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德育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分析 ——以上海市中职德育学科中心组西片区为例

 昵称815848 2020-07-20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中职德育学科中心组西片区为例,进行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设计问卷调查,分析现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教学设计;现状
作者简介:李巧丽(1989- ),女,上海市房地产学校德育教师;卢吉(1986- ),男,现为上海市房地产学校德育教研组长、讲师;杨馥榕(1989- ),女,上海市房地产学校德育教师。
项目来源:2018年市教委“2018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课改立项课题”之“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德育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18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职德育课程作为教育部统一规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德育课堂让中职学生结合国家当前形势,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下,坚定理想信念,以中国梦托起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当下中职学校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融入德育课程教学,因此,德育课程教学方法亟待更新、创新。根据北师大教授林崇德教授历时3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该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共分为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一部分的素养就是针对职业人而提出的。有了这份核心素养,给我们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德育课堂互动设计探索提供了指导和理论依据。本文以上海市中职德育学科中心组西片区为例,进行基于学生职业素养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设计问卷调查。
一、基本现状
此次调查学校为:上海市房地产学校、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食品科技学校、上海工商信息学校、上海市农业学校。“教师卷”调研问卷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85份。调研对象职称统计:助理讲师:19人;讲师:52人;高级讲师:14人。调研对象教龄统计:0-5年:18人;6-15年:35人;16-30年:27人;31年及以上:6人。调研对象所授课程统计:四门德育课65人;心理健康课13人;公共艺术课10人;礼仪课2人;演讲与沟通1人。
在德育课堂教学现状方面,当问及是否认为“我的教学内容抽象、空洞”,只有1/5的教师选择“非常不同意”;当问及“我觉得学生对我的课程充满学习兴趣”;调查问“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我的授课内容”,有21%教师表示“非常同意”,37%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掌握有所欠缺,课堂教学效果亟待提升。
在对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看法方面,研究调查的样本总数中,有80%的德育教师认为“提升当前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调查同时显示,有80%的教师对其所教学生对应的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和素养要求理解模糊,只有15%的德育教师能做到根据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来安排设计教学内容。至于如何改进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在德育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呢?教师们赞同“德育课堂应该对接企业”;其中,有90%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德育教师需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有99%的教师愿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改进德育教学模式;并有96%的教师认为德育课程应该增添更多的实践环节以使学生明确“怎样做”。
在对中职生较为缺乏的职业素养方面,从调研数据看,教师们眼中学生较为缺乏的职业素养排名前5位的是: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创新精神和守时守纪。至于如何提升职业素养,教师认为以企业专家讲座、课程理论教育为途径的课堂教学主阵地仍然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进入“互联网+”和自媒体新时代,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提升性训练应结合各类实践活动,让职业素养在一个个团学仪式活动、一次次具体的实践教育中养成。
二、对各校学生的现状调查
此次调研共计在西片区8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总数904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总数869份。调研对象生源类别统计:中本贯通:81人;中高贯通:434人;普通中专:354人。调研对象所在年级统计2015级:145人;2016级:425人;2017级:299人。调研对象专业大类统计分别是:土木水利类、轻纺食品类、加工制造类、农林畜牧类等。
在关于各校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的调查中显示,职业道德仍然是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德育课程教学的培养重点,其次是职业技能选项。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选项的比例都超过了60%,充分显示了德育课程教学的道德教育特点。
在关于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获得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调查统计显示,职业道德素质、情绪控制、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礼仪等内容学生们的认可度比较高。这说明德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发挥重要作用,涉及职业素养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通过学生喜欢的职业素养教育的课堂形式统计,选项中比例最高的是小组互动学习形式,占到了71.1%
通过对优秀中职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调查显示,社会交往能力、积极主动、规范化工作流程、主动的学习态度、高超的专业技能、工作目标明确、团队合作意识强、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礼仪等都有比较高的选择比例,都达到了60%以上。
三、在校生对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看法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职业素养相关《拓展课程》,具体有:
(一)关于开设的拓展课程内容
学生们希望开设的拓展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兴趣与职业规划、职业礼仪与交往礼仪、情绪控制与挫折意识、行业发展趋势与社会形势、职业风险等。学生普遍希望学校能开设职业素养相关拓展课程,从中学习职业道德、法律,以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掌握更多职场必备技能。
(二)关于开设的拓展课程形式
学生们普遍考虑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众多形式,认为可以运用职场达人的经验传授、现场体验等的考察和实践、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企业现场教学、德育实践、小组互助学习、课堂知识竞赛等丰富的形式。
(三)关于开设的拓展课程自身定位与期望达到的目标
学生认为拓展课程的定位与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开展专业礼仪培训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开设拓展课程有利于学会控制情绪,克服挫折,提高创造力和职业素养;还有学生希望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如何热爱自己的工作、如何在工作时给人一个好印象、如何做一名受欢迎的人。
(四)关于开设的拓展课程实效
有学生认为,教师在拓展课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拓展课程要体现实用性,因为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前途一片迷茫;拓展课程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为踏入社会和现实做好了准备。例如现代职校学生提出希望能知晓企业对于员工职业素养的需求。
四、德育课堂活动教学设计的现状及对策
通过对西片区各所兄弟学校的调研,课题组看到各个学校无论是从被教育者层面还是从教育者层面都对“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与训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基于学生职业素养依据校情对一系列现行德育课程教学途径、方法和各类各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活动进行了阐述,同时课题组也对各类各项培养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们的困惑做了原因分析:
(1)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认识层面的问题。目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推广主要集中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学生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只是略知一二。有部分同学虽然知道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但是由于中途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不是很全面。
(2)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操作层面的问题。中职学校针对中职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学习的目标与动力问题、做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公民问题、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问题等。但是,这些教育活动之间没能有一个很好的主线串联起来,导致最终不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探索性建议:
(一)关注内容整合,探索职业素养专题式教学
职业素养的内容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等,在德育课程设置上要学会内容整合,探索职业素养专题式教学。
职业道德专题:《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经济社会与政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
职业思想专题:《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职业道德与法律》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经济社会与政治》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知识;《哲学与人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职业行为习惯专题:《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职业道德与法律》使学生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掌握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经济社会与政治》提高学生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哲学与人生》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关注课堂实效,探索职业素养活动体验课   
(1)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并配以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和生动典型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案例教学和活动设计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外的德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三)关注学生所获,探索德育课评价方式
(1)探索“知行合一”的综合考核方式。所谓“知行合一”考核模式,就是在考核学生在课堂学习情况外,增加了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各类实践德育活动(教育)的考核。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与《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调查报告、策划专题小报、演讲、辩论、情景演绎等形式就打破试卷测试单一局面,让卷面与学生参与实景德育实践活动情况记录相结合,使德育课考核做到知行统一。
(2)借助信息化课程平台,探索形成性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不仅被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同时,在学生一次次浏览页面内容、观看微课、在线提问交流和测试等学习行为中,系统已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系统记录考核数据进行最终评价,学生在过程中的问题也就得到及时反馈,教师也能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这就是形成性评价的例证。
(3)基于“知行合一”考核方式,探索评价主体多样化。我们始终认为,德育课考核评价应参考日常德育考核,评价主体应向多样化转变。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内容之一是让学生撰写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书”,鉴于此任务中涉及性格、兴趣、能力、职业能力倾向等科学测评,以此,我们在此课程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对自己任务的考核,基于“知行合一”的考核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探索引进企业或行业专家能手作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评价主体,使得该门课程考核主体由原先的“学生评分、教师综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分、企业或行业专家能手点评、教师综合评价”的多样化评价主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