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德育课程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梅影馆 2014-09-12
   [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原有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社会》重新设置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为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开辟了一条通向生活的渠道,有利于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从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来看,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与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关键词]   德育课程   现状   对策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国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综合设置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这是一项重大的课程改革举措,主要意义是为小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学生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简析
   为了了解小学德育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笔者在重庆市三个区县开展小学德育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的现状调查。本次调查了36所不同层次小学(其中有12所城市学校、12所城镇中心校、12所农村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现状,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打消教师的顾虑,调查结果较为真实有效,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听取了18所学校30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现将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一)德育课程开设情况较好
    这次调查的几所学校均能按课标要求开设德育课程,其中36所学校都开设了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有16学校同时开设有德育地方课程:《重庆生活》、《重庆社会》;8所学校开设了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周课时安排上有33所学校符合课标要求(低段3节、高段2节),只有3所学校高段周课时只有一节。
   (二)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组成现状
    36所学校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组成情况如下:1、没有一所学校有专职教师;2、班主任兼任该课程的占82%;3、学校校长或主任兼任该课程的占7.8%;4、其他科任教师兼任该课程的占10.2%
   (三) 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
    其一,在课堂讲授中不够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的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讨论,即使发动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 论,而不是求得道德认知、道德反省能力的提高。
其二,缺乏实践的机会。许多学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即使有所谓的“实践”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其结果是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教学研究走形式
    由于没有专职教师,加之领导、教师、家长普遍不重视,学校德育课程很难扎实开展,只有8所城市学校有专人牵头定期开展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其他学校没有定期的学科教研活动,只是在组织各级教研课时开专题教研会。任课教师在教学时极少深入钻研教材,以至对课程的把握明显存在问题,多数学校是由班主任(他们多数是语文老师)兼任,不少教师便将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自觉地迁移到了德育课程中。
   二、德育课程开设和实施情况的原因追溯
   (一)领导与教师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的口号人人知晓,德育课程又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中却没有突显其位置。学校分管德育和教学的领导在工作中身兼数职,很少引导教师进行德育课程研究。作为学校领导考虑更多的是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成绩等,成为了“校长抓硬件,语数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场面。学校领导在德育这一方面更关注的是根据上级要求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未将德育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学校在德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几乎都没有配备专职教师进行教学,多数是由班主任或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小学德育课在相当部分教师心目中是 “副科” , 谁都可以教, 谁的工作量不足就搭德育课。由于教师没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把握,上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理论与实际情况没有结合起来,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也不感兴趣,课堂效果较差,往往有的老师只上半节课,余下时间则让学生做语文或数学作业。
   (二)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因许多区县定期对语、数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而德育课程往往不列入质量考核之列,所以教师、家长往往以语数两科的成绩评比结果作为准绳,因此语数两科成了“宠儿”。而德育课程又没有什么具体措施来进行评价,教师、家长、学生对它的淡漠似乎已成为习惯了。
   (三)学校德育全面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间存在反差
    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畸形发展。这二者间的反差也影响了学校德育课的质量。
    时下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家长重智轻德,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的心情十分迫切,一方面在物质需求上舍得大投资, 另一方面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语、数的学习状况,对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却很少关心。家长的片面育人观是影响德育课程的潜在因素。
   (四)各校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不相一致
    1、在教学实施中课时未得到有效保证
    各学校的德育课程在课排表上虽然按课标排课,但不少教师却将部分课时挪为他用,常改为语文或数学课(因为学校、教委每年要出题对语文、数学两科进行督查)。但私下访谈中有近三分之一老师认为学校德育课时有挪为他用现象,其中农村学校更为突出。
    2、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难以兼顾
    本次调查从城市学校、城镇中心校、农村学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收集情况较为全面。从结果显示来看各校在开设小学德育课程时对国家课程保证相对较好,每周均为二到三节课时,但作为德育地方课程的实施效果次之。国家课程的内容相对较多,补充地方教材的时间随之受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实施一费制后,为确保正常的教学用书,一些学校放弃了地方教材的使用。
    3、缺乏对校本课程的重视
    部分学校在进行德育科研时注意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但更多的学校在校本课程研究上是空白地带,没有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研究,导致了本校德育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没有特色。
   三、德育课程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学校德育课程的基石。几乎每所小学都有专职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而培养学生做人的重要课程却没有专职教师,这无疑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偏差。当务之急是为各学校逐渐配备专职的德育课程教师(最好是由德育课程教师担任班主任(因为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对德育课程教师进行教学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给予德育课程教师与语文、数学教师同等待遇,激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勇于改革,勇于进取、开拓,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二)建立课程评价制度,加强督导评估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评价作为重要枢纽,教育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最佳导向,是各学科均衡、良性发展最为关键、最为首要的因素。
    1、加强和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课程的督导评估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制定出对本地区学校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操作体系,倡导 “会诊式”评估方法,在检查评估结束之后,要向社会、家长公布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向被评估学校提出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并定期检查改进情况。
    2、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德育课的评价指导力度
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要明确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学习”更为重要,至少应让德育学科教师享受与语数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同时也接受与语数学科教师的同等考核。
    建议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和教务处牵头,对学校班集体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和德育课程的开展情况给予全面的评估和正确导向。依据评价方案,对德育课的教学情况和班级德育工作给予全面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
    3、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德育课的学习效果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水平和行动上。因此考核学生的德育课成绩,不能以试卷考试为唯一形式,而应对学生的思想水平、行为方式和德育知识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学校要定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出综合评价。积极推行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同时辅之以评语等传统有效的评价方式,形成以学生自评为主,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注重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提倡开卷考试。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效性认识,可以将所有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学生对实际案例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和法律素质。
   (三)注重德育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理念倡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贴近生活,并努力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充分体验生活,学会做人。同时学校应积极支持和鼓励德育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实验和创新,加大德育课教法、学法的改革力度,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在德育课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一些体验和操作,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导之以行。
   (四)加强家、校、社区合作,促德育课程改革
    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在学校内部,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班会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德育网络课程。德育课程要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理解,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德育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阐释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引导家长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在德育课程中成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让孩子在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只有家、校、社区通力合作,共同深化和拓展德育课程,才能大力提升小学德育课程的质量,营造育人的广阔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