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阴阳’是如何产生的(原创)

 木子的书屋 2014-09-12

中医的‘阴阳’是如何产生的(原创)

中医的阴阳,是古人在长期地观察太阳‘升降出入’的运动中、总结出来的,与自然规律相纹合。所以《内经》叫‘天地之道’。就是天地的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产生‘阴阳’规律的背景,《内经》时期,人们的宇宙观是‘浑盖说’。也就是‘浑天说’和‘盖天说’并存的时期。‘浑天说’主张‘天地形状象鸟卵。天包地、象卵包黄。天,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南北两极固定在天的两端,日月星辰皆绕两极极轴旋转。‘盖天说’主张,‘天象无柄的伞,地象无盖的盘。天园地方。

查:1995年出版的《辞源》·【浑盖】条说:“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于浑,论浑不合于盖。灵恩立意,以浑、盖为一焉。”

按。灵恩姓崔、是南朝·梁时人(公元502-587)。他所说的‘先’当是《内经》的成书年代。‘儒者’当包括《内经》的作者在内。

浑盖说的宇宙模式:。

 天在人之上,地在人之下。天包着地,天园地方。人在天之下,地之上。天、地、人、为三才。各有‘中高外下。’分为三员。

② 二十八宿及日月众星皆自东向西运行。(面南而见)

③ 辰极(北斗)常居其所,不与众星西没。(面北而见)

④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生气通天论》。

⑤ 人与天地相应,天、地、人各分三员,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人与地以九九制会。

以上全都是用肉眼就可以直接观察能看到的自然现象,观测的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来观天观地,观自然。认识自然。运用自然。

和现在以太阳为中心的科学观点不一样。如果说离开了直观这一点,‘阴阳’理论就不可能产生,‘阴阳’学说也就不能存在。

由‘浑盖说的宇宙观升华为中国的哲学思想便产生了‘阴阳学说。中医叫‘万物之纲纪’。就是说‘阴阳’可以用来表述和说明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全愈、或死亡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明世上万事万物的全过程。‘阴’最初的指向是看不见太阳的时间,或事物。或不叫人知道的事或物。表黑暗的,看不见的。叫‘天之阴’。对人,是指日落后的时间,阴气向体内降入。阳气从体内退出的时段,人会感到困乏,想睡觉了。‘阳’的最初指向是看得见太阳的时间,或愿意笮让人知道的事或物,或向人宣扬的。表正大光明的,积极宣扬的。叫‘天之阳’。 对人,是指日出后的时段,阳气向体内进入,阴气向体外退出的时段,人有精神了,觉醒了。

一个晚上和一个白天、叫‘一昼夜’。人们在年复一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栖’的生产劳作的实践中,得到了共识,慢慢就产生了从直观发展到思维的认知。而后就用来指导实践。后不就认识到晚上时段则‘阴进阳退’。白天时段则‘阳进阴退’的生理现象。从而产生出了“阳中有阳,阴中有阴”。日出一次为一个昼夜。一昼夜,人的‘阴阳’各完成一次‘升降出入’运动。一切能生化的东西(如人和世间的动,植物)都是这样。所以《内经》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就是生化之宇。也是‘一物一个小天地’的由来和依据。

中医的“阴阳”分:“天之阴阳”,“地之阴阳”,和“人之阴阳”。

1、天之阴阳以24节气的二至二分来分(二至即冬至夏至。二分即春分秋分),从冬至到夏至为天之阳。从夏至到冬至为天之阴。从冬至到春分为阴中之阳。从春分到夏至为阳中之阳。从夏至到秋分为阳中之阴。从秋分到冬至为阴中之阴。天的阴阳为气,地的阴阳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

这是以‘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来分阴阳的。主要是找病因,与病位。从半夜0点到早上6点为‘阴中之阳’。病起于肝。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为‘阳中之阳’。病起于心。从中午12点到下午6点为‘阳中之阴’。病起于肺。从下午6点到半夜0点为‘阴中之阴’。病起于肾。以当地的太阳时为准,四分之未为脾。

   2、地之阴阳,以四立来分阴阳,立春后叫‘阴中之阳’。立夏后叫‘阳中之阳’。立秋后叫‘阳中之阴’。立冬后叫‘阴中之阴’。叫‘阴阳四时’,也叫‘四时阴阳’。

   天和地阴阳相差45天。天地阴阳是楷模,是模板。人要遵从这个模板。

   3、人之阴阳,人生在地上,命却悬在天上,所以人要以天的阴阳为指导。以地的阴阳为根据。所以说“阴阳是变化之父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