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气、宗气、元气、营气、卫气【转】

 山远云近 2013-06-17
(2013-05-30 09:47:19)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三焦,又称沃焦,应脐下气穴,色气内察为紫色,正是元气的体现。全身之气皆归之,应“子”为玄,元气也为玄气,关乎下丹之枢)。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注:因为三焦对应肾前脐后五区元气极化所成之元精中的坎精中真阳,为阳属火,有通行之力,为手少阳,足太阳,故能通行元气——卫气对应人体等离子体,可以通过电荷的灵动排布与组合抵消外场影响---一般由于趋肤效应分布于体表,所以卫气主表,该表面等离子体或可分布呈等离子体涡旋,造成经穴效应,可具极强的表面增强效应和类似先天卦和六气的对称特性——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动静流场部分--少阳---等离子体正负电荷均衡,容易动态极化,恰应少阳枢之性质;也可脉动发光--扰动场部分--太阳---太阳发光也是如此,如基里安摄影,与火的本质也一致,但都与水气关系密切。伤卫的直接体现乃是身外光发生变化,或者如同基里安摄影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形状和对称性发生变化--这正应先天卦、六气和生物整体磁场的对称性,表现非常敏感,诊病及其五行属性可通过观光直接实现,实际乃是从太阳卫气的盛衰变化角度来说的。运用之玄幽奥妙以中丹为最,反映了宗气---离中阴精的发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因而元气与肾气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现代科学发现,肾与人体钙代谢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肾主骨的中医学论断,同时有研究证明,经络的运行与人体钙离子的疏密相间的纵波振荡有关,暗示了经络中元气运行与电解质水液环境的密切联系,而经络的种种性质又与波导和谐振腔机制非常类似,而电磁波谱的微波波段恰恰发现具有同样类似的性质,且属于宇宙背景辐射的中心频段,基于包括特超声和T射线在内种种证据可以推断,人体肾气或者元气的物理本质首先在于微波所对应的频率波段,其中包括机械声波、电磁横波、电磁纵波等等多种不同物理本质的波)。人从幼年开始,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气,促进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期,从婴幼儿成长到青壮年,此时由于肾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气,使机体发育,形体壮实,筋骨强健,同时具备了生殖能力。待到老年,由于生理和病理性消耗,肾精渐衰,化生元气渐渐减少,形体出现衰老之象,生殖机能也随之衰退,直至元气衰亡,生命终止。因此,元气不足则易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未老先衰的病理改变。
   元气通过三焦,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例如,它既能使心神兴奋,又能使心神宁静;既能发挥推动、兴奋、化气、温煦等属于“阳”的功能,又能发挥宁静、抑制、成形、凉润等属于“阴”的功能。因此元气可分为元阴、元阳,而且影响一身之阴阳。元气发于命门,故《景岳全书·传忠录下》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同时,命门之水火、元气之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才能保持脏腑功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总之,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元气推动和调控下进行的,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
   二、宗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注:宗气因而关乎中丹)
   (1)生成与分布: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因此,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此外,《灵枢·刺节真邪》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2)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虚里穴发于左乳下,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可以依据此处的搏动来测知宗气的盛衰:若其搏动正常,是宗气充盛之象;若其搏动躁急,引衣而动,是宗气大虚;若其搏动消失,是宗气亡绝。目前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从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和衰少。由于宗气助心脉之血气的运行,所以宗气不足则往往导致血行瘀滞,凝而留止的病理变化。
   由于宗气对呼吸运动及血液循行都有推动作用,因而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脉搏强弱节律等,都与宗气盛衰有关。《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如心脏之搏动,胆经少阳雷天大壮之动,也赖宗气之功用,宗气本与少阳三焦经有密切关系,应中丹之离精,居于中丹统摄全身
