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異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聞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國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譽,惑於情欲,而復亡之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樸,謂之鄙陋,故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為道。
故建言有之:
建,設也。設言以有道,當如下句。
明道若昧,
明道之人,若闇昧無所見。
進道若退,
進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纇。
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別殊,若多比類也。
上德若谷,
上德之人若深谷,不恥垢濁也。
大白若辱,
大潔白之人若汙辱,不自彰顯。
廣德若不足,
德行廣大之人,若愚頑不足也。
建德若偷,
建設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虛也。
質真若渝,
質樸之人,若五色有渝淺不明也。
大方無隅,
大方正之人,無委屈廉隅。
大器晚成,
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聲,
大音猶雷霆待時而動,喻當愛氣希言也。
大象無形,
大法象之人,質樸無形容。
道隱無名。
道潛隱,使人無能指名也。
夫惟道,善貸且成。
成,就也。言道善稟貸人精氣,且成就之也。
道化第四十二
道生一,
道使所生者一也。
一生二,
一生陰與陽也。
二生三,
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
三生萬物。
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
萬物無不負陰而向陽,迴心而就日。
沖氣以為和。
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與氣通,故得久生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孤寡不轂者,不祥之名,而王公以為稱者,處謙卑,法空虛和柔。
故物或損之而益,
引之不得,推之必還。
或益之而損。
夫增高者志崩,貪富者致患。
人之所教,
謂眾人所教,去弱為強,去柔為剛。
我亦教之。
言我教眾人,使去強為弱,去柔為剛。
強梁者不得其死,
強粱者,謂不信玄妙,背叛道德,不從經教,尚勢任力也。
不得其死者,為天命所絕,兵刃所伐,王法所殺,不得以壽命死。
吾將以為教父。
父,使也。老子以強梁之人為教,誡之始也。
偏用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至柔者,水也。至堅者,金石也。
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
無有入〔於〕無間。
無有謂道也。
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間,通神明濟群生也。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吾見道無為而萬物自化成,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於人也。
不言之教,
法道不言,師之以身。
無為之益,
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於精神,治國則有益於萬民,不勞煩也。
天下希及之。
天下,人主也。
希能有及道無為之治身治國也。
立戒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
名遂則身退也。
身與貨孰多。
財多則害身也。
得與亡孰病。
好得利則病於行也。
甚愛必大費,
甚愛色,費精神。甚愛財,遇禍患。
所愛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費。
多藏必厚亡。
生多藏於府庫,死多藏於丘墓。
生有攻劫之憂,死有掘塚探柩之患。
知足不辱,
知足之人絕利去欲,不辱於身。
知止不殆,
知可止,則財利不累於身,聲色不亂於耳目,則身不危殆也。
可以長久。
人能知止足則福祿在己,治身者,神不勞;治國者,民不擾,故可長久。
洪德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
〔大成者〕謂道德大成之君也。
若缺者,滅名藏譽,如毀缺不備也。
其用不弊,
其用心如是,則無敝盡時也。
大盈若沖,
〔大盈者〕,謂道德大盈滿之君也。
若沖者,貴不敢驕也,富不敢奢也。
其用不窮。
其用心如是,則無窮盡時也。
大直若屈,
大直,謂修道法度正直如一也。
若屈者,不與俗人爭,若可屈折。
大巧若拙,
大巧謂多才術也。
若拙者,亦不敢見其能。
大辯若訥。
大辯者,智無疑。若訥者,口無辟
躁勝寒,
勝,極也。春夏陽氣躁疾於上,萬物盛大,極則寒,寒則零落死亡也。言人不當剛躁也。
靜勝熱,
秋冬萬物靜於黃泉之下,極則熱,熱者生之源。
清靜能為天下正。
能清靜則為天下之長,持身正則無終已時也。
儉慾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
謂人主有道也。
卻走馬以糞,
糞者,糞田也。
〔治國者〕兵甲不用,卻走馬〔以〕治農田,治身者卻陽精以糞其身。
天下無道,
謂人主無道也。
戎馬生於郊。
戰伐不止,戎馬生於郊境之上,久不還也。
罪莫大於可欲。
好淫色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富貴不能自禁止也。
咎莫大於欲得。
欲得人物,利且貪也。
故知足之足,
守真根也。
常足〔矣〕。
無欲心也。
鑒遠第四十七
不出戶〔以〕知天下,
聖人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見天下也。
不窺牖〔以〕見天道,
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人君清淨,天氣自正,人君多欲,天氣煩濁。吉兇利害,皆由於己。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謂去其家觀人家,去其身觀人身,所觀益遠,所見益少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聖人不上天,不入淵,能知天下者,以心知之也。
