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指诊病的方式/怎样候脉

 建华1968 2014-09-17




怎样候脉



 

许跃远

 

历代医学、脉学家对于怎样候脉多有不同见解,耳听记问之年常是聆听师长的教诲。但通过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每人都会渐渐形成自己的候脉风格和方法。不管何法,只要更适应正确候脉就是好的方法。但掌握必要的规范和技巧还是需要的,一种好的风格可以增加候脉的敏感性,并有效的排除脉外干扰。

 

候脉并不是简单的把手指放在脉管上就可以把疾病感应出来,它需要医生经过艰苦的训练,反复的体会才能有所感知。要做到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至少需要5年的潜心钻研。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言:“夫诊候之道,医者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巅沛,寤寐俯仰,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有些脉象,门诊一时难以见到,经常到病房去候一些危重病人的脉象,可迅速提高候脉技艺。如果能经常与同仁们相互切磋、交流与学习、快速进步是必然的。

 

(一)排除脉外干扰

 

1、温度对脉的干扰

 

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运动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必定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因为人体总是不断的进行自身生理的调节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脉象自然受到影响。

 

低等动物及冷血生物在寒冷时需要蛰伏,借以应对寒冷的冬季。人体可收缩毛孔、皮肤、汗腺、外加保暖衣服。天热时人体皮肤腠理开放、出汗、心跳加快,借此来散热。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因此脉象也会发生变化。观察疾病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才能真正内窥人体。

 

人与气候的关系主要是温度的因素,外界温度高,人体体温在失调的情况下也高,外界温度低,人体体温也相对降低。一般体温每升高1度则心跳增加10次,脉象自然也数。反之脉跳趋缓。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脉象变化紧随四时,顺应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脉象兼象是人体适应四时的脉象规则,也是正常脉象的一种存在形式。现在由于室内人工环境的建立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的脉象理当别论,同时、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脉象也会顺应其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这些都是候脉时应该兼顾的。

 

2、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生活着的人其脉象多不一样。我国江南人和大西北人的脉象就有差异。这是由于江南的平均气温高、气压低、空气湿润、人体皮肤腠理疏缓,脉象稍微细软等。西北地区人肌肤腠理收缩,脉沉而关脉突。这是因为西北地区高寒、空气干燥,北方人普遍食量大,脾胃功能强,爱食辛辣等。同理,赤道国家天气炎热,那儿的居民脉宽稍数洪。冰岛人地处寒冷,脉多实沉。人的突然迁居、行距过远,由于地球磁场等差异也会给人体造成一定的不适,脉象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内陆人突然飞到青藏高原,会出现头昏、心慌、胸闷、脉数等。人种的不同,脉象也有变化。例如俄罗斯中年妇女的脉象与上海姑娘的脉象一定区别很大。这是因为俄罗斯中年妇女多发胖,乳房也大,所以脉较沉而关脉强。上海姑娘多节食而纤细,关脉多弱。

 

3、 体格的差异

 

人种有别,同种人又有高矮胖瘦、体质强弱之分,脉象均不相同。就体高来说,脉道(手腕部的桡动脉)的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成正比。人高脉应长,人矮脉亦短。黄种人脉道相对白种人为短、细、弱,而白种人的脉象相对为沉、长、宽、软、大。黑种人的脉长、浮而有力。这是因为黑人的皮下脂肪少、体质强壮、肌红蛋白多、气血旺盛、因而脉象充实有力。

 

从体质上讲,体质强、气血旺盛的人脉象充盈有力。而贫血、体质弱、久病、非体力劳动者脉象趋弱无力。胖人皮下脂肪多而多脉沉实,瘦人肌肤薄而脉浮长。肌肉丰满的人和腹大腰圆的人关脉强。乳房大的女性及产、乳期女性关脉也强。瘦高个人脉长而浮,关脉稍弱。小而胖的人脉沉而短等等。

 

4、劳逸结合

 

体力劳动者脉象强于非体力劳动者。尺脉及关脉也强。脑力劳动者寸脉强于非脑力劳动者。经常劳作及体育锻炼的人脉象常奔涌,安静时为宽缓。而非体力劳动者脉象多濡弱或稍数。

 

人的昼夜之间脉象也有改变。夜间脉象宽缓,白天脉象则强于夜间。急速运动脉可疾促。大量运动后脉可洪涌。中午午休后脉见宽滑。吃饭后关脉强,吃饭时脉体宽,节食时关脉弱。

 

5、年龄不同脉见参差

 

年龄不同气血盛衰不同,脉象也不一样。小儿脉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的脉跳可达120-140次/分,5-6岁的幼儿脉跳90-110次/分。年龄越长脉象越缓。青少年脉多滑,寸脉多强。壮年人脉多充盈有力,关尺脉偏强。老年人尺脉多弱。老人若尺脉洪滑多见长寿,若老人尺脉出现豆粒状脉晕点则多见前列腺增生。

 

6、性别不同脉各有异

 

成年女性的脉较成年男性脉为弱且稍快。个小的女性有时脉象难容三指。因此凡小个(一般身长在155m以下)女性不容三指的脉,也应三等分。应分出寸、关、尺脉而不应以尺脉弱或尺脉短论之。有生育能力的妇女,左寸脉和右尺脉多见滑浮。特别是在月经前后,排卵期或妊娠时。稍胖的女性、双乳房又大的女性,双尺脉趋沉而双关脉浮强。女性的乳房脉位在浮位,但人的高矮与乳房的脉气有关联:假如病人个高则乳房的脉气多在关脉上,假如此人个矮则乳房脉气有时在关上寸下。女性的妇科疾病最易感应,当你找到宫颈晕时则女性盆腔脏器一目了然。

 

男子脉较女性脉稍缓,而脉力稍强,同时脉体亦宽大。男子尺脉多沉、应沉取。正常情况下男性脉比女性脉慢,在70次/分左右。女性胎心率多在140/分以上,而男胎的胎心率多在130/分以下。

 

7、脉随情志

 

一过性精神刺激,激动,大怒、惊吓、恐惧都会引起脉象的短暂改变。例如过度恐惧,心跳加快,冷汗出,脉可数弦、细等。也应视生理性反应而不应视病脉。若长期的忧伤、生闷气则关脉可沉细。常期思考问题,用脑过多、作家、教师、会计、医生、文秘等,他们的寸脉常较关、尺脉为膨大而浮,但多见尺脉沉。

 

古人观察脉象常常与人的情致相关联。例如《医学入门》说:“喜伤心脉虚,甚则心脏反沉。思伤脾脉结,甚则脾脉反弦。忧伤肺脉涩,甚则肺脉反洪。恐伤肾脉沉,甚则肾脉反濡。”另外尚有惊则气乱而脉动,怒则伤肝而脉多弦,喜则伤心而脉缓等说法。

 

8、饮食而别

 

