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朋友

 青衣问道 2014-09-12



 

  一位犹太父亲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惟一的儿子叫到病榻前并且叮嘱他,“除了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我留给你的还有一生当中惟一的朋友。他住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这是他的地址,如果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那就去找他。”说完父亲把手中一个写着陌生地址的纸条交到了儿子手里,然后就撒手人世了。


  失去了父亲的儿子感到万分的悲痛,在悲痛之余他又为父亲临终时留下来的话感到不解,“父亲明明知道我有许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什么父亲要我在遇到困难时去找他那位已经多年不再联系的惟一的朋友呢?”虽然对父亲的话感到有些纳闷,但是一向听从父亲教诲的他还是把父亲留下来的纸条保存在一个稳妥的地方。


  在父亲死后的几年里,儿子依然像父亲在世的时候一样大把花钱,不断宴请自己结交的朋友,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慷慨解囊,但是他却忘了小时候父亲对于自己如何理财的教诲。由于过度花费又没有其他进账,所以父亲留下来的钱财很快就被他花光了。几乎一无所有的他向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朋友们寻求帮助,没想到过去热脸相迎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变得冷漠至极。


  正所谓“破屋又遭连阴雨,漏船又遇打头风”。一次,高利贷者到他家向他要账,由于对方恶语相向,他一时气愤便把对方打了个头破血流。他知道对方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也许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被抓进监狱。一想到这些,年轻人开始害怕起来,他决定先到朋友那里躲一躲,然后让他们帮助自己解决这场灾难。于是他连夜到各个朋友家中敲门求助,可是没有一个朋友愿意惹官司上身,甚至大多数朋友连家门都不愿意让他进。


  在心灰意冷之际,他想到了父亲临终时留下的纸条。于是他简单地打点行装,开始寻找父亲的那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去了。


  虽然一路上历经磨难,但他还是来到了父亲的老友门前。父亲的老友显然并不富裕,看到这些他不由得又对父亲的话多了几分不解。当他疑虑重重地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身份并且表明自己目前的处境时,对面的老人很快将他拉到了家中,叫妻子赶快为年轻人准备可口的饭菜,他自己则迅速走了出去。过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他才满头大汗地回来,并从外面抱回来一个年代很久的坛子。令年轻人感到吃惊的是,坛子里面居然有十几块闪闪发光的金币,更令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老人居然要将这些金币全部送给他。老人一边将金币送到年轻人手中,一边对他说,“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和你父亲一起做生意时分得的利润,你全部拿去,用它们还清债务,剩下的钱你就用它们去创造更大的财富吧。年轻人,想想你父亲当年的做法,以后要知道怎样积累钱财。”


  年轻人带着十几块金币走了,他同时带走的还有对真正友谊的大彻大悟。


  真正的朋友往往不是那些锦上添花之辈,而是雪中送炭之人。危难之际见真情,真正的朋友必定能够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如果只能同享乐而不能共患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朋友。







如何分辨“真正的朋友”呢?



在这个纷繁芜杂的时代里,我们对爱、互助和忠诚的需要恐怕从来没有如此强烈过。在法国新近就有份调查显示,33%的法国人认为朋友是排在家庭之后(61%)、夫妻之前(30%),“使我们的生活更积极”的强大因素之一。当大家“想找点乐子”的时候,40%的受访者会选择“跟朋友出去”。

另外,当下的社会对单身的状态开始变得宽容。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独自生活,人们用友谊来对抗这种宿命。在女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社会经济地位日渐升高的独立女性们,不再将单一地巴望着白马王子的出现上,也很少把爱情攻坚战当作消遣了,她们更愿意花大把时间与闺蜜们泡在一起,逛街、聊天,甚至旅行。“生命中的朋友”取代了“永恒爱情”的神话。

相比爱情而言,友谊更为灵活机动,当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时,就越容易左右逢源,而不会有“失去某人”的感觉。当今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毋庸置疑,任何时候都存在于跟别人的联系中。一旦你的电话或者网络通讯中断,那无异于一场灾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交往变得容易,古时人们往往终其一生三两知己,现代人有的竟然可以坐拥上千朋友。但是如何分辨“真正的朋友”呢?并非每个人都很清楚,也并非每个人都能从友谊关系中汲取正向的能量。

再亲密也是两个人

鹿蕾最近决定向单位请几天假,出去散散心,藉以缓和与好友袁静之间的关系。最近几个月,两人原本和谐的友谊仿佛正在逐渐消散。鹿蕾和袁静是从大学到工作都在一起的铁杆好友,关系始终融洽。问题出在最近半年,两个人合租房子,同吃同住,一同上下班过周末。更亲近的距离带来了问题:“袁静常常一个电话,就叫我帮她做这做那,我感觉自己像她妈妈,不,是保姆。”

最近一次争执是因为工作上的讨论,起初只是观点不同,很快话题就转移到个人身上,鹿蕾突然出言讽刺,尖锐地指责起袁静的麻烦和幼稚。袁静很惊诧,不明白为什么一向支持自己、善于倾听的好友,何以突然间变了一个人。

心理学家霍尔曾有一项研究,人际关系的密切可以通过交往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得到体现。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之间仍然保持着距离,这似乎也意味着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彼此了解充分共享,我们都是带有不同需求不同特质的个体。