不見而名,
上好道,下好德;上好武,下好力。聖人原小知大,察內知外。
不為而成。
上無所為,則下無事,家給人足,萬物自化就也。
忘知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
日益者,情欲文飾日以益多。
為道日損。
道謂之自然之道也。
日損者,情欲文飾日以消損。
損之又損〔之〕,
〔損之者〕,損情欲也。又損之〔者〕,所以漸去〔之也〕。
以至於無為,
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
情欲斷絕,德於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取,治也。治天下當以無事,不當以勞煩也。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任德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
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
以百姓心為心。
百姓心之所便,聖人因而從之。
善者吾善之,
百姓為善,聖人因而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百姓雖有不善者,聖人化之使善也。
德善。
百姓德化,聖人為善
信者吾信之,
百姓為信,聖人因而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百姓為不信,聖人化之為信者也。
德信。
百姓德化,聖人以為信。
聖人在天下怵怵,
聖人在天下怵怵常恐怖,富貴不敢驕奢。
為天下渾其心。
言聖人為天下百姓混濁其心,若愚闇不通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用也。百姓皆用其耳目為聖人視聽也。
聖人皆孩之。
聖人愛念百姓如嬰孩赤子,長養之而不責望其報。
貴生第五十
出生入死。
出生,謂情欲出〔於〕五內,魂靜魄定,故生。
入死,謂情欲入於胸臆,精勞神惑,故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死十有三,
言生死之類各有十三,謂九竅四關也。
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舌不妄〕味,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神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人知求生,動作反之十三死〔地〕也。
夫何故,
問何故動之死地也。
以其求生之厚。
〔言人〕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違道忤天,妄行失紀。
蓋以聞善攝生者,
攝,養也。
路行不遇兕虎,
自然遠離,害不干也。
入軍不披甲兵,
不好戰以殺人。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養生之人,兕虎無由傷,兵刃無從加之也。
夫何故,
問兕虎兵甲何故不加害之。
以其無死地。
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言神明營護之,此物不敢害。
養德第五十一
道生之,
道生萬物。
德畜之,
德,一也。一主布氣而蓄養〔之〕
物形之,
一為萬物設形像也。
勢成之。
一為萬物作寒暑之勢以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德所為,〔萬物〕無不盡驚動,而尊敬之。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一不命召萬物,而常自然應之如影響。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孰之,養之覆之。
道之於萬物,非但生而已,乃復長養、成孰、覆育,全其性命。
人君治國治身,亦當如是也。
生而不有,
道生萬物,不有所取以為利也。
為而不恃,
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長而不宰,
道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利也。
是謂玄德。
道之所行恩德,玄闇不可得見。
歸元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
始有道也。
以為天下母。
道為天下萬物之母
既知其母,復知其子,
子,一也。既知道己,當復知一也。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
己知一,當復守道反無為也。
沒身不殆。
不危殆也。
塞其兌,
兌,目也。〔使〕目不妄視也。
閉其門,
門,口也。使口不妄言
終身不勤。
人當塞目不妄視,閉口不妄言,則終生不勤苦。
開其兌,
開目視情欲也。
濟其事,
濟,益也。益情欲之事。
終身不救。
禍亂成也。
見小曰明,
萌芽未動,禍亂未見為小,昭然獨見為明。
守柔日強。
守柔弱,日以強大也。
用其光,
用其目光於外,視時世之利害。
復歸其明。
復當返其光明於內,無使精神泄也。
無遺身殃,
內視存神,不為漏失。
是謂習常。
人能行此,是謂修習常道。
益證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介,大也。老子疾時王不行大道,故設此言。
使我介然有知於政事,我則行於大道,躬行無為之化。
唯施是畏。
唯,獨也。獨畏有所施為,恐失道意。
欲賞善,恐偽善生;欲信忠恐詐忠起。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夷,平易也。徑,邪、不平正也。大道甚平易,而民好從邪徑也。
朝甚除,
高台榭,宮室修。
田甚蕪,
農事廢,不耕治。
倉甚虛,
五穀傷害,國無儲也。
服文綵,
好飾偽,貴外華。
帶利劍,
尚剛強,武且奢。
厭飲食,財貨有餘,
多嗜欲,無足時。
是謂盜誇。
百姓〔不足〕而君有餘者,是由劫盜以為服飾,持行誇人,不知身死家破,親戚並隨〔之〕也。
〔盜誇〕,非道〔也〕哉。
人君所行如是,此非道也。復言也哉者,痛傷之辭。
修觀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建,立也。善以道立身立國者,不可得引而拔之。
善抱者不脫,
善以道抱精神者,終不可拔引解脫。
子孫祭祀不輟。
