活血药首选当归?
答:当归,桃仁,都可以。红花力量小一些,虚人可以。   
问:请问老师,肝气郁结,左路不升,桂枝是否一定合适。有的老师讲,肝的位置很深,而桂枝是走经络体表的。老师怎么看?
答:肝郁,尽量不用桂枝。桂枝行经气,难以行藏气。这是表法,针对虚证而言,临证肝郁多实证,不宜桂枝。但疏肝升左路的治法是不能变的。桂枝只能升,但不能破郁结。只适应于虚证。破郁结,则自升。不一定要用桂枝。   
问:肝郁多实证,是否必须要用血分的药?
答:是,常用的。   
问:老师能谈谈,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这个是针对虚证,还是实证?
答: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虚证。
问:肝气郁结的实证,脾如何呢?
答:木郁克土,郁滞重,往往土气壅,急需疏散。   
问:老师第一案中,您解的黄芩是去上焦郁聚浮火,医案太简洁,没火象,如果解为敛上焦不降之浮阳是不是更实际点。
答:上焦不降之浮阳,即浮火。浮阳无火象,则散而不聚,只能收不能清,浮阳有火象,则可微清,便于敛降。聚则为火,当然是相对的虚火。 
    2011年4月1日医案(水肿)
      第一案:某,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
     方:官桂三钱,白术一两,防己三钱,黄芪八钱,桂枝三钱,茯苓八钱,甘草八钱,广皮一钱,木通三钱,生姜皮三钱,厚附片五钱,三付。  
      水肿,气以行水,凡水肿,必然气不能行水。其症在肿,其机在气。从脏腑的层面讲,主要涉及脾肾两脏,土不能制水的情况居多。水为阴,水肿多阴证,治疗多从培土制水,行气利水的角度用药,使气行水行,水肿自消。金匮有腰以上肿,发汗消肿,腰以下肿,利尿消肿的原则,发汗利尿,皆是行气利水之法,因水肿部位不同,灵活变通而已。行气利水以消肿,适用于正气尚可的患者,如果正气太虚,就需要扶助正气,培土制水以消肿,就是主要的手段。凡病,不过虚实两端,相其虚实而补泻处方,则无大错。此案,四肢肿,四肢聂聂动。脾主四肢,当为土虚不能制水。水气在皮肤中,肺主皮毛,土以生金,母病及子,皮肤因中土虚而跟随受过,故水肿主要表现在肌肤。处方以温阳运中为主,利湿消肿为辅。培土制水的典型思路。白术一两固运中土,以为水气堤防。土气厚则水气得固摄,不致泛溢为肿。甘草助白术固守中土,共为培土以制水之主力。附片二桂,鼓动通行,行气以运水,调动正气,主动消肿。黄芪补益一气,助桂附流通,使气行有续,不致无以为继。茯苓淡渗利湿,将四肢皮肤水气,渗利集中,防己木通,流通利湿,引水气下行,自二便而出。此皆疏通之药,如引水外出之沟渠。少量陈皮,微微破气疏通,防止黄芪补益壅滞,反致一气不得流通。生姜用皮,取其气偏走表,针对水气在皮肤中而用。水肿,水湿停聚,津液难行,多有口渴之证。但渴与不渴,取决于患者自身阴阳之偏颇,阳虚甚或阴亏甚者,阴津难以上承口舌,容易感觉到口渴。   

       第二案:王金氏,足肿过膝,面皮眼睛亦稍肿,饮食不消,心悸,耳鸣。
      方子:制附片八钱,玄胡一钱,茵陈五钱,生黄柏一钱,生姜八钱,茯苓一两,白术一两,土炒,生黄芪八钱,香附二钱,酒炒,干姜三钱,砂仁三钱,五付。
足肿过膝,下阳不足较重,面皮眼睛亦稍肿,上阳亦有不足。饮食不消,中阳不振。一身阳气皆有不足之象,而以下阳不足为主,治疗主以温振元阳。所以首药附片,合以干姜生姜,以鼓动温行下焦阳气,行气以消肿。白术茯苓,借姜附之势,固运中土,渗利中土湿气,使中土斡旋升降自如。元阳鼓动有力,中土自能枢转,则导致水肿的两大主要正虚因素,都得以治疗,大局已经在掌控之中。黄芪补充一气,砂仁收藏肾气,皆为粮草后继之设。白术土炒为增土气,更利于燥湿利水。此案与上案,有明显不同。上案用桂枝木通,升降流通,行气之品较多,以其病位表浅,郁结较轻,可简单温通而散。此案即不用桂枝类行散,亦不同防己木通类利湿疏通,因病位在下,病势偏内,郁结较重,须破结疏通,然后温通而行。故易桂枝木通直接行气疏通,为元胡香附破结散郁而疏通。前案调动正气直接行水,此案疏通道路供正气自行,皆可以达到行气利水之目的。病势不同,用药处方亦不同,要在随证处变而已。   
       第三案:某,大病后,周身面目浮肿。
       生地三钱,白芍五钱,酒炒,白术八钱,砂仁一钱,法夏五钱,干姜五钱,桂元肉五钱,木通二钱,沙参五钱,藿香一钱,丹皮二钱,生姜三片,三付。
      此案之肿,得之大病之后,病后多虚,周身面目浮肿,则一身之气皆虚。浮肿,肿不甚,偏虚浮,肿处按之松软无力,一气虚散之象。水肿实证,则多肿厚而紧实,气水俱郁之象。此案用药,以收固一气为主,辅以流通利湿。白术干姜,温运固守中土之气,使一气中焦有根,砂仁运中补肾,生地桂圆肉沙参,滋润养藏肾气,共成运中固守下元之势。则一气虚散之大局得以有效治疗。白芍丹皮通血脉而行气,入阴而不散,宜于此时一气虚散之象。法夏去中焦湿浊而偏镇降,较茯苓更利于一气收藏。木通少量轻轻引水气下泄。藿香生姜少许,辛香温散中土湿气,使病后虚弱中土之气,更快恢复斡旋。此案,干姜白术温运而固,生姜藿香温通而散,同时作用在中土,而以固守为主,体现了医者对一气虚散大局的把握,和对中土轻灵斡旋的技巧。固而不僵,收中有动,非老手不能如此,值得我辈认真学习。

     课后交流
问:请问老师第二案为什么没用甘草?第一案说甘草帮助白术培土。第二案不需要?