如果把每个人都看成一个集合,我们与生命中走过的人都会有所交集。而与亲密的朋友,交集就更多一些。但正如没有两个一样的鸡蛋,也不会有任何两个人的交集可以彼此重合。对于交集永远都不相交的部分,那便是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自己,是每个人最个性化、最独特、最能代表自己的部分。如果这一部分受到侵犯或者不被认同,人就会变得愤怒,痛苦,哀伤。其实对于鹿蕾和袁静而言,身体的接近并不是造成关系紧张的原因,而是心灵没有保持适当的限度,侵占了彼此的空间,双方都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应。

避免那些危险的交往

跟爱情一样,友谊也可能是狂热的,带来毁灭性的折磨和冲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友谊就是无性的爱情”的说法是合乎逻辑的。通过友谊,人们无意识地,而且常常是强烈地,品尝到最初的欲望、不安和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不被父母疼爱的人更倾向于与苛责自己的人建立联系。

孙静和马蓓,一个内敛含蓄,一个直率甚至略带攻击性,她们在同一间外企共事——都说工作中难以建立友谊,她们两个却“互补”地成为好朋友,彼此间谈工作、谈爱情、谈孩子甚至谈性,既分享又担当,仿佛相爱一般。但在这种类似连体共生的友情中,也隐藏着某种尖锐的冲突:马蓓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抱怨,无论是上司还是自己的职责;孙静却在工作中体会到更多的成长。因此,马蓓经常无意识地指责和攻击孙静,但孙静默默地接受着马蓓的情绪。“确实,我的朋友中,有好几位就像马蓓一样,经常当面攻击我,指责我。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孙静说:“后来,马蓓受不了这份工作,辞职了。过了不久,她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强烈地建议我也辞职……我不知道如何回应她的建议,但确确实实地,我感觉到,我在被胁迫。”

心理学上用“控制”来定义这样的关系,而“顺从者与侵略性控制者之间的冲突——一种最易辨识的友谊冲突——有些很典型的特征。顺从者会在关系中有压迫感和自卑感;侵略性控制者则听到顺从感的唠叨就很容易动怒。”在心理学著作《过犹未及》一本书里这样描述过经典的朋友关系。

“在这种关系当中,有两个很特别的界限问题:顺从者不能与他们的朋友确立明确的界限,而侵略性控制者则无法尊重顺从者的界限。”马蓓们或者是要求世界配合他们的想法,或者是希望别人以她/他理解的方式过活。他们常常自作主张——或是为朋友打点好一切,却不问朋友真正的需求;或是仗义执言,指出别人的缺陷,其实只是与他/她自己的理想不同罢了。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一再地侵占其他人的生活,尽管是出于好心,却让人备感压迫和自卑。

并非奉献自己的全部就是好,爱情、友谊都是如此。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网球皇后玛蒂娜·纳夫拉蒂洛娃有句俏皮话:你知道贡献与奉献的区别吗?想想熏肉煎蛋吧。母鸡为早餐贡献了鸡蛋,而猪则奉献了它自己。

肖欣在25岁时,跟一位有才华的年轻哲学家有了友谊的交集。对方是一个热情四溢的人,并笃信能把肖欣带入一个她从未涉足的世界。有一次,对方请肖欣参加一个小型沙龙,最后一刻,他跟肖欣说:“你来真没劲,你讲不出一点有意思的东西,不但自己无聊,也会让他人感到无聊。”肖欣顿时感到无比自卑,自己如此无足轻重,只能连表认同。

由此可见,朋友间互相讲真话还不够,因为不是所有的事实都适宜说出来或者对方已准备好接受它。忠诚也还不够,因为持久并不总是意味着财富和质量。谁还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当与儿时好友再度重逢,惊讶于时间给你们之间带来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追求真实与差异性

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44岁的洪斌说,“患难相助”。35岁的小凡则认为:“无论多久不联系,一旦需要帮助,依旧全力以赴。不求回报,不做交换。”29岁的张屏的答案是,“喜悦时分享,悲伤时分担。跃入心间时甜蜜,想起时贴心”。得到倾听,获得支持,做真正的自己,而不必担心丧失力量和沉迷于诱惑,这些都是友谊无法阻挡的魅力。

“友谊是彼此间心照不宣的平等、互利的契约,哪怕是稍微动摇一下这两大支柱之一,这个契约就被打破了。”这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对友谊的精辟阐释。所以,真正的友谊应该是相互信任的两个个体之间的约定,他们给予对方时间,互相倾听,欢迎对方,总是交换他们的所思所想。它同时也接受分歧,渡过误解和考验的难关,这就是友谊的运行机制。

33岁的Shirley和Summer便是如此,一个为旅行能提前3个月写好计划表,一个是只要有感觉就去做,全然不按章法计划来,两个性格迥异的女人之所以能维护一段良好的关系,Shirley的解读是:“这种性格上的互补让我们从这段友谊中得到更多的能量,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来不对对方的生活和决定指指点点,也从来不会想要压倒对方的观点。”

由此,法国精神分析学家让-皮埃尔·温特分析了一段“真诚”关系应具备的3个准则:自然,自主,敢于当面批评对方。就这种意义而言,真正的友谊根本不是一片甜美安静的海洋,它也是建立在接受冲突的基础上,只要这种冲突无伤大雅。“跟夫妻间的冲突不同,真正的朋友会一针见血”,张屏说:“你可能一年都对他横眉冷对,最后还得承认他有道理!”龃龉,欺瞒,背叛——友谊里的这些不美好也跟爱情一样,与我们的期待同在。“但在爱情关系中,我们用想像欺骗自己,等待着某个人把这种幻想变成现实;在友谊里,我们期待的却是一个能让自己清醒的人。我们可能会期盼真实,因为我们对这种关系的投入不如爱情关系的投入那么强烈,那么充满肉欲。”让-皮埃尔·温特说。