〔輟,絕也〕。為人子孫能修道如是,〔則〕長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廟無〔有〕絕時。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道於身,愛氣養神,益壽延年。其德如是,乃為真人。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道於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妻貞。
其德如是,乃有餘慶及於來世子孫。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道於鄉,尊敬長老,愛養幼少,教誨愚鄙。
其德如是,乃無不覆及也。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
修道於國,則君信臣忠,仁義自生,禮樂自興,政平無私。
其德如是,乃為豐厚也。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人主修道於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應上,信如影響。
其德如是,乃為普博。
故以身觀身,
以修道之身,觀不修道之身,孰亡孰存也。
以家觀家,
以修道之家,觀不修道之家。
以鄉觀鄉,
以修道之鄉,觀不修道之鄉也。
以國觀國,
以修道之國,觀不修道之國也。
以天下觀天下。
以修道之主,觀不修道之主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言,吾何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觀而知之也。
玄符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
謂含懷道德之厚〔者〕也。
比於赤子。
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於赤子也。
毒蟲不螫,
蜂蠇蛇虺不螫。
猛獸不據,玃鳥不搏。
赤子不害於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無貴賤,〔皆有〕仁心,有刺之物,還返其本,有毒之蟲,不傷於人。
骨弱筋柔而握固。
赤子筋骨柔弱而持物堅固,以其意〔專而〕心不移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
赤子未知男女會合而陰陽作怒者,由精氣多之所致也。
終日號而不啞,和之至也。
赤子從朝至暮啼號聲不變易者,和氣多之所至也。
知和日常,
人能和氣柔弱有益於人者,則為知道之常也。
知常日明,
人能知道之常行,則日以明達於玄妙也。
益生日祥,
祥,長也。言益生欲自生,日以長大。
心使氣日強。
心當專一和柔而神氣實內,故形柔。而反使妄有所為,〔則〕和氣去於中,故形體日以剛強也。
物壯則老,
萬物壯極則枯老也。
謂之不道,
枯老則不得道矣。
不道早已。
不得道者早死。
玄德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
知者貴行不貴言也。
言者不知。
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塞其兌,閉其門,
塞閉之者,欲絕其源。
挫其銳,
情欲有所銳為,當念道無為以挫止之。
解其紛,
紛,結恨不休也。當念道恬怕以解釋之。
和其光,
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闇昧,不使曜亂〔人也〕。
同其塵,
不當自別殊也。
是謂玄同。
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也。
故不可得而親,
不以榮譽為樂,獨立為哀。
亦不可得而踈
志靜無欲,故與人無怨。
不可得而利,
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
亦不可得而害,
不與貪爭利,不與勇爭氣。
不可得而貴,
不為亂世主,不處暗君位。
亦不可得而賤,
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志故屈。
故為天下貴。
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世沉浮容身避害,故天下貴也。
淳風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
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人,使有國也。
以奇用兵,
奇,詐也。天使詐偽之人,使用兵也。
以無事取天下。
以無事無為之人,使取天下為之主。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今日所見知〔之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天下謂人主也。忌諱者防禁也。今煩則姦生,禁多則下詐,相殆故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者,權也。
民多權則視者眩於目,聽者惑於耳,上下不親,故國家昏亂。
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多技巧,謂刻畫宮觀,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則化上,飾金鏤玉,文繡彩色日以滋甚。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法物,好物也。珍好之物滋生彰著,則農事廢,
飢寒並至,而盜賊多有也。
故聖人云:
謂下事也。
我無為而民自化,
聖人言:我修道承天,無所改作,而民自化成也。
我好靜而民自正,
聖人言:我好靜,不言不教,而民自忠正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徭役徵召之事,民安其業故皆自富也。
我無欲而民自朴。
我常無欲,去華文,微服飾,民則隨我為質樸也。
〔我無情而民自清〕
聖人言:我修道守真,絕去六情,民自隨我而清也。
順化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
其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也。
其民醇醇,
政教寬大,故民醇醇富厚,相親睦也。
其政察察,
其政教急疾,言決於口,聽決於耳也。
其民缺缺。
政教急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踈薄。
禍兮福所倚,