答:第一案,郁结轻,所以用甘草,加强固守中土之力。第二案,郁结重,需要破结疏通,所以不同甘草,防止甘草固守太过,加重郁结。郁重忌甘草。不用。   水肿,虚证多,实证少,实证急症,十枣汤直接利湿泄水即愈。久病多瘀,凡水肿久治不愈者,要考虑瘀血的因素,有加活血药而速愈的先例。行气利水,是治疗水肿的大原则,但一气通路不畅,如何能行气,此破瘀活血化痰诸法使用之目的。无非通路以行气。水肿甚,按下有坑,能很快复原,正气尚足,久久不能复原,正气大亏。   
问:第三案中用的白芍丹皮活血,而没用元胡。可见第二案中有少许郁火在上,而第二案中是纯阳虚证,是吗老师?
答:是的,其实都是虚,但又有郁重与虚重的区别 病象不同,虚宜收,结宜破。
根尘不偶讲《圣余医案五》
转自:禅医斋
整理者:吃素斋主人
 来源:民间中医网http://www./forum/thread-113446-5-1.html
2011年4月15日医案(吐血鼻血类)
    第一案 王某,吐血不止,每次多兼鼻亦流血
      方:生军三钱,艾叶三钱,生甘草三钱,竹茹三钱,生侧柏三钱,黄芩二钱,黄连八分,生白芍五钱,木通三钱,菊花五钱,降香一钱,生地八钱。三付。
     吐血,多中土虚郁,此证稍有不同,因多兼鼻血之故。鼻衄出血,多阳气郁重,郁极而出,血随气泄。此案,吐血兼鼻血,当是中土火郁不降,致使肺金之气亦郁重不得宣泄,故皆现出血之证。唯根在中土,所以吐血为主,鼻血为轻。中郁火盛,气不得降,血随气涌而出,此吐血之源。治疗须清降中土郁火。
     然中土之郁,必有土虚不运之根源,清降郁火之时,亦要兼顾温运中土,以去中郁之根。土虚不运,中阳不足明显时,要以温固中土为主,中运则郁去,郁去则血止。火郁为重,土虚为轻时,可以先清降郁火,邪气去则正气有来复之机,再行温运中土不迟。这就是根据正气强弱不同,采取不同治疗策略,一切以正气虚实为本。本案,火郁为主,中土之气相对不是很虚,所以用药以清降之品为主。若纯粹中土虚郁所致的吐血,断不至同时导致鼻出血。中焦火郁为实,出血为急症,用药亦急下通降为主。
      首药生大黄,通泻土气,去火通郁,以止吐血,是直折病势之主力。艾叶、甘草,则是温运固守中土之品。艾叶药气温和柔缓,温而不致脱散,出血之时,温中佳品。甘草固守中土之力,无出其右者。两药配合,既固正气,又防清降诸品伤及中阳。竹茹轻香通透,善降胃气而化痰浊,木通苦寒,降泄一气,引气下行,降香加强通降之力,共同引领一气右降。黄芩、黄连,苦寒清降郁火,分别针对上焦中焦郁火,直折清降,直接打压郁火之势,救急之品。黄连量仅八分,是虑其苦寒坚敛太过,过用则一气反被收藏住不能流通,反而会加重郁结,病重误事。白芍菊花之用,则是平息风木之气。血出为风木外泄之象,故用白芍、菊花,一内一外,一重一轻,将内外风气郁结一并宣通去除,去掉吐血外出之势。
     生侧柏叶,凉润敛降,助血气收藏,生地黄,清润微粘,降藏滋阴兼得,即可引火气下降,又可滋补失血的阴亏,藏蓄而不失流通之力,是治疗急性出血的常用佳品。本案,生大黄,生地黄,为主力药物,大黄性急,通下泻火,直去病势,是病急药急之法。地黄滋养藏蓄并得,是针对出血阴亏火气不藏的对证佳品。这类救急祛邪为主的方子,不宜多用,见好就收,血停即止,随后即当改为温养固守流通之方,防止过寒伤阳,郁滞再起。

      第二案范云龙,病耳鸣,一身无力,大便少,咳嗽。去年八月,曾大吐血一次,以后痰中偶尔带血。近日口干血燥,口无味,出汗眼花,睡时恍惚谵语。
      方:酒芍五钱,生地三钱,知母三钱,麦冬三钱,发夏钱半,炙甘草八钱,连翘五钱,侧柏叶一钱,黑大豆一两五钱,生犀角八钱,二付。
     此案虚证重症。大出血后,一身正气俱虚,水土皆亏。故一身无力,气虚无力行也。口干舌燥,大便少,咳嗽,出汗眼花,阴亏肺气不降之象。金气不降,故大便少,不降则易外泄而出,故咳嗽。皆是阴精亏,气不得降,上泄欲脱之象。睡时恍惚谵语,则是肾气大亏之象。睡则阳入于阴,气藏于肾。肾亏不能藏蓄,则神气恍惚而为谵语。虚证之象。所以此案治疗,纯粹以补虚为主。