其实,当我们要求朋友“做自己”时,就是接受了他/她跟我们的差异性,他/她是唯一的,而且与我不同。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让我们彼此靠近。有位哲学家就在其自传中发出感言:“朋友就是让我跳出自我、家庭和内心局限的人,让我改变那些对我而言太过熟悉事物的人。友谊把我带向一个新的地带,我幸福地停驻在那儿,而不会像在爱情中那样陷于风险中而迷失自己。”

事实上,今天,再没有比藉藉无名、毫无个性更糟糕了。应该做自己,这要体现在自己内心,当然也要体现在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上——我们在等待一个人“真实”的存在,而且告诉我们一些“真实”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开始收藏朋友?

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斯基认为有3个原因:

■ 女人摆脱束缚得到自由,不再是唐·璜所说的“待攻占的堡垒”。

■ 今天我们更倾向于在朋友之间深层次地剖析自己,因为我们知道这有好处,这可能也是一种弥补几乎消失了的宗教忏悔的方式。但同时,现代人对生存环境的感觉更为脆弱和敏感,因此害怕太多地暴露自己。那些从额外的虚拟关系中受益的人通常就希望受到更少约束。

■ 近几年来,女人已经在运动、旅游、电子游戏、高新技术等等竞争中大显身手,要填满空余时间太容易!

所有这些都解释了为什么唐·璜们会萎靡不振,而友谊却像新星冉冉升起。

见证:我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她们是不曾猜忌的发小姐妹,她们是结伴走过彼此人生的亲密好友。从同学到同事,从不解世事到华发渐生,她们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诠释了一段历久弥新的友谊。

■ 见证人:韩桂芳

我还能记起志英刚转学来时的情景。那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学期,班上突然来个新同学,皮肤非常白,白衬衫,梳两根小辫子,安静腼腆。老师叫我这个班长多照顾新同学,我一口答应了,这就是我们友谊的开始。

后来我们一起上中学,毕业后由街道分配进了同一个纺织器材厂,同宿舍,只是志英在制胶车间,我负责为产品上漆。工作原因,我产生了严重的化学毒素反应。头肿得足足有两倍大,眼睛肿得只剩下一条缝。那时候志英常常哭,我知道她是在心疼我。她安慰的话不多。志英的方式就是默默地陪着我,帮我把生活上的一切料理好,从自己很少的工资里抽出钱来给我买好吃的。后来我的体质就不能碰冷水了,志英又为我洗衣服,一洗就是十几年。志英怕冷,但她为我洗衣服从来不抱怨。人家都说,好朋友就是在你最需要帮助时在你身边的人,我想志英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性格互补可能是很重要的原因。我的性格大大咧咧,她很腼腆、体贴。我年轻时朋友不少,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愿意听我说,也能够理解我的,也只有志英一个人。记得我结婚时,因为先生的经济条件,家里人都反对,我被孤立了,只有志英站在我这边。她不是没有更现实的考虑,但是出于对我的理解和信任,选择站在我的角度考虑,这让我特别欣慰。志英一声不响地凑出了布票为我做了嫁妆,后来才知道她是向乡下的亲戚凑的。其实人都需要一种这样互相支撑、互相信任的关系。

■ 见证人:周志英

桂芳年轻时,眼睛大大的,特别爱笑。不像我常常一个人闷着。她很有亲和力,歌唱得很好,有一种朝气蓬勃的力量。我就喜欢听她唱歌,特别开心。她很会生活,也鼓励我做许多事情,换掉老土的衣服啦,鼓励我尝试新鲜玩意,到现在她也老是叫我多出来玩玩,多享受生活。

桂芳说话很风趣,她有时候说话特直爽,觉得不好就批评。这么多年来,我自然了解她的个性,但以前偶尔也有想不开的时候,但是再仔细想想就明白桂芳也是为了我好。另一方面,如果我对她有什么看法或者意见,我总觉得应该告诉她,这也是做好朋友的责任吧。但可能我的个性比较害羞,会犹豫好久,拐弯抹角地把意见提出来,桂芳也会很客观地对待。我们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遇到意见不合,就搞绝交。我们这代人都会多为对方考虑,她是什么原因批评我,想清楚了,也就没有什么矛盾了。

我们婚后走动得少了,有时候一年才见一次。即使不常见面,我们的关系也不会改变,都知道对方是自己最要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这种关系就像亲人一样,很平淡却很温馨。最近和桂芳见面,她拿出我们年轻时的照片,包括我的结婚照,孩子的照片,我的生活,她都记录保存着。其实,她的生活呢,我也都记在心里。(文:gin /吴君)








如何找到真心朋友



    我们总希望拥有真心朋友,其实朋友的好坏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的朋友,你自己就要做别人真正的朋友。要做一个真正的朋友,别人就会乐于在你周围,最终成为你真正的朋友。
 
    要改变别人很难,但改变自己不难。
 
    现在可以分享17个结交真正朋友的技巧。要学会可能得几年,但会让你人际关系突飞猛进。
 
     1. 把自己当成好朋友
 
 
    你要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是关键的第一步。如果你不接受你自己,你如何接受别人?你过去可以犯过错,你要自己原谅自己。你也许和自己期望的不一样,但要接受你自己。
 
 
    2. 接受他人
 
 
    在接受了自己是自己的朋友后,你很容易接受别人。别人可以和你一样犯过错,或有着坏习惯。但想想你自己都不完美,你为什么不接受别人?
 