人在饥饿时脉稍缓而无力,特别是左关脉。大多数没有吃饭的病人可以在右关区感应出有饱胀感的胆囊晕气,饭后脉稍数宽有力,胆囊晕柔软,同时也说明胆囊有收缩功能。酒后脉洪数甚者大而洪。长期饮食厚腻的人脉宽而浊,甚者宽浊而力。双关脉有力宽大而实的人多见食欲旺盛,口味好,消化好,吸收也好。有些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过量或服扩血管药物过量,脉宽大而芤。

 

有时病人可因食入某种食物而出现脉象的改变。例如过食冷饮脉趋缓。过食热食寸脉浮、脉宽。长期吸烟的人右脉浮。长期食辛辣的人左寸脉浮。长期便秘的年轻人左尺脉实,老年人左尺脉短、沉、细等多见肠功能的紊乱,脉多见缓。减肥的女性,关脉多弱,同时脉力也弱。

 

9、寸口不等

 

双寸口脉常不相同。在脉宽上,右手脉宽于左手脉。在脉力上右手脉大于左手脉。这是因为上肢动脉在主动脉分支时的角度大小不一样而导致。左手脉因腋动脉分支角度小,动脉内压力小于右脉。正常情况下右脉大于左脉10mmHg。一般左寸脉强于右寸脉,右尺脉强于左尺脉。

 

有时一侧上肢动脉脉道上出现病变,则该侧脉力明显改变。例如左腋动脉瘤,脉管炎可导致左寸口脉减弱和消失,我们称其为无脉症。有人桡动脉分枝早可以出现双寸脉。也有人的桡动脉长在腕背面为反关脉。有时还见脉体的过长等。这都是正常的解剖变异,不应以病脉视之。

 

10、医者的静心

 

候脉时医生的心静非常重要,不管什么环境,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外界干扰。对每人的候脉强调要么不候,候则必断,断则必准。

 

(二)树脉风

 

养成良好的候脉风格,一是可以体现医生的素质和修养,二是可以增加病人对医生的敬仰和信任。候脉时应态度认真、静心静虑,视精明、察五色、听声音、按寸尺、问所苦。通过望诊及切诊,门诊绝大部分病人可获得满意的诊断。若医生切脉所获的资料不满意,可通过问诊与病人交流。交流的语句应言简意赅,干脆利落。听医生认为与其疾病有关的陈述,引导及顺应病人,道出其疾苦。

 

对病人做出诊断应深思熟虑,不可轻言论病。更不能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唾沫飞溅,甚至七上八下前后不能照应。应恭祥处治,忠言祥告,举止大雅端庄。对于一时难以明断的疾病,语言要留有余地,争取病人按医生的要求去行进一步的理、化检查。那种候脉操作时衣帽不整,袖口及指甲漆黑,与病人交谈时左顾右盼、挤鼻弄眼或与叼烟嚼食,心猿意马或油头滑脑,动作轻浮皆有游医之嫌,皆为庸医之属。李东垣言:“轻谈言笑,乱说是非,左右瞻望,举止忽略,此庸医也”。

 

如望诊及切脉仍对疾病不得明了时,可再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可借鉴触、叩、听诊之法。采用望、切、问、触、叩、听六诊的相互参考,取长补短,补偏救弊,借以完成正确的诊断任务是我们提倡的。当然在六诊中,切脉是首要的方法。

 

(三)候脉方法

 

一般在清晨未进食和活动前候脉为最佳。因为此时病人的内环境没有受到干扰。如无此条件可让来诊病人休息3-5分钟再候脉,如果有的病人剧烈运动或紧张,可让病人多休息一段时间方可候脉。寒冷及危重病人可卧床,待保暖后或安静时候脉。候脉时室内应安静,避免对病人心理影响及分散医生的注意力。当然在特殊条件下医生应不拘泥于条件的限制去候脉,如病人休克,外伤及其它紧急状态。

 

如果采取坐位候脉,医患之间均应端坐。病人的上肢外展大于60度为佳。手放的高度与心脏平高。手背放在脉枕上要自然,腕腹部不要绷紧。绷紧后将增加对濡脉及虚、细等脉的候诊难度。肩关节不能内收,上肢应舒展、放松,总之上肢动脉不能受到压迫为好。

 

如果采取卧位。上臂亦外展,自然放松,病人面朝上,手腕下亦可放松软的脉枕。医生也可以右手端起病人左手候脉。

 

医生如果能养成一手候脉的习惯还是应当提倡的。经常训练一只手候脉,可专一的找出那种感觉,增加敏感性。比如医生如果养成左手候脉,右手写病历,开处方法是较合理的安排。左手平时做事比较少,皮肤细腻、敏感性也强。下图为寸口脉的位置。

 

医生的布指也是有讲究的。人的指目最敏感,候脉应当把指腹接触在脉管上。一般中指指腹先放在桡骨茎突斜坡的位置为关脉,见图19。 

 

紧接食指候寸脉,无名指候尺脉。医者三指指端应平齐,同在一个水平面上。布指的密度应根据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手指的间距,病人高大则疏布指,病人矮小应密布指。(图20)

 

拇指应自然放于病人手腕的背侧,在感觉脉位时不是用三指直接的下按,而是食、中、无名指与拇指的对指,这种按法较直接下按准确,特别是在感应脉力上非常重要,因为脉枕是柔软的,容易造成误诊。如(图21)。

 

三指与拇指同时对指称总按。三指分别与拇指对指为单按。总按,单按各有意义;总按可感应人体气血的总体状态,可感应出寸、关、尺三部的脉力,脉位之差,还能感应脉的节律、紧张度、均匀度、脉位、脉率、脉力、节律、宽度,并可行三部的比较。单按可独视人体各脏器并比较、推断疾病脏器之所在。单按是对总按的进一步求证,单按更适应于脉晕点脉法。

 

候脉五法即:举、按、寻、推、抠。举、按、寻是前人的教诲,举为轻循之或是轻按而后抬指借以感应脉管对手指的浮力,举也可称轻取。按:重手下按、亦称重取。不轻不重而取之为寻,亦称中取。举、按、寻基本可候出脉的九个脉素。即:脉势、节律、脉率、脉位、粗细、脉紧张度、脉的长短、脉流利度和血液的成份改变,脉晕点及双手脉的异同。当然上述脉感只是脉的顺向脉感。脉的横向脉感可通过抠、推二法得之,如果是边脉更应掌握抠、推二法。

 

推:即医生用手指把脉管前推,以感应脉的外越力量,及脉管的纵向抗力。抠:是用手指把脉管往医生方拉回,也可感应脉管的外越力。此二手法对诊断弦脉、芤脉、紧脉、边脉有一定的意义。特别是边脉及芤脉的感应更需要此二法。

 

若重点体会某部的脉感,也可用一指单按某部,其它二指同时抬起,例如双寸脉与关脉的感应。若尺脉沉,可同时将寸脉、关脉按下,然后无名指才下按。临床上候脉时需要各指的相互配合,总按、单按、总寻、单寻、总举、单举、总抠、单抠、总推、单推。各法相互切换,灵活使用。若诊小儿寸口脉可一指总揽三关,不必赘分。诚然有时小儿的脉象也同成人一样的丰富多彩。

 