   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均属太阴,太阴主潮主水,故与宗气对应的坎精关系密切)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注:祖气,宗气,元气应三丹之气,以祖为上丹(头象昆仑,为万山之祖),对应有祖窍之修;宗(中)气为中丹,对应有膻中;以元(玄,原)为下丹,对应有三(沃)焦气穴。祖宗元皆可提调统驭周身之气血,道家丹修多重。营卫之气乃经脉脏腑之气,营为阴,有子午流注之律。卫为阳,自有跃潜之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医家多从此立论。而宗气和祖气相连则有祖宗之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元气为光气——相应于光度学质量,宗气为动气——相应于动力学质量。而营气卫气则是纯为后天之气。三焦的功能与元气和宗气都有密切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事实上三焦当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注:饮者,水液也,如此则把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饮中藏精气,故在流动过程中散发所藏精气,上输于脾,脾取其气,而散其精,其精上归于肺,以心脏熏蒸形成的水蒸气实现肺宣通作用,下输膀胱,利用最长的膀胱经的微波气化作用直达颠顶,实现水精四布的作用,膀胱经在背有四线并行,分布可谓广泛,合督脉共五线,故有五线并行之谓)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水汽之弥散态)。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中焦如沤”(水之屯聚态)。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下焦如渎(水之疏流态)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三、营气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营阴”。
   (1)生成与分布: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并进入脉中运行全身。《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可见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2)生理功能: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与津液调和,共注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
   营气循血脉流注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气的滋养。由于营气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了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营气的营养作用在生命活动中非常重要。如《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是互相关联的,若营气亏少,则会引起血液亏虚以及全身脏腑组织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造成生理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四、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1)生成与分布: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因此,卫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2)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保卫作用,抵抗外来的邪气,使之不能入侵人体。《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因此,卫气充盛则护卫肌表,不易招致外邪侵袭,卫气虚弱则常常易于感受外邪而发病。
   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故《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用也。虚则病寒,实则病热。”
   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景岳全书·杂证谟·汗证》说:“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因此,当卫气虚弱时,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卫气的三个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抵御外邪的入侵与腠理开阖的关系也很密切,若腠理疏松,汗液自出,则易于遭邪侵犯;而腠理致密,则邪气难以入侵。在调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功能也与汗孔的开阖密切相关,只有温煦的升温与出汗的降温之间不断地相互协调,人体的体温才得以保持正常。如若温煦太过而汗出不及,则身热无汗;如若温煦不及而汗出过多,则肤冷多汗。《灵枢·本藏》所谓“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三个功能的概括。
   营气与卫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营气与卫气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虽然来源相同,但是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可见营卫二气在性质、分布、功能上均有一定区别。概而言之,即营属阴,卫属阳。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双方必须相互协调,故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若营卫二者失和,则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十二正经是沿身体纵向分布的,大致呈平行走向。我认为其通路分五个层次:皮毛,肌肉,血脉,筋膜,骨髓(如难经--五难: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平者,肝部也。按指至,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按照肺心脾肝肾依次深入,恰应呼出心肺、呼入肝肾、脾位于呼吸之间的难经--四难说法以及实际内脏位置的对应都完全对应。具体说来,肺居最上,主皮毛;心在肺下,主血脉;脾在心下,主肌肉;肝在脾下,主筋膜---因为具体部位肝脾基本平齐,但古代后天以左为上,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胃在脾右,胃降脾升-----故肝在脾下;而肾在肝下主骨髓。心肺泵血泵气,肝肾纳血纳气,脾藏营而活血活气,分工协作,很妙!此外,当前社会流行拉筋和正骨,其实都是对应肝肾的调整,肝肾一个藏血,一个藏精,且在下在里,实际上不论不倒翁的结构还是古代重视肾气都是以“内”和“里”为本,如内机若动,满盘皆活,内机若病。全身皆病。什么都得从关键和根本处入手,方事半功倍。