 
    3. 找出时间
 
    有时我们太忙,无法花时间巩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因为我们把人际关系看得并不重要。如果我们认为关系很重要,时间不是问题。我们会找出时间发展关系。
 
 
    4. 成为好的倾听者
 
 
    倾听的艺术不好把握。听朋友交谈,却对他所言毫无兴趣。有时我们被介绍给一个新朋友,却没听清他的名字。真正的朋友可不会这样,他是一个好的听众。
 
 
    5. 为其它人的生活带来价值
 
    真正的朋友为他人带来价值。他会想让周围的人生活富足。你应当有价值的活着,体现你自己及对于他人的意义。
 
 
    6. 先去理解别人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观察生活。有时我们希望别人看问题的角度与我们一样。但这就会有问题。真正的朋友,“首先”愿意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他会尝试去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做法。
 
 
    7.找到共同点
 
    找到共同点,可以让你快速结交新朋友。共同点可以让你与别人谈论他感兴趣的事,从而建立友谊。要想更容易的找到你与别人的共同点,你应当“扩大你的点面”,你占有的点面越大,你越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有两种方法扩大你的点面:1、多读;2、多听。
 
 
    8. 充满兴趣
 
 
    如果你要想自己成为有趣的人。你就要充满好奇。对万物充满兴趣。这样别人和你聊天时,你才会充满热情。人们会觉得志趣相投,愿意和你在一起。
 
 
    9. 主动帮忙
 
 
    真正的朋友不要别人要求帮助时才行动。而是主动的提供帮助。说的比做的容易。要做到这点,你要时刻发现别人的需要。要敏感。你可以从别人暗示出发现他们的需求,或是从肢体语言中。一当你发现有这种需求,想想你能怎么做,去主动提供帮助。
 
 
    10. 相信他人
 
 
    如果你信任他人,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你要坚信人本性是好的,即使表面看上去并非如此。别人会感觉到你对他们的信任,会被你的真诚打动。
 
 
    11. 在需要时批评
 
    真正的朋友不怕说出真相,即使这会让听者不悦。真正的朋友不允许别人一直犯错。为他人着想,以诚相待。
 
 
    12. 知道在适应时机做事
 
 
    真正的朋友懂得在正确的时机称赞、正确的时间聆听,正确的场合批评。他明白何时该来,何时该走。真正的朋友会把握好安排时间的艺术。
 
 
    13. 诚实
 
    诚实是友谊的基础。言行一致。只有对自己和别人都诚实,才有真正的友谊。
 
 
    14. 赞美他人
 
 
    人爱听好话。别人需要知道“你”在称赞他们。我们总是很轻易的就批评别人,很少赞美。因此,当别人做的很好时你要赞美他们,特别是当众称赞。
 
 
    15. 激发他人的潜力
 
    真正的朋友愿意看到周围的朋友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你可以帮助你的朋友发现、发挥自己的个人所长。
 
 
    16. 看到对方的优点
 
    真正的朋友足以看清你的弱点,但他仍然会相信你的潜质。要做真正的朋友,你要相信你的朋友,无论表面如何糟糕,都有内在的优异。有了这种信念,你才会真诚的鼓励他们。
 
 
    17. 在困难时坚持住
 
    这是对真正友谊的考验。虚假的友谊会在你高兴时陪伴着你,与你一起分享快乐。但在困难时就会离开你。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在困难时“选择”与你同行。所以要做一个真正的朋友,就应当在你朋友最困难时陪伴着他们。即使可能让自己不便。这是最难做到的事。但这是真正友谊的标志。
 
 



真正的好朋友 是一生的财富


  生活中到底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呢?有些人朋友很多,但是真正有难时却不见了;有些人朋友很少,但是都是可以两肋插刀的;有些人几乎没有朋友。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朋友的人算是比较健康的,除了能肯定我们的交际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有朋友可以交谈、倾诉,对于我们缓解压力是相当有帮助的,那么,就随小编来看看吧,到底该怎样和朋友相处!

朋友

  “每当别人提起他们最好的朋友时,我就没话说。”33岁的李克貌似朋友多多,可都是点头之交,没有一个是可以半夜打电话去的,也没有一个是可以借钱的,更别提“两肋插刀”了。李克也有些落寞,不过他嘴硬地说:“我知道,咱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的时候,需要群居,需要朋友,才能生存下去;可现在,这是什么时代?什么都可以抛弃!为什么友情就能例外呢?朋友,有当然好,没有,也没关系,我不稀罕。说到底,这世界,最后什么都得靠自己。”李克还说,朋友是靠不住的,电影《投名状》从头到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种给予和接受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时代获得朋友、经营友情确实变得困难多了。我们还能获得传说中的地久天长的那种友情吗?关于友情,法国的心理学家让·梅隆勒夫(Jean Maisonneuve)认为,友情能够长久的基础之一是忠诚,真正的友情能够经得起时间甚至是死亡的考验,但这都需要我们去努力才能实现。

经营友情

  “我失去朋友是因为我太懒了”,40岁的蓝沁面带难色地承认:“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今天和这一帮人约会,明天那一帮人又给我打电话。友情的维系是需要时间的。”不光如此,我们还要投入精力、情感,必要时还要为朋友承担重大的责任。法国精神病医生热拉尔·阿贝菲尔多尔菲(Gerard Apfeldorfer)说:“友谊和所有的持续性关系一样,它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之上。我们付出的同时也是为了接受。这样有来有往才能把关系建立起来。”

