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勿把抑郁症当成精神分裂症

 tuzididie 2014-09-14

虽然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都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但两者确有本质的区别。抑郁症多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所以有人把抑郁症称作现代人易患的“心理感冒”,而精神分裂症除心理社会因素外,主要致病因素是家族遗传及大脑某些器质性病变,“精神病”是它的代名词。

人们常常错误认为,抑郁症等于“精神病”,也就等同于精神分裂症,更有甚者认为抑郁症严重了就会变成精神分裂症,这些错误观念导致一部分抑郁症患者不敢承认自身问题,甚至回避治疗,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正确、及时的治疗抑郁症,是抑郁症痊愈的基础,但目前存在另一可悲的现象,往往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在前期治疗中被医院误诊为“精神分裂症”,严重误导了患者的正确治疗,给患者的心理及家人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患者心理背负了“精神分裂症”的标签后,影响将是致命的,这不仅强化了患者的症状,甚至导致患者失去主动求治的意愿。

通过调查发现,32%的抑郁症患者曾被诊断是精神分裂症,其中54%的患者曾按精神分裂症进行过治疗,病人不但没有治愈或改善,反而戴上一顶“精神病”的帽子,更加自卑、厌世,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重塑心灵心理康复中心李宏夫老师指出:单凭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症状如迫害妄想、幻听等表现,来对求治患者症状进行死板的筛查诊断,是不正确的。一旦患者有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症状,即草率的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时至今日,仍较为常见。

李宏夫老师说,对于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人格障碍、强迫症等患者在某个阶段也是会出现妄想、幻听、自言自语、怪笑等表现的,如果不仔细全面的甄别患者症状的性质,就草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将严重伤害患者本来就已经非常脆弱的心理。对于心理治疗工作者来说,这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在李宏夫老师的个案治疗中,就常常遇到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一些青年甚至未成年的抑郁症患者,庆幸的是最后这些被误诊的患者大多数都已康复。

现举一被误诊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某女孩,25岁,就读国内某知名政法大学,治疗期间处于休学状态。自上大学的第一年后,因为感情因素,导致情绪全面爆发,出现失眠、抑郁、恐惧、疑心、自我贬低等症状,两个月后,该女孩的症状加剧,觉得寝室的同学都在针对她,想要控制她,老师以及班上的同学也都看不起她,在校园中,也老是觉得过往的人都在盯着她,说她“贱货”,甚至别人吐口唾沫,她都觉得是针对她。接下来,让她失眠加重的是,晚上睡觉时她觉得门外有个人,想要害她。父母得知情况后,带着女儿在当地的一家医院精神科进行求治,精神科医生对该女孩情况了解后,在诊断书上说明有迫害妄想和幻觉,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可该女孩认为自己是患有抑郁症,并不是精神分裂,但迫于父母的压力,以及再没有寻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下,被迫接受治疗。

自此以后,该女孩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陆续住过四次医院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该女孩父母找到了李宏夫老师,李老师同女孩沟通后,发现女孩虽然是有类似迫害妄想及幻觉等表现,但女孩却有较为健全的自知力,有强烈的求助意愿,另外一点是,该女孩认为自己是抑郁症,而不是精神分裂症,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绝大多数是会否认自己有病,更不会给自己安上抑郁症或是其他心理疾病的标签。凭借多年经验,李宏夫老师确信无疑,该女孩为重度抑郁症,并伴有明显强迫、情感障碍等症状。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经过李宏夫老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及结合“心灵重塑疗法”的系统练习,女孩渐渐从睡眠、情绪、认知等方面逐渐改变。从严重时,不敢一个人走出家门,不敢与人交流,认为周围的人都不怀好意想要害她,世界是不安全的,到女孩现在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加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女孩已完全的蜕变。

改变的过程很艰辛,抑郁症患者内心本来就已非常脆弱,倘若再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对症状的判断切勿刻板硬套,应全面细致的了解,勿把抑郁症当成精神分裂症。



李宏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