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地理6

 五半人 2014-09-14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少年孤贫,刻苦学习,常划粥断齑度日。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天圣中,任西溪盐税官,泰州知州张纶从其议,修建捍海堰180里,御海潮,卫耕地,后人称“范公堤”。景祐元年(1034)任苏州知州,举办学校,兴修太湖水利,惠泽乡民。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他改革军制,巩固边防,西夏畏之如神,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谋求革新,史称“庆历新政”。因保守派反对,未能实施。罢相后,出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皇祐四年(1052),病死于赴颍州途中。追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著有《范文正公全集》、《丹阳编》、《易义》等。他的《上吕相公书》和《条陈江南、浙西水利》二文阐述治理苏州和太湖水患的观点。他主张分两路排泄苏州之积潦,即“不惟使东南入于松江(吴淞江),又使东北入于扬子江与海。”景祐二年(1035),他亲至江浒,督浚白茆、福山、黄泗、浒浦、奚浦、茜泾、下张、七丫等港浦,导诸邑之水。他所倡导的“修圩、浚河、置闸”治水方略,不仅当时行之有效,也给后人治理苏州水网圩区水利以启示。墓在今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苏州有范庄前、范文正公祠及天平山高义园等故迹。《宋史》有传。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钱塘(今杭州)人。母亲为吴县许仲荣之女,故沈括入籍于吴县。嘉祐八年(1063),以吴县籍举子中进士。元祐三年(1088),定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埋头著作。他对天文、地理、数学、历史、化学、物理、医学等均有卓越的贡献,先后完成《梦溪笔谈》、《补笔谈》、《良方》、《忘怀录》、《边略》、《天下州县图》等著作。《梦溪笔谈》609条中,关于地学的有37条,其中地理学20条、气象学10条和地质学7条。如北宋熙宁七年(1074),沈括察访浙东温、台等州,指出是流水的侵蚀作用使坚硬的岩石岿然独存,从而形成雁荡山的深谷。这一发现比西欧地质学家赫顿提出的侵蚀作用早600多年。熙宁八年,他“奉使河北,遵太行山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小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此发现创海陆变迁说之先河。他还将沿途山川形势、人情风俗画成《使契丹图抄》奏上。他是木质立体地形模型的创始者,所做的模型要比瑞士地形模型早700多年。他最早提出“石油”一名,指出“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霑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墨光如漆,松木不及也”,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他详细记录了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及炼铜的方法等。他还论证了海潮与月亮的关系等。《宋史》有传。

  郏亶(1038-1103),字正夫,北宋水利专家,太仓人。自幼酷爱读书,识度不凡。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授睦州(今浙江省淳安西南)团练,未赴任。终日跋涉于野外,考察地形和河道,深究古人治水之迹。熙宁三年(1070),朝廷诏书天下,征集理财省费、兴利除弊的良策。他上书建议治理苏州水田,指出“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苏州。但自唐末以来,经营至今,始终未见其利者,其失有六。”提出治水必须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池之迹等“六得”;还提出“治田利害大概”7条,为宰相王安石采纳。他是一位重视实地调查的水文地理学家,曾实地考察太湖地区治水历史,考查了250多处河流,结合自己治水体会和设想,撰写水利专著《吴门水利书》4卷,惜已失传,但《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两篇保留至今。他从地域差异和地形特点对苏南水利予以分析:“何谓地形高下之殊?曰:苏州五县,号为水田,其实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其地东高而西下┄┄常熟之北,接于江之淤沙┄┄其地皆北高而南下。是二处皆谓之高田。而其昆山冈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仅二百余里,其地低下,皆谓之水田”。指出要根据不同地形特点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兴修农田水利。主张疏浚与筑堤相结合,“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淞江,而使江流湍急”,既可冲刷河床,又可加速排水。论述精辟,科学性强。他还绘制许多水利图,为后人治理吴中水利提供重要依据。熙宁五年,任司农寺丞,负责兴修两浙水利,因地方豪吏阻扰而失败。被免职回籍后,他继续研究治水治田方案,并在居所西边名叫大泗灢的地方进行试验。他按照自己以往上书的办法修建圩岸,沟浍场圃,来年大获农利。于是,他以事实再次向朝廷申诉,终得认可,官职得以恢复,另授江东转运判官。元祐初,郏亶授太府寺丞,出任温州知州,后授比部郎中职务。未至,病死于温州任所。