  是的,友情的维系还需要我们能够付出,能够接受。在精神分析师看来,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那些自恋性格的人,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以至于根本无法察觉到别人的需要;还有依赖性格的人,他们可以付出很多,但是唯一的目的却是要得到更多,这会使被依赖的人感到束缚重重,甚至是被操纵,从而断开友情。






害怕建立人际关系

  热拉尔·阿贝菲尔多尔菲同时指出,另外一些所谓的“彻底的独立主义者”,他们不想亏欠任何人。然而,这种对自由的热衷只是害怕建立人际关系的借口。实质是什么呢?是情感的极度敏感——我要逃避所有的情感承诺,因为我恐惧由此带来的情感。我害怕自己会窒息,害怕自己会依赖别人,会被抛弃。

  心理分析师达尼埃尔·布兰(Daniel Brun)经过观察病人发现:“有些人在经历人生最初的友谊时有过痛苦的经历,这给他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疤痕。”逃避所有的友情或者绝不深交,是他们潜意识里保护过去创伤的一种办法。

友情

  想和父母分离的变相表达

  35岁的保罗对于无法维系友情有自己的解释:“我的每段友情都是以失望告终。”达尼埃尔·布兰认为这种以失望告终的友情通常都有着好似一见钟情的开始。不得不提的是:“如果有什么阻碍了我们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不能完成和父母的分离,那么在我们的友情中,就会使分离成为可能。”

  习惯性地给友情画上句号,也是一种想和父母分离的变相表达。分析师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明确这种习惯性分离是只针对朋友还是对工作、爱情也一样。如果都是这样,那就需要去做心理治疗了。”

维系友情

  “我意识到了我对友情的不忠”

  Lolita 31岁 教师

  “我有爱人,有家人,这就够了。我一直这么认为,直到我结婚的那天。在准备请客名单的时候才发现,我竟然没有朋友。

  我觉得自己很孤独,也很没用,可怕极了。我的心理师使我明白,这种在婚前几天的空虚感,其实是源于我对自己的吃惊。我之所以感觉自己无能,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我的不忠诚,无论是对友情还是对爱情。我从来没有一段超过两年的亲密关系,除了我的父母。然而,结婚,就是和父母的分离与了断。

  我曾经面临过很多次的分离,我当时也感到很受伤。这次我能不能像以前一样承担起和父母的分离?我能不能对父母之外的另一个人保持忠诚治疗结束后,我给两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打了电话,她们最后成了我的证婚人。同时,她们也见证了我展现忠诚的能力。从那以后,我每周都见她们一次。现在,两年过去了,她们仍然是我的朋友。”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你可以试着让他/她体会到友情的温暖:经常邀请他/她和一些要好的人来做客,问问他/她是否知道常见的那些人的近况……如果他/她已经是你的朋友了,那么你千万别为了和他/她保持联系而紧追着他/她。这不仅完全没用,还会让他/她逃得更快。你可以计划一些你们可以一起做的事儿,一起去做休闲运动,或者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取得他/她的信任,这些都是能和他/她加深友情的有效办法。

对友情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明白自己最需要什么

  你认为友情对你很重要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你可以在一张纸上把你认为完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都列出来,比如职业成就、幸福家庭、高朋满座,等等。然后计划一下你每周准备在这些事情上分别投入多少时间。目的是找到这些目标和你所投入时间的平衡点。

  ■ 组织加计划

  如果你的情况并不是缺朋友,而是没时间和他们在一起,那你就需要来一个“挽救友情行动”了。你可以在每周找一个固定的时间预留给朋友们。无论何时都不要等待别人主动跟你联系。记住,只有主动去留意别人,别人才会留意你。

缺朋友

  ■ 承认自己的缺点

  “你知道我不是那种经常汇报近况的人,但是这并不代表我没有想着你。”如果你改变不了自己,那就干脆坦白承认自己的弱点吧。这种信任可以让你的友情更加牢固。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不能把它当作逃避的借口。












    『他是不是妳真正的朋友?』





。。在我們的人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位名人說過:『人一輩子至少要有三個好友!』
而在數不清的好友中!誰會是那三個的其中之一呢?我們也許很難去分辦.....提供以下幾個小方法來test
一下....go!


1.他是否關心妳的生活?
妳可以對他說一件很緊急的事,看他的反應是如何就可以判定他對妳的關心程度!

2.他是否對妳忠誠?
這是常見的問題,我們只要跟他說一件秘密!看會不會被他說出去就能得知這個人是否忠誠了!

3.他是否以妳為榮?
當妳做成功一件事時,他是否就像是他成功般的一起為妳高興呢?可以看出他是否真心以妳為榮!

4.他對妳是否誠實?
是否在妳做錯事時,給了別人不敢給的忠言呢?!雖然他知道這會讓彼些都不好過,可是為了妳好他還是說出來了!

5.他尊重妳嗎?
當他詢問妳事情時是因為『好奇』還是真的『關心』呢?從中可以判斷出他是否尊重妳!

6.他願意為妳犧牲嗎?
真心真意的給妳他很重要的東西,當妳有難時能及時的伸手拉妳一把!.....



以上的test都能pass的話!no doubt他就是妳的好友!
但記得,以上這些都是要long-term的觀察!














