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漆器的叙述已然许多,囫囵吞枣般的侃侃而谈工艺,忙的不亦乐乎,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布道。漆器是谜,要做解密之人,想法很现实,现实很残酷,许都人欣然看着热闹不得其解,最后郁郁寡欢,不了了之。 正所谓用工艺解释工艺,最后就将学问束之高阁,想想还是换个思路来谈谈漆器是个什么玩意! 漆器自古就有,不是什么新科技产物,它的存在有过悠久、繁荣的历史,但是它到底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就需要我们细细来看了。 南宋时期漆器 漆器是生活的品。这个放在最前面写,是因为许多圈里人认知漆器都是古玩收藏什么之类的,或者在漆画等艺术品行业耳闻而后认识认知,这样漆器容易被束之高阁,觉得离生活很远,我不搞这不搞那,我整这玩意干啥。
其实,当然不是这样的。任何物品归根到底生命力来自于他的价值,漆器也是一样。本文的目的也就是扒一扒那些与我们有关的漆器故事。 漆器,可以是茶具。漆器茶具,百度提供资料显示有记载于清代,因为现在许多东西没有资料来源备注,所以姑且认同这个时间,网络就是这样,告诉了你许多东西,也会误导了许多东西。 说漆器茶具,就会说到饱受争议的大漆有毒论,因为茶具特别是大漆的茶具跟人体有直接的接触。我必须一板一眼的去争辩。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许多东西我把天说破了,也只能是寡人一枚,找第三方公信机构,可惜在中国公信机构最没公信。 大漆茶杯 那就承认大漆有毒。一个让人痴迷,上瘾,不知所措的毒,它的美令人神驰,它的美令人心神不宁,这就是漆之美,我姑且认为这是一种毒。 莳绘晕金茶托 棗 那就承认大漆有毒。大漆制作过程中,因人体质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我们通常言之漆有毒,它开始咬人了,咬你没有还手的余地,至今没有好的处方,你只能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克服了,这是唯一的好办法,许多做过古琴的朋友也都经历相似,我姑且认为这是一种毒。过敏图片实在惨不忍睹,就不上图了。 那就承认大漆有毒。它是那般天然,那般纯洁,那般于当下环境的格格不入,按照一贯逻辑,不一样的我们就去反对它吧。那我们就放任有毒论吧,纵然它可以入药治病,纵然它的天然环保,让爱的人爱之,讨厌的人讨厌吧,我也姑且认为这是一种毒。 割漆 说到古琴,顺带说说他与大漆之间一衣带水的关系。简单而言,古琴的制作工艺基本雷同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刮灰,需要上漆,只是古琴多用鹿角霜或者八宝灰替代瓦灰,对于胎体和调音有很高的要求,你要懂木工的活,懂调音的活,懂大漆的活,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斫琴师。 这两年人们对于茶席谈论的多,关注多,喝茶已不尽然是单纯的味觉感受,而是对于一种茶文化的感受,是一种传统茶文化回归的态势。于是人们开始费劲心机的开始布置茶室,在这种大环境,大文化背景下,大漆茶具作为一种新的元素开始被接触、寻找、认可进而追捧。 茶席(图片来源网络) 漆盒,让人喜欢让人忧。漆盒,可以作为文房收纳盒亦可作为首饰盒,在漆器的进化发展过程中可谓常相随,长相思。说到漆盒,百度词条依然扯犊子,“漆盒选用树脂和纸浆混合胎,轻薄而富于韧性,不易变形。胎体髹以多层黑漆,漆色亮可鉴人”—引自百度词条,这是依然不管不顾的误人子弟的节奏。 不反对简单,提倡言简意赅。但是可悲的是简单中的漏洞百出,错的东西比没有更可怕。
日本人间国宝作品
漆盒,多以木为底胎(多为硬木),表面髹漆装饰,因为考虑木胎稳定多需要内部裱布保证胎体稳定,方形漆盒较之圆形漆盒制作要复杂许多。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漆盒实在是太多,即使当代一些作品也都令人神驰,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名家的名作都是漆盒,不是以大(大型器皿)以怪(异形器皿)作为其立身之本。 当然,漆盒让人喜欢,也让人忧。漆盒貌似平常,貌似普通,但是在制作工艺上确是格外的不一样,那般的格格不入,这和常人的理解有很大的出入,我换句话表述可能会清晰一点,盒子我们看的多,见的多,但是精致的漆盒(方形)却远远一物难求。 螺钿漆盒 有些老师傅在带徒弟的时候,如果他很欣赏,会坚持让他去做漆盒,将功底牢实,如果漆盒制作能够无所挑剔,那至少功底扎实了,后面的表现力就靠天赋和悟性了。 今天暂且到此,改天再续。。。 搜索微信订阅号:逐物漆器,了解更多漆器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