      先用炙甘草八钱,固守一身土气,气在则人在,气散则人亡,甘草救急固脱之功,在中土虚不受药时,强于人参。中土得固,则土气有斡旋升降之机,一气下行之路通达。复用生地、沙参、麦冬、知母,凉润敛藏,降收一气,以为补肾之源。半夏镇降,白芍息风,使一气上泄之势得平,无气脱血出之虞。一气不降之势得以扭转,则能顺降于下,于是用侧柏叶敛藏清降,引气下行,且防治出血。黑大豆一两五钱,缓收肾气,量多见功,是一气归藏于肾,肾气充足,根基得固。肾气有根,则用连翘去心中郁火,犀角清郁火且通心神,以治恍惚谵语。此案关键在于大量甘草、黑豆的使用。大虚之时,非大固不能守住正气。固藏而不伤阳,是用药的关键,所以没有以凉润诸药为君,而是选用药性平和的甘草黑豆为主。

      第三案曾某之子,流鼻血,三四日不止。昏迷,如用纸条塞鼻就成血条子。
     方:百草霜三钱,侧柏叶三钱,鲜荷叶一张,白芍二两,枯芩八分,生地三钱,枳壳五分,牛膝五钱,银花三钱,辛夷二钱,甘草二钱,两付,一付即愈。
      鼻血不止,火郁于上。数日不止,乃至昏迷,郁滞之重,可见一斑。肺气通于鼻窍,此肺金之气郁结不降之证。治疗宜清降肺气,然肺气不似大肠之气,可以通腑速降,只能用清润下行之品,引其逐步下行。出血不止,为急症,百草霜止血速而不易留瘀,止血而气能行,救急佳品,所以处方首用百草霜救急。
      出血为风木外泄之象,白芍息风木通郁结,急止出血之势,同为救急之品。出血多则正气伤,随有郁火,不可过清,故只用枯芩八分,略清火势。    主要用枳壳牛膝,引气下行,气下行,则郁火自降。生地、柏叶,凉润降藏,收藏一气下行归根而止血。枳壳、牛膝,引气下行,生地柏叶,裹气下行,一前一后,共同助一气下降。荷叶轻清疏散,去上焦郁结,与前案连翘之意类似。虚证则用药更轻而已。银花辛夷,芳香清透,宣达上焦之气,专为疏通鼻窍而设。郁去气通,一气如故,出血自止。甘草运中焦,兼能固守,为一气通中土降路。
    小结一下出血之证,血气外泄,风木张泄之象,宜降火收藏为治。出血必伤阴精,滋养阴津之品,必不可少。多伴中土不运,运中之品,宜缓柔温和,不宜过于辛散,防止加重出血。故艾叶炮姜甘草多用。至于清火熄风之品,皆可救急止血,要视正气强弱,斟酌选用,不可滥用苦寒重剂。要止血而不留瘀,血止而气能行,这是处方用药的根本原则。

 2011年5月6日医案(产后诸证)
     第一案某之室,产后三四月,阴户不闭。
     方:厚附片五钱,艾叶二钱,当归八钱,洋参五钱,白术五钱,熟地八钱,沙参三两,上桂三钱(去粗皮),生黄芪二两,柏子仁三钱,甘草二钱,元肉三钱,生姜五钱。五付。
     产后病,我的经验也不多,一起学习吧。产后气血大虚,初则宜养阴填亏,后则宜补气生血,缓急不同之故。此案产后三四月,日已久而气血不能自复,阴户不闭,气陷下脱之象。温固回升之法宜之。熟地、沙参、元肉,温凉滋润并用,大补阴精,以滋下元,使一气升发有根。附片、艾叶、肉桂,辛温行散,升达一气,温下元而升木气,使下陷欲脱之气恢复升达。白术、甘草、生姜,固运中土,斡旋中焦,使气血生化有源,一气周流无碍。当归、黄芪,温升左路气血,大量黄芪峻补一气之虚,加大升达之力,助桂附诸品扭转陷脱之势。柏子仁,温润缓养,有缓缓通腑之效,产后阴虚多便结,腑气不通,则中土不得斡旋,一气不得周流,故用之缓通腑气,畅达一气通路。洋参偏凉,偏收,补五脏之气而不助热,与附子同用时宜之。平素用之,以生晒参为佳。此案,滋固下元,温升木气,兼运中土。整体取固升之效,药后必然见效。
    产后病,多阴精亏,阴亏甚于阳虚,虽见周身不温诸症,不可单纯温阳治之。否则伤阴耗气,反有脱证之危。大虚之际,根基不固,治疗宜缓缓温润滋养,滋养为主,温补辅之,静待一气缓缓自复,以求固本,不可峻药温补,气血俱散矣。

     第二案  钟某之室,产后头项强痛,面红,一瞬间角弓反张。
     方:厚附片五钱,甘葛三钱,防风五钱,桂枝五钱,沙参一两,法夏二钱(姜汁炒),桔梗二钱,甘草三钱,生姜二两,大枣八枚,元胡一钱,竹心三十根。三付。
     此产后痉证。竹心南方应该多见,北方少见,没用过,此处应该是化痰清热之用。痉证为风木郁张之象,郁极生风而为痉挛。产后本虚,气血俱弱,非顽固郁结,不致生风。古人生产,卫生条件差,产后易感染秽浊之气,产后多痉证,实际应该是产后多痰浊之故。唯顽痰最易郁结木气生风致痉。治疗宜在滋补流通正气的同时,加入化痰之品,使痰浊去,风木息,正气自复,病症可愈。