候脉应坚持一定的时间,大约1-3分钟,古人称50动。要求医生心中一定要数脉搏50次,最好60次以上。其临床意义在于候脉时间过短可致许多脉象的漏诊,例如代、结、促脉及十怪脉常因候脉时间短而漏诊。候脉时间略长也可免去草率从事之嫌。

 

1 意候与微候

 

中国山水画有大写意与工笔之分。候脉其实也是门艺术。怎样候脉这是历代医家普遍求索的难题,意候微候事实上也还是脉诊的常见方法。

 

(1)意候:这里的意思是大意、会意,整体候脉之意。传统脉法27脉,主要是意候,这是中医整体观人的脉诊方法。取脉体及脉势之大体,了解脉象整体的变化,来应对人体整体气血及生理改变。该法对研究人体疾病的性质,判断症候,阐述病机,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存在着观病滞后的不足。还存在着指病泛泛不能具体到病种,一种脉象多种疾病,几种疾病一种脉感。传统脉法的病、症与现代医学的语言也需要汇通,等等。事实上历代候脉名家及名医都认为将脉象抽象到某一病及某一症是对脉象的曲解,但翻开历代医学著作,每一位医家都在尝试这方面的工作。当然在西医没有来中国以前,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方式仅停留在望外揣内的白箱理论上,因而对脉象的探讨方式上脏象脉的探讨仅是凤毛麟角。

 

当然传统脉法临床应用几千年,传遍世界各地,肯定有其自身的生命力,笔者这点脉技也羽化于该学。如果没有传统脉学这一母学,也不可能演化出《脉神》这个子孙。传统脉法虽取大意。但她是我们学脉的基础。只有打好这门基础,候脉才能有更深的创意。27脉如同英语字母,没有A、B、C就难有西方语言文明。同理,没有传统脉学这一母学,我们就难找到脉中的小人。

 

意候的方法,也就是传统脉法的候脉方法,除27脉,十怪脉之外,也加边脉、浊脉、击脉、风脉、奇脉、漾脉、潮脉、音脉等。

 

(1)微候:微候应包括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传统脉象中的寸、关、尺的分部候脉法则,详见病脉章及历代脉学著作。

 

微候的第二部分是指将每一脉分割成6乘28份来进行候脉的一种脉法。更精确地说,是把寸口脉在浮中沉三个不同平面(脉位)再各二分形成六层位,各层面再分28把点来精确的候脉。如此候法可精确到某个脏器的脉象。形象点来说是把脉中的小人从头到四肢,从腹前到后背,从内脏到外表,三维立体的触摸,这就是脏象脉候脉法则。在该候脉法中大体脉作为人体大环境并加以辨证,脉晕点做为寻找疾病脏腑的标志。如此候脉既能立即诊断出什么脏器有疾病,同时又能了解这一脏器的疾病对全身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意候与微候的精髓。不过这里浮、中、沉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医脉诊的浮、中、沉。《心照脉学》的候脉法则是全息脉法。把浮位看成是圆的边,候脉时在脉的边缘了解机体的躯表和浮位器官以及疾病的初级阶段。把沉位看成是圆心,在沉位寻觅实质性脏器和疾病的严重状态。把中位看成是疾病的恢复期或亚临床状态。

 

实践证明,这种脉法一般情况下都能准确的指出疾病的脏器所在,能具体说出什么病、在什么位置、是哪一脏器。如果是多种疾病同时出现,尚可分出疾病的主次,也能立即识别疾病对全身的影响,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候脉经验总结。

 

微候的方法:一段桡动脉,长不过5cm,粗不足5mm。要分成6乘28份简直是天方夜谭。就是分成了这么多份,三个手指要把它们的脉象感应出来听起来也像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我们医生详于其功能而略于其形体,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一定时间和方法的训练,还是很轻松的。只要我们经常锻炼,不断提高,就可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物以类推。

 

A、心中有图

 

微候脉必须把《寸口脉器官分区表》及层把点、把位牢记在心中,方可清楚寸口脉上各脏器的具体位置。候脉时当指触到各脏器的脉位感觉出现了与整体脉象的不同,例如脉力的增强、减弱,脉管的粗细不等,脉位的沉浮有别,脉的紧张度异常,脉的流利度有独等皆为相应脏器有疾病的可能。见《寸口脉器官分区表》。在全息论脉的思维模式下,脏器在疾病状态下它的型体会以脉晕的形式显现在脉道中,根据脉晕点的形态和性质,可以对疾病脏器进行正确诊断。

 

寸口脉器官分区表     表()

 

 

 

 

 

 

 

 

枕后软组织

 

颅内

 

额面

 

额面

 

颅内

 

枕后软组织

 

 

颈后

 

颈中颈椎

 

颈前

 

颈前

 

颈中颈椎

 

颈后

 

后背、软组织

 

胸中胸椎

 

前胸

 

前胸

 

胸中胸椎

 

后背软组织

 

 

后胸软组织

 

右上腹内胸椎

 

上腹前

 

上腹前

 

左上腹内胸椎

 

后胸软组织

 

 

腰部软组织

 

右中腹内腰椎

 

中腹前

 

中腹前

 

左中腹内腰椎

 

腰椎部软组织

 

 

上下肢近端软组织

 

髂内骶椎

 

小腹前

 

小腹前

 

髂内骶椎

 

上下肢近端软组织

 

 

上下肢远端软组织

 

下肢

 

会阴前

 

会阴前

 

下肢

 

上下肢远端软组织

 

右 手 脉                       左 手 脉

 

桡侧缘                尺侧缘               桡侧缘

 

右寸口            左寸口

 

寸                 寸

 

关                 关

 

桡              尺               桡

 

侧     尺       侧        尺     侧

 

缘                           缘              缘

 

《寸口脉器官分区表》是对寸口脉的进一步分区,看上去复杂,如果此表人格化,记忆起来并不困难。表(6)说明:

 

(A) 表中左右内侧为人体面,颈、胸、腰、会阴的正面投影区域。其脉感在双寸口脉的尺侧缘。如面部、颈前、胸前壁、肺、心、乳房、胆囊、胃、肠道、膀胱、等均在此层,其脉位见浮,感应此脉轻手即得。

 

(B) 左右寸口脉的中位是人体内部器官的脉气。如颅内、鼻窦、甲状腺、肺部肿块、肝、脾、胰、子宫、前列腺及肠道气位情病变,脉位于沉,感应时应按而得之。

 

(C) 人体侧面及后背软组织病变,其脉气常常显示在脉道的桡侧缘,居浮位,感应其脉感则轻手即得并需双手合参。

 

为方便临床使用和记忆,特拟寸口对应器官表。仅供参考。               

 

寸口对应器官表                (表8)

 

额面

 

前额、五官、鼻咽、眼、三叉神经、牙周、舌、付鼻窦、印堂穴区、人中区

 

颅内

 

耳、颅中、耳大神经、腮腺、头维穴及运动区

 

枕后

 

小脑、头皮、风池穴区

 

颈中

 

甲状腺、扁桃体、咽部、喉、声带、颈前淋巴结、甲状膀腺、主动脉窦、气管、扶突穴区

 