  单锷(1031—1110),字季隐,著名水利专家,江苏宜兴人。北宋嘉祐进士,但他不愿做官,专心研究水利。为治理太湖地区的洪涝水患,他乘舟遍历苏、常、湖三州水道,历时30多年作调查。于元祐三年(1088年)写成《吴中水利书》,论述他对治理太湖水患的主张。单锷指出当时对太湖水灾的三种看法:①认为是毁了湖西胥溪运河上的五堰,使青戈江、水阳江流域的水东注太湖;②认为是江南运河上的吴江长堤壅阻太湖出口;③认为是由于宜兴百渎的淤塞所致。他则认为是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造成了太湖水患,五堰好像肚子,湖四周港渎是脉络,吴江是足。主张修复五堰阻上源,开浚金坛、宜兴、武进之间的夹葶干渎,整治江阴、常州的河港堰闸;在中流分导坡水入运河,北入长江;疏浚吴江以东各江河,开吴江堤岸,建木桥千所,以宣泄太湖洪水。即所谓上阻、中分、下泄三策。他又主张遍修各县塘浦,反对郏亶先治田、后决水的意见,认为先成围田,水道狭窄,不能排泄,大水时必致淹圩,坏房屋。其后苏轼和周忱在治水时都参照了他的观点和措施。《吴中水利书》在明清时曾多次刻印出版,对于今天的水利建设仍有参考价值。

  郟侨(生卒不详),字子高,郏亶之子,官为将仕郎,水利专家,苏州太仓人。郟侨研究太湖水利,著有《郟侨水利书》等。郏侨重视地域差异,广泛论述苏州近邻数郡地形、水系的特点和差异性,分析太湖流域平江五县湖泊的特点。认为水灾是因前代堤防堰闸尽坏,不能分水排流所致。主张在河口设置堰闸,以防潮水倒灌和泥沙淤积,在一些湖泊筑堤蓄水,以防旱涝等。在治洪问题上,主张引导太湖上游来水分路泄入长江、钱塘江,以减轻太湖洪水压力;在吴江塘路多置桥梁,畅通太湖洪水出路;修筑吴淞江两岸堤塘,以吴淞江为太湖洪水宣泄专道。他主张分片处理地区涝水,认为:欲决常州、润州之水,则莫若决无锡县之五泄堰,使水趋于扬子江;欲决苏州、湖州之水,莫若开昆山之茜泾浦,使水东入大海,开昆山之新安浦、顾浦,使水南入于松江,开常熟之浒浦、梅李浦,使水北入于扬子江;于秀州治华亭、海盐诸港浦,疏导积潦。他的大中小结合的治水方针,发展了太湖地区治水理论。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宋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苏州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先后任和剂局监、著作佐郎、史部郎官、处州知州等职。在处州任职期间,创义役,建良法,兴水利。后升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国,他与金主力争国权,几被杀,但他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为南宋朝野所称颂,被拜为中书舍人。后又历任静江府知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加政事等职。因被讦受贬,任明州知州,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以病致仕,进资政殿学士,加大学士衔。

  归有光(1506-1571),字熙莆、开莆,别号震川、项脊生,明代散文家,苏州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后八次应试进士皆落第。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安亭,读书讲学。归有光曾考察三江古迹,认为太湖入海水道,只有吴淞江,而吴淞江浅窄,潮泥填淤,年久逐渐填塞,只要合力浚治,使太湖水向东流,其他水道可不劳而治。为此他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采纳了他的许多建议,很有成效。归有光在散文创作上取得较高成就。归有光的著述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诸子汇涵》、《震川文集》等。《明史》有传。

