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皇帝的洋老师

 LuXin4164 2014-09-14
传教士凭借与皇室的良好关系开始担任皇帝的老师
1919年3月4日,在紫禁城的毓庆宫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拜师仪式,清王朝的废帝溥仪端坐在毓庆宫西厢书房的龙椅上,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朝他深鞠一躬,用十分流利的中国话说:“臣雷湛奈尔德·约翰·费莱明·庄士敦给皇上恭请圣安!”溥仪欠身与庄士敦握握手,重新落座。庄士敦退后一步,又深深一鞠躬,然后退出门去。稍后,庄士敦再度进门时,溥仪已换了常服等候。这时,庄士敦就由外国臣民变成帝师了。溥仪向他也鞠了一躬,完成了拜师礼。
这位庄士敦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外国教师,但并不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宫廷里的外国教师。早在满族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统治时期,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就凭借着与皇室良好的关系,入宫担任皇帝的教师了。
据史料记载,汤若望能成为顺治皇帝的“通玄教师”非常偶然。汤若望本是耶稣会传教士,德国人,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来华,1629年开始帮助明朝修订历书,监制各种仪器,督造战炮等。满族入关后,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因具有天文方面的才能,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礼遇。据说汤若望曾经治好了孝庄皇太后的亲侄女、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病,太后认他作义父,顺治皇帝更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有了这层关系,汤若望就可以自由出入宫廷,成为清王室的座上宾。在与顺治皇帝频繁的交往中,他向皇帝传授天主教教义以及西方科学知识,顺理成章地成为清廷内第一位外国教师。
汤若望利用与满清皇室的良好关系,向清廷推荐更多的传教士。这些谙熟天文、力学、音乐的传教士们先是在钦天监任职,到了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统治时期,聪明好学的康熙皇帝对西方先进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选择法国传教士南怀仁等学有专长的传教士任帝师。
康熙皇帝为了多了解欧洲的科学,命南怀仁写信回国,邀传教士来华。南怀仁在信中说:“凡擅长于天文、光学、力学等物质科学的耶稣会士,中国无不欢迎,康熙皇帝所给予的优厚待遇,是诸侯们也得不到的,他们常住宫中,经常能和皇帝见面交谈。”法国君主路易十四收到南怀仁的请求后,认为这是扩大法国影响的好机会,陆续增派了白晋、张诚、徐日升等来华,成为康熙的御用教师。这些人又继续向皇帝推荐其他传教士,由此获得中国皇帝的信任。前面提到的庄士敦也是被推荐给溥仪的,只不过他是由精通洋务的李鸿章之子李经迈推荐,因为在他之前,传教士兼任的宫廷教师已经销声匿迹很久了。
主要讲授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外国教师们教给中国皇帝的知识自然与传统的帝师们不同,既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治国安邦之道,而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康熙皇帝或许是自古以来对自然科学最感兴趣的皇帝。他回忆说,在他幼年的时候,钦天监以杨光先为首的汉官与以汤若望和南怀仁为首的传教士之间对于天文历法的争执长达10年,杨光先等人坚持中国传统的历法,但是他们所测算出来的数据往往并不准确,而汤若望等人则充分展示了欧洲近代天文学的科学性。康熙皇帝认为自己如不懂数学和天文,就不能评断别人的正误,因此努力学习自然科学。
康熙皇帝要求外国教师用满语讲授数学和力学等欧洲科学,由于他对自然科学的了解不断深入,对教师们教授的内容要求也就逐渐提高。好在传教士中也有几个绝顶聪明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著名的汉学家和地理学家,不到一年就学会了满文,后来又学会了汉文,并与另一位传教士张诚一起为康熙讲欧洲科学,用满文编写了二十几种教科书。其中1689年编的《几何原理》有满汉两种文本,并且经康熙亲自删改;后又翻译了《实用几何学纲要》,还把法国皇家学院编的《哲学原理》译成满文,供康熙皇帝学习。此外,还有一位音乐老师———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负责教授康熙皇帝音乐方面的知识。