《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萎不能起于床。”阐述了五脏亏损的证状。

)。[转载]祖气、宗气、元气、营气、卫气【转】

最浅层在皮毛,最深层是骨髓,针灸的感觉分别对应于麻、胀、重、酸、痛五种感觉。其位置应该是严格对应于阴阳理论的,即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与三阳内外对称;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与三阴对称。即外为阳,内为阴,太阴对阳明少阳对厥阴太阳对少阴(注:经络的分布确实符合标本中见之气的对应关系,很妙!其中,其阴阳对应关系与诊脉时浮对应腑沉对应脏的划分也有暗合,都是在空间方位上的横向并行分布)
   而且,手足三阳会于头面,三阴会于体内,阴阳会于四肢末。络脉横向联络诸经,这就形成一个纵横交叉的网络,气血就是按子午流注的规律在这个网络中运行的。这样的结构,非常符合形式科学。
经络网是按阴阳法则确定位置的,体现空间上的阴阳法则:上阳下阴,外阳内阴,前阳后阴。《内经》说,人一呼,脉行三分,一吸,脉行三分,一昼夜凡两万四千八百息,行一周天。就是说呼吸运动推动气血在经络中循环流注。在经络中流动的这类气,就叫真气,它不同于我们呼吸进出的那种空气。而且,就是这种真气的流动,带动了血液的循环流动。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也就是说,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的动力。我们日常所说的“气血”都是一种混同的说法。
   真气又分为好几种,有祖气,元气(原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五种。祖气来源于祖荫,也称神气,元气藏于肾,分为原阴和原阳两部分。其中原阳来自父亲,相当于现在说的染色体X;原阴来自于母亲,相当于现在说的染色体Y。也就是说藏于染色体中的遗传信息,是一种先天的生命动力。宗气聚于胸,是空气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而成,贯注脏腑,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自律(植物)神经控制下的呼吸运动。营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自中焦,营运周身,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组织淋巴液,主要由脾脏产生,是形成血液的原料。卫气也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发自上焦,由肺布于全身皮毛。卫气生性剽悍滑利,起护卫作用,所以又称肺卫或卫阳,相当于现在说的白细胞免疫系统。我们可以看到,这四种气也是由内到外与四个层次相对应的,即元气生于骨髓行于骨膜,相当于骨的造血功能。宗气生于空气和血液,行于经脉,相当于血液的输送氧气功能。营气源于水谷,生于脾胃,行于肌肉,运于周身,相当于淋巴系统输送养分的功能。卫气由肺布于皮毛,相当于免疫系统的抗病功能。

   免疫细胞和血细胞都起源于同类干细胞,当把具有生理活性且循环于血液―淋巴液体系中的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作为卫气的物质基础时,发现传统理论所讲述的循行方式在现代医学理论上均可找到依据。

   首先,如《灵枢.动输》云:“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从现代组织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淋巴细胞再循环模式清楚地再现了这个过程: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内皮,离开血循环,进入全身淋巴结向髓质移动,最终通过输出淋巴管引流到胸导管或右淋巴管,从而再次回到血循环。整个过程可谓“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虽然营卫之气在运行中相随相伴,共周共度,但卫气发挥作用的场所主要体现在脉外,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免疫细胞穿越血管内皮到达组织间隙,发挥防御及消除病原体的作用。由于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是动态持续进行的,完全体现了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相随,相随相伴,共周共度的循行特点。

   其次,卫气在应激时,速度加快,不循常道的特点与炎症时感染部位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炎性细胞释放细胞趋化因子,导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在病灶部位的聚集何其相似。同样,卫气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特点,表明“白昼阳分(体表)卫气偏多,阴分(脏腑)偏少;夜晚阴分卫气偏多,阳分偏少”,这种节律的变化与循环系统的节律几乎一致,且与整个人体呼吸、血压、体温、脉搏、机体抗病状态等生命节律变化相吻合。

十二经的传输流注次序是:

    手太阴肺经——(手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

    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

    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眼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眼外眦)——

    足少阳胆经——(足大四趾端)——足厥阴肝经——(肺中)——

    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络的传输流注回路中,对于修真生理学而言,中经络的表里交会点具有重要的修真生理理论和方法论意义,应注意研究和探讨。例如,手部五指端、足部五趾端;鼻翼旁、心中、目内眦、目外眦、肺中……等等部位。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十二经的走向和连接:足三阴循腿内侧由胸腹走向足,与足三阳交会于脚趾头;足三阳循腿外侧由脚趾头走向头部,交会于手三阳;手三阳循手臂外侧由头走向手指头,与手三阴交会于手指头;手三阴循手臂内侧由手指头走向胸腹。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太阴在前,对应阳明;厥阴在中,对应少阳;少阴在后,对应太阳。阴经会于胸腹(胸腹在内为阴,胸腔中心肺络手三阴,数为阴数2,4;腹腔中肝脾肾络足三阴,其数为阳1,3,5,以横膈为界五脏恰好构成2:3,阴阳之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经会于头(头在上为阳,三阴三阳皆会于头);《内经》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胸腹为诸阴之聚”。《难经》中有一难是“为何头面独不惧寒?”就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而且诸阳经在头部所处的位置,是非常精确地合于阴阳规则的,你看:手阳明交足阳明,处在前额头面部(阳明在前);手少阳交足少阳,处于头侧面(少阳处中);手太阳交足太阳,处于头后部(太阳在后)。
   再看三阴在腹中的情况:手太阴主肺,足太阴主脾,脾肺主气;手少阴主心,足少阴主肾,心肾主血;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这两者主经脉。这种形式上的精确结构,更让人确信:这绝不是造物主随便摆弄一下的,而是必须符合整套宇宙自然的程序的。

