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志杰主任医师以督脉太阳经为主论治杂症经验中医经方 [http://1141180094.qzone.qq.com]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4-09-17
周志杰主任医师以督脉太阳经为主论治杂症经验
 周志杰主任医师以督脉太阳经为主论治杂症经验

周志杰主任医师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笔者随师学习两年余,现将其临证时从督脉、太阳经论治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之称。其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又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之经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说明其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督脉旁通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经络,“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五脏六腑之背俞穴,都分布在膀胱经上。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与内脏有着复杂的联系,刺激脊神经,可以改变紊乱的信息通道,清除异常的病变信息;脊柱作为人体的中枢部位,给予治疗,可直接改善大脑和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使症结得到缓解

1 周身肌肉疼痛案 王某,,46岁。就诊时间2004619日。主诉全身肌肉疼痛2d。患者前天下午在酒店进餐时,正值身上大汗, 坐于空调冷风之下,当晚即出现全身肌肉疼痛,拒按,微畏寒。尤以腰背及四肢后外侧为甚,以致仰卧、侧卧及翻身困难,影响睡眠,脊柱四肢关节活动无障碍、无肿胀。遂在四医大就诊,予解热镇痛类药物口服,症状无明显缓解。今查体:神清,肤色正常,未见斑疹,无发热,轻畏寒,咽不红,纳食一般,睡眠差,二便调,月经第三天,色暗夹块,量少。舌质暗苔白滑,脉沉细。诊断:痹痛证;证属:风寒束表,寒滞经脉。治法:温阳驱寒,通经止痛。穴取:风池双、风门双、命门、肾俞双、委中双、外关双、足临泣双、后溪双、申脉双、阳陵泉双、施以捻转补泻,中刺激量,留针30min,中间行针1,奥克微微波照射大椎、命门穴各10min。治疗1次即感疼痛有所减轻,治疗2次后症状减半,经治5次而愈.

:妇女经期,气血俱虚,又值大汗,阳气耗散,孔穴不密,卫外机能不固,骤然遇冷,正邪交战于经络肌腠之间、致经脉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发疼痛。正如《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疼痛以手足六阳经循行部位为主,说明其既是症状,又是病位。治法上,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穴取命门以益元阳,奥克微微波照射大椎、命门穴,以振阳通督。足太阳膀胱经为少气多血之经,行经颈、背、腰、腿,经下肢后侧部至小指外侧。其在十二条正经中循行路线为最长,故而膀胱经最易受损,导致阳气虚弱、经气阻滞,穴取风门而求开门驱邪,取肾俞、委中以益气通经;取八脉交会穴之外关、足临泣可通三焦阳气,驱寒外出;八脉交会穴之后溪、申脉以贯通上下之经气;取风池、阳陵泉有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风寒、增强解表散寒之功用;诸穴协同,疗效显著

2 奔豚气案 娄某,,58,干部。就诊时间:041029日。主诉:阵发性腹部气体上冲胸咽,致胸中憋闷、灼热胀痛感15个月。患者自20037月初无特殊原因,自觉有时从小腹部生出一股气体,上窜至胸中或咽喉,并发胸骨后堵塞憋闷、灼热胀痛感,每日发作35,每次历时约23min,憋气、手按压胸部可减轻症状,过后如常人。患者饮食正常,无返酸、呕吐,发作时间无规律,与饮食及情绪亦无明显关系,查心电图、胸部正侧位X线片、消化道钡透等均提示:未见明显异常。遂在多家医院,分别以“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返流性胃炎”之诊断,予中西药间断治疗1年余,症状无缓解,亦无加重。2月前曾以“奔豚气”之诊断,行针刺治疗,穴取:天突、膻中、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等穴,治疗10,发作时间缩短,症状亦有所减轻,但停针后症状反复如前。现症:患者纳呆,口中乏味,睡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嗜烟好酒,既往无特殊记载。诊断:“奔豚气”,治法: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穴取:至阳、命门,气海俞双、公孙双、内关双、阳陵泉双、飞扬双施提插捻转补泻,中刺激量,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每日1,治疗5,其间症状2d未发作,又续针5次症状消失,随访1月半未复发

