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秋凉春捂’的道理何在?

 木子的书屋 2014-09-12

‘秋凉春捂’的道理何在?(原创)

‘秋凉’的意思,是说初秋时节,天气虽然渐渐变凉,但尚在‘微寒,薄寒’之际。人们要尽可能的推迟添衣服。以便使身体内的‘浮阳’,象凉开水那凉一凉、把体内的温度降一降。浮阳,就是经过夏署天后身上留的署气。

‘春捂’的意思、是说初春时节,天气虽然逐渐变暖,可人们尚应‘遮盖’身体尽量的推迟脱棉衣。使体内的‘真阳’茁状地成长状大,保持身体健康。

因为,冬至一阳生,一阳,就是真阳开始生长的时期,但还处在‘少阳,嫩阳’时期。春天的气侯多变,随时会有寒潮来袭,人们要象爱护眼睛一样把阳气保护起来。因春寒最易伤人的阳气,伤了春寒的种稼苗,常年都难缓过来。

初秋时分,刚过了三伏天,三伏的‘伏’字,为什么和24节气中小署大署的‘署’字不一样?就是因为带人字傍的‘伏’,是降伏‘浮阳’的‘伏’,是让浮阳趴下去,今年不要再起来。一旦浮阳起来,就会浮在身体的表面,性质和阳气差不多,是开放的,让汗眼总在开启状,到了冬天,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寒气也一天经一天重,汗眼封闭不上,天稍微一冷,人就会患伤寒。这就是秋凉春捂的道理。

一年的气候变化规律是,前半年由寒变热,后半年由热变寒。我们把一年看成是‘一元’。一元是由一个阴、和一个阳组成的,就是前半年属阳,后半年属阴。前半年是春夏,后半年是秋冬。阴表示人的体内,阳表示人的体外。而阴阳又各有‘少太’,‘秋天’是‘少阴’‘冬天’是‘太阴’,‘春天’是‘少阳’,‘夏天’是‘太阳’。这叫‘一生二,二生四’,‘一’就是‘一元’,也就是‘天元’,‘二’就是阴阳,‘四’是四季。把四季按阴阳分,就是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人们常说,冬至一阳生,就是说阳气从冬至开始生,到立春,阴消阳长,成为少阳。立夏,阳盛阴极,成为太阳。夏至一阴生,就是阴气从夏至开始始生,之后,要经过三伏天。三伏(入秋前后――由阳转阴的时期),就是先让浮阳趴下,然后,再让浮阳,象凉开水一样凉出去。到了冬天,身上的汗眼就封闭住了,体内就能保热了。这样,外寒内热,人就能耐得冬寒了。

现在有的人‘热天了不耐热,天冷了不耐寒’。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立春后,天稍微一温,就换上薄衣服。春天气候变化非常快,春寒把阳气冻住了,不但阳气升不起来,身子不健状,而且稍一见风,就会患感冒。到了夏天,身上汗眼开不了,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这就是热天不耐热原因。

相反的,在秋天,天稍微一凉,就穿上厚衣服。浮阳散发不出去,汗眼在秋天收不住,冬天就闭不了,阴气不能巩固身体。体外的寒气就不断地往身体里面逼,这就是冬天不耐寒的原因。

中医把自然界分为‘上中下’三员。上是天,下是地,人在中间,我们把人的体内比作地下,人的体外比作天上,天气越热,地下就越凉。天气越冷,地下就越热。这就必定健康。反此者,常年疾病不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