注: 祖气运行对应神经生物电调节,其枢为上丹,分植物性神经和一般神经阴阳两部分,元气运行对应激素调节,其枢为气穴,对应坎水离光阴阳两部分,宗气生于胸中,对应血气阴阳两部分。人的血液循环主要对应营气和卫气、宗气的运行,其以心肺为中心,相关于脾胃心脏主营血,而人的元气运行则以脐周动气为中心,主要在于宗气和元气的转换,这一点类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换,通过内太极的旋动,以元气为基础,为宗气和营卫气循环提供动力。先天卦为体,后天卦为用,坎离为用中之用,先后天卦均居四正位的乃是坎离两卦,坎水应肾,应中下丹,对应肾间动气之元气+宗气循环,离火应上中丹,通过自律神经控制对应营卫血液+宗气循环,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是互补的,一个偏重于先天,一个偏重于后天,宗气涵心肺勾连于其中。实际上对于营气而言子午流注在子时对应胆经,乃是因为营气为后天气,元气当在子时萌动,则不对应胆,与肾有密切关系。如《性命圭旨》时照图云:人之元气逐日发生。子时复气到尾间。丑时临气到背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书气到陶道。已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垢气到泥丸。未时豚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浣。戍时剥气到乾阙。亥时坤气而归于气海矣。从这也可看出12消息卦与12月的对应,实际上相关于元气。而且祝华英的发现实际上相关于元气宗气循环,故而内丹旋转与呼吸同节律,因为为纵波驻波,周期减半,一周期内往复2次,进一步也深刻影响血液循环,另外,人的血液循环频率约为呼吸频率的四倍,也暗示了血液循环之宗气与脐周动气的相应关系。元气平素流注于奇经八脉,常人12经中流通营气,只有在大周天动时元气才入12正经。除了受孕以及怀胎时夺天地造化先天带来的元气外,出生后只有与天地同步,宗天人本一或无,并调神调心(如四气调神),才能补益元气,也有部分元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化合所成。

  六经中手三阴经与位于胸腔中的器官心肺有密切关系,足三阴经则与位于腹腔中的肝脾肾关系密切,而手足三阳经全部汇集于头。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里心肺功能恰应宗气所属,按照胸腔和腹腔以及上下肢的相对位置位置关系应天气,为脏的代表,对应上焦,君火;而地味则藏于肠胃脾脏,为六腑代表,恰应营气所属,对应中焦,相火。另外还应存在人本命真元之气,藏于和膀胱,对应下焦,民火,肾为先天积存,膀胱为后天收摄,与天气、地味恰合为天地人三才之气。卫气功能的实施来源于元气(人)、营气(地)和宗气(天)的密切配合,为天地人三才的综合和集成,所以卫气最为灵动,分布最为广泛和无定形,甚至延伸至身外。由于首重属于人之元气,则卫气与元气的强弱关系最为密切。

  在人体防御系统的卫气,中医学就是简要地记述了其行于脉外,和其防御功能等等,而在道医学里,可以证明出来,其有九层之多。例如,皮肤受凉而感冒,在慧观中会发现人体体表的九层卫气出现漏洞或塌陷,邪气会沿着经络的传输而进入上呼吸道以及肺内,外邪迅速入侵,作用于有形有相的实质性器官组织。从而使患者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人与天地相参,十二经脉系统中,由于1994年开始至2000年期间,地球的隐态结构场发生明显的改变,在原有的场性结构的外层,又产生了新的场性结构。出现了一种双层结构场,这使得在十二经脉也发生同步的双层性改变,在十二经脉外上方,又出现一个悬浮的对应性的经脉,浮布于皮肤上,形成一种立体结构状,这个对道医治疗,特别是针灸治疗,有着高度的应用价值(附设六脉)。

