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术”“ 法” “道”

 醉吟墨斋 2014-09-15
中国画学习创作的经历从文化底蕴上讲,也存在术、法、道三个层次,基本相似于“修道”历程。

一,术的层次:

学习了与学科有关的较多的知识技能,学到了基本的观察,表现物象表面美感的方法。但对这些相对杂乱的知识技能知其然,不尽知其所以然,能创作画,但取舍欠妥,主题不明,意境肤浅,笔墨不统一,犹豫软弱,有堆砌感,形象实板,韵味不足,缺乏生气和意象性,一言蔽之,杂取各家之法,拼凑成局也。

二,法的层次:

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个性化的一套方法,能在作品中较成功的表现从众多自然阴阳运化形态规律中筛取的与自我人格基本结构相谐的审美情趣。要进入这一层次,必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广泛关注自然万物,积累大量审美体验与素材,深入研究各主要的艺术流派的文化内涵,吸取人类文化发展的广博知识。这一切会像镜子帮助作者最终找到自我人格的基本构架,从而在表现这一构架的创作实践中自然淘汰(以前学到的,也许还是惯用的)不适合自己的知识技能,同时又在发现,创造和建立适合自己的新知识技能,并使之融合成独特的体系。

这一层次的创作,应具备新的审美意境,独特的美感和启示力,构成新颖,整体和谐,主题突出,笔墨丰富,点划果敢,节律明朗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整体意境高度吻合。

由于这一层次的主要努力趋向为建立个性化的表现体系,相应所及,常识作品严谨有余,斧凿之痕过于显露。

三,道的层次:

随着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表现技能的高度熟练,更重要的是对自然万物阴阳运化具体形态规律认知的大量积累咀嚼,忽然使作者的身心通过“顿悟”而豁然开朗,产生了质的突变。这时的作者眼里,自然万物都已不是物象本身,而是宇宙这个大生命体阴阳运化根本规律的局部表现,其笔下的任何物象都已不是该物象本身所具有的阴阳运化形态规律的再现,而是作为作者借以表现宇宙大生命体阴阳运化巨大生机的载体,赋予了他们作者对自然的全部解读,与作者身心和自然融通后所焕发出的博大精神光彩。

这一层次的作品,画的是什么已不重要,所有的构图,笔墨,色彩的规矩在这里已无法可循,绘画中的诸多元素(均衡,疏密,轻重,软硬,疾徐,浓淡,干湿等)都随着作者“天人合一”的心灵,自然编织成摄人魂魄启人心智的交响乐章,一点一划及所有的大小组合都蕴含着宇宙大生命体的博大生机,而绝无与自然阴阳运化根本规律相悖之瑕疵。他们“以一管之笔,凝太虚之体”(谢赫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语)。他们已完全超越了时空局限的小我,真正进入了与天地同运的永恒精神境界。

所以才有万世不衰的名画,所以才有“开卷自有一股精神扑来”(悲鸿语)的绝唱,所以才有“景自天成”,“神来之笔”,“天籁神品”的千古誉美之词。

俗话说,修道先修心,作画先作人。中国画学习创作历程的文化底蕴,早已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艺范畴,它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崇高目的的一种独特地“修道”生活方式。作者在自我“修道”的同时,又通过记录自我“修道”体会的作品去启迪陶冶他人,以加强整个中华民族关注自然,净化自身的整体知识,最终达到相谐于自然,共同发展的理想生活境界。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只有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以上所谈中国画学习创作的层次问题是末,而借此彪炳中国画的民族文化底蕴才是拙论之本,衷心希望能对当今中国画领域中偏离中华文化底蕴的杂乱认识起到一点返祖归真的作用。我并不是反对借鉴外来文化,而是主张只要是真正有借鉴价值的,尽可从世界各方拿来为用。但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底蕴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因为她对于当今世界流行的诸多现代病无疑是一副有价值的良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