项后

 

颈部软组织区、颈椎、肩周、肩井穴区

 

前胸

 

左咽、右气管、左心、肺、纵膈、食道

 

腋胸

 

右肺、左心、心包、胸膜、腋淋巴结

 

后背

 

肩周、肩甲区、颈椎、后背肌肉筋膜

 

上腹部

 

(浮)

 

左:胃、胆、左乳房、左胸肌、腹肌、

 

右:胆、胆道、胃、右乳房、右胸肌、腹肌

 

右上腹内(沉)

 

肝、肝内胆管、淋巴、胸右侧肋神经、胰头部、门静脉、侧6-12胸椎、右肾、肾上腺、

 

左上腹内(沉)

 

脾、脾门、淋巴、肝左叶、左侧6-12胸椎、左肾、肾上腺、肾

 

右后胸区

 

右侧腋胸后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

 

左后胸区

 

左侧腋胸后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

 

右腹前(浮)

 

胃小弯、胰腺、十二指肠、肠

 

右中腹内(沉)

 

升结肠、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结肠右曲、横结肠、右肾、右肾上腺及腰椎

 

左中腹内(沉)

 

乙状结肠、肛门、盆腔、左肾及左肾上腺腰椎、左输尿管

 

右腰

 

右侧腰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

 

左腰

 

左侧腰背部肌肉腱膜及神经无菌性炎症

 

小腹会阴

 

泌尿、膀胱、肠

 

髂部

 

髂、臀部病变

 

上下肢远端

 

上下肢远端、足、手病变,直肠、生殖、附件

 

需要说明的是:

 

(A)

 

一般左颈中及胸前区同时浮数多咽部疾病,右颈中及胸前同时浮起为气管病变。

 

(B)

 

心区一般范围多较大并覆盖左颈中、项、胸前、

 

腋前。

 

(C)

 

胆及胃部病变应左右手合参。

 

(D)

 

肝居右上腹,脾居左上腹,其浮位是两则乳房。

 

(E)

 

左尺下多见肛门、直肠、泌尿病患,右尺下多

 

主生殖系统病变。

 

(F)

 

边脉、浮为软组织病变,沉为脊柱病变。弦紧

 

弦如刀刃则病重,细弦、弦虚趋轻。发生在一侧为同侧病变,两侧同时出现为颈椎、脊柱病变。发生在一侧的尺缘及另一侧的桡缘为桡缘同侧的病变。若单侧尺缘出现边脉也见于锁骨,胸骨柄区神经及腹部软组织病变。

 

(G)下肢与尺脉为同区。尺上区为上下肢近端、尺下区为上下肢远端。笔者认为:尺脉虽然是近心端也是血来之处,但就脉气来说,是人体脉气的远端。人心脏的射血力量来自于心肌收缩力、当心肌初始收缩时的力量最大,它顺应主动脉弓及其分支的血供信息,只有这种功能状态血流才能克服脉管阻力、疏通微循环。心肌收缩中间阶段顺应人体的腹腔动脉供血区域的脉气。

 

B

 

一指多候

 

人的手指以中指最敏感,而一指的指目区最敏感,指腹指感稍次之。候脉时应把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对准寸、关、尺相应部位的中间,行大体的感应,脉的微观用指目较好。

 

候脉时一指多用,敏感区应对敏感区。左手候脉这只是笔者的候脉习惯,读者也可自我取法,不可拘泥于一招一式。

 

初用此法候脉时,有时你会有脉象并非象(寸口器官分区表)那样明码标价。例如上呼吸道感染一病:表现为双寸关脉浮数,但若经过长期的细致感应,慢慢的就会分辨出头、鼻、咽、气管的脉气了。比如说:上感是双寸脉浮,合并有头痛时是双寸脉浮的基础上寸脉的远端出现二枚豆样搏动的脉晕点。若一侧寸脉远端出现该脉晕点则为同侧偏头痛。合并鼻窦炎时与偏头痛的脉感不易区分,但多伴脉滑数。咽炎多见双寸脉的浮合并双寸尺侧缘脉力的增强。有咽炎及气管炎的病人特别是气管炎的病人以咳为主,这需要脉症的合参。如一时难以感应,取其会意也是可取的,经验可慢慢总结。

 

C

 

点脉结合

 

点脉结合,是指通过对脉晕点的感知,当清楚疾病的脏器所在以后,结合35脉来完成对疾病的最后诊断。点即脉晕点。脉即35脉。点脉结合的点有定点定部位的作用。而传统脉有定病性、病机、病理、病程、预后等作用。

 

例如:

 

(A)

 

左耳区脉晕点减力(局部脉力减退),脉象细、虚、

 

涩、迟、诊断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鼓膜内陷、中耳炎等。

 

(B)

 

左耳区脉晕点无脉:脉涩、虚、诊断为耳聋。

 

(C)

 

左耳区脉脉点增强,脉象细、弱、虚、濡,诊断

 

为耳鸣。若脉晕点搏指,伴脉涩脉牢,应排除脑肿瘤。

 

(D)

 

双前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象细、弱、虚、濡,

 

诊断为神经衰弱。休息不佳,失眠多梦等。

 

(E)

 

、双前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象促、涩、左寸桡

 

边脉,诊断为上感、头痛等。脉弦、弦细等应排除精神性疾病。

 

(F)

 

一侧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滑或正常、偏头痛、

 

鼻窦炎、眼炎。也见同侧牙龈炎。

 

(G)

 

一侧额面区脉晕点增强,脉涩、神经痛、偏头痛。

 

(H)

 

双额额区脉晕点增强:脉浊、脉弦、紧、诊断为

 

高血压头昏,老人脑血管动脉硬化、脑供血下降。

 

(I)

 

双额颞区脉晕点增强,双寸脉浮、滑,诊断为晕

 

车、晕船、呕吐,严重者关、尺脉细弱。

 

(J)

 

寸脉晕点增强合并桡边脉,脉象、弦紧、结、代

 

促、涩、漾,诊断为心肌梗塞等。

 

(K)

 

左寸脉晕点沉弱,脉象浊、弦、紧,诊断为冠心

 

病、动脉硬化。

 

(L)

 

左寸脉晕点沉弱:脉象迟、缓,诊断为心脏传导

 

阻滞,心肌供血下降。S-T改变,T波改变。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等,若病人出现杵状指则以先心为主。

 

(M)

 

左寸脉晕点沉弱:脉象涩、促、奇,诊断心包炎、

 

先天性心脏病。

 

(N)

 

双寸脉晕点沉弱:脉象结、涩、浊,诊断为脑供

 

血不良,记忆力下降,听力减退或耳鸣、胸闷等病症。参考病脉点歌诀,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须知,点脉结合诊断疾病,尚需大量的临床研究与探索,笔者的工作只是抛砖引玉,唤起后学。

 

D

 

剥葱与开抽屉

 

