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漆可造物-中国漆器的史源

 九日图书1976 2014-09-13

漆器大约起源于七千年前,有史料可以记载的是河姆渡时期发现的朱漆木碗和朱漆筒。

 

漆器,对于很多人已经很是陌生了,也很容易的想当然同化学漆相提并论,同大多数文化一样,是边缘没落的。

 

漆器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先秦时期,可谓独领风骚,风景一片独好,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应用于生活,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这些漆器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这个时期的漆器多,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

 

时间进入汉代,漆器进入其历史的鼎盛时期,品类开始丰富细化,工艺技法丰富,类似玳瑁、镶嵌、堆漆等技术开始出现。大家所熟知的马王堆出土的漆器(可见马未都说漆器,一个比较名气的说藏家,绝非收藏家)就是这一时期宝贵的财富(共出土700件漆器,大部分饰有花纹),出土的漆案、云纹漆鼎、耳杯等现在也成为重要的仿制对象。对于鼎盛的理解,不仅局限于其发展,而在于他的普及,受到各阶层人的认可和喜好,这也是其发展的根基。

 

唐代的漆器关键词是: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工艺技法成熟和丰富,比较有代表的就是螺钿工艺和金银平脱,剔红工艺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另一方面,受佛教文化的重视,夹绽造像得已全面发展,技法是在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时期,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在于技法东渡,唐代鉴真和尚的六次东渡,众多随行的工艺匠师把漆艺带到了日本,日本漆艺工匠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本国漆器的特色。抛开民族分歧,交流是对于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至少我们现在还有了学习的对象,虽然满满的遗憾、可悲、可怜。

 

宋元时期的代表毫无疑问就是雕漆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根据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以北京的剔红,山西的剔犀出名夺彩。元代漆工张成、杨茂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故宫博物馆及安徽省博物馆等均有他们的藏品,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浑厚古朴。那一时期,雕漆一般为锡胎和金银胎,品种以盒为主。雕漆名家多为世代相传,作品供宫廷使用为主。黄山出的菠萝漆在南宋时期多为进贡的物品,也很可惜,苦苦支撑到抗日时期失传,还好经后人恢复了一部分的面貌,菠萝漆又名犀皮漆、虎皮漆,都属于变涂工艺的。

明清时期漆器颓势已然。北宋时期瓷就已经大行其道,当物品的功能性不断被弱化被替代,即时漆器依然艺术并美丽,即时依然为皇室贵族所喜好,没有好的定位,功能性缺失的时候,颓落将是历史的必然。当然落寞,也强于当代,当时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而且江南漆器名家辈出。乾隆时期,对于雕漆的喜好,使雕漆繁荣一时,后衰落几近消亡。明时期,髹饰录诞生,有着历史不可磨灭的闪光点,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新安平沙黄大成所著《髹饰录》。髹饰录的流传及版本。髹饰录在我国早已失传,仅有手写孤本藏日本蒹葭堂,世称蒹葭本,是髹饰录研究的唯一依据,一九二七年经过多方努力获得蒹葭本的复抄本。一九七二年台湾曾据原书复印本影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