安陵容,手握杀机的背后!—《甄嬛传》人物心理分析


女子不是甄嬛,不是华妃,而是安陵容。正是有安陵容这种既可恨又可怜的角色,整部故事中的环肥燕瘦才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安陵容如何不择手段,从自卑自怜、感恩甄嬛、再到与甄嬛隔阂,从猜忌到背叛,如何一步步走到黑?本文为您深入透彻心理解析,一切黑暗都有其缘起!安陵容死前“回忆小时候身为绣女的母亲熬瞎了眼,只是为父捐官,到头来却受冷落,孤苦而终的那段话”揭示了这一切悲剧的缘起……

 

一、悲剧的人生,始于儿时的家庭!
------------------------------------------------------------------------ 安陵容心理分析:安陵容出生在一户寻常人家,祖上并无显赫家世,只是靠母亲接活刺绣攒了钱才为父亲谋得了芝麻小官。谁想日后母亲并未得到父亲的关心和重视,眼光里是其他的新欢。由此在安陵容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心理印记——父亲对母亲好,不是因为喜欢,是因为母亲有用,用完便冷落,不过一个绣娘出身,冷落也是无妨!这样的逻辑你是否也很熟悉? 在安陵容死前和甄嬛的对话里,甚至说到“你(甄嬛)对我好,是因为要利用我(安陵容),让我替你去向皇上争宠!”。局外人一看便知,那时的甄嬛在意的是专情,根本不是争宠,也不是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居心,只能说“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便是怎样,一切诸相皆是虚妄,光明阴暗全在自己。”所以,在安陵容的逻辑里,你对我恶,自然是因为我出身微贱,因此一开始,安陵容心里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从开始就在内心里把所有人都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上。




心理学延伸思考:

常听有人说,一说到心理学,就问你的童年时代,其实对我们有影响的不单单是童年时代,而是我们生长的父母、家庭和环境!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刻,便和父母形成了一个最基本、最初的三角关系:父、母、孩子。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我们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有疏离,有接受、有拒绝,有愉悦、有沮丧。我们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这些方式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都是我们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求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而我们的反应模式一旦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以后,就一再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复。因为人们在熟悉了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后,就会反复使用,所以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工作以后,我们内心自然的反应模式就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俗点讲,在你的家庭里,你的父母如何待人处事,看待世界;你也会顺其自然的(不管是否愿意和认同)学习过来(心理学称之为“习得”)。回到安陵容的故事中来,安陵容小时候的成长带给她的印记是: 首先:家庭是卑微的; 于是:自身也是卑微的; 最后:这世界是没人真心帮助她的,帮她的都别有居心。尽管这是他自己人生观念的病态“投射”,但最终她只能循着这条自己定义的错误逻辑,依靠手段(以前是父亲捐官,现在是自己选秀,之后是对朋友的孩子以及周围的人下毒手)实现荣登富贵。于是,选秀也好,争宠也罢,以及之后的各种邪恶,一以贯之。  二、选秀受欺,加入皇后一党,依附强者!——找到了群体,就找到了安全的后盾,一个人的行为也就敢更加大胆妄为起来!



三、攻击行为,自卑却又恩将仇报!









我心里似乎没有真正的朋友
 
  我总是嫉妒身边的好朋友,她们有任何成就,我的嫉妒心就会发作。我从来没有分享过好友成功的喜悦,有时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虚伪了。为什么越是亲近我的朋友,我就越是容易嫉妒她们呢?小时候,姥姥总喜欢拿我和出众的表姐做比较。是不是小时候的环境造成了我现在的性格:讨厌竞争、惧怕竞争、逃避竞争?


 
  李子勋回复:
 
  人是一种喜欢比较的生物,狗不会因为谁跑得更快而沮丧,狐狸也不会因为谁更狡猾而悲伤。往往动物会主动选择一种补偿机制,跑的不快的狗也许更懂得机会,不那么狡猾的狐狸也许更为凶猛。人看起来没有动物那样灵活,是人具有头脑,会选择观念并思考。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知道什么是好,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好。自信的人总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从不用自己的短去较对方的长。自卑的人正好相反。


 
  你想告诉我,你的嫉妒源于早年你从姥姥那儿学习到的比较,用自己的短去比表姐的长,那么,现在是谁在用自己的短去比对方的长呢?正好是你自己。你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怀念可爱的姥姥吗?不然,为什么你那么像她呢?不过,也许年龄的关系,我很喜欢你自认为的那种性格:讨厌竞争、惧怕竞争、逃避竞争。我就是这样的人,一节课或一句话,别人讲过,我绝不再讲,害怕与人竞争,也怕被别人拿去比较。不过,这样的好处是逼迫我的理念、方法、技术不得不时时更新,反倒促成了我今天灵动的风格。万事有好必有其歹,我们如何在逆境看到机会,寻找突破,是相当考量一个人的内在能量的。对别人的抱怨、嫉妒只是让自己的懒惰合理化,平息恼怒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创造的动力。
 


  不仅喜欢你的性格,我还喜欢你坦诚的勇气,许多人嫉妒了,恼羞成怒了,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多认为别人故意挡自己的道,我也是这样的人中的一个。你的坦诚让我有种欣喜的感觉,你和他人的区别是你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我们的社会评价是:你说了不该说的话是幼稚,而不说是成熟。在心理学意义上,感觉到的不一定存在,说出来就变成真的。其实,那些住在精神病院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感觉到的(右脑)都当真实来对待,而对生活在精神病院外的人来说,只有理性认为(左脑)是真的,才会当作是真,不会根据感觉来定论。呵呵,这样看来,你还是不要把感觉当真的好。
 







