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店楚简之《老子》研究述评

 qjpxzx 2014-09-11

摘要: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经彭浩、刘祖信等编联、撰写释文与注释,有裘锡圭审定并加按语后,于1998年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出版。此书出版以来,各类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层出不穷,大批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相继问世,内容涉及考古、文字、历史、哲学等众多领域,为中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等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时至今日,这场轰轰烈烈的学术研讨活动高潮已过。笔者在听老师讲的课后对其颇感兴趣,故而作此篇。当然,郭店楚简研究涉及范围极广,因此限于本人见闻和水平,该文结合以往专家学者的观点重点对郭店楚简中的《老子》 进行简要评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陋见初识,尚祁矫正。

关键词:郭店楚简 《老子》

       据笔者看到的相关资料显示,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最为原始的《老子》,而简本与今本的异文,多以简本为优。《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是郭店楚简中道家简的主要构成,也是各类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头。笔者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目前有关郭店楚简的研究中,已发表或出版的各种论述中,几乎有半数以上的文字是关于道家简的。《老子》又是此次出土的众多竹简中最引人瞩目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哲学史领域,《老子》占有重要的席位。郭店楚简中出土的相关道家简经专家学者整理研究得出了几个结论:首先,《老子》成书年代可以进一步得以确定;其次,《老子》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疑问将得以澄清;再次,道家与其他学派特别是儒家的关系可以重新认定;最后,道家思想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线索将进一步明确。以上观点都是专家学者们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史料的逻辑推理整理得出的。

一、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

       长期以来,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论,分别有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等观点。主流观点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末年,其依据是《老子 》书中有批判仁义、圣贤的内容,因为他们认为,推崇仁义、圣贤是儒墨的主张,早于孔子的老子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我们知道,被反对者总是早于反对者。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的正确性他们找到了如下证据:今本《老子》中的第十八章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第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而反对者面对这样不可辩驳的证据,只好推测这种否定仁义的观点并不是老子本人所有,而是后人强加进去的,因为它们与《老子》书中的其他一些论述相矛盾。他们的理由是《老子》十九章中“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说明“孝慈”是被老子肯定的德行,而第十八章中“孝慈”又和“大伪”并列,成了抨击的对象;再如第十九章主张“绝仁弃智”,但又纵观《老子》全书,“圣人”是老子推崇的对象。如此种种,许多学者坚定的支持《老子》早出说,而那些否定仁义、圣贤的内容不是老子所有,而是后人加进去的。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十足的证据,缺乏说服力。现在,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依据出土的《老子》内容来看,大大削弱了《老子》晚出说的证据。

       陈鼓应先生肯定老子成书于春秋末,他根据简本《老子》不反仁义的特点,在比较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基础之上得出《老子》不可能成书于战国中期或是战国末期,只可能是春秋末期。这一观点得到王中江的认同,且这位老先生认为简本《老子》仍只是一种传本,而《老子》原本可能成书于战国初期甚至更靠前,他认为原本应早于《论语》和《墨子》。( 文章阅读网:www. )

       较之上文的大胆结论,冯国超先生的观点就显得比较小心。他认为“由竹简《老子》直接证成《老子》成书于春秋之末,还是带有许多推测的成分。且不说关于《老子》是否不反对仁义,如何看待竹简《老子》的性质尚有不同理解,光从郭店楚墓下葬的时间来看,目前学界基本认定是战国中期偏晚,由此推导《老子》肯定不晚于战国中期,当不会有误,这已经就是竹简《老子》带给我们的十分有价值的信息了”。所以,对于《老子》的成书年代,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

二、关于《老子》中的“有”、“无”的问题

       我们知道有和无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今本《老子》第十四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句,而简本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简本比今本少一字,从语文角度来讲,简本中的词句有歧义,是一个病句,因为语义含糊。但放在哲学上解释,一字之差,其意义就千差万别。从看来的资料上看,前者属于万物生成论问题,而后者属于本体论范畴。王永平先生认为,从老子的整体思想来看,他认为简本中的此句应该是老子原意,其依据是今本的“有生于无”之说,与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法对应。第一章的“有”、“无”是“同出而异名”的指称道的,而第四十章之中的“有”字遂导致了学者在解释上的困扰。老子形而上学中的“有”、“无”,历来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历史上有“崇无”和“崇有”之争,均和《老子》中的“有生于无”有关。“有”和“无” 道家思想中的一体两面,从第一章的内容“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来看,二者本是没有先后的问题。具有相等的地位。但今本“有生于无”导致了本末先后的判断,因此许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不少学者在面对今本《老子》第四十章“有生于无”的文句时,将“无”等同于“道”,而将“有”具体化为“天地” 、“阴阳”。但这种解释与第一章矛盾,因为第一章的“有”绝不是等同于“天地”的。现在简本的出土解决了学术界长久以来的疑惑。王中江也认为“从简本'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的说法来看,'有’、'无’完全是对等的关系,'无’并不比'有’根本。这也同老子所说的'有无之相生也’相一致,并与通行本一章不矛盾”。

       沈青松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万物同时生于有,又生于无,因为若作此理解,该句应该表述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无”。因此,他认为不能排除竹简《老子》在“生于有”前少抄了一个“有”字的可能性。