宗气应上焦(金公,心肺应浮,主皮毛血脉,偏表,术数学对应阴数2和4),元气应下焦(木母,肝肾应沉,主筋膜和骨,偏里,术数学对应阳数1和3),营卫气应中焦(黄婆,脾胃应中,主肌肉四肢,居中,术数学对应数5)实际上三气存在都与三焦关系密切(三气应三个徒弟)。在后天以营卫为本,在先天以元气为本。丹修调整呼吸心息相依乃首重宗气和元气和混合,至于一定程度,可以辟谷和口鼻呼吸停止,分别对应营气和宗气的暂停,此时对应元气和卫气的锤炼,所以“开通采气大关”者乃对应元气的收摄和卫光的延展。宗气、元气、卫气、营气中有两对阴阳:营气和卫气为一对,应后天;宗气和元气为另外一对,应先天(因此中医理论中常祖--元、宗联用或营、卫联用)。其中又分阴阳:营为阴,卫为阳;宗气为阴,元气为阳,祖气为灵。丹修首重先天,故上手乃宗气元气的锤炼,其后则带动营卫气水平的提高,如“外光”和身体内化机造血能力的增强分别对应卫气和营气的升级,外在体现有辟谷和气色转好等现象。先天丹修重祖、宗,后天中医重营卫。万事万物生物之初,本原都始于子,故元气乃以子始,从子建。而寅时生人,分阴阳男女,而阴阳之始,对应后天营卫,从寅建。而阴阳乃明,而非无,譬如宇宙中无边黑暗之佯谬。从子建者,先天阴阳;从寅建者后天阴阳。

先天与后天的和合状态,就是睡眠。《内经》说睡眠的机制是卫气入于营气,卫气出于下焦肾气,营气出于中焦脾气,而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最后出于心气(行于脉中谓之营气,行于脉外谓之卫气),所以卫气入于营气,即肾气入于心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是睡眠的根本机制,是后天与先天和合状态的度量表,所以《内经》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诚如斯言!后天不和,先后天无法既济,怎么能安呢。为什么老年人睡眠减少,他的先天神体与后天胃气都减弱了,怎么能睡眠后呢?看到这里,有悟性的中医应该知道怎样治疗失眠了。卫气属于六气气立范畴,营气属于五运神机范畴,所以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就有调节睡眠的作用

(元气和卫气出于下焦,营气出于中焦,宗气出于上焦?而以元气一统三气,元气无处不在?宗气发于上焦,布于心肺--关乎手之三阴,为坎精,故肺属太阴为月,而润下;营气发于中焦,源自脾胃,为阴精和阳精--关乎足之三阴;卫气发自下焦,密联肾和膀胱,为离精,故膀胱为太阳,而炎上,心肾皆为少阴,应坎离交而关乎双目两肾----传统修炼理论认为,双目藏元神---八卦中目为离,两肾藏元精——八卦中两耳为砍:坎离精由于正负物质比较均衡,故都布于全身而无定所。营气含阴精或阳精,因基本有定所,总体属阴;卫气属太阳,为离精属阳,宗气属太阴,为坎精属阴,宗卫乃元气中之阴阳,因无定所周布,总体属阳;元炁为真阴阳

   元胞即太极元气,五区兼备,应五丹田,其右上动气应心肺主宗气,左下动气应肝肾主卫气,中黄应肠胃主营气。以一统三元五元乃至全身。营气发中焦,宗气发上焦,卫气发下焦。人体以横膈为界分为上和中下焦,下面部分正好占2/3,这与黄金分割现象暗合,人体手足分节在自然下垂时也是下长上短,人体上下身比例也是如此。上下立盘重视先天卦序,其雷风相薄恰站位四六分劲,都与黄金分割关系密切。

  产生于下腹腔(下焦)中者称原气,产生于颅脑海中者称神(祖)气(注:头象昆仑,为万山之祖),产生于胸腔(上焦)中者称为宗气,产生于上腹腔(中焦)中者称水谷气。水谷气是后天饮食所得,这包括食物本身所携带的地气,以及通过消化吸收转换,而产生、形成的营气和卫气。四大类气既各有其源,又合而为一成为人体内整体性的正气(真气)。神气实际上不是一种单一之气,是神运之气,则随着神的活跃和在位状态,其所能运化的气的层次也有差别,比较初级的如神经递质,高级的可能理运无穷小微元。
 现代量子科学所研究量子只考虑其质量、动量和能量特性的协同,较少考虑量子的信息特性。而中医所研究的各种气,是各种物理量有机综合在一起的,尤其融合了阴阳、五行等信息方面的性质。这使得中医理论具有彻底的整体性特征,也使得中医的理论体系先天地具有模糊和抽象色彩,但它很类似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