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地址:祖气、宗气、元气、营气、卫气【转】作者:自然 一、元气 (2)生理功能: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注:祖气,宗气,元气应三丹之气,以祖为上丹(头象昆仑,为万山之祖),对应有祖窍之修;宗(中)气为中丹,对应有膻中;以元(玄,原)为下丹,对应有三(沃)焦气穴。祖宗元皆可提调统驭周身之气血,道家丹修多重。营卫之气乃经脉脏腑之气,营为阴,有子午流注之律。卫为阳,自有跃潜之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医家多从此立论。而宗气和祖气相连则有祖宗之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元气为光气——相应于光度学质量,宗气为动气——相应于动力学质量。而营气卫气则是纯为后天之气。三焦的功能与元气和宗气都有密切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事实上三焦当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注:饮者,水液也,如此则把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饮中藏精气,故在流动过程中散发所藏精气,上输于脾,脾取其气,而散其精,其精上归于肺,以心脏熏蒸形成的水蒸气实现肺宣通作用,下输膀胱,利用最长的膀胱经的微波气化作用直达颠顶,实现水精四布的作用,膀胱经在背有四线并行,分布可谓广泛,合督脉共五线,故有五线并行之谓)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水汽之弥散态)。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中焦如沤”(水之屯聚态)。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下焦如渎(水之疏流态)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四、卫气 十二正经是沿身体纵向分布的,大致呈平行走向。我认为其通路分五个层次:皮毛,肌肉,血脉,筋膜,骨髓(如难经--五难: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指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按照肺心脾肝肾依次深入,恰应呼出心肺、呼入肝肾、脾位于呼吸之间的难经--四难说法以及实际内脏位置的对应都完全对应。具体说来,肺居最上,主皮毛;心在肺下,主血脉;脾在心下,主肌肉;肝在脾下,主筋膜---因为具体部位肝脾基本平齐,但古代后天以左为上,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胃在脾右,胃降脾升-----故肝在脾下;而肾在肝下主骨髓。心肺泵血泵气,肝肾纳血纳气,脾藏营而活血活气,分工协作,很妙!此外,当前社会流行拉筋和正骨,其实都是对应肝肾的调整,肝肾一个藏血,一个藏精,且在下在里,实际上不论不倒翁的结构还是古代重视肾气都是以“内”和“里”为本,如内机若动,满盘皆活,内机若病。全身皆病。什么都得从关键和根本处入手,方事半功倍。 《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萎不能起于床。”阐述了五脏亏损的证状。 最浅层在皮毛,最深层是骨髓,针灸的感觉分别对应于麻、胀、重、酸、痛五种感觉。其位置应该是严格对应于阴阳理论的,即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与三阳内外对称;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与三阴对称。即外为阳,内为阴,太阴对阳明,少阳对厥阴,太阳对少阴(注:经络的分布确实符合标本中见之气的对应关系,很妙!其中,其阴阳对应关系与诊脉时浮对应腑沉对应脏的划分也有暗合,都是在空间方位上的横向并行分布)。 免疫细胞和血细胞都起源于同类干细胞,当把具有生理活性且循环于血液―淋巴液体系中的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作为卫气的物质基础时,发现传统理论所讲述的循行方式在现代医学理论上均可找到依据。 首先,如《灵枢.动输》云:“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从现代组织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淋巴细胞再循环模式清楚地再现了这个过程: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内皮,离开血循环,进入全身淋巴结向髓质移动,最终通过输出淋巴管引流到胸导管或右淋巴管,从而再次回到血循环。