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元,1965年生, 福建省尤溪县人,自幼爱美术,1985年合肥工业大学毕业,1991年移居美国, 曾游学于欧美各国,吸取多元文化及现代艺术营养,形成个人艺术风格,其人物作品偏重现实主题, 力图表现大都市各种族人的生活, 反映置身文化碰撞空间中的个人心理。2004年曾获美国肖像大赛金奖。这位常年行走在东西方之间的“非科班”画家,用丰富的阅历与恣肆的才情画出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与独立的精神世界。此次展出的60幅作品是他旅美16年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画家行进的轨迹。 日前,林圣元在广州的画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光线充足的客厅内,画家的大幅新作《花木兰》散发出多指向的意味。画人,形韵兼得,画景,刚柔并济,走入林圣元的油画世界,看到的是一个自由生命在东西方文化对撞中的成长与思考。 油画表现中国象形文字 “画画是从小的爱好和习惯,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林圣元的经历中总有些小小的传奇,16岁就考上大学,学的不是绘画,是地质勘探,大学毕业后仍醉心绘画,又因画与美国妻子结缘,1991年旅居纽约,从此正式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绘画生涯。 与太太的相识一直被林圣元认为是生命的转折点。赴美后,林圣元开始游历于欧美著名的美术馆、博物馆,名家名作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有人评价非科班出身的林圣元一直有种“学院主义情结”,林圣元赴美初期的画作很讲求专业化。画面的色彩关系,构图处理、结构安排及主题的阐述都力求尽可能的完整和条理化。 如果说秩序和理性是一种自律,那么厚积薄发后的灵性抒写则是一种必然的自觉。早在赴美之前,林圣元便开始尝试用油画表现中国象形文字的博大精深。第一幅作品《我》创作于1988年,采取草书字体,斑驳甚至混乱的画面,呈现的是画家对本我的追问与探究。“我有感于咱们中国象形文字的精深,又很赞赏西方的平面构成,”林圣元采用美感最强烈的小篆,加以变形,融入西方的表现主义手法与绘画色彩,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把这种尝试戏称为“字体画”。 在之后的“字体画”创作中,他抽离了字的具象,偏爱以蓝调、黑调为背景,简单得没有任何修饰,人物主体则偏向写实,有点像摄影的特写镜头。《反弹琵琶》、《涌动》、《舞蹈》等作品成为“字体画”的延伸,具象与抽象,东方与西方,酣畅与雕琢被巧妙地结合,“喜怒哀乐就在那一瞬间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奔放出来,”很多艺术家在回头看初期作品时常会自觉幼稚,林圣元却至今对自己的字体画怜爱有加。 900幅肖像绘出金奖 林圣元善画人物,精于画人物,画得最多的也是人物。初到纽约时,他像许多初到异国的年轻艺术家一样,以画像为生。他曾经粗略地计算过,以每周一幅小幅肖像计,他17年来约画过900幅人物肖像。在国际大都会纽约,各色移民人种让林圣元笔下的素材空前丰富起来。他的人物肖像声名鹊起,后来,他举家从纽约搬往波士顿,换了住址和联系方式,一位纽约老客户为了找他画画,专门请了私人侦探,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费尽心思才重新联系到他。2004年,林圣元的《丽雅像》获美国肖像大赛金奖。这幅画作上,女孩安静而略显忧郁,光影与线条恰到好处,近在眼前的温润触感与不食烟火的艺术气息并存。《染黑发的美国女孩儿》是林圣元非常偏爱的一幅作品,身材成熟的美国少女,表情有些桀骜,一头黑发在浅色背景下惹人注目。“许多中国女孩把头发染成黄色,美国的年轻人却把头发染成黑色。”画作背后依然是林圣元对中西文化交汇的思考,会讲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文化越来越强势,美国的年轻一代也在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007年,这幅作品参加广州嘉德《中国当代油画》拍卖以35.2万元成交。《清晨》、《夏天》、《周末》等一组反应美国都市生活的油画也在林圣元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用色亮丽、明快,充盈着“精神上的放松,笔触上的奔放,造型上的豁达和情感表达上的直接”。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评价他“忠于客观物象,但不是平铺直叙和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强调,有所忽略。看似客观的描写,但都凝聚了心血,倾注了的感情。” 邵大箴 绘画创作需要技术、技巧的准备,没有基本的技术、技巧训练的人,很难成为艺术家;反之,有了技术、技巧基础,甚至在这方面训练有素的人,不一定能成为艺术家。这里不仅有个如何运用技术和技巧的方法问题,还有个更深一层的、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就是作为艺术创造的油画,它要向人们揭示和提供的,远远不是高明的制作技术的和成熟的技巧,它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艺术家的一种思想、感情和趣味。艺术家作画,描绘客观物象,即使用最具像写实的手法,也主要是借客观物象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就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本人的个性、素质和修养,应该在绘画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绘画的技术、技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我之所以在这里发表这些议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确实接触到不少本来没有或很少受到技术、技巧训练,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院校,没有“童子功”的人,由于爱好绘画,勤奋好学,经过一段努力,在绘事上取得了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跻入艺术家的行列。