候脉应心脉相照,脉人结合,脉象既然从寸脉到尺脉分成若干区域,在候脉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手法。如从头区到尺下区水平方向共分为6层区域,在脉象的纵向候脉时应采取开抽屉的方式和方法。每个抽屉(区域)相互比较其脉象组成要素的不同。比较区与区之间,区与部(三部)之间,部与部之间的异同。

 

脉象既然有前后,内外之分。又有浮、中、沉之分。那么在候脉时我们可采用剥葱皮的形象比喻。按脉位分前后把脏器脉解剖开来。我们的先人曾提出六位脉法或更多的脉位分解法,也诏示后人候脉应层层剥皮,借此发现病脏所在。一般寸脉仅分浮、沉二脉位即可比较头、面、颈部的病患,而关尺脉,则应分浮、中、沉三位。

 

例如关脉:在女性浮位候乳房、胃、胆、肠,沉位候肝、脾、肾、脊柱。出现关脉上的边脉为胸、腰部病变为多。关边脉为浮位则表示为腰背部软组织病变(背部皮肤的、肌肉的、筋膜的、神经的)。若脉位于沉则此边脉是脊柱的增生性病变。

 

若尺脉:尺脉在浮位上可候及腹壁、肠管、膀胱等病变。在沉位上可候出腹腔肿瘤,生殖炎症,还可推断人体下肢的功能状态。

 

脉象还需从左到右或从外侧到内的候脉。例如边脉出现在左寸桡侧,为左肩周炎。边脉出现在双寸脉的桡侧为颈椎病。边脉出现在左寸脉的桡侧,同时右寸脉的尺侧缘也出现边脉,则提示患者左后背软组织有病变。若单纯寸脉一侧尺侧缘的边脉则是胸前、上腹壁软组织病变。一般脉象的桡侧缘为人体后背及躯干两侧组织脉气,有时内脏的牵涉性疼痛也在该区域。尺侧缘为人体胸、腹前脏器的脉气区域。

 

总之,剥葱皮、开抽屉候脉法只是横向及纵向剖析脉象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候脉应三维思维,以人体比脉象,人性化脉象。

 

E、脉人合参,脉症合参,双手合参。

 

正常情况下,候脉除脉症合参以外,在获取脉象的方法上双手合参脉象非常重要。一般说来;人体左、右寸口脉力,脉位等九大要素是基本相同的,(其解剖学上的脉力,管径差异为右大于左,但这点差异临床上可忽略不记,视为均等)。而病脉往往就存在于脉象要素的差异中。

 

一般双手合参,主要应了解两手脉象的尺侧缘(寸口脉器官分区表)的差异,寸、关、尺各部间的差异,两手脉象桡侧缘的差异。差异的内容为九种脉素的异同。

 

(A)双手合参尺缘脉

 

脉象的尺侧缘是指两手脉的内侧(尺缘)部分,不是指尺脉。双手合参尺缘候脉主要应合参左右寸口尺缘的九大要素脉感。脉象的双尺缘主要感应人体额面、颈前、胸前、腹前诸多脏器,也就是人体空腔脏器的脉气。一般寸脉尺侧缘多为前额区、面部、颈前、前胸各脏器的脉气所在。关脉尺侧缘多为上、中腹部脏器的脉气所在。尺脉尺侧缘为小腹、会阴、下肢内侧组织的脉气所在。

 

咽炎与气管炎,肺部肿瘤与心脏、颈淋巴结、甲亢、甲减、扁桃体炎症的鉴别,通过脉晕点出现的位置,脉象的脉力、脉宽、脉势等不同进行鉴别。一般寸脉的脉位仅限于浮沉。浮、沉或二手不等,脉力过强、过弱,两寸不等脉、不等宽,流利度不等,紧张度不同,长短不一等均为寸脉应对器官的疾病脉象。例如:左寸脉的尺缘脉浮于右寸尺缘,或两寸尺缘均浮起,多见以咽炎病为主。若脉数见于急性咽炎。若右寸尺缘脉浮多为气管炎病变。

 

(B) 关脉,双手合参尺缘脉更为重要。借双手合参可以区别腹部空腔脏器的疾病所在。(一般实质性脏器的脉象较易区别,而空脏脏器的脉象较难鉴别)。例如胆囊、胃二脏器,脉位在浮,部位于左、右关,它们相互为邻,其临床症状相仿,有时二个脏器的病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慢性胆囊炎可导致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也可影响胆的功能。合参双手之脉,要求我们从脉象的九大要素上鉴别出两脉与整体脉象的异同,若明显差异者即为病脏所在。慢性功能性减弱性病变,若左关沉陷明显异于整条脉管应是胃患,若是右关减脉力,明显于整条脉管,则胆患的可能性为大。特别是右寸关脉边脉合并右关脉绿豆样脉晕点对胆囊疾病的诊断有特异意义。临床上也多见右寸关脉桡边脉、左寸关尺侧缘边脉同时出现或该部的浮位出现脉晕点。凡是功能亢进性疾病,急性炎症病变,右关脉位的浮,脉力的强,出现流利度、紧张度、脉的长短、脉的宽窄,明显异于脉管则多见胆囊病变,否则为胃部疾病。这里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女性,双关脉浮应首先考虑为乳房疾病,特别是月经前。

 

就尺脉来说,尺脉的尺侧缘多为肠、膀胱、子宫、前列腺、直肠的脉气。若急性炎症表现为脉的浮起。若慢性增生、肿瘤、水肿则脉力多增强,若流利度的改变伴脉力的增强要注意鉴别占位性病变的存在。正常情况下,男女左尺脉均偏沉、弱。若左尺脉的脉气特异均应行左腰、左腹、乙状结肠、直肠、左臀、附件、盆腔等部位的详细检查,而女性则以左附件或妇科病为多见 ,若左尺脉击多见妇科炎症或泌尿系炎症等。

 

(C) 关于寸、关、尺部的脉象差异:事实上古人对此种差异已经研究的比较透彻,只是在脏腑的分属上与笔者的经验脉法有异。我们殷切的希望各位同仁在候脉时要时刻将寸口脉与植物神经分布范围和动脉供血范围相联系,理解气、血的本质。理解寸、关、尺脉气分部的实质。

 

(D) 关于双手合参候桡缘:脉的桡缘是人体两侧面各组织的脉气。比较两手桡缘的异同对鉴别后背组织的病变所在和人体侧面组织的病变所在以及内脏牵涉性疼痛性病变有十分重要意义,甚至有立断疾病所在的效果。

 

(E) 关于合参双脉的内容:

 

(a)脉力:通过对双手脉力的比较,寻找疾病的所在,是较简单的候脉手法。就脉力来说,双手脉总体有明显区别时,脉力过小与过大为病变所在。例如一侧脑占位、出血导致一侧肢体的功能障碍(半瘫)。脉象会出现患侧的脉力明显减弱,而其脉的寸顶端额、颞、枕区相对正常。

 

例: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脉象表现为:早期左关尺脉的桡缘或难分桡缘的脉力明显增强于对侧,(同时左拇趾背伸力减弱),这是神经受压迫后神经的刺激现象,而慢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则以关尺脉的减弱为主。又例:右寸脉桡缘的脉力明显减弱,诊断为右耳听力下降,聋鸣、耳膜内陷等等。多提示由于两手脉力的不同而对应某处的疾病所在。