整个过程可谓“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虽然营卫之气在运行中相随相伴,共周共度,但卫气发挥作用的场所主要体现在脉外,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免疫细胞穿越血管内皮到达组织间隙,发挥防御及消除病原体的作用。由于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动态持续进行的,完全体现了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相随,相随相伴,共周共度的循行特点。 其次,卫气在应激时,速度加快,不循常道的特点与炎症时感染部位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炎性细胞释放细胞趋化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在病灶部位的聚集何其相似。同样,卫气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特点,表明“白昼阳分(体表)卫气偏多,阴分(脏腑)偏少;夜晚阴分卫气偏多,阳分偏少”,这种节律的变化与循环系统的节律几乎一致,且与整个人体呼吸、血压、体温、脉搏、机体抗病状态等生命节律变化相吻合。 十二经的传输流注次序是: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十二经的走向和连接:足三阴循腿内侧由胸腹走向足,与足三阳交会于脚趾头;足三阳循腿外侧由脚趾头走向头部,交会于手三阳;手三阳循手臂外侧由头走向手指头,与手三阴交会于手指头;手三阴循手臂内侧由手指头走向胸腹。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太阴在前,对应阳明;厥阴在中,对应少阳;少阴在后,对应太阳。阴经会于胸腹(胸腹在内为阴,胸腔中心肺络手三阴,数为阴数2,4;腹腔中肝脾肾络足三阴,其数为阳1,3,5,以横膈为界五脏恰好构成2:3,阴阳之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经会于头(头在上为阳,三阴三阳皆会于头);《内经》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胸腹为诸阴之聚”。《难经》中有一难是“为何头面独不惧寒?”就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而且诸阳经在头部所处的位置,是非常精确地合于阴阳规则的,你看:手阳明交足阳明,处在前额头面部(阳明在前);手少阳交足少阳,处于头侧面(少阳处中);手太阳交足太阳,处于头后部(太阳在后)。 注: 祖气运行对应神经生物电调节,其枢为上丹,分植物性神经和一般神经阴阳两部分,元气运行对应激素调节,其枢为气穴,对应坎水离光阴阳两部分,宗气生于胸中,对应血气阴阳两部分。人的血液循环主要对应营气和卫气、宗气的运行,其以心肺为中心,相关于脾胃心脏主营血,而人的元气运行则以脐周动气为中心,主要在于宗气和元气的转换,这一点类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换,通过内太极的旋动,以元气为基础,为宗气和营卫气循环提供动力。先天卦为体,后天卦为用,坎离为用中之用,先后天卦均居四正位的乃是坎离两卦,坎水应肾,应中下丹,对应肾间动气之元气+宗气循环,离火应上中丹,通过自律神经控制对应营卫血液+宗气循环,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是互补的,一个偏重于先天,一个偏重于后天,宗气涵心肺勾连于其中。实际上对于营气而言子午流注在子时对应胆经,乃是因为营气为后天气,元气当在子时萌动,则不对应胆,与肾有密切关系。如《性命圭旨》时照图云: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间。丑时临气到背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书气到陶道。已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垢气到泥丸。未时豚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浣。戍时剥气到乾阙。亥时坤气而归于气海矣。从这也可看出12消息卦与12月的对应,实际上相关于元气。而且祝华英的发现实际上相关于元气宗气循环,故而内丹旋转与呼吸同节律,因为为纵波驻波,周期减半,一周期内往复2次,进一步也深刻影响血液循环,另外,人的血液循环频率约为呼吸频率的四倍,也暗示了血液循环之宗气与脐周动气的相应关系。元气平素流注于奇经八脉,常人12经中流通营气,只有在大周天动时元气才入12正经。除了受孕以及怀胎时夺天地造化先天带来的元气外,出生后只有与天地同步,宗天人本一或无,并调神调心(如四气调神),才能补益元气,也有部分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化合所成。 