做个试验看清朋友有多真






    怎么样才算真朋友?你有问朋友借钱过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做个试验看清朋友有多真。

    李女士以此求证谁是真朋友,结果“富”朋友没借,“穷”朋友借了

    “别跟朋友谈钱,除非你想失去他。”朋友圈里流行这么一句话,吃喝玩闹不介意,谈到借钱就伤感情。生活中,向朋友借钱,会有什么结果?前几天,沙坪坝华宇西城丽景的李女士因老公向朋友借钱一事,引发思考:我能向朋友借到钱吗?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老公借钱引发老婆思考

    李女士是位全职辣妈,也是华宇社区报的热心读者,她的丈夫经营着一家公司。9月30日,李女士在QQ上与本报记者聊天时说道:“我好伤心,从现在起,我没有朋友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李女士解释,前段时间,老公因为生意上资金周转不开,找朋友借2万元帮忙。老公给三个最亲密的朋友打电话,前两个都拒绝了借钱请求,只有在打第三通电话时,朋友答应借钱。“只是2万块钱,以我的了解,对于那三个朋友的经济状况,应该完全没问题的。”

    李女士心里有些不高兴,因为这几个朋友都是老公最铁的哥们儿,平时吃饭聚会经常在一起,老公没少帮他们。李女士突然想起,之前在网上读到过的一篇文章《从现在起,我只有这两个朋友了》,主人公曾做试验,按照亲疏关系向朋友借钱,打了10个电话,最后只有两个朋友同意借钱。



    做试验求证谁是真朋友

    结合老公的遭遇,李女士突发奇想,何不试试自己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朋友。于是,李女士开始从平时走动最频繁的朋友挨着打电话,谈话内容都是一样:家里的钱都投在公司了,现在需要1万块钱应急,一个月内就还钱。

    李女士打了6通电话,朋友们不是以股票被套牢,就是以家里购置了大件为由,全部婉拒借钱。“我知道有个朋友家里才换了新车,路虎,可1万块还是能拿出来吧?这6个都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平时经常在一起逛街吃饭。”这样的结果,让李女士很伤心,因为平时若是朋友生病,李女士一定提着大包小包去探望,逢年过节还会给朋友的小孩买吃的穿的。大家一起出外游玩,李女士也是抢着付钱。

    “我觉得自己挺够朋友的,却换来了这样的回答,太让我意外了。”李女士更郁闷的是,就算朋友说没有1万,只有2000,自己都会比较欣慰,可他们都是直接就拒绝了。

    以上就是做个试验看清朋友有多真的全部内容,虽然这只是个试验,不过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个谱了吧。








让情绪成为你真正的朋友!


每个人生来都有情绪,或喜或悲,或怒或哀,或忧或惧,每天都在我们的体内不断升起又消失,让我们体验着生命的欢乐与悲伤。很多时候,情绪左右着我们的心情和状态,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在我们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什么是情绪呢?它是从哪里来?在生命中所起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情绪是人格中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附带的生理反应,如我国古代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情绪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常跟心情、气质、性格和性情有关。情绪来源于我们对环境事件刺激和自身反应模式的综合作用。情绪帮助我们感知环境中的友善与威胁信息,帮助人们适应生存环境。因此,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情绪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情绪是一种可以积累的能量,压抑并不能使它们消失。情绪压抑对人有很大的伤害,因此有了情绪必须进行适当的疏导。情绪与压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压力过大往往引发各种负面情绪。




情绪压力有三个主要来源。
首先是来自人际的压力。人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必然要和其他人打交道。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父母、丈夫或妻子、兄弟姐妹、孩子等,在工作中,要面对领导、同事、下属、客户,在社会中,则要面对朋友和其他人。和这些人相处的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情绪。
情绪压力的第二个来源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如失业、破产、搬家、升职降职、新的工作任务等。很多时候,这些事件也和各种人际矛盾结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压力。
情绪压力的第三个来源是自身。每个人的性情和人格,以及应对方式,既可能自我增大也可能化解压力,这些方式有先天的成分,但大部分是从周围人身上习得的。
习得的情绪应对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逃避,如离开现场、不见相关人员等,虽然逃离了产生压力和情绪环境,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二是忍耐,默默忍受,既不反对也不表达,这种方式将情绪压抑下来,并持续积累。第三种方式是反抗,用对抗的方式将情绪宣泄给对方,虽然情绪得到了释放,但也可能引发更多不良情绪,并激发他人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这三种方式都不是好的情绪管理方式。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养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因此,关爱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比控制情绪更重要。




正确的情绪管理包含三个步骤:觉察、接纳、表达。
觉察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觉察指一个人对自己某种情绪的升起过程有所了解,这种觉察包含着不评判的意思。觉察使我们把自己和情绪分开,不将自己认同为自己的情绪,这种分开使我们对情绪的管理成为可能,使情绪对我们的控制失去效力。当然,能够觉察情绪必然意味着我们对自身的任何精神活动都有觉察的能力,这是需要培养的。
觉察之后,我们要接纳自己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中,而不试图逃离、改变、消灭这种情绪。这些行为并没有直接处理情绪,只能进一步加强情绪持续的强度和时间。接纳情绪意味着赞同当前这种情绪产生的必要性和恰当性,能理解其必定携带着某种信息和意义前来。


