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可以承受重中之重》 ——写给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句话恐怕只有率真的王小波很轻易就讲了出来。 也只有将如此一颗本心已经推至“极端”的人,在深入领悟了人生与现实的基本内涵之后,把生命放在与世界一个平面上谋求着可能安静的契合点。文学之路究竟让他发现了什么?当我们千方百计沿着这条轨迹来寻找的时候,表象的、深刻的、乃至灵魂的恐怕始终难以真正领会。就像他对于李银河那不同凡响的爱情追求,“死磕难缠”中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展现于我们的面前,就像他对于当时文学界的理解,甚至潜伏在他心底里对这个社会的苛求抵触等等,于此,一个即自由而又理性的王小波真实地诞生中国这片苍茫寰海的大地上。即是偶然,更是必然。 谈起这样一个作家,我有点不情愿仅仅把他的文学作品拿出来一概而论。金、银、铜时代三部曲所给予我们的内涵、给予那个时代“炸弹”般的冲击,绝不仅仅是如他所言:“在北京城放个最大的炮仗”。如果说有多重?我只能讲最重量级的东西偏偏在那个时候让王小波发现了,那就是自由的可贵,生命的本质在遭遇了无端现实的撞击中摩擦迸发的锐利钢花,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间激越着,我们向往着,却又经常被烟灰所埋葬。而王小波坚持了下去。坚持的异常洒脱。或许命运就在捉弄我们,给你思想,却不给你时间,给你时间,却不给你思想。给你生存,却一定不给你自由。“拨弄”这样一个命运杠杆的时候,或许我们还要寻根问底:王小波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是喜忧参半,还是永远的在宿命之中迷茫?与其考究王小波,不如考问一个时代,不如考问文学本身。他离我们其实很近,对于现实生活的所有感知同我们不分左右,包括对于文学的理性,但他又确实在同我们“分道扬镳”,迈着天真自由的大步走在前面。时时断想他的每一个感悟,我总发觉我们曾经知道,也应该知道,但可能是悟性还是什么因缘的缘故,体会是总差上了一拍半节。我们是轻松的,他是凝重的,对生活和生存的真诚观感,在缜密的思考中无时不沉浸着培养思想的种子,从而,必须来永远放飞自己的心灵,而这付身躯将甘愿绑在灵魂拷打的痛苦锁链上,这,就是我理解的王小波。 记起雨果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富人们测量温度是用温度计来知道的,而穷人们是靠身体来感觉这个世界的冷暖。我想若小波这样一个作家更多的是在感触这个世界的冷暖,当他发现了一片温暖之地,必定像对于生命珍惜那般来爱戴和守候。诚如李银河感动与王小波一样,我深感这样一个人,不仅是作家,一个真诚忘我的性情中人骨子里沉淀的情感有多么厚重,绝非是一个轻松的心灵所能够承载。“爱你就像爱生命”,谁又有如此之勇气和气量来许下这样的真挚诺言?不虚华和做作。 沉重,并非意味着悲哀和痛苦。对于一个追求者言,心灵和思想的满负荷恰恰是信念的最好支撑,痛苦的需要思索,也就是缪斯的纯粹精神和寄托。何况对于现实与人生透彻的真见和反思很多时候不可躲避。无奈的,只有承受。痛苦而沉思,反省,当可以空明地照耀出一个作家的真实心理世界,那痛苦也就成为一面多棱的镜子,每一个人可以来自照的镜子,包括文学和写作本身。 一条路,可能没有任何捷径,只能来这样行走,不必要来宿什么命。而命运已经承受了,还会再有什么?还需要再来妄想际遇什么?王小波已经是个自由的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爱自由,也就更不必来说明任何因由了。 纪念王小波先生八周年祭日 润笔 2005 4 11 21:45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