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医堂方解】双苓方

 禹杰 2017-06-29
 
                                                                                       乙未年秋 · 贯一明医堂制

【病机】阴阳两虚,水热互结,三焦气化不利。用治癌症放化疗后出现反复泌尿系感染、血尿等。

双苓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15g

白术45g                    桂枝10g                    熟地黄15g

滑石15g                    紫油桂10g(后下)  黄芪45g


明70胡老师,其他亲爱的明子们。
大家好,关于双苓方的理解,第一要明白五苓散它是治表证的。
这个就涉及到如何理解这个太阳表,首先从足太阳膀胱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太阳的腑,但它首先是属太阳。(大家一定要背《圆运动古中医学》十二经气圆运动图里面的全称,比方说足太阳膀胱就会有"足太阳膀胱壬水之气",一定要有前面的定语,这样我们才能够全面理解。)
一说膀胱就会想到足,就会想到太阳,会想到壬水,最后是这样所有定语的气。
这样就把膀胱、太阳,还有水腑都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这里涉及到肺,因为肺是主气,它是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缘于肺这一个生理功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太阳主一身之皮毛,又统卫气。
故二者同主表,这是万友生老师讲的。
这个在明医堂我是要求大家背诵的,那么这就把肺和太阳就联系在了一起。

第三,太阳和少阴是表里关系,太阳为表,其底面是少阴。
太阳除了足太阳膀胱还有手太阳小肠,少阴除了足少阴肾还有手少阴心;
这样就把四个脏腑联系在一起,这又是一条线路。
另外,少阴又是生生之源、阳根之所,它是元气的家、水火一宅。

第四,阳明和少阴。
这里的阳明既包括了《伤寒论》的顺序里面,从太阳到厥阴再到太阳的,第二个正气相对来说较足的阳明;
也包括了184条“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涉及到一个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的阳明。
一说到阳明一定要考虑到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手阳明大肠经庚金之气、足阳明胃经戊土之气这三个;
一旦阳明形成伏邪,阳明的本气(“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是燥。
若这个燥一憋,气有余便是火,就变成了燥、热、火。
所以一旦有阳明伏热必耗肾水。这是自然规律。
因为土都干涸了嘛,一个是肺之化源这一块根本降不下,未能金生丽水;
另外一个肾水不够,就会生热,阴虚生热内在的这种热。
这样就理解了温病的三甲复脉汤和大小定风珠了,这也是我把阿胶换熟地的道理。
阳明和少阴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这一点一定要死记。
在疾病的后期阶段,形气阴阳俱不足的时候,阴阳都要调;而且必须要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样就理解了金匮肾气丸了。

第五,太阴和阳明是互为表里的。
因为肺属于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它是太阴;
太阴和阳明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说“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阳明阖,坎水足”,但是“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这又是根本,这就是“阴为阳之基”;还有一个,“三阴统于太阴,三阳统于阳明”,所以到了最后在中气败的时候,我们只能救后天胃气。
这个后天胃气不是指脾胃,在人没有出生就有后天胃气,所以后天胃气相对于后天脾胃是属于先天的。 

因此,这个方涉及的界面很广,太阳、少阴、太阴、阳明,那么又是互为表里的;
太阳、太阴又是同主开。
另外,这个水液代谢,还涉及到三焦。
最近受立新老师的启发,卫出下焦,“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就是指的下焦命门之火的蒸腾作用,详见书《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第60页
但真正营气和卫气的来源都是来源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还有个问题,“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决气第三十》)的“气”,指的全身的气,但更多的时候就是指肺主气的“气”。 

这里既涉及到中气,又涉及到宗气,这样就对应了穴位,就是明70胡老师问的问题。
我们说膏之原,鸠尾,刚好在膈这一块。
其实就是我们的泻心汤,半上半下、寒热错杂就是在这里;
膈就隔了上焦和中焦,也就是泻心汤用芩莲、干姜的道理;
这是通于上焦和中焦的一个穴位;

而肓之原是在肚脐之内,针灸时就是肚脐的围刺,根据病人皮肤的温度、颜色、晕斑来定肓之原;
有些人外面是典型的白色或者黑色的圆圈,可以顺着这个圆圈入针,一般针刺深度是1到1.5寸;
我们体会到用0.4-0.45的毫针,如果手下体会到有顶的感觉,扎到这个地方就留针。
这是扎到了筋膜层,皮下肉上,也就是经脉所过的地方。

这个地方还涉及到冲脉、任脉、督脉、带脉,后面通到《难经》的肾间动气,景岳的命门学说;
我们需要养元气,在这里针灸很快就会有热感,这就是卫出下焦。
就是立新老师提出来,到了二七、二八之后,元气哪里去了呢?
元气如如不动,守在真息,而它的用是用卫气来体现的。

最后一点就是卫气的出入所汇的地方,因为在《灵枢·根结第五》里面它是于“目”的;从眼睛出来,出来之后呢往下走;
还可以利用它的上游,手太阳小肠经;
开阖枢是同时运行的,既然太阳要开,阳明就要阖,少阳就要枢转;
所以在颜面部,你还可以找到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如果有晕斑或者温度改变的地方,就可以入针;
整个足三阳从头走足,如果是以卫气为主的话;
那么至阴,你再轻轻的扎一针;
这就到了它的根,然后就回到肾经。
回到肾经,最好的一个穴位,那就是肾经的原穴,因为它是元气过止之处;
在太溪这里,不一定要按着国标选穴;
在太溪周围,还是按照立新七针的思想,找晕斑或皮肤干涩的地方进针;
留针之后呢,然后再上来;

因为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到了夜,就是通过肾的经脉回到肾脏,其实是回到了元气所在的地方。
所以如果我们选对了,在肓之原入针,直接就到了生生之源、阳根之所,也就是阳气最后回家的地方,这就是肾主“蛰”、“封藏之本”。

这一圈转下来留针所要养的是元气,不是单纯在养卫气,因为已经回到了生生之源;阳也有,阴也有;
如果病人感觉发热,不觉得躁,也不会烦,那就证明你扎对了;
如果病人觉得躁或烦,就涉及到上焦鸠尾,也就是膈那一块没打通;
遇到这样的病人,鸠尾是可以扎针的。
而对于气虚的人,比方说用到我们这个双苓方的病人,鸠尾是不能扎的;
扎了之后,一晚上他会觉得气短、活不过来的那种感觉,觉得气要断了;或者沉睡几天,都不对,人特别的疲劳是不对的;

就是源于这个针灸这样一个理,让我想到了三焦整个的气化;
这就是北芪用药的指征,要通这个水道,就要有能够举这个气,而且升降同时兼具,又要针对水液的运行,所以北芪重用,用防己黄芪汤的量,三两,四十五克。

猪苓汤阿胶没有用,是用熟地代,是源于对赵献可《医贯》里面的真阴的理解,首选熟地;

桂枝和紫油桂同时用,一个是下焦命门的火,另一个是桂枝除了扶达肝气,还能通心脉,另外它还能够开表;

所以这样等于水液代谢,六合的升降出入都在这个方里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