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空中课堂|童年的生活,将决定你的一生

 Confucius365 2014-09-14

岭南商道微信号:LNshangdao

关注我们——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社群


【讲师简介】

张进,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曾患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病愈后,他出于对自己经历的感受,钻研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学有所得,并为诸多求助者提供咨询,帮助十几位患者治愈了抑郁症。近期,他著有一组有关抑郁症的专栏文章,共8篇,在业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正文:


如何
调节情绪?

我自己的经验,压力首先来自繁忙,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要学会分类,确定轻重缓急。天下只有四种事,紧急但重要的,紧急但不重要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不重要也不紧急的。所以,一定要分类,区分主次先后,轻重缓急。很多事,走一步看一步,先走好眼前这一步。下一步的事,下一步再说。不必太未雨绸缪,不要用无谓的事情占用有限的大脑内存。


此外,学会释放压力、调节情绪。每个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都不一样,学会自我调节,疏解内心压力、释放情绪,建立自己的独特的心理调节方式,比如唱歌、聚会、做义工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只要适合自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精神健康。


还有,能够取舍,学会放下。人生就是不断的放弃。有些事情,是注定也不可能做好的。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也无法影响。对这一类事情,想亦无益,不想最好,乐天知命,等候命运的决定。对于不可挽回的事情,要能隔离式思考。一码归一码,不要将不相关的事情混同考虑,免得满盘皆输。

有一个潜水艇理论,对我很有启发:潜水艇分成相通但可相互隔离的多个船舱,一舱进水了,就把它封闭起来,潜水艇还能航行。也就是说,一个舱进水,这个损失是可以承受的,不要因为一个舱进水,就惊慌失措,影响大局。当然,这个说说容易做到难了。这也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坚持锻炼身体。锻炼身体的好处太多,对于精神健康来说,锻炼身体还有一个特别的功效,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化学物质比如“内啡肽”的分泌。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其他研究也发现,锻炼可以改善诸如惊恐障碍、心理创伤和其他焦虑性心理问题。所以体育锻炼,确实是可以调节大脑功能的。这就是所谓的,身心一体。


情绪,是连接生理和心理的桥梁。情绪的科学定义,可能大家不知道。但对于情绪,其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简单地说,你觉得心情愉快,积极乐观,能应对压力,乐于助人,食欲良好,睡眠良好,你的情绪就是正面的。反之,就是负面情绪。如果说得学术一些,情绪是大脑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情绪与机体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身心一体就是说,身体和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好的精神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坏的情绪会导致植物神功能紊乱、内分泌活动失调、免疫力下降,从而发生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心电生理紊乱心律失常、冠心病、中风,乃至癌肿的形成。总之,威胁现代人健康和寿命的,已从细菌、病毒等,变成紧张、焦虑、急躁等内在的心理冲突。


情绪就这么重要。


所以,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谁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将战无不胜。即使从身体角度,修心养性,学会自我调控情绪,越来越成为养生的重要手段。情绪差,会影响大脑,分泌大脑活动所必须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大脑的脑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使。可以这么理解,人的精神疾病,大多是神经递质出了问题,所以,归根结底,是情绪问题。


精神疾病,用药物干预,就是用药物来调整大脑功能,调整神经递质的分泌,因此,假如你能够自我掌控情绪、调节情绪、管理情绪,就不用吃药了。但是,大多数人 都做不到。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看病。


发泄是必要的,发泄的方式多种多样。谈话,是发泄的一个出口,运动,也是一个出口,随心所欲,做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也是。据我所知,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汶川大地震时,去救灾,后来抑郁症,不治而愈,当然,他们是轻度抑郁症。如果是重度,不可能,必须求助与专业治疗。


如何
自己发现抑郁?

最明显的是,失眠。这是最初期的征兆。此外,无原因的情绪低落,所谓低落, 就是高兴不起来,如果你连续2周,高兴不起来,那就要严重注意了。再次,是否你,过去有兴趣的事情,现在没有兴趣了。如果是,那也是危险的征兆。


忌讳精神疾病,是自寻死路,这就是所谓的“病耻感” 。其实,精神疾病也是病,有着和生理疾病完全一样的生理过程。因此,如果患者能够积极求治,也许可以通过转变环境,减少压力、调整情绪来完成,即使遏制向更糟糕状态下滑的趋势,逐渐恢复精神健康。如果患者也讳疾忌医 ,那就会越来越糟糕,最后发展为社会功能退化,精神退缩。


有的时候,需要你的经历,苦尽甘来,大彻大悟

从我而言,我觉得,我病愈后,很多问题,才看清 ,才放得下,才大彻大悟。我说的大彻大悟,不那么容易,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之后的渐悟。经历大痛苦之后,你也许才能拥有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你的世界,就是内心的投影

需要改变是你的内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目光。这只是观念的问题。你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世界的本质。世界在你心中,如我刚才所讲,善与恶,一念之间,一个境界是: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首先要承认一点,精神健康,和遗传,和基因,有着重要关系,此外,性格,也有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人有各式样各样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为什么?尚无科学解释。我个人的观察是, 以上性格都易于使情绪处于紧张状态;而情绪是从心理通往生理的桥梁,长此以往,紧张的情绪就破坏了大脑分泌神经递质的功能,抑郁症的种子由此埋下。


心理学认为,自责、自罪最容易破坏人的心理结构,它构成一种内在惩罚机制,对自身进行谴责和制裁。抑郁症患者的压抑、自卑、自我评价降低、活力下降,多来源于此。我也曾认真追溯过自己患病的原因。我最后的结论是,也许和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我出生前,我父亲就因为是右派,被发配到苏北某地农村劳动。他在外受到迫害和欺辱,回到家里就没有好声气。因天性敏感,我从小就对严酷的生存环境有着超越年龄的感受,学会了理性、忍耐和克制,以及用约束自我的方式来抵抗外在的侵略。可是,内在的反叛性,又刺激愤怒的情绪在我内心悄然滋长。少年时代,我其实是在以一种“边缘不合作”的态度,面对异己的世界。


再就是环境压力因素。比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它们也应该是以情绪为桥梁,殊途同归,作用于神经递质。不过,我从来认为,仅仅单方面的压力不足以导致抑郁症。如前所说,抑郁症患者多半能够自省和克制,乃至自我牺牲。如果压力只来自一方,他们还能通过委曲求全来化解;但是,如果多个不同方向的压力蜂拥而至,并且这些压力彼此交错排斥,即使委曲亦不能求全,抑郁症就会在这时登堂入室。


童年的生活,将决定你的一生

你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尽管后天可以调整部分,但根本的大势,则无可挽回。很多潜意识治疗,最后都归于童年。


放下非常重要,你最后的境界,就是放下,放下即实地,着地就有力量。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专门为你准备的,你不放下,是和自己过不去。


但如果你总说放下,是不断提醒自己,那就没有放下。就像一个人,如果老问自己身体舒服不舒服,那就是不舒服。舒服,就是忘我。真正的放下,就是无我。(完)


(编辑:张彬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