    此案处方,沙参一两滋养产后阴亏一气,为后续诸药动作提供最基本的支持。气足可调,才有治病之机。防风、葛根,通润条达,疏肝熄风且能滋养,一举多得之用。法夏、桔梗,化解痰浊,竹叶心清新疏达,通清气以去浊气,共同祛痰以熄风止痉。甘草、生姜、大枣,温养中土,固守后天气血之本,使祛邪而不伤正。产后气血虚弱,一气流通无力,故稍有痰浊即郁结不去,故加附子、桂枝,增强升发之力,鼓动流通,使一气通行有力,推动浊气去而留正气和,则病可愈。元胡少量,破血分结滞,疏通道路之用,产后多血瘀亦多血虚,故用量不宜多。产后病,多是大虚的底子,祛邪不能伤正,尤其要注意。
     此案化痰诸药,法夏较清半夏药力柔和,竹叶心较竹茹药力柔和,皆是细节老道之处。面红为阳明不降,火郁于上,不用大黄用附子,只用葛根稍加通降,亦是可师之处。用附子则因势利导,引导一气借势化痰,用大黄则正气速去而痰浊独留,非一下能愈之证,故不能强下。痰浊非化不解,不宜强攻,此案可作为典型案例学习。  

      第三案寒某之媳,产后七八日,忽腹疼,乳肿,不食。
     方:生黄芪五钱,黑大豆二两,生甘草八钱,全当归三两,元胡一钱,熟地五钱,良姜一钱,洋参三钱,干姜八钱,巴戟二钱,生艾叶三钱,甜酒一杯,通便三杯(冲服)。五付,二付肿胀皆消,服闭愈。
     此产后正虚,恶露不能畅出,瘀血留滞腹内所致。此案产后气血俱虚,阴阳皆亏,一气周流缓滞无力,故产后瘀血恶露不能顺利外出,郁阻不通则为腹痛,腑气不降则不能食,气滞阳明则见乳肿,治疗当以通阳明腑气,去瘀血为原则。先用甘草、干姜温运中土,黑豆、熟地补固肾气,先后二天,先用扶正诸品守住。守住正气,才有根基以祛邪气。然后用当归三两,温润通养,养通并得,以行瘀血,少量元胡破瘀通路,佐助当归之力。甜酒辛甘缓行,助瘀血行散,童便润下瘀血,去瘀而不伤正,是为祛邪主力。
     祛邪诸品,皆缓润柔和,药力轻柔,无伤正之虞。故在扶助先后二天正气之余,用黄芪、洋参补气行气,良姜、艾叶温下助通行,巴戟天滋补通行之性并存,皆为佐助一气通达,加速瘀血外排之力。仲景有用甘遂、大黄治产后瘀血急症之方,病急救危之治。此变通为补正缓下之方,而治疗思路大要相同,无非是疏通祛邪,恢复正气流通而已。童便大量服用,去瘀血而滋阴津,兼可敛藏肾气,一药多得,药性缓和平正,大出血或阴亏重时,重剂急用往往能救急回生,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
此案以补为主,佐以缓通,正气补足,则通行有力,稍加流通祛瘀诸品引导,则瘀血自去,病症自愈。临床我曾用桂附地黄丸大量频服,急救肾虚欲散的患者,配合大量童便同服,最后都会瘀血出而正气藏,其病得愈。与此案用药处方有神似之处,虚则补之,补即是通,通则病愈。临床遇大虚有瘀之证,不可孟浪祛瘀,防瘀未去而气已散,无可挽回矣。

课后问题
老师,第二案的葛根有流通之性吗,葛根不是滋润的吗?
葛根能长好几米长,能不流通吗。
老师,本经说葛根“起阴气”,是怎样理解呢?起阴气,可理解为流通滋润。
请问老师,现在沙参运用还广泛吗?沙参应用还是很广泛的,北沙参,地道药材属山东莱阳。   
根尘老师讲《圣余医案六》
转自: 禅医斋
整理者:吃素斋主人
2011-5-13(吐泻类)

     第一案何某之子,吐泻,食入即吐,吃药亦吐,食不能容,还要吐出,十分危难,将死了。
     方:老连一钱,黄芩三钱(酒炒),干姜五钱,白术二两(土炒),厚朴八分(姜汁炒),法夏一钱(姜汁炒),木香八分,神曲二钱,姜黄二钱,黄土一块,藿香二钱。三付,一付即安。
      此半夏泻心汤证。六腑以通降为和,为顺。六腑皆土气,中土为致病愈病的关键。中土病则多生湿,湿盛则易聚而成痰,阻滞中土之气斡旋升降。阻于上,不得降则易吐,阻于下不得升则易泻。多是痰湿等浊气郁滞为病。邪实之证多,正虚之证少。此案,药食入口皆吐,病情危重,似乎难于措手。此即心下痞,痰湿聚于中脘脾胃,土气不得斡旋,升不能升,降不能降,壅滞横阻,故而水药不下。治疗须转运中土,化解痰湿,使中气能动,升降复常,则病可愈。黄连、干姜,转运中土,最佳组合。黄连苦降坚敛,可破中土粘壅郁滞,干姜辛温行散,可散湿气推动中气转运。两药配合,一升一降,强力推动中土气转,为后续治疗创造机会。一气只有能动,才有治疗的可能,这是临床要始终把握的一点。诸药不效时,要考虑到是否一气郁滞不能动了,先找突破口,推动一气,气动能行,然后诸药可随一气运行而奏效取功。这也说明了一点,真正治病的,还是自身的一气,药物只是助缘和引导。自身一气不动或不行时,则药物无功。黄芩助黄连一臂之力,病偏于上则用黄芩助之,病偏于下则用黄柏助之。