倚,因也。夫福因禍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
修道行善,則禍去福來。
福兮禍所伏。
禍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
孰知其極,
禍福更相生,誰能知其窮極時。
其無正,
無,不也。謂人君不正其身,其無國也。
正復為奇,
奇,詐也。人君不正,下雖正,復化上為詐也。
善復為訞。
善人皆復化上為訞祥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君迷惑失正以來,其日已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聖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也。
廉而不害,
〔害,傷也〕。聖人〔行〕廉清,欲以化民,不以傷害人也。
今則不然,正己以害人也。
直而不肆,
肆,申也。聖人雖直,曲己從人,不自申也。
光而不曜。
聖人雖有獨見之明,當如闇昧,不以曜亂人也。
守道第五十九
治人,
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嗇,愛惜也。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先也。服,得也。
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得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無不剋勝,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莫知己德者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身同也。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
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居位第六十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鮮,魚〔也〕。
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
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散。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則鬼不敢以其精神犯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其鬼非無精神也,非不入正,不能傷自然之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非鬼神不能傷害人。以聖人在位不傷害人,故鬼〔神〕不敢干之也。
夫兩不相傷,
鬼與聖人俱兩不相傷也。
故德交歸焉。
夫兩不相傷,則人得治於陽,鬼神得治於陰,人得保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歸焉。
謙德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
治大國〔者〕,當如〔江海〕居下流,不逆細微。
天下之交,
大國〔者〕,天下士民之所交會。
天下之牝。
牝者,陰類也。柔謙和而不昌也。
牝常以靜勝牡,
女所以能屈男,陰勝陽,以〔其〕,安靜不先求之也。
以靜為下。
陰道以安靜為謙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能謙下之,則常有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此言國無大小,能持謙畜人,則無過失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更以義相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大國不失下,則兼併小國而牧畜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使為臣僕。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小國各欲得其所,大國又宜為謙下
為道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
奧,藏也。道為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
善人之寶,
善人以道為身寶,不敢違也。
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遭患逢急,猶知自悔卑下。
美言可以市,
美言者獨可於市耳。
夫市交易而退,不相宜善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賣者欲疾售也。
尊行可以加入。
加,別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別異於凡人,未足以尊道。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人雖不善,當以道化之。蓋三皇之前,無有棄民,德化淳也。
故立天子,置三公,
欲使教化不善之人。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日遠行求索,近得之於身。
有罪以免耶,
有罪謂遭亂世,闇君妄行形誅,修道則可以解死,免於眾也。
故為天下貴。
道德洞遠,無不覆濟,全身治國,恬然無為,故可為天下貴也。
恩始第六十三
為無為,
因成循故,無所造作。
事無事,
預有備,除煩省事也。
味無味。
深思遠慮,味道意也。
大小多少,
陳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
報怨以德。
脩道行善,絕禍於未生也。
圖難於其易,
欲圖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
為大於其細。
欲為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從易生難,從細生著。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處謙虛,天下共歸之也。
夫輕諾必寡信,
不重言也。
多易必多難。
不慎患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