 

一般双手脉各部的脉力最强最弱处为疾病之所在。

 

(b)脉位:通过双寸口脉位的异同寻找疾病之所在。若一侧脉位过浮、过沉或一侧脉的寸、关、尺某部脉的浮、沉异常均提示疾病之所在。

 

例1,右关脉沉于左关脉,同时整体脉象浊实,可诊断为脂肪肝。

 

例2,妇女左关脉明显浮于右关脉,月经前期可诊断为左乳腺增生。而月经期的脉象又为右尺脉的浮滑,左寸脉的浮滑也是脉位的差异。

 

例3,左尺脉的沉、弱,有慢性结肠炎的可能或大便不规律的现象还见左膝关节功能的不足。右寸脉的明显沉、弱,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功能减退疾病的可能,甚至右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的存在等。

 

(c) 脉势:双侧脉势的不同,异处为病。有时脉的来势或脉的去势不同也提示疾病所在。

 

例如,右尺脉独洪或浮洪,提示泌尿系炎症。左寸脉去势中有条索状枪击感,为左头血管性头痛,古时又称“寸上击”,而双寸的击脉应排除颈部大血管狭窄的可能。

 

(d) 双脉合参较管径:正常情况下双手脉管径是基本等同的,若独粗、独细、独膨大均为疾病所在。

 

例一、左寸脉额面膨大,为左额偏头痛,若左寸部膨大

 

则尚应考虑有心脏病的存在。左关脉独细为慢性胃炎,免疫力低下等。左尺脉桡缘边细脉为左下肢酸软、麻木无力,多见坐骨神经病变。

 

一般两只手脉管管径粗细的比较: 

 

例二、双寸口比:比较两寸口脉管的粗细,过粗过细为

 

病侧。双寸口比应按部来比:应寸比寸脉、关比关、尺比尺,或寸关比对侧寸关,关尺比对侧关尺等。

 

(c)

 

双手合参较长短:正常情况下双手脉象是等长的,若一侧脉象的独长独短皆为病脉所在。或左寸长、或右寸长,或左寸短、或右寸短,或左尺长、或左尺短、或右尺长、或右尺短等等均是病脉所在。脉长为热、为实。脉短为虚为郁,长、短殊于何处,何处有病,何脏有病。如左寸脉短:多见心供血不佳,左耳听力下降,若合并右关尺脉的明显减弱则多见右偏瘫之风脉。

 

(d) 双手脉合参较紧张度:正常情况下两寸口脉的紧张度基本相同,异常情况下二脉明显差异。如左关脉紧:有因肝脏疾病导致胃肠功能障碍,消化机能减退,呕吐纳差等症状,也见胃肠本身的病变。又如右尺脉的细、弱、濡、虚等低张力脉,在女性多有月经不调、卵巢机能减退,性功能障碍,慢性妇科疾病,不孕症等疾病。

 

(e) 合参双脉寻独异:正常情况下双手脉象九大要素基本相同,若一侧脉象发生了特殊的改变,均提示相对应部位出现疾病。例如右关脉出现芝麻点样脉感或出现该点伴右关桡边脉或左关脉尺边脉,右关脉桡边脉或出现该点伴左关脉尺边脉,此几种情况都应排除胆石症。关尺脉交界处出现芝麻点样脉感提示肾输尿管有结石,有时这种异常的搏动点带有“慧尾”更是结石的特异脉感。右寸尺缘及左寸尺缘出现边脉提示前胸软组织或肋神经、软骨、胸骨疼痛。右尺脉的独洪应排除泌尿生殖系炎症、肿瘤等等,均为脉象中出现异于整条脉象的特殊脉感。

 

总之,双手合参二侧脉管也是候脉诊病的重要方法,我们不仅要注重对人体脉象的感应,还应三维立体全面的分析脉象的变化,扩大对脉象研究的视野角度,力争捕捉到更多的脉象信息。

 

E

 

诊脉的几点经验手法

 

当我们手触脉管时,脉象上有无限的信息,怎样从纷纭变化的信息中辨别出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呢?又怎样在脉象中挑选最主要的疾病加以诊治呢?这是徒手诊病面前的重要课题。古人提出27脉,十怪脉。就是说病脉有27种,这27种脉象是古人从纷纭变化的脉象信息中提炼出来的脉象精华,只要你触到此种脉象,就等于找到了病脉。

 

(A)在阳性脉中抓寸关的太过

 

在阳性脉:浮、洪、浊、芤、濡、革、散、数、滑、动、促、疾、实、紧、弦、长、击、风等脉中,应重点在寸关二脉上寻找突出的晕脉点,凡明显强于或弱于整条脉管的脉晕点均应视病脉所在。这是因为阳性脉多为阳气外越性病变的脉象。头、面颈、胸、上腹部皆为人体生命器官,当人体生命脏器疾病时出现了阳性脉,多是严重状态。例如:双寸脉浮,寸顶端额、颞、枕区出现膨大如黄豆的脉晕点,可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头痛,或头部病患出现了发热。此时尺部脉象虽然相对为沉,但可作为次要脉象弃之。这是因为寸关脉的浮起相对的情况下尺沉。有时病人的尺脉及关脉沉细而寸脉独浮可诊断为胃肠型感冒,这是因为关尺脉的沉、细脉素明显。

 

例:病人脉浊、左寸脉沉、右关脉沉及右尺脉沉细,诊断为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脑中风前兆,性功能减退,右下肢功能减弱,麻木等。在此脉象中,脂肪肝及性功能减退可次求之而直取冠心病,高血脂及脑中风前兆为要。

 

(B)在阴性脉中抓尺关之过

 

在阴性脉中应重点关注尺脉及关脉的太过。这是因为关、尺二部为脉之胃气,为脉之根。阴性脉多主人体机能的低下,在各器官功能不足的病变中再没脉根,没了胃气,多预示疾病的风险。在阴性脉中对脉晕点的无力、太沉、太弱、太虚、太细等皆为病患所在。

 

(C)多枚脉晕点共振求其大

 

许多脉晕点同时存在时,应注意较大的脉晕点,而舍弃体积较小的脉晕点。例如病人的双关脉中都出现了脉晕点,右关的脉晕点为大,应检查肝、胆、胰病患。若左关的脉晕点为大。应检查脾脏的大小、胃部占位、颈淋巴结。若出现贫血还应检查血小板、排除因脾功能亢进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D)多枚脉晕点挑其强

 