姜黄、法夏化痰去浊,厚朴、木香行气通下,神曲、藿香消导化湿,皆为祛邪之药。中土一气有转动之机,则诸药并用,祛痰降气消导化湿,使痰湿去,引腑气降,以治吐不能下之危。患者不仅吐,而是吐泻,吐则中土之气伤之轻,泻则中土之气伤之重。有泻则土气必虚,须顾及温固土气。故用土炒白术二两以固运中土,斡旋固守之功并得,尤恐固守之力不及,并加黄土一块,加强土气固守之力。黄土以灶心土为佳,普通干燥黄土也有效。黄土补土气而缓和固守,固不碍气流通,守不妨去邪气,一气大虚时,扶正救急佳品,常用于大出血重度腹泻等证。此证虽危,处置得当,转动中土气机,祛邪扶正并举,故一剂即转危为安。要点在于转运中土之药刚强有力,扶助中土之药,柔和绵厚。相辅相成,故效佳。

       第二案陈松丹,忽得暴疾,手足冷,四肢缩筋,上吐下泻,胸部极热,有上下不接之象,心内甚慌,吃药难进。
       方:荜拨二钱,草果仁三钱(去油),干姜四钱,槟榔二钱,柴胡二钱,葛根二钱,黄芩三钱,羌活一钱,厚朴二钱,甘草一钱,一付愈。
      此案为感染湿浊之邪,中寒气郁之急证。手足冷,四肢缩筋,脾主四肢,此为中土寒盛,温气不能外达之象,故见冷缩之证。中寒之源,在于湿浊之气内阻,阳气不得宣达。上吐下泻,腑气不通,中土不运,说明病位主要在中土。胸部极热,有上下不接之象,上热则下寒,上下不接即气机不通,急需升降阴阳,沟通一气。此案,中土不运与气机不通并存,皆为急症,并须紧急处理。中土邪气寒湿为主,故用辛温燥烈芳香之品,急破湿邪寒郁。荜拨、草果仁、干姜,辛香温散以解中土湿浊寒郁。羌活、柴胡,升达气机,葛根、厚朴,通降气机,升降并举,紧急疏通一气升降,急救上下不接之危。郁则必有郁热,黄芩略清郁热,槟榔、甘草通腑下行,帮助六腑之气通降。腑气降,则土气自能斡旋升降。此案得病急,故病势虽重,而整体病机,偏于气分,治疗以芳香行气以破阴邪,流通气机以复升降,两法并用,急救疏通,故能一剂即愈。急病重病,有时病机相对简单,反而好治,看准病机,当机立断,疏通扭转病势,恢复气机流通,常可一两剂愈病。

      第三案黄某,胃上有一块,不食尚可,如食过点,腹即下泻,神少,出汗多,半年多了。
     方:砂仁三钱,白芍五钱,干姜五钱,枯芩三钱,木香二钱,白术五钱,巴戟八钱,枳壳一钱,桂枝二钱,腹皮三钱,白前根二钱,牡蛎五钱,艾叶一钱。
      又方:怀药三钱,白术一两,当归二钱,黑豆三钱,制附片八钱,故纸三钱,蔻仁一钱,茯苓三钱,益智仁三钱,枣皮三钱,丹皮一钱,黄芩五钱,建曲二钱,生姜五钱,三付,服毕平安如常。
      半年多,慢性病了。久病多虚,不宜急攻,用药宜柔。胃上有一块,胃内有形痞滞的意思。食多则壅阻重,中土难以斡旋升降,故现腹泻。神少汗多,神气已虚。此证治疗,须通降土气以去宿结,而又不能伤及正气。所以干姜、枯芩相配,取泻心汤之意,辛苦升降,转动中土,为去胃内宿结创造气机流通的机会。不用黄连配干姜,为久病气虚阳弱,黄连苦寒太甚,恐中阳不能耐受。砂仁辛香下行而寓藏蓄之意,温运中土且防辛香耗散,并有补肾之功。一药多得。桂枝、白芍,白芍多而桂枝少,以白芍疏通破阴结为主,桂枝温行疏达为辅,使宿结可破,阳气能行,升降可复。枳壳、大腹皮、白前根,皆下行通降之品,胃中郁结,祛邪多以通下之法,所谓六腑以通降为和,故多用通降诸药,使胃内宿结,随腑气通降而渐去。白术、木香,温香固运,久病土虚,是为扶正祛邪而设。巴戟天,肥润通达,补肾而不敛滞,不碍邪气降泄排出,配艾叶温固下元,取久病肾虚,补肾固本之意。牡蛎敛神,为神弱而设之品。整体处方,温固通达降泄为主,通腑气以去宿结,是治疗慢性病的很好思路。久病多瘀,此方若能稍加养血活血之品,效果当更好。
      第二方则是比较纯粹的扶正补虚之品。邪气去则正气虚,即需温养固守先后二天,以绝后患。附子理中与桂附地黄丸的意思。黑豆代替熟地,补肾更柔和而不滋腻,加白蔻运中效果更好,神曲助消导,亦是加强中土运化之力。补肾必先运中土,中土运转有力,则肾气收藏得住,根本固而中气足,何病之有?处方补肾之药以黑豆为主,气柔平和不碍中土,运中诸品苓蔻姜曲并用,土气斡旋有力,则运中与补肾相得益彰,是为慢性病治疗收功之法。

课后问题
  久病多瘀,此方若能稍加养血活血之品,效果当更好。请问老师能否举例说明?
   当归,桃仁,等润养疏通之品
老师白前根就是我们药房里面的白前吗?
是的,是白前。
久病的病人用木香是不是有点太燥了?