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源也。
故終無難矣。
聖人終生無患難之事,猶避害深也
守微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
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
其未兆易謀,
情欲禍患未有形兆時,易謀止也。
其脆易破,
禍亂未動於朝,情欲未見於色,如脆弱易破除。
其微易散。
其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
為之於未有,
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
治之於未亂。
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當豫閉其門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從小成大。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從卑立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從近至遠。
為者敗之,
有為於事,廢於自然;有為於義,廢於仁;有為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
執利遇患,執道全身,堅持不得,推讓反還。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聖人不為華文,不為色利,不為殘賊,故無敗壞。
無執故無失。
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無所執藏,故無所失於人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從,為也。
民之為事,常於功德幾成,而貪位好名,奢泰盈滿而自敗之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終當如始,不當懈怠。
是以聖人欲不欲,
聖人欲人所不欲。人欲彰顯,聖人欲伏光;人欲文飾,聖人欲質朴;人欲色,聖人欲於德。
不貴難得之貨;
聖人不眩為服,不賤石而貴玉。
學不學,
聖人學人所不能學。人學智詐,聖人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真也。
復眾人之所過;
眾人學問反,過本為末,過實為華。復之者,使反本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
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性也。
而不敢為。
聖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為,恐遠本也。
淳德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說古之善以道治身及治國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巧詐也,將以道德教民,使質朴不詐偽。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民之所以難治者,以其智多而為巧偽。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必遠道德,妄作威福,為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不使智慧之人治國之政事,則民守正直,不為邪飾,上下相親,君臣同力,故為國之福也。
知此兩者亦稽式。
兩者謂智與不智也。常能智者為賊,不智者為福,是治身治國之法式也。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國之法式,是謂與天同德也。
玄德深矣,遠矣,
玄德之人深不可測,遠不可及也。
與物反矣!
玄德之人與萬物反異,萬物欲益己,玄德施與人也。
然後乃至於大順。
玄德與萬物反異,故能至大順。順天理也。
後己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江海以卑,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以卑下,故能為百谷王也。
是以欲上民,
欲在民之上也。
必以言下之;
法江海處謙虛。
欲先民,
欲在民之前也。
必以身後之。
先人而後己也。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
聖人在民上為主,不以尊貴虐下,故民戴而不為重。
處前而民不害。
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若父母,無有欲害之心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聖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推進以為主,無有厭也。
以其不爭,
天下無厭聖人時,是由聖人不與人爭先後也。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言人皆有為,無有與吾爭無為。
三寶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老子言:天下謂我德大,我則佯愚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唯獨名德大者為身害,故佯愚似若不肖。無所分別,無所割截,不賤人而自責。
若肖久矣。
肖,善也。謂辨惠也。若大辨惠之人,身高自貴行察察之政所從來久矣。
其細也夫。
言辨惠者唯如小人,非長者。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老子言:我有三寶,抱持而保倚。
一曰慈,
愛百姓若赤子。
二曰儉,
賦歛若取之於己也。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執謙退,不為倡始也。
慈故能勇,
以慈仁,故能勇於忠孝也。
儉故能廣,
天子身能節儉,故民日用廣矣。
不敢為天下先,
不為天下首先。
故能成器長。
成器長,謂得道人也。我能為得道人之長也。
今舍慈且勇,
今世人舍慈仁,但為勇武。
舍儉且廣,
舍其儉約,但為奢泰。
舍後且先,
舍其後己,但為人先。
死矣!