被溥仪称为“苏格兰老夫子”的庄士敦是这位末代皇帝的英文教师,而庄士敦不仅教英文,他对这个已经被废黜的年轻中国皇帝寄予厚望,一心想把溥仪培养成一个具有英国绅士风度,有理想、有作为、
有科学知识、有进取心的青年皇帝。
因此庄士敦在教授英文之余还经常向溥仪灌输所谓西方的文明,而溥仪显然不太好学,开始的新鲜劲一过,上英文课时便开始开小差。好在庄老夫子也有应对的办法,他开始带着一些厚厚的画册上课,上面都是欧洲社会的图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照片。
结合这些图片,庄士敦加以适当的讲解,以吸引溥仪的注意力。
庄士敦还常常与溥仪谈论一些课外问题,范围十分广泛。庄士敦给溥仪讲一些英国王室的生活,各国的政体国情,大战后的列强实力,世界各地风光,中国的内战局势,中国的“白话文运动”和西方文明的关系,他还谈到了复辟的可能性和不可靠的军阀态度。但是溥仪显然对庄士敦身上穿的西服、介绍的新式器物更感兴趣,甚至觉得庄士敦衣服上的樟脑味都是好的。在这位外国教师的影响下,溥仪做了许多在遗老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不仅在皇宫内装上电话,为骑自行车命人除去门槛,甚至剪去脑后清王朝的象征———辫子。不过这位崇洋的末代皇帝也会干些事情让庄士敦很恼火。一次,溥仪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一件超大的西装,穿在身上,庄士敦看见后,急匆匆走到溥仪跟前,让他脱下西装,说不合身的西装是万万穿不得的。第二天庄士敦带着裁缝进宫,给溥仪量体裁衣。
师生关系融洽
外国教师能够得到中国皇帝的礼遇,因为他们除了具有渊博的学识,同时还善解人意,与皇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汤若望可算是在华外国教师中与皇帝关系最铁的一位了。
1651年,顺治皇帝不仅封汤若望为通议大夫,同时封汤若望的父亲、祖父为通奉大夫,其母亲、祖母为二品夫人,并把诰命诏书封好邮寄到德国。此后又一连串地封赏,到1658年,诰封光禄大夫(一品),恩赏其祖先三代一品封典。
1653年,顺治皇帝赐给汤若望“通玄教师”的封号。在顺治皇帝的眼中,汤若望无疑就是一位博爱、慈祥的老爷爷,不计较功名利禄,善解人意又谦虚平和,的确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顺治皇帝也喜欢到汤若望寓所拜访。照规矩,皇帝摸过、坐过的东西和地方,都要供起来不让别人动。汤若望曾对顺治皇帝说,皇帝在他家能坐的地方都坐过了,自己都没可坐的地方了。顺治皇帝笑着告诉老玛法不用拘礼。在汤宅,顺治与汤若望言谈举止间往往不拘君臣礼节,如果皇帝逗留时间稍长,即命令在汤宅进便餐,席间相处如家人父子。
1657年,顺治过19岁生日,当群臣朝贺的时候,顺治皇帝竟当众宣布,他要在玛法家办寿宴,这是在中国臣民中也未必有的恩遇。汤若望对顺治皇帝也尽心竭力地支持,常常直言进谏。最让后人称道的是,顺治临终前商议皇位继承人时,征求汤若望的意见,因汤全力支持孝庄皇太后的主张,顺治才决定由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顺治皇帝与汤若望之间的师生情谊,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段佳话。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
清前期外国教师们的风光到了雍正朝就基本结束了,除了在钦天监还留着几位负责天文历法的传教士以及宫廷画师(如乾隆朝的意大利画师郎士宁)等人,能够随时出入宫廷的外国教师是看不到了。清朝中后期的皇帝对于西方来的器物还是十分喜爱,不断用以充实宫廷的摆设,但对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没有学习之心了,因而在突然面对坚船利炮袭击时,显得不知所措也无能为力。清朝的皇帝们对先进的知识疏离得太远太久,康熙等皇帝虽然自己学习西方的知识,但不让臣民们接触先进的科学,使得这些知识在传入中国上百年后仍未广为传播,其中不乏为了国家安全,尽量避免臣民与传教士接触的考虑。皇帝在了解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后,对于处理与西方有关的事务时不会茫然无知。紫禁城中的外国教师们,说到底也不过是皇帝们私人的用品,即使他们对某几个皇帝有过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古老的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阶段中,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清朝皇帝的洋老师

清朝皇帝的洋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