答:整个方子都偏燥。估计与地理环境有关,刘老是四川人。
2011-5-20 中风(2) 
 第一案孙某,睡至半夜,心内不好,出汗至天明,舌不转,不能言语   方:干姜五钱,郁金二钱,生鹿角二两,首乌八钱,厚附片八钱,玄参八钱,艾叶二钱,法夏五钱(姜汁炒),枸杞五钱,山药五钱,大腹皮五钱,熟地五钱。三付。     前方服毕,又方:    杜仲一两,菟丝三钱,牡蛎一两,厚附片二两,生地四两,苡仁五钱,花粉五钱,枣仁八钱,洋参三钱,上桂三钱(去粗皮),当归二钱,覆盆八钱,故纸五钱,生姜     三付。五付。      第二方服毕,又方:     即第二方加北芪一两,广皮一钱,五味二钱,独活一钱,法夏三钱,白术三两(土炒)。十五付,此方服至十五六付后即能言语,但稍稍不清耳。        夜半为子时阳生之际,阳气发动,则汗出不止,直至天明,是虚郁并存之象。中风患者,肾气皆虚,郁结皆重。虚则升发无力,郁则滞而不通。心主言,开窍于舌,舌不转,不能言语,此郁结浊气阻滞于内,心神不得通达之象。汗出天明即止,日出则阳气盛,人体一气随之渐盛,气盛则通,不复郁发于外。此案,下元肾虚为本,郁结阻滞为标,标本皆重,治疗宜标本兼顾。
心内不好,出汗,皆是元阳虚,不能安固于下,郁于上则烦闷,发于外则汗出。故用药首以安固下焦元气为主。温则流通,寒则凝滞,干姜艾叶,并温中下,去虚寒以助流通,为固肾诸药收固肾气做好准备。首乌玄参枸杞山药熟地,柔润滋补诸药并用,敛固肾气,以培根本。附片八钱,辛散通达,破阴凝,通经脉,药力雄厚,使一气在补肾诸品收固之后自然能发,恢复肾气收发有序的状态。子时后汗出,为木气不达,根源肾虚,故用郁金缓柔疏木,大量生鹿角既补肾气,又达肝木,一举两得。舌不转,不能言语,虽因正虚,亦必有痰郁阻滞,故以法夏姜炒以去痰浊,大腹皮通下行气以调郁结,并为祛邪而设。全方补固肾气为主,佐以祛邪疏肝,是治病求本之方。第二方则舍祛邪诸药,纯以扶正固肾为务。药量亦加倍,是急于扶固肾气之方。杜仲菟丝子覆盆子补骨脂,皆是收固善藏之品,大补肾气,以固下元。生地洋参润降补益助收藏,牡蛎花粉凉降潜镇住下敛,皆是固肾诸药之佐助。附片肉桂当归,辛散通行,使一气藏而复发,降而能升,助一气恢复周流。苡米生姜,温散流通水气,防止滋腻诸品生湿碍中焦运转。全方补固温通,纯以扶正,正气足则邪气自散,一气自通,诸病自愈。此方服毕,又在该方基础上加味续服。黄芪,主补一气,助通行之势,白术三两,加强后天中土运化,土运则气血生化有源,一气周流自然循环。陈皮五味,稍事补泻,助一气通降。独活辛润通散,法夏燥湿化痰,并用祛邪通经,以去体内浊邪郁结,通心神以复言语。全方仍以扶助肾气为主,加强了后天中土的运化,佐以祛痰之品,十五六付后即可言语,是正复神通,疾病渐愈。言语不清,则是浊气未净,神气不清。观其全程治疗,二十余剂方能恢复言语,取效略嫌缓慢。此案类似中风后遗症,心神非清透之域不能达,故凡心神所主言语等不利者,除正虚之外,往往伴有痰浊郁结在内。治疗并须化痰除浊。此案扶正有余,化浊祛邪不足,是为不足之处。若能加强化痰疏通之力,佐以通神开窍之品,则见效必速,一周恢复言语,亦可期待。   第二案  李某,头痛,半边怕风,日夜不安,肚胀    方:陈皮三钱,白芷二钱,生黄芪一两,花粉二钱,香附三钱,木通三钱,杏仁三钱,当归五钱,秦艽三钱,桂枝五钱,薄荷一钱,白芍三钱,生姜一钱。三付。服二付尚觉无效,三付即全愈。
半边怕风,半边则肝郁之象,怕风则气虚之征。 日夜不安,郁滞之重也。郁重于虚,由此可知。疏肝通达,佐以益气,必愈。先以黄芪补益一气之虚,使通调诸药有气可用。秦艽、桂枝升达愈头痛,木通、杏仁通泻治腹胀。当归、白芍、薄荷、香附,疏达宣散于左路,陈皮、白芷、花粉、生姜,通降开达于右路。升降郁结皆去,则无半边之郁,一气之虚得补,则怕风之证愈。三付痊愈,自然之事。   第三案 某,昏晕,发吐,耳少少闭    方:川芎二钱,大黄二钱(酒炒),玉竹参五钱,法夏五钱(姜汁炒),防风一钱,白术五钱,泽泻四钱,细辛一钱,云苓三钱,鲜竹茹四钱,钩藤三钱,广皮二钱。五付。
昏晕,发吐,痰滞于中则吐,气不得升则晕。皆源于痰浊中阻。耳少少闭,木气郁结之象,肝胆气滞,根源仍然是中焦痰浊。化痰去浊为主,佐以疏达木气即可。法夏、竹茹化痰,泽泻、云苓利湿,大黄、陈皮通下痰浊,化解通泻并举,以去痰浊壅滞。玉竹、白术,固运中土,防止祛邪诸品伤正。川芎、细辛,辛散疏通,防风、钩藤,熄风达木,共同疏达木郁之气,则耳闭之症可愈。此方化痰疏肝并用,是临床常见内科病的治疗思路。加通下之品,加强痰浊外出的力量,是取效较快的关键之一。浊气盛时,二丑通下排浊更好,浊气不甚时,大黄即可。耳闭多痰结,耳鸣多气郁,都有肾虚的因素。       老师,化痰浊时,患者兼有阴虚,养阴药会不会对化痰不利?温化痰浊一般用温中焦的药,用大剂辛热之品会不会使痰浊更加不易流动?      答:要加滋润流通之品的。 
根尘老师讲《圣余医案七》
转自:禅医斋
整理者:吃素斋主人