所行如此,動入死地。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夫慈仁者,百姓親附,并心一意,故以戰則勝敵,以守衛則堅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天將救助善人,必與慈仁之性,使能自營助也。
配天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言貴道德,不好武力也。
善戰者不怒,
善以道戰者,禁邪於胸心,絕禍於未萌,無所誅怒也。
善勝敵者不與,
善以道勝敵者,附近以仁,來遠以德,不與敵爭,而敵自服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用人自輔佐者,常為人執謙下也。
是謂不爭之德,
謂上為之下也。是乃不與人爭之道德也。
是謂用人之力,
能身為人下,是謂用人臣之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能行此者,德配天也。是乃古之極要道也。
玄用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
陳用兵之道。老子疾時用兵,故託己設其義也。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主,先也。不敢先舉兵。客者,和而不倡。用兵當承天而後動。
不敢進寸而退尺。
侵人境界,利人財寶,為進;閉門守城,為退。
是謂行無行,
彼遂不止,為天下賊,雖行誅之,不成行列也。
攘無臂,
雖欲大怒,若無臂可攘也。
扔無敵,
雖欲仍引之,若無敵可仍也。
執無兵。
雖欲執持之,若無兵刃可持用也。何者?傷彼之民罹罪於天,遭不道之君,愍忍喪之痛也。
禍莫大於輕敵。
夫禍亂之害,莫大於欺輕敵家,侵取不休,輕戰貪財也。
輕敵,幾喪吾寶。
幾,近也。寶,身也。欺輕敵者,近喪身也。
故抗兵相加,
兩敵戰也。
哀者勝矣。
哀者慈仁,士卒不遠於死。
知難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老子言:吾所言省而易知,約而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惡柔弱,好剛強也。
言有宗,事有君。
我所言有宗祖根本,事有君臣上下,世人不知者,非我之無德,心與我之反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夫唯世人之無知者,是我德之暗,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希,少也。唯達道者乃能知我,故為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被褐者薄外,懷玉者厚內,匿寶藏德,不以示人也。
知病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
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
不知知病。
不知道言知,是乃德之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夫唯能病苦眾人有強知之病,是以不自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無此強知之病者,以其常苦眾人有此病,以此非人,故不自病。
夫聖人懷通達之知,託於不知者,欲使天下質朴忠正,各守純性。小人不知道意,而妄行強知之事以自顯著,內傷精神,減壽消年也。
愛己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威,害也。人不畏小害則大害至。大害者,謂死亡也。畏之者當愛精神,承天順地也。
無狎其所居,
謂心居神,當寬柔,不當急狹也。
無厭其所生,
人所以生者,以有精神。託空虛,喜清靜,飲食不節,忽道念色,邪僻滿腹,為伐本厭神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夫唯獨不厭精神之人,洗心濯垢,恬泊無欲,則精神居之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知己之得失,不自顯見德美於外,藏之於內。
自愛不自貴。
自愛其身以保精氣,不自貴高榮名於世。
故去彼取此。
去彼自見、自貴,取此自知、自愛。
任為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
勇敢有為,則殺其身。
勇於不敢則活。
勇於不敢有為,則活其身。
此兩者,
謂敢與不敢也。
或利或害,
活身為利,殺身為害。
天之所惡。
惡有為也。
孰知其故?
誰能知天意之故而不犯﹖
是以聖人猶難之。
言聖人之明德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德而欲行之乎﹖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天不與人爭貴賤,而人自畏之。
不言而善應,
天不言,萬物自動以應時。
不召而自來,
天不呼召,萬物皆負陰而向陽。
繟然而善謀。
繟,寬也。天道雖寬博,善謀慮人事,修善行惡,各蒙其報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天所網羅恢恢甚大,雖疏遠,司察人善惡,無有所失。
制惑第七十四
民不畏死,
治國者刑罰酷深,民不聊生,故不畏死也。治身者嗜欲傷神,貪財殺身,民不知畏之也。
奈何以死懼之?