:患者平素喜烟好酒,口中乏味,苔黄腻,提示中焦湿热,病久必然阻遏气机。此症气由少腹而出,而少腹既是冲、督脉起始部位,又是膀胱经、肾经之经气交接流注之所,故穴取督脉、膀胱经穴,以催气运行,疏通气机;取胆经之阳陵泉以清利下焦湿热,疏导气机,预防传变;取八脉交会穴之公孙、内关可调理三焦,宣上导下,为治气冲上逆之必选穴,此组选穴紧扣病机和经络辨证,取穴少而疗效著

3 吞咽困难案 孙某,,36,干部。就诊时间:2003424日。主诉:脑干腔梗并发吞咽困难,置鼻饲管近1月。患者03328日下午突感全身乏力,汗出,头晕欲吐,未作处理。当晚9点左右,出现语言不清,站立不稳,四肢运动感觉障碍,右侧显著。当时无昏迷、无二便失禁。急送交大附属二院,查头颅CT:“脑干腔梗”,遂被收住。予积极降颅压、抗感染、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处理,四肢运动感觉逐渐恢复至正常,但并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今症:患者神清,自动体位,行走缓慢,语言迟缓,饮水即呛出,偶进少量半流食,13min后则呛出或随咳而出,左鼻腔置鼻饲管。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查:舌红苔薄腻,脉细数。诊为“中风” (中经络),证属痰滞血瘀,穴取(第一组穴):神庭、百会、目窗双、风池双廉泉、天突、外关双、曲池双、地机双、气海、中脘、太冲双、足三里双,外金津玉液,施提插捻转补泻,中等刺激量,留针30min,中间行针1,配合吞咽动作锻炼,经治1疗程,自觉吞咽动作较前协调,进食仍呛出。查:舌淡红,体胖,苔薄腻,脉细,证现气血亏虚之象。考虑吞咽困难源于脑干梗塞,今换取督脉、膀胱经脉穴为主,调畅气机,鼓动督脉、膀胱经之经气运行。遂穴取(第二组穴):神庭、百会、目窗双、风池双、颈13夹脊穴双、肾俞双、命门、秩边双、委中双,提插捻转补泻,中等刺激量,针刺1周后吞咽欲望增强,遂鼓励其抽掉鼻饲管,暂时停用23d(视进食情况),当天下午即能进食馒头约2,且无呛咳。在随后的3d治疗中,进食量逐渐增加。在进食馒头、面食后再食稀粥时仅偶有呛咳,继用第二组选穴治疗1疗程,吞咽功能基本恢复,语速接近正常。饮稀粥时偶有呛咳,每日进食量接近正常,语言流利清晰,又予第一组选穴调理肝胃,巩固治疗1疗程而愈

:吞咽困难一症,属中医之中风、噎膈、喑痱、喉痹等范畴,此症由中风所致,临床症状在咽喉,病位在脑干。周老师在治疗本病时指出:喉咽为三阴三阳、督、任诸经脉汇行之处,取肝胃经穴有降逆和胃之功,而膀胱经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与督脉交于巅,既有助阳益气,宣上导下 之功,又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之意。临床上将选穴分为调理脾胃之第一组穴和调理督脉、太阳经气之第二组穴,交替使用,以降气止逆,调畅气机,从而催动气血运行,达到标本兼顾,调整阴阳的目的

1人觉得很赞
个人日记 | 原创:经方缘

签名档

西医杀人无罪,中医救人无功。经方是中医的利器,功效卓著。可惜,经方大医少的可怜,中医治病速度又快又好,谁说中医慢?那是你选错了对象。

相关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