2011年5月27日医案女科
来源:民间中医网http://www./forum/thread-113446-7-1.html
      第一案黄某妇,年三十三岁,产后三日,牙关紧,卧床不动,只一点气,小肠脱出五六寸长   
     方:枣皮三钱,云苓三钱,干姜五钱,防风三钱,生鹿角一两,丹皮一钱,制附片八钱,熟地三钱,泽泻二钱,怀药五钱,薄荷一钱。三付服毕,好三四分。   
     又方:生黄芪八钱,首乌五钱,洋参三钱,枣皮五钱,牡蛎五钱,荆芥一钱,甘葛二钱,官桂三钱,上桂三钱(去粗皮),玄胡二钱,黑豆三两,当归二钱,生姜五钱。五付。   
     服前方四付,病好九分,惟头昏晕,怕风,足杆痛。又方:白术三钱,艾叶五钱,姜黄一钱,牡蛎五钱,广玄参三钱,砂仁三钱,防风三钱,独活一钱,杜仲五钱,干姜三钱,黑豆五钱,腹皮三钱。三付。     
      产后大虚,气血俱空,一气羸弱,易郁易脱,多大局不固之象。此案产后三日,卧床不动,只一点气,小肠脱出五六寸长,气虚脱陷之象。脱出之物,必不是小肠,估计是大肠脱垂。古人称谓与今不同,不必细究。牙关紧闭,寒盛收引之象。估计是产后受寒,凉气入内,虚弱一气因之不得通行,木郁生风,郁于上而不得外泄,则为牙关紧闭,郁于下脱散于外,则为肠管脱出。
     大虚木郁,虚为本,郁为标,只有一点气存留之际,当务之急,峻补肾气,缓解木郁。用药整体仍是八味地黄丸的思路。山萸肉敛固一气,防止气血继续脱散于外,大虚脱散之时,急用以收藏止脱,是常用之品。干姜云苓,温运中土,以去内寒。寒去则气温得行,郁结有可解之机。熟地怀药,滋养固守中下二焦,丹皮泽泻,疏导流通血水两路,使一气通路畅,肾气得收固。中焦运,下元固,则以附片鼓动生发,通行十二经,促进一气流通,郁结当随之可解。
    大虚木郁之时,不宜峻药单纯疏散解郁,防疏散太过耗散一气。故用大量生鹿角,既滋补肾气,又流通木气,一举两得,切合病情。与八味地黄丸补固生发之意正同,相须为用,可加强疏达解郁之力,而无疏散太过之忧。防风薄荷,缓缓疏解木气郁结,加强解郁熄风之力。肾气固,风木平,一气得以周流,则上郁之牙关紧闭可缓,下郁之肠管脱垂可回。虚弱一气,自可好转。此方未用甘草,甘草固虚佳品,当是因为牙关紧闭,有较重郁结,恐甘草固守之力太强,不利郁结疏解,所以未用。若单纯虚证,结合重用甘草,效果往往更佳。
    三副后,有好转,则是郁结已开,而正气未复。故第二方纯粹以补固气血为主。黄芪洋参并补一气,加强全身一气流通之势。葛根牡蛎润通镇降,扶助一气敛藏。黑豆首乌萸肉固补肾气,继续固守下元。补气降气藏气,全为补益固守一身虚弱之气。元胡通血滞,生姜运中化湿气,当归二桂温通木气。一气得补,则有力通行,元胡稍通道路,归桂温煦通达,则一气周流通畅,一身郁结当自解。郁去则病除,故服四剂而病近愈。
     三诊病好九分,惟头昏晕,怕风,足杆痛。此乃阴亏血虚之象。前两方虽皆重补,因有郁结在,故多用流通解郁之品。流通为阳,易耗阴津,加之产后本来血亏,故第三方转以固守滋养为主,微微疏通。白术固运中土,牡蛎玄参敛降润藏,引导一气顺中土而下,砂仁黑豆收固肾气,诸药并用,全为固守。产后宜温,干姜艾叶缓缓温中,艾叶为主,不致温燥太过。杜仲滋润流通,补而能藏,润而能养,流通而不宣散,正可治阴亏足杆痛。少量姜黄独活,微微疏通经络气郁,而无辛烈之性,防风润通熄风,大腹皮行气通腑,亦是缓和行气疏通之品。此数药合用,缓散缓通,内外并调,以去正虚之郁。
     从整个用药过程看,初病大虚大郁,补虚解郁皆须兼顾,故用药偏刚利,前二方桂附之品重用,以借其刚利之气转动气机,扭转病势。第三方正气渐复,则以缓守缓调为主,一气缓和为常态,故用药随之变缓。观刘老三方,附子变肉桂,肉桂变杜仲,由利至缓,变化何等鲜明。用药全以邪正虚实为进退。而一气缓和,圆融无碍,是最终归宿。抱定桂附不知放手的一些火神派传人,不应该反思自己对火神派的理解吗?火神的源头,并非只有桂附一途。   
      第二案曾某之室,乳肿不通,无乳,寒热均作,牙龈肿   
      方:银花一两,蒲公英八钱,生地三钱,生首乌八钱,生白芍五钱,通草三钱,白芷二钱,香附三钱,干姜三钱,黄芩一钱,薄荷二钱,栀子三钱,生姜二钱。三付。一付即愈。     
      此哺乳期乳腺炎案例。乳肿不通,无乳,此木郁气不外达之象。寒热均作,寒则为阴亏阳气不达,热则为木郁而生火气。郁而不通无乳,郁而化火生热,故治疗以解郁为主。金银花、蒲公英,辛香清凉,药气柔和,善解郁热,重用于正虚郁重之时,正合时宜。哺乳之体,本就阴亏,加以火盛伤阴,则阴亏而气不得行,生地首乌则滋养阴津,助一气流通。白芍白芷,性凉气通,熄风达木,解经气郁结。黄芩栀子,苦寒清热,去内在郁火。通草香附薄荷,流通疏散之品,去剩余火气。干姜生姜,温散流通,防止诸阴寒之药伤及中阳。郁火宜苦寒直折,郁热宜辛凉清解,郁气宜辛散疏解。此案栀子银花薄荷之用,正合此意。从不同的层面,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根至梢,由深至浅,一并同治,故一付即愈,也不足怪。