六经中手三阴经与位于胸腔中的器官心肺有密切关系,足三阴经则与位于腹腔中的肝脾肾关系密切,而手足三阳经全部汇集于头。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里心肺功能恰应宗气所属,按照胸腔和腹腔以及上下肢的相对位置位置关系应天气,为脏的代表,对应上焦,君火;而地味则藏于肠胃脾脏,为六腑代表,恰应营气所属,对应中焦,相火。另外还应存在人本命真元之气,藏于肾和膀胱,对应下焦,民火,肾为先天积存,膀胱为后天收摄,与天气、地味恰合为天地人三才之气。卫气功能的实施来源于元气(人)、营气(地)和宗气(天)的密切配合,为天地人三才的综合和集成,所以卫气最为灵动,分布最为广泛和无定形,甚至延伸至身外。由于首重属于人之元气,则卫气与元气的强弱关系最为密切。 在人体防御系统的卫气,中医学就是简要地记述了其行于脉外,和其防御功能等等,而在道医学里,可以证明出来,其有九层之多。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在慧观中会发现人体体表的九层卫气出现漏洞或塌陷,邪气会沿着经络的传输而进入上呼吸道以及肺内,外邪迅速入侵,作用于有形有相的实质性器官组织。从而使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宗气应上焦(金公,心肺应浮,主皮毛血脉,偏表,术数学对应阴数2和4),元气应下焦(木母,肝肾应沉,主筋膜和骨,偏里,术数学对应阳数1和3),营卫气应中焦(黄婆,脾胃应中,主肌肉四肢,居中,术数学对应数5)实际上三气存在都与三焦关系密切(三气应三个徒弟)。在后天以营卫为本,在先天以元气为本。丹修调整呼吸心息相依乃首重宗气和元气和混合,至于一定程度,可以辟谷和口鼻呼吸停止,分别对应营气和宗气的暂停,此时对应元气和卫气的锤炼,所以“开通采气大关”者乃对应元气的收摄和卫光的延展。宗气、元气、卫气、营气中有两对阴阳:营气和卫气为一对,应后天;宗气和元气为另外一对,应先天(因此中医理论中常祖--元、宗联用或营、卫联用)。其中又分阴阳:营为阴,卫为阳;宗气为阴,元气为阳,祖气为灵。丹修首重先天,故上手乃宗气元气的锤炼,其后则带动营卫气水平的提高,如“外光”和身体内化机造血能力的增强分别对应卫气和营气的升级,外在体现有辟谷和气色转好等现象。先天丹修重祖、宗,后天中医重营卫。万事万物生物之初,本原都始于子,故元气乃以子始,从子建。而寅时生人,分阴阳男女,而阴阳之始,对应后天营卫,从寅建。而阴阳乃明,而非无,譬如宇宙中无边黑暗之佯谬。从子建者,先天阴阳;从寅建者后天阴阳。 先天与后天的和合状态,就是睡眠。《内经》说睡眠的机制是卫气入于营气,卫气出于下焦肾气,营气出于中焦脾气,而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最后出于心气(行于脉中谓之营气,行于脉外谓之卫气),所以卫气入于营气,即肾气入于心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是睡眠的根本机制,是后天与先天和合状态的度量表,所以《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诚如斯言!后天不和,先后天无法既济,怎么能安呢。为什么老年人睡眠减少,他的先天神体与后天胃气都减弱了,怎么能睡眠后呢?看到这里,有悟性的中医应该知道怎样治疗失眠了。卫气属于六气气立范畴,营气属于五运神机范畴,所以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就有调节睡眠的作用 (元气和卫气出于下焦,营气出于中焦,宗气出于上焦?而以元气一统三气,元气无处不在?宗气发于上焦,布于心肺--关乎手之三阴,为坎精,故肺属太阴为月,而润下;营气发于中焦,源自脾胃,为阴精和阳精--关乎足之三阴;卫气发自下焦,密联肾和膀胱,为离精,故膀胱为太阳,而炎上,心肾皆为少阴,应坎离交而关乎双目两肾----传统修炼理论认为,双目藏元神---八卦中目为离,两肾藏元精——八卦中两耳为砍:坎离精由于正负物质比较均衡,故都布于全身而无定所。营气含阴精或阳精,因基本有定所,总体属阴;卫气属太阳,为离精属阳,宗气属太阴,为坎精属阴,宗卫乃元气中之阴阳,因无定所周布,总体属阳;元炁为真阴阳) 元胞即太极元气,五区兼备,应五丹田,其右上动气应心肺主宗气,左下动气应肝肾主卫气,中黄应肠胃主营气。以一统三元五元乃至全身。营气发中焦,宗气发上焦,卫气发下焦。人体以横膈为界分为上和中下焦,下面部分正好占2/3,这与黄金分割现象暗合,人体手足分节在自然下垂时也是下长上短,人体上下身比例也是如此。上下立盘重视先天卦序,其雷风相薄恰站位四六分劲,都与黄金分割关系密切。 产生于下腹腔(下焦)中者称原气,产生于颅脑海中者称神(祖)气(注:头象昆仑,为万山之祖),产生于胸腔(上焦)中者称为宗气,产生于上腹腔(中焦)中者称水谷气。水谷气是后天饮食所得,这包括食物本身所携带的地气,以及通过消化吸收转换,而产生、形成的营气和卫气。四大类气既各有其源,又合而为一成为人体内整体性的正气(真气)。神气实际上不是一种单一之气,是神运之气,则随着神的活跃和在位状态,其所能运化的气的层次也有差别,比较初级的如神经递质,高级的可能理运无穷小微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