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致余论》[元] 朱丹溪

 雨中飞燕168 2014-09-17

  《格致余论》

[元] 朱丹溪

 

《格致余论》为元代医家朱丹溪所著,为其代表作。格致取于儒家"三纲八条目"之格物致知。自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单列出来并为《四书》以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成为士子们读书进学的理想,而这条进身之路最基本的开始便是格物致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唉,平天下其实是明明德于天下!)本书取于此意,以其将有功于天下,又不敢径直并于圣学,因此名为《格致余论》,亦可见丹溪对医道之重视。

 今释此文,望读者识古人习医之初衷,由古人之文字,了解中医之发展过程,丹溪创"滋阴"之理论,是为见《局方》之弊,今人有"废医存药"之说,怕比《局方》还不如。中医存也罢,废也罢,终究不能否认,这个民族是受其之惠方繁衍至今,哪怕是作为古董,也当受人尊敬乃至景仰的,何况今人依然得蒙其惠!

《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相率以为《局方》之学。间有读者,又以济其方技,漫不之省。医道隐晦,职此之由,可叹也。

-有时,还真的得感慨历史何其相似!"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当今之世何尝不是如此?可当时丹溪据古识今、创立新法,终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由此,难保今日中医未有出身之路。叹《局方》之弊而道之不显。《局方》为宋所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发布之后,惠民无数,然至丹溪时,弊端频出,因此有可叹之说。

 震亨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然犹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刘完素)、戴人(张子和)、东垣(李杲)、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又知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立方。有方无论,无以识病,有论无方,何以模仿。

自叙其习医之路,书中所论,均为其心之所得,诚意之至。最后一句所论甚精,只可惜大多数从医者不识此精义。妄投方药,为一大病。

 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著性味,东垣之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由是不能不质疑于《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间南北,翕然而成俗,岂无其故哉!徐而思之,湿热相火,自王太仆(唐代王冰,注《素问》)注文,已成湮没,至张(戴人)、李(东垣)诸老,始有发明。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彰,是宜《局方》之盛行也。

 阴不足而阳有余为其所宗。

 震亨不惴芜陋,陈于编册,并述《金匮》之治法,以证《局方》之未备,间以己意附之于后。古人以医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余论》,未知其果是否耶?后之君子,幸改而正诸。

书名之由来。

 文中刘河间,张戴人,李东垣与朱丹溪并称金元四大家,各有所宗,用药各有特征,刘河间主用"寒凉",张戴人主用"攻下",李杲主"补益脾胃"、朱丹溪主"滋阴降火",虽说用药不同,但前提均要诊断准确,所用适宜,说其为某一派,不过各有所重而已。

(全文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