2011年6月3日医案  (湿热类)  
      赵某之母,头痛项强,周身痛,发寒热,口渴,有汗,小便少,胃不食,昏晕,发吐,舌黄色。
      方:厚朴二钱(姜汁炒),云苓四钱,木通三钱,蔻仁一钱,广皮二钱,干姜二钱,广滑石八钱,杏仁五钱,青蒿四钱,苍术一钱,苡仁五钱,通草三钱,五付。
       前方服二付,烧退,口不渴,食亦稍进,服毕病好十之五六,又方:白术五钱,香薷一钱,薄荷八分,云苓三钱,砂仁二钱,紫苏一钱,杏仁三钱,沙参八钱,白芍五钱,首乌三钱,枳壳八分,菊花五钱,生姜三片,三付。  
       第二方服毕,又方:艾叶三钱,香附三钱,怀药三钱,黄芪五钱,制附片五钱,花粉二钱。
       这个案例很象我们以前遇到的猪流感。此为湿浊内郁兼有外感之证。头痛项强,周身痛,发寒热,这是比较典型的外感症状。外感宜解表,这是一般规律。但此案是外感引起的湿浊内郁,湿浊内郁之证为主,外感之证反而相对较轻,所以不能单纯解表。胃不食,发吐,舌黄色,是湿浊内郁导致中土不运,昏晕则是清气不能升达之象,也是湿浊内郁的结果。何以知是湿浊内郁,有汗而小便少之故。外感无汗时,表气不开,一气不利,小便亦少,汗出表解之后,一气通畅,小便自多。此处有汗出而小便少,非单纯表气不开,主要是湿浊自郁于内。湿浊缓滞不去,阻碍一身气机,一气周流不畅,兼有外感表气不利因素,一身内外之气,皆郁而不行。郁而不通则痛热兼作,故见周身痛,发寒热。湿郁则阴气不能化津液,故见口渴。此证,湿浊内郁为主证,中焦不运为兼证,外感只是起病的诱因,虽然仍有外感症状,但已经不是主证。治疗当以流通湿浊,通利一身气机为主。所以君药为滑石八钱,滑石滑利通达,善于利湿通气,去除湿浊内郁之证,不可或缺之药。青蒿、杏仁,麻黄汤之意,青蒿之凉易麻黄之温,皆为宣散解表之品,内郁热盛之际,用之更宜。二药宣降气机,开达表气,解表郁以助恢复一气周流。苍术、陈皮、干姜、白蔻,温运中土,兼化湿浊,解决中焦郁滞。厚朴通腑下气,助胃气通降,治疗发吐之证。云苓、木通、苡仁、通草,利湿流通之品,佐助滑石通利一身湿气,帮助恢复一气气机流通。
      刘老的方子,和我们当初为猪流感拟定的处方,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付退烧,效果不错。说明湿浊之气已经流通开,全身气郁已经缓解。去湿必然伤阴,所以第二方以滋养阴津,运中化湿为主,兼以调气。沙参八钱,首乌三钱,皆是润养滋阴之品,以救利湿伤阴之弊。白术、生姜、云苓、砂仁,继续温运中土,香薷、紫苏、薄荷、杏仁,芳香宣通,继续化湿流通气机。白芍、菊花、枳壳,平息风木之气,防止剩余郁气化火伤阴,亦有养阴之意。如果在第一方中就加入滋阴流通之品,可能就不需要第二个方子,病就会痊愈。我们当初拟定的猪流感处方,有阿胶滋阴,伤阴之弊较小,一剂病愈的患者也有。本身是湿浊内郁,虽有发热,实为阴证,易伤阳气,所以不能过用寒凉之品。
      刘老第二方,为纠正利湿伤阴之弊,不得已用了很多阴柔偏凉之品,必然会伤及人体阳气,所以第三方又用温通之品来扶阳。黄芪、艾叶、附子,温散流通,山药养中焦,香附、花粉,一升一降,调达气机。从处方演变来看,刘老还是紧紧扣住了病证的变化,可谓丝丝入扣。虽然第一方有些许失误,导致后来的诸多不便,所谓谬以毫厘,差之千里,但能随机应变,随证治之,纠偏救急,也是一个大夫的基本功。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刘老这个案例虽不完美,但依然可以给我们许多可以借鉴与学习的地方。圣余医案,我们也讲了不少了,我想就讲这么多吧,剩下的大家自己看看,自己体会吧。

课后问题
     老师可否谈谈第一方的失误?湿为阴邪,温化不足,利湿伤阴,滋养不足。温补滋养,两不误。第一方中,生姜量要大,单用生姜更好。  
     民间中医上有我们的方子,可以对比一下。我应该还是出以前的拟定方,症状几乎相同,可能稍微加点通腑止吐的药。麻黄宣透之力,它药难及。麻黄只是宣透气机,痛是湿郁所致,必须通利湿邪才能缓解。      
参考处方:  生麻黄6g,炒杏仁(打碎)6g,生石膏(打碎)30g,生甘草3g,炒苍术10g,茯苓15g,泽泻15g,滑石(包煎)12g,阿胶珠(冲服)6g,生苡米30g,蝉蜕6g,黄芩6g     水煎服,日1-2剂。     适用于甲流高烧不退的患者。
      问:看病状描述跟葛根汤证差不多,葛根加半夏汤汤?
     全身痛,这点不同。葛根汤的全身痛,与猪流感的全身痛,不是一个级别。猪流感严重的可以引起窒息,葛根汤证不会。郁滞轻重有别。郁在肉,不是在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