表达是指以正面、积极、恰如其分而且顾及他人感受的方式,将情绪所携带的信息和意义表达给他人。这样的表达将情绪的能量转化为理智性的表达,既充分释放,又积极转化了情绪的能量,使之符合人自身的能量平衡需求。
情绪管理还要充分考虑到身体。身体是情绪的承载器,也是表达通道。因此我们的身体上有情绪的痕迹,同时反过来,身体的不同状态又会引发相应的情绪。身体的不同部位及其姿态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如胸部常常积累和表达着情感的伤害,腹部则连接着和性有关的情感和记忆,足部则代表着脚踏实地的态度和情感能力。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有关的情绪如果不能适当疏导,则会以生理反应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头晕、呕吐、腹痛等,长期不能抒发的情绪还可能导致器官的病症。


此外,情绪管理还和一个人的认知方式有关。同样的外部刺激,有人将它解读为一种含义,有人则会有不同的看法。意义认知的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因为认知和情绪,就如同身体和情绪一样,互相影响,互相刺激。我们需要掌握合理的认知方式,才能为适度的情绪反应保驾护航。


总之,情绪的疏导、身体的感知、理性的认知三者结合,才能对情绪真正做到管理,情绪也才可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

 











解疑:委曲求全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吗?





本文重点:问:我是一位小学五年级女孩的家长,我女儿自小就是小干部,在同学、朋友中感情很高。然而,在我和她的谈话中部发现,其实她并不快乐,经常在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据她说是怕失去朋友,失去威信。这使我很担心,

  问:我是一位小学五年级女孩的家长,我女儿自小就是小干部,在同学、朋友中感情很高。然而,在我和她的谈话中部发现,其实她并不快乐,经常在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据她说是怕失去朋友,失去威信。这使我很担心,很怕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缺陷。请问,的担心是多余的吗?我该怎样帮助她?



  答:从信中看,您是一位很懂得教育孩子,懂得心理健康知识的家长。应该说,您的担心是对的,绝非多余。心理学认为,儿童在童年时期易出现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表现在学习中。表现在性格缺陷上或人际关系中。如果表现在学习中,常会出现学习兴趣不能正常发展,表现在性格上,易产生怯懦、退缩、自卑、自私或傲慢等性格倾向,而表现在人际关系中,比如您女儿这种情况,易从众、随大流、委曲求全。根据您介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您女儿主要是两种情况导致了委屈自己而维护友谊的病态心理。正如您所说,她一直是个小干部,这使她时时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同学、朋友而失去友谊和威信,于是只好委曲自己,过不快乐的日子。可以说,小干部的生涯束缚了她的个性结构发展,而现在这种委曲求全,怕失去朋友的做法,既是个性缺陷的结果又是未来痛苦生活的原因。所以,您发现这个问题非常及时,非常重要。那么,您该怎样帮助女儿呢?我认为,您可做以下几件事:1.树立女儿的自信心。一般情况下,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容易





有从众心理,您应帮助她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告诉她只靠唯唯诺诺、委屈求全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多向您女儿灌输一些自我概念,加强她的自我意识,教会她说”不“.


2.向女儿解释人际关系的正确概念。儿童时期对是非的区分是很不清楚的,他们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真正健康的人际关系,以为只要有人围着就算有朋友。所以,孩子很有可能因为对人际关系的误解而导致行为上的误差。这种从众心理会使儿童变得更加是非不清,养成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习惯。

3.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从众心理的孩子独立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因为怕失去所依赖的对象,不得不附会别人。您女儿在做班干部时受到大家的尊敬,得到大家的赞扬,这使她在心理上要依附同学们的赞扬,很怕失去这份荣誉,所以才常常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因此,建议您多让孩子独立生活,对她讲清楚如何看待荣誉和友谊。




4.稳定孩子的情绪。焦虑多、情绪不稳定的孩子爱产生从众心理,您如果能多稳定孩子的情绪,使她更坚信自己的才能,她就会逐渐改变从众心理,趋向稳定性。






5.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委曲求全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不能很好地明辨是非,虽然她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但这种概念很模糊,还无法左右她的行动。您必须向孩子灌输非常鲜明的是非概念。不必为您的孩子过份忧虑,只需慢慢引导,毕竟怎的孩子还是很听话、很求上进的。在孩子内心矛盾、痛苦的时候、您若能伸出援助之手,孩子一定会感激您的。












如何交到真心朋友?



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圣经告诉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你愿意人怎样待你,那你就要怎样待人!”如是,你就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有朋友会问,为什么会是这样?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跟踪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心理状态不健康者,往往无法拥有和谐、友好和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中,既无法得到快乐满足,也无法给予别人有益的帮助。为了拥有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家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请女性朋友在与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5、游戏心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7、成见心理。对己自由主义,事事放纵;对人马列主义,事事计较,而且极为刻薄。因为一件事情而对别人怀恨在心,心生怨恨,从此认定对方不值得交往。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胡同,与事与人斤斤计较,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犯错误的,不懂得原谅,就不会长久地拥有友情。

  朋友交往的目的可以说是建立在互爱互惠的基础上的,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心灵的来往,不求金钱,不为谋利,而是双方期望获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动,情感上的支持,让这种滋养友谊的关系永久的延续下去。

  “施比受更有幸福”,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特总结人际关系得出的结论。

  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圣经告诉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你愿意人怎样待你,那你就要怎样待人!”如是,你就能拥有真正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