  顾野王(1519-1581),字希冯,著名学者、画家,吴县光福人。南朝梁天监十八年(1519),出生于儒学官僚家庭。幼好学,7岁能读《五经》,九岁能作文。12岁随父至建安(今福建建瓯),撰就《建安地记》。及长,遍读经史,对天文地理、史篆奇字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538),任太学博士,不久升为中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府谘议参军。梁天嘉元年(560),敇补撰史学士、复加招远将军衔。梁太建二年(570)迁为国子博士。六年,拜太子率更令。不久领大著作,掌国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后又以才学显著,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任梁太学博士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所著《玉篇》30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也是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主要著作有《舆地志》、《通史要略》、《国史记传》、《符瑞图》、《顾氏谱传》、《分野枢要》、《续洞冥记》等,有文集20卷。其《舆地志》对徐州有如下记载:“彭城险固,由来非攻所能拔,且其地都要,不特捍蔽南国,为必争之地,而自昔东南用兵,莫不由此而临诸夏矣”,颇有见解。墓在苏州石湖西岸。《南史》、《陈书》均有传。


  郑若曾(生卒不详),字伯鲁,号开阳,明代军事地理学家,昆山玉山人人。从师于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贡生入国子监读书。他“好言兵事”,剿倭寇有功,后被浙江巡抚胡宗宪及戚继光聘入幕,参赞军务。他认为太湖流域在军事经济方面居重要地位,“苏松常镇四郡,幅员千里,乃朝廷命脉之地也。有识者须申划封守而慎固之。何以故?我国家财赋仰给东南,东南财赋莫重于苏州,次松江,次嘉湖杭。谚不云乎,上说天堂,下说苏杭是也”。他指出倭寇航海来犯与季风转换密切相关,“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屈期方有东北风多日而不变也。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北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春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论述极为精辟。著有《日本图纂》、《朝鲜图说》、《筹海图编》、《江南经略》、《万里海防图论》、《郑开阳杂著》等。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更名继坤,后复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更今名;又名圭年,字宁人,号亭林;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和爱国学者,苏州昆山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生于昆山千灯,幼年即勤奋读书,14岁进县学成为秀才。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明王朝被推翻;五月,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他被任命为兵部司务。清顺治二年(1645),弘光政权覆灭,他愤然投笔从戎,在苏州参加抗清斗争。清顺治十四年秋,顾炎武45岁,开始了在北方20多年的游历转徙生涯。他通过对各地历史和地理的考察,研究历代经济发展和衰亡原因。康熙元年(1662)起,他北游的踪迹扩展到豫、晋、鲁、陕各地。康熙二十年,他自华阴出游河东,病死于山西曲沃,年70岁。后棺归故里,葬于千灯。顾炎武倡导经学研究,反对唯心空谈,以“博学而能贯通,征实去伪”著称。他毕生精研经史,勤勉好学,以深湛的学术造诣而名著朝野。他一生“身涉万里,名满天下”,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望”,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山东考古录》、《历代帝王宅京纪》、《昌平山水记》等。

  王锡阐(1628-1682),字寅旭,号余不、天同一生,清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苏州吴江震泽镇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少年时博览群书,尤精历象之学。清政权建立后,王锡阐放弃科举,拒不仕清,潜心天文学研究,常常躺卧屋顶整夜观察天象。针对当时中西历各种门户之见,他主张中西兼用,提出考证中历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如清代采用西洋新法编制历书,王锡阐指出西法在回归年长度变化、岁差、月亮及行星的拱形运动、日月视直径、交食时刻、食分等多个问题上不完善,这些批评大多是正确的。