在众多脉晕点中,应抓最有力的脉晕点。许多情况下脉晕点最有力处为病处。例如:双关脉晕点脉力强于整体脉象,同时左尺脉出现一枚强于脉象的脉晕点,如果左关脉晕点最有力应检查尿酸,排除痛风疾病。并可根据左关脉病脉点的脉力、大小来辨别痛风疾病的轻重。若左关脉晕点减弱,则痛风病的病情在减轻,如左关脉脉晕点不明显,则提示痛风病痊愈。若右关脉晕点脉力强,则重点检查肝、胆,排除肝胆系统疾病。如重症炎症、占位、肝硬化等。若左尺脉脉晕点力最强,应重点检查尿糖、血糖、排除糖尿病。也可根据左尺脉脉晕点的脉力来判断糖尿病的轻重。如左尺脉脉晕点增强,则糖尿病较重,若左尺脉脉晕点脉力减退,甚至同于整条脉管脉力,则可认为糖尿病病情得以控制。在浊脉上寻左尺脉晕点对糖尿病的诊断有意义。

 

(E)抓无脉

 

脉力最弱甚至无脉的脉晕点往往是疾病之所在。例如:左寸脉晕点的明显减弱,应检查左耳的听力或CT检查脑部排除左脑的缺血,脑组织的软化等。左寸脉晕点无脉尚应检查心脏,排除心脏疾病。例如心脏的传导阻滞性疾病、心包炎、心肌缺血、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F)抓独异

 

脉的独异多见病处。例如:寸关脉基本正常而尺脉独细应重点检查胃肠、妇科及下肢关节疾病,特别见于右尺脉。但凡右尺脉细弱者、多有肠道疾病、月经淤滞量少、若是妊娠女性多有流产、早产的可能、女性40岁以上往往见下肢骨关节酸软以及手术切除了子宫、卵巢或便秘或慢性结肠炎等。但凡左尺脉独强者多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若脉象中尺关二脉正常、寸脉独粗、独细,应重点检查心肺、五官、脑部疾病。若寸尺二脉正常而关脉独异,应重点检查肝、脾、胆、胃等疾病。过沉过弱则应排除手术搞除了某器官,特别是实质性脏器。若右关脉的脉力强,应排除结石、占位、硬化等疾病。

 

(G)多枚脉晕点共振

 

多枚脉晕点同时出现,常常提示某种病变,如上述的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其脉晕点的显现常有一定规则,抓住这一规律,认识这种规律,对疾病的诊断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诊断结果。

 

(H)脏与象脉

 

经过长期脉诊的研究,作者发现在疾病的早期各脏器就会把它疾病的信息表露在脉道中,疾病脏器的形态与脉中的脉气相似。也就是说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医生可以直接在脉道中把疾病的人体内脏摸出来,正所谓“开天眼”,例如结石、息肉、囊肿、肿瘤等都会清楚的显示在指下。

 

总之,对寸口三部中独沉、独浮、独大、小、滑、涩、强、弱、无脉、实、虚、芤、弦、紧、洪、击、粗、细等等异常脉象均应重点检查人体相应之脏器,而多数情况是病患之所在。当建立起全息诊脉思维后,脉的管壁就是人体的体表,脉中的晕就是人体的内脏,统观脉体就是人体。通过长期对脉象的研究与体会,脉人会在你指下与脑中现身,这时你的脉诊水平就高了。

 

(三)脉人合一

 

在脉象产生原理一篇中我们描述过,人手握拳相似于人体。手腕部的组织结构相似人体腹部及躯干。《全息医学大全》中说:···全息医学中的全息元是一个强调其上存有整体全部信息的概念,这里强调的是人体的某一“碎片”(人体的某一局部)的具体形态,这和中医里面的其它概念一样,是详于功能而略于形体的概念”。李莱田教授等关于医学全息元的精辟论述告诉我们,用全息医学的眼光看待脉象,不是单纯强调桡动脉的具体形态,而是应详于其功能而略于其形态。从直观的形态上看不出桡动脉与其它动脉血管有什么两样,但通过对桡动脉所表达的脉象上加以研究,我们惊讶的发现它囊括了人体的生命信息。在常期及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我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所谓的候脉就是候人,就是在摸我们手腕部的小人。一侧寸口脉就是躯体的半身缩影。天与人合一,人与脉合一。这如同观看三维立体画一样,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就能看出画中之画。只要你心中有人,知道病人的脉中有人,你的指下也会感应出脉人。

 

1、脉与其人形体合一

 

如果其人的个子很高,手腕部的小人个子也不会太矮(长脉)。如果其人个头很矮,腕中的小人个头也不会太高(短脉)。反之,如果其人很高,而脉人个矮或其人个矮而脉人很高则此人有病。个头高而脉人矮则为短脉,主虚或气郁。个矮而脉人长为长脉,主热与实。只有脉与人相应,人与脉相顺方为正常。一般正常情况下腕中小人的个头长可容三指,在40—50mm左右,约是身长的1/35。女性稍短,矮人稍短,儿童更短。

 

假如腕中的小人过胖(脉宽)而其人过瘦,或脉人过瘦而其人过胖(脉细),则该人有病。瘦人有了胖(宽)脉,体阔的人有了瘦脉(细),均为疾病状态。脉过粗则有热为实证。体阔的人有了细脉一定会胃肠功能不佳,消化机能不良,下肢关节酸痛,或脏器的虚损,出现水肿,或营养不良、贫血,或神经衰弱、头痛等。一般桡动脉粗细在3—5mm左右。男性稍粗,女性稍细,非体力劳动者稍细,儿童更细。

 

若脉中的小人头大、下肢小(尺脉弱、寸脉强),则其人多见头昏、头痛、头重脚轻,严重者脑部肿瘤,或神经衰弱,下肢酸软,脱钙、胃肠疾病、生殖功能减退、晕车、晕船,易出现呕吐性病变等。如果脉人下肢大而头小(尺脉强、寸脉弱),则其人多见妇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或盆腔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见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者耳聋、心脑供血不良、冠心病、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病、大脑记忆力下降、胸闷等病症。生理情况下见于儿童和老人。

 

譬如脉人二头大中间小(尺脉、寸脉强,关脉弱),一般情况下其人多瘦,腹部也干瘪。多见于慢性胃、肠疾病,肝、胆、慢性炎症,脾及淋巴系统功能减弱,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甚至乳房、脾脏、胆囊的切除。还见神经衰弱,生殖、泌尿疾病。

 

如果脉人的形体像枣(尺脉、寸脉弱、关脉强),表现为二头小而中间大,则其人正常情况下一定是腹大腰圆、消化、吸收能力好,力大无穷,肌肉丰满。异常情况下则多见肝、胆系统炎症,肿瘤、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大、淋巴结病、血液病、乳房偏大、乳腺增生、乳房肿块等等。还见脑血供不足,下肢骨关节病变等。

 

2、 脉与人的体质合一

 

如果人体质好,力量强,气血旺盛,而腕中的小人也一定会充盈饱满和缓从容(正常脉),若脉人虚大无力,或弱、细、短、濡,则其人一定是气喘虚嘘,四肢无力、面色萎黄、无精打采、久病卧床,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若脉弦、脉紧、脉数必有重患。

 

一般其人的体质状态与其脉人的脉力、脉势、脉的胃神根相吻合。

 

3、脉与人情感合一

 

