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僧一道一帝王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9-10
一僧一道一帝王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李北山
  话说张僧繇画过一幅《醉僧图》,到了初唐,都过了快一百年了,道士们还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有些僧人就凑了几十万钱,雇大画家阎立本画了一幅《醉道士图》,以此作为反击。自唐以后,阎立本作《醉道士图》的典故成为画坛佳话,到今天我却看出一些可疑:张僧繇的《醉僧图》何以成为道士们的笑柄?
  从画而论,《醉僧图》必是百代宗师张僧繇的一幅佳作。他画龙点睛的故事就不必说了,根据史料记载,张僧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独创,他吸收天竺的画法,画出的画具有立体感。他还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瘦削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造型。张僧繇独出心裁,在技法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
  从社会环境而论,当时的梁武帝崇佛,全社会都尊崇佛教。据说全国的很多佛院寺塔,皇帝都命张僧繇作画。皇帝点赞,大师很忙,《续画品录》说他“俾昼作夜,未曾厌怠,惟公及私,手不释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可见天才都有痴处,只要让他画画,累死都愿意。作为皇帝的御用画师,张僧繇当然不会讽刺佛教,相反,这样一幅《醉僧图》必是歌颂之作,大概是书写僧人的率性天真。
  如此看来,道士为什么要以这幅《醉僧图》来讽刺和尚们呢?我想他们讽刺的,不是因为画中的和尚喝醉,而是画中的和尚本人,一定是张僧繇所画的这个和尚给历史留下了笑柄。那这个和尚是谁呢?我的猜想,是一个叫榼头师的和尚。
  梁武帝萧衍对围棋如醉如痴。因为崇佛,他自然和很多高僧有往来,有一个名叫榼头师的和尚,佛法精进,他非常敬重。一天,他下敕召榼头师入宫研讨佛法,榼头师到的时候,梁武帝正在和人下棋,正要杀死对方的棋子,便随口说道:“杀掉!”左右侍从一听,就把榼头师给拉出去杀了。下完棋,梁武帝问榼头师怎么还没来,侍从回答说已奉旨杀了——估计这榼头师是史上死得最冤的和尚。
  可见,道士们笑话的不是榼头师喝醉,甚至也不是榼头师本人,其实笑话的是一个大师却被最笃信佛教的皇帝给杀了,这对佛教而言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那么,僧人们凑钱请阎立本画了一幅《醉道士图》作为反击——如果说和尚喝醉还有点惊世骇俗,那么道士喝醉实在是平常,甚至道士喝醉是风尚,怎么能够反击那些道士呢?一样的道理,他们请阎立本画《醉道士图》,一定也是画的某人,他们笑话的也不是道士喝醉,而是这个道士本人留下了笑柄。那么这个道士是谁呢?我猜是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是著名的道士,茅山派的创始人,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关键是他是梁武帝萧衍的好朋友。他们早年相识,萧衍称帝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却隐居茅山,不出仕,但和梁武帝书信不断,朝廷大事都找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尽管和皇帝是好朋友,但在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的代表人物,却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有学者考证认为,陶弘景此举,实非出于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试想,一个道教宗师,皇帝面前的红人,却落得“自誓受戒”的下场,这于道教而言无异于奇耻大辱。因此,和尚们请阎立本画的《醉道士图》其实是画的陶弘景,以陶弘景的遭遇来揭道教的伤疤。
  榼头师与陶弘景,一僧一道,同一个皇帝面前的红人,一逝一隐,被两代大师画入历史的一场宿醉之中,留下那些掌故、这些故事。画已不存,却依然给我们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文化魅力。

  (本文作者为艺术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