三、关于儒道关系

       在竹简《老子》出土以前,传统观点认为儒道不两立,原因就在于孔子讲仁义,而老子反对仁义,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却提供了新的信息。因为经学者专家们整理发现此简文中并无“绝仁弃义”、“绝仁弃智”之语,这是否就说明了儒道两家在先秦时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对立的。他们两家在某些思想上也是共通的,儒家讲仁义,圣贤,根据简本《老子》,至少我们知道,老子是不反对仁义圣贤的。据查阅的资料所知,简本《老子》和今本《老子》在第十八章和十九章的文字有出入,差异很大。针对这些差异,有学者认为,关于圣、仁、义这三个字是关系儒道两家关系的关键,马虎不得。按传统的观点,儒家推崇的是圣、仁、义,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反对儒家推崇的这种德行,现在简本《老子》的出土,却证明了老子并没有拒绝这些,他所抛弃的的是辩、伪、作三者,以及没有争议的另外三者,也是儒家所唾弃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墓葬的主人是否在抄写上有误。如果无误,那么这条信息就太震撼人心了。

       正是因为还有很多的未知的东西存在,所以学界在此问题上存在了分歧,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就是儒道两家在思想上并不冲突,因为竹简《老子》中并没有“绝仁弃义”、“绝圣弃智”之说。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简本还是今本,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老子的主旨是主张无为,贵柔。任继愈先生就认为老子不反仁义,而相互敌对,事成水火,那是学派造成以后的事。侯才则是更为明确的认为,竹简《老子》出土推翻了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儒道对立的学案,也证明了今本《老子》中“绝仁弃义”乃是后人强加所为。他认为儒道两家之间的思想统一性是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

       另一种意见则是反对上述观点。张岱先生认为,从年代上看“绝智弃辩”、“绝伪弃诈”应是《老子》原来的说法,“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后人改动的。他以竹简《老子》中“大道废,有仁义”之句,认为老子还是反对仁义的。许抗生也认为,不要因为竹简《老子》没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语就说明儒道两家在早期的时候是和平相处,理由仍是竹简《老子》中“大道废,有仁义”之句,且简本中的“绝学无忧”、“绝伪弃虑”等也是和老子思想对立的。因此,虽然简本《老子》没有明显的激烈的反儒思想语汇但我们也应看到,简本《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思想路数。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简本《老子》有贬抑仁义,甚至否定儒家思想的倾向,庄子学派的反儒思想是老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挥而已。吕绍刚同样认为《老子》讲“绝伪弃诈”的伪诈,实际上就是儒家鼓吹仁义,仁义在道家眼里就是虚情假意,等同于“伪诈”。

       冯国超先生的观点在笔者看来是属于比较保守,小心谨慎的。他认为凡是都得有一个前提,任何结论也是在一定前提下得出来的,离开了这个前提,结论便显得没有意义。我们暂且不论上述两种意见对与错,实际上也无法判断对错。因为楚简《老子》是原始《老子》的全本,还是后世的节抄本还尚无定论。如果是节抄本,那么没抄的部分又是怎样的,到底反不反仁义,我们尚且不知。如果再考虑到郭店楚简《老子》有可能是儒家同情者的改抄本,或是稷下道家的改抄本的可能性,那么情况就更复杂了。

四、竹简《老子》的出土对先秦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影响

       陈鼓应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史中处于主干地位的思想是道家思想。无疑,此次竹简《老子》的出土更坚定了他的想法。他撰文表示“马王堆汉墓之后,郭店楚墓又再度出土《老子》,这是令人十分称奇的事。作为百学之王的老子,经两墓的挖掘,是我们得以重新确定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领衔地位”,“楚墓中藏有三种《老子》抄本和《太一生水》古佚书,反映了道家在古代哲学中的主干地位;而楚墓竹简众多儒家作品中,未见涉及形上学或任何抽象哲学理论作品,而多是侧重宣讲人伦教化的,这反映出儒家在伦理政治文化上的主体地位”。当然,对于儒简中是否真的“未见涉及形上学或任何抽象哲学理论作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黄钊则认为从简本《老子》不批墨、不批法、不批儒的特点,以及《太一生水》“尚水”与《管子·水地篇》思想吻合等依据出发,认为竹简《老子》具有可能是稷下道家传本,并由此得出他对《老子》一书传授谱系与思想流变的理解:“简本若真属稷下道家传本,那么,它对于我们认识《老子》乃至道家思想形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将提供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到战国中期,《老子》至少有两种传本:一种是庄周学派所奉行的传本,另一种是稷下道家学派所奉行的传本。庄周学派和稷下道家学派是战国中期从道家中分化出的两大流派,庄周学派从消极方面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而稷下道家则从积极方面将老子学说引向政治实践……这两种传本经过战国末年的思想洗礼,可能最后又归于一统,帛书《老子》以及其他传世本《老子》,可能是《老子》不同传本走向统一的产物。”

       若是真像黄钊先生所说,我们对先秦道家思想发展过程的认识无疑将大大的丰富起来。只是此观点仍值得推敲处颇多。如上文所说,我们不知道竹简《老子》是原始版的全本还是后来的节抄本。只要这个问题没解决,学者们的一切观点都还只是推测,还有待确证。

       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引起了传统哲学思想上的研究的又一个新高潮,虽说还有好多尚需考查确证,但毕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对如此宝贵的资料来说,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还需要要学界各个专家学者继续努力工作。殷墟甲骨的出土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时至今日,我们对其价值还没有完全了解。郭店楚简《老 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研究的价值,也必将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被真正认识。

注释:

1 崔仁义:《荆门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初探》,[J]《荆门社会科学》,1997年5期。

2 郭沂:《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J],《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J],《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

4 沈青松:《郭店竹简<老子>的道论与宇宙论》,[J],《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 冯国超:《郭店楚墓竹简研究述评》)(上)、(下),[J],《哲学研究》2001年第3、4期

6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人及守中思想》,[J],《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三联书店,1999年版。

7 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J],《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

8 王中江:《郭店竹简<老子>说略》,[J],《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 任继愈:《郭店竹简与楚文化》,[J],《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10侯才:《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特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首发散文网:http://www./subject/36612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