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探究

 昵称2040955 2015-08-16

对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探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和鲜明的职业特征:它是理想人格的塑造者,是传统道德的汇聚者和弘扬者,是社会道德的创导者,是未来道德的启迪者。作为教师,学习掌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有利于我们认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热爱自己的职业,又有利于教师在道德上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教育教学工作,为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培养现代公民,教育责无旁贷。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最重要。实际上,教师即课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和职业道德,颁布了一系列文件。2008年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国家根据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再次修订的结果。其对全国教师提出的师德新要求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有关历史教育教学的论著,对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论述较多,而对职业道德修养论述则较少。如:于友西主编的《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关于历史教师方面有两个章节。一是“第八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强调历史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二是“第十二章 中学历史教师的进修”,提到了“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至于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则简单提到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史德”。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在“第十二章 教师的发展:本中之本,课程之源”中提到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与专长的四个方面,即教学语言、教育机智、审美情趣和人格魅力,涉及职业道德的政治思想素质,只有寥寥几句话。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所著的《历史教育学》一书明确提出了“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且强调指出,21世纪的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应具体表现在:应具有献身历史教育事业的精神;应从严要术自己,修身养性,时刻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模范,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在课堂教学活动和其他工作中要宣传真理,宣传科学,宣传民主,宣传法制,宣传进步,宣传做人标准。但是,相关论述过于笼统、简略,没有充分体现出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职业道德所应具有的特点。

    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三维目标”作为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本身就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提出了新课题。因此,谱写出21世纪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新篇章,显得十分必要。

合格的历史教师仅具备教师一般的职业道德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独特的职业道德——“史德”,这是学科特点使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但这真相却具有不可再现性。因此,追寻历史的原貌,是史家的追求,也是“史德”的重要内涵之一。

历史教师与史学家在史科的去伪存真、提炼史科内在思想价值这一点上,有一致的道德追求,“史德”也应该是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之一。历史教师对史学成果(比如教材)进行选择、加工和消化,然后把他们所理解的“历史”传递给学生,不能没有“史德”——教育责任的担当感。讲究“史德”其实是一种心智修养,即在治史时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史德”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形而上学,更反对不负责任地随便编造历史和剪裁篡改历史。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广泛占有材料以展示历史的真实。尽管没有人可以再现历史的真实,但总有我们所公认的史实,并且要引导学生去探求历史的真实。同时,这种“史德”与旧时纲常名教下的“史德”论不同,是具有新时代内涵的“新史德”,即对于公众和社会所应承担的一种必要的责任。尊重历史,并不是将历史奉若神明,而是为了更好地“以史为鉴”。正确认识历史是理所当然的,但不能因为尊重历史而束缚了思想。因此,“新史德”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意味着能自己驾驭教材而不被历史教材所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既能走进历史的“学科世界”,又能走进胡塞尔笔下的“生活世界”,寻找和培育完整的“人”,意味着如司马迁那样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做到“究”“通”“成”相得益彰。

当然,一切理论最终都得回归实践,一切道德建设的问题说到底都是一个实践问题,师德建设亦是如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于教师的法律法规,只能说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制度上的一种硬性规定,而将这种硬性规定内化到历史教师的生命价值体系中,从“他律”转变为“自律”,才是丰富、完善和提升师德境界的最高保证。

提高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其基本方法:第一,多读书。读书是历史教师养成职业道德和自我修养的途径之一。历史教师,首先应养成读书的习惯,制定读书计划。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史学研究类、教育理论类的书要读,其他有关人生与师德修养的书要读,所读的书种类要多,日积月累下来,在习惯养成之时,也必会有所收获。当前,还应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研读计划,以其为标准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第二,求学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后果的基础上获得的。师德的养成亦然,对我们身边的优秀者,可耳濡之目染之,这也正是当前许多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师徒结对”模式的意义所在。不管历史教师是在经济文化发达的都市,还是在遥远的穷乡僻壤,他们的身边总是会有属于他们自己区域的“教学名师”,比如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所涌现的名师们的嘉言懿行,就很值得研究借鉴;第三,善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这种反思自然也可运用于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方面。教师在提升自身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虑他人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感受、理解、反思是历史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最有成效的方法就是坚持定期写教育日记,边实践、边反思、边成长。

总之,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也是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长期深化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