  金友理(生卒不详),字玉相,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人,邑诸生。世居吴县东山,师事地理学家吴曾,时负文名。金友理以太湖为研究专题,不囿于前人著述成说,而注重收集最新资料,地皆亲履踏勘,物必据实目验,“束装裹粮,遍历湖山之间,而湖外之溪渎溇港,虽远必至,一一究其源委险夷,又复考古证今,务欲详其事而得其实。”编纂的太湖专志——《太湖备考》,记述当时太湖周围三州十县,即江苏苏州府震泽、吴江、吴县、长洲,常州府无锡、阳湖、宜兴、荆溪,浙江湖州府长兴、乌程等县的沿湖水口、滨湖山丘;记述湖中山泉港渎、村镇聚落、寺观祠庙、第宅园亭、坊表冢墓、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物特产;记述太湖历代职官衙署、仓庾教场、兵防设置、重大战例、都图田赋、地名源流、考试选举、艺文书目、人物列女、灾异杂记;还选录了历代歌咏太湖的诗文辞赋。全书从太湖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了记述,堪称是一部关于太湖的的百科全书。《太湖备考》被认为是中国湖泊学史上比较成熟而又系统的专著。

  潘镒芬 (1893——1953),字万玉,水利专家,苏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澄衷中学、南洋公学,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苏省铁路学堂测绘科。后参加浦(口)、信(阳)铁路工程,从事选线测绘。民国元年(1912),应张骞之聘,潘镒芬赴南通从事城市建设测绘。民国6年起致力于黄河治理,历任山东黄河河务局工程科技术员、科长、上游分局局长、花园口堵口工程处处长、复堤工程局副局长和黄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等职。在治理黄河的30余年间,潘镒芬殚精竭虑,为治理黄河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曾先后参加了李升屯、黄花寺等处决堤抢险工程,特别是为修复河南花园口黄河被炸堤坝立下了汗马功劳。1950年冬,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请他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任职,但他在苏州突发高血压,后卧床不起,未能成行。病重期间,他叮嘱家属将所有治黄著作和水利资料全部献给国家。1953年9月28日病逝于苏州。他在国内首次采用打桩抛石、逐层填筑的“平堵法”,并设计制造打桩机等机械,填补了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空白。著有《关于秸埽之研究》、《关于河工备考资料》和《关于山东境内黄河历年决口的调查》等。

  夏坚白(1903-1977),大地测量学、天文测量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常熟吴市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34年以“庚款”公费选送赴英国留学,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大地测量工程师文凭,随即转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攻读特许工程师文凭和工学博士学位。1939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陆地测量学校教育处处长,陆地测量局处长,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教务长、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测绘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他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地学部),是中国测绘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笔名余毅、铭坚等,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民俗学家,苏州吴县人。早年就读于长元吴高等小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厦门、中山、燕京、云南、齐鲁、中央、兰州、社会教育学院等十几所大学的教授、研究所主任及中央研究院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及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编辑出版《古史辨》,轰动了整个史学界。他在研究上古史和上古史文献特别是《尚书·禹贡》时,遇到很多古代地理问题,同时也痛感当时历史学界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与需要,从而开始古代地理的研究。

  郑子政(1903-1985),字宽裕,气象学家,精通英、法、德和西班牙等国文字,苏州吴县人。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即中央大学前身),1938年公费赴美进麻省理工学院气象系深造。1941年学成归国后,在中央研究学院和中美技术合作所从事气象预报,后任中央气象局上海总站站长,并创办上海龙华航空气象台。1948年兼任暨南大学地理系教授,讲授气候学。后赴台湾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兼台湾气象所所长。1958年、1964年和1966年曾去法、德、日、瑞士、印度、菲律宾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达11次之多。他撰写的专著有《颱风》、《气候与文化》、《农业气象学》、《近代科学思潮拾遗》、《大气科学概论》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多篇。《江苏地理志》

  曾世英(1899-1994),著名地图学家、地名学家,苏州常熟虞山镇人。1919年毕业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科。历任顺直水利委员会副技师、华北水利委员会绘图室主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抗战期间去美国考察,被聘为美国陆军制图局顾问。1949年起历任《解放日报》舆图部负责人、新华地图社社长、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国家测绘局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中国地名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国家大地图集总编委员会和普通地图集分编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总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章申(1933—2002),化学地理学(景观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常熟虞山镇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62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读研究生,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是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学部委员),1996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