例如,齐白石、傅抱石、黄永玉等。我们现在讨论的美国纽英伦美术家学会主席林圣元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林圣元,1965年出生在福建省尤溪县,1985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自幼爱好绘画的他,没有系统学习过美术,但他通过阅读美术书籍和观看展览,对书法、中国画和油画十分感兴趣。1991年他游学美国,有机会在美国和欧洲各大博物馆观赏古典与现代绘画名作,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刺激了自己亲自动手作画的强烈欲望,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十多年来,他的作品曾参加美国、中国的各类展览,并被一些美术馆收藏。如1999年,油画《纽约隧道工》被美国纽约市立博物馆收藏;2001年,油画《求婚》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2002年,《查尔斯河的风景》成为美国杰姆. 巴菲特基金会的藏品;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收藏了他的油画《齐心协力》。 林圣元的作品之所心受到人们的赞赏,主要是他的风景画和人物画给人一种清新、纯朴的艺术感受,面对自然和人物,他用轻松、流畅的笔触,自由地描绘。他忠于客观物象,但不是平铺直叙和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强调,有所忽略。在风景中,他主要表现辽阔的空间和山峦气势;在人物中则注意性格、神情的刻画。林圣元用笔潇洒,笔触中有刚柔相济的肌理美感。他用色亮丽、明快。他善于利用摄影手段搜集素材,在制作过程中他努力用油画塑造手段创造画面。在他的作品中,看似客观的描写,但都凝聚了心血,倾注了的感情。 林圣元自幼受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熏陶,到美国后接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的教育,两种文化的反差所形成的张力,无疑对他的心理、思维和审美取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种气氛和环境中创作,不论他本人是否自觉地意识到,他很自然地吸收了两种文化艺术的营养,用以铸造自己的个性风格。例如,在他的油画用笔中可以感觉到中国书法的影响。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胆识、智慧、勤奋和悟性发挥了作用。其中悟性尤其重要,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是否真切的体悟,可以说是艺术家成败的关键。 林圣元是有悟性的艺术家,凭着他的悟性,他的艺术肯定会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邵大箴(1934-))中国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江苏丹徒人。1955年赴苏联列宾绘画雕塑建筑学院美术史系学习, 1960年7月毕业后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从事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现代美术的研究,其中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及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研究尤为深入,成就卓著。在研究中大力培植中国现代美术,力促中国美术形态从传统走向现代。曾任《世界美术》杂志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主编,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现代派美术浅议》、《传统美术与现代派》、《欧洲绘画简史》(与奚静之合著)、《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主编《外国美术名家传》(与奚静之合作)、《现代艺术辞典》。 ![]()
在林圣元的画作中,女儿是永远的画中人。《故乡》,《小画家》、《中国女孩》、《女儿像》直到新作《花木兰》,都是以女儿为模特。这个中美混血的小姑娘在父亲的画笔下常幻化为东西方文化对接的符号。“在中国小孩里面一眼就看出她是西方小孩,在美国小孩眼里她又具有很明显的东方人特征,”林圣元这样描述女儿的样子。 《花木兰》的主体背景来源于林圣元在美国西点军校看到的一幅日本画作,飘动的头发,战马抬起的前蹄与刺出的红缨枪都极具动感。女孩位于画作的视觉中心,手中握箭,箭联系起古今,“花木兰”在画中,还是画外?这是林圣元构思了十年才动笔的一幅作品,“日本在唐代前后时向中国吸取了非常多的营养,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战斗中的女性形象想象成木兰?”林圣元说,中国文化在东方文化中举足轻重,画中的混血女孩、日本元素与“花木兰”这个名字本身,都可以是引人遐想的符号。 梦中俯瞰的风景 它们在大地上,还是在梦中?此次展览中将有部分是林圣元近一两年中创作的风景画。常常坐飞机往返于中美之间,他喜欢俯瞰大地的感觉,这些景象也常常出现在梦中。 “梦中总是走着走着就飞起来了,所以我的风景画大部分是俯视视角,而不是平视,”林圣元说那种梦境很清晰,居高临下俯视让人心旷神怡。 “风景画创作起来很快,不用纠缠于细节,但非常有力,有快感。”林圣元的《梦》系列风景画自有一种博大的胸襟与梦幻的感觉。早年的地质勘探专业学习对林圣元的风景画也影响不小,岩石的肌理与材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林圣元 模特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