人君不寬刑罰,教民去情欲,奈何設刑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
當除己之所殘剋,教民去利欲也。
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以道教化而民不從,反為奇巧,乃應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疾時王不先道德化之,而先刑罰也。
常有司殺者。
司殺者,謂天居高臨下,司察人過。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
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
天道至明,司殺有常,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斗杓運移,以節度行之。人君欲代殺之,是猶拙夫代大匠斲木,勞而無功也。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人君行刑罰,猶拙夫代大匠斲,則方圓不得其理,還自傷。代天殺者,失紀綱,不得其紀綱,還受其殃也。
貪損第七十五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人民所以饑寒者,以其君上稅食下太多,民皆化上為貪,叛道違德,故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不可治者,以其君上多欲,好有為也。是以其民化上有為,情偽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人民所以侵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貪利以自危。
是以輕死。
以求生太厚之故,輕入死地也。
夫為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夫唯獨無以生為務者,爵祿不干於意,財利不入於身,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使,則賢於貴生也。
戒強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
人生含和氣,抱精神。故柔弱也。
其死也堅強。
人死和氣竭,精神亡,故堅強也。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和氣存也。
其死也枯槁。
和氣去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以上二事觀之,知堅強者死,柔弱者生也。
是以兵強則不勝,
強大之兵輕戰樂殺,毒流怨結,眾弱為一強,故不勝。
木強則共。
本強大則枝葉共生其上。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興物造功,大木處下,小物處上。天道抑強扶弱,自然之效。
天道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天道暗昧,舉物類以為喻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言張弓和調之,如是乃可用耳,夫抑高舉下,損強益弱,天之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損有餘而益謙,常以中和為上。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人道則與天道反,世俗之人損貧以奉富,奪弱以益強也。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言誰能居有餘之位,自省爵祿以奉天下不足者乎﹖唯有道之君能行也。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
聖人為德施,不恃其報也。
功成而不處,
功成事就,不處其位。
其不欲見賢。
不欲使人知己之賢,匿功不居榮,畏天損有餘也。
任信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
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莫能勝水而成功也。
以其無以易之。
夫攻堅強者,無以易於水。
弱之勝強,
水能滅火,陰能消陽。
柔之勝剛,
舌柔齒剛,齒先舌亡。
天下莫不知,
知柔弱者久長,剛強者折傷。
莫能行。
恥謙卑,好強梁。
是以聖人云:
謂下事也。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人君能受國之垢濁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則能長保其社稷,為一國之君主也。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人君能引過自與,代民受不祥之殃,則可以王天下。
正言若反。
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
任契第七十九
和大怨,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以相和報。
必有餘怨,
任刑者失人情,必有餘怨及於良人也。
安可以為善?
言一人,則先天心,安可以和怨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古者聖人執左契,合符信也。無文書法律,刻契合符以為信也。但刻契為信,不責人以他事也。
有德司契,
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
無德司徹。
無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有親疏,唯與善人,則與司契同也。
獨立第八十
小國寡民,
聖人雖治大國,猶以為小,儉約不奢泰。民雖眾,猶若寡少,不敢勞之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貴賤不相犯也。器謂農人之器。而不用,不徵召奪民良時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君能為民興利除害,各得其所,則民重死而貪生也。政令不煩則民安其業,故不遠遷徙離其常處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清靜無為,不作煩華,不好出入遊娛也。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無怨惡於天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去文反質,信無欺也。
甘其食,
甘其蔬食,不漁食百姓也。
美其服,
美其惡衣,不貴五色。
安其居,
安其茅茨,不好文飾之屋。
樂其俗。
樂其質朴之俗,不轉移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相去近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其無情欲。
顯質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者,如其實也。不美者,朴且質也。
美言不信。
美言者,滋美之華辭。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善者不辯,
善者,以道修身也。不綵文也。
辯者不善。
辯者,謂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辯口多言,亡其身。
知者不博,
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博者不知。
博者,多見聞也。不知者,失要真也。
聖人不積,
聖人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也。
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為人施設德化,己愈有德。
既以與人己愈多。
既以財賄布施與人,而財益多,如日月之光,無有盡時。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法天所施為,化成事就,不與下爭功名,故能全其聖功也。
|
|
来自: 西纳 > 《国学经典书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