人的情绪高昂,心情激动则脉人跳动的速度加快,跳动的力量也偏高。人的情绪低落脉人的跳数也减少。若其人受到刺激、惊吓、惊恐,脉人也会出现结、促、涩的改变。人体快速运动,脉会增加跳数。人长期劳动及体能锻炼,脉人会胖大、脉力也会增加。人发热,脉人会跳数增加借脉洪而数帮你散热。当人受到寒冷,脉人会沉或紧借以保暖。总之,脉与人相应,情感合一。关脉的沉、细、弱多见病人的肝气淤滞,情绪不佳,忧郁,好生闷气等。关脉的浮、脉力增强,多出现眼病。

 

4、脉人与其人同病

 

人有多高多胖,脉人有多宽多长。人有头、躯干、四肢、脉也有相应的头区、躯干区、四肢区。当人头痛、头昏时,脉人的头区膨大,脉力增强与滑动。人有颈椎病时,脉人的颈椎区也会出现相应的边脉。人的后背软组织病变,脉人的后背也会出现相应的边脉,借此告诉你:“我的主人这儿有病”。其人有高血压、脉人的力量(脉力)也会增加。人有高血脂、高血糖、脉人会清楚的告诉你,它也有此病。甚至还像检验室那样把血糖、血脂高出的范围、治疗效果显示出来。

 

5、脉人显现了什么脏器,什么脏器就有了疾病。

 

6、人中风,脉人也风、脉人早风

 

脑中风脉象的交错性改变完全与人体的运动神经分布有关。临床观察证明:风脉可以早出现于脑中风数天或数月甚至二年。事实上,脑中风从病理角度上来讲,它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脑血栓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当血栓没有完全地堵塞脑动脉时病人已经具有临床症状,只是病人不能够主观的感知或临床症状的间断出现或中风症状不典型而已,而脉象则能有效的提前做出诊断。临床此类病人常见。

 

总之,脉象基本与人体即时状态相吻合,人有什么疾病,脉有对应的变化。通过候脉我们不但能准确的了解疾病的所在,而且能知道疾病的性质以及疾病的病程,治疗效果和预后。

 

神脉

 

转载自油麻菜

 

.

 

像一个准备抚琴的乐师,许老师先是顺了一下病人的胳膊。平日总是握紧不放的左手打开了,深藏在掌心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柔地安放在病人的寸关。三根手指像三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依次排队踏步、看齐、立定、坐下......不,那感觉更像一只准备下蛋的老母鸡,整理好了自己的安乐窝,一屁股蹲下开始抱窝......

 

前些天,朱良春先生的儿子朱幼春先生来消息,说自己受父亲之命,到安徽合肥参加了一个为期七天的脉诊培训班,没想到被脉诊老师的高明脉法给震撼了!脉诊老师不仅轻松指出他身体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居然分毫不差地脉诊出自己身上曾经做过手术的地方还有一处针眼在发炎!国医大师朱家什么中医高人江湖名士没有见过?能够让他们强力推荐的必定是有盖世武功惊天本领。这位老师姓许,叫许跃远。

 

巧得很,许跃远老师正好要到南通拜访朱良春老先生,于是幼春先生就安排我们在南通相聚。太白山采药归来的风尘未去,可是我还是按捺不住好奇心又踏上了寻访之路。   

 

拍摄中医三年来,见过的脉诊高手不少了,三申道人、陈云鹤道长、余浩......听说的传奇也不少:金韦、王光宇......可是我始终还没有确定开始记录一位脉诊中医,也许机缘不到,也许是我心中还多少有一个疑问: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X光、CT、心脑电图、超声波、核磁共振、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还用得着这古老的脉法吗?有位医生就说“要是今天黄帝还在的话,也会叫病人去拍片检查”。

 

中医的脉法数千年来琳琅满目,各家学派众说纷纭各有套路,这种以感觉为评判依据的诊断手法确实令人生疑。而我目前了解,中青年一代医生,尤其是学院毕业所谓的脉诊都不过是装点门面的花架子,能摸出个表里、阴阳、虚实、寒热的就很不错了。

 

可是“望而知之为之神,闻知之为之圣,问而知之为之功,切而之为之巧”,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手段。在中国,每一位普通老百姓见到一位中医,都会毫不犹豫地卷起袖子,然后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你,“医生,看看我的身体怎么了?”一个不会脉诊的中医,不管你的临床水平有多高,是很难赢得患者最基本的信任。在他们看来会脉诊的医生,说明过了脉理这一关过了,才算是登堂入室进了中医的大门。而作为一个中医文化纪录者,我也非常期待有一天,能开始记录一位能够“赠你一脉”的中医故事。

 

在朱良春先生专用的诊室里,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脉法高人许跃远老师。没有络腮胡子,没有一身汉装,更没有檀香木手琢。许老师浓眉大眼很温和,干干净净的白衬衫下是结实的身材,五十八岁的他和我见到的大部分中医的气质明显不同。  

 

“您是家传中医还是师传?”中医可是讲究传承了,根据我的经验一手好脉法背后一定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故事。

 

“我的祖母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草药医生,伯伯父亲也都了解些传统医学,也可以说是医学世家。但是确切地说我是个西医出身,以前是外科手术医生。”听上去许老师小时候对中医可没啥感情,旁边的朱幼春先生笑眯眯地加一句:“许老师以前还是一家西医医院的外科主任,业务副院长。”原来许老师是一位了解西医的中医,了解中医的西医,就像梁某人总爱介绍自己是:广东的四川人,四川的广东人。

 

许跃远打小爱好武术,高中毕业后成了煤矿工人,直到恢复高考后才考入淮矿医科大学,才成为一名西医外科医生。说到为什么开始学中医,他扬了扬的两道浓眉,“我学习中医是因为质疑中医脉诊开始的。”

 

因为对中医脉诊的质疑而关注。在担任西医医生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熟悉西医生理、生化、解剖、生物学的许跃远通过几次偶然的病例发现:内脏生病时,疾病信息会以脉气团的形式出现在脉流中......永远充满好奇心的许跃远顿时来了兴趣,真的吗?一个人的身体状态真的可以通过手腕三寸之地诊断出来?这不是天方夜谭?

 

在后来长期的临床治病期间许跃远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是人体的缩影,脉道是人体各脏器脉气的堆磊......人高脉长,人矮脉短,人的腹大则脉管中间变粗,心与脑供血不足则人体脉道的手端沉细......脏器肿大脉道的对应部隆鼓,脏器萎缩或脏器摘除则脉道对应的部位凹陷等等......这些特别的发现,当然也得益于许跃远是一个全科的西医医生,对于西医检查的各种仪器他基本都会操作,脉诊的结果有疑难时,可以及时以理、化检测校验。就这样,西医许跃远一点点沉迷进中医脉诊中,一琢磨就是二十多年。    

 

“可以这么说,我现在的脉诊能力完全是从病人身上学来的,我在西医正确诊断的各个病种之中,寻找特异的脉感素材,再根据素材在相同病种中证实共性,发现共性后反求诊断,不明了的再通过现在理化仪器诊断......”经过数十万次的脉诊经历,许跃远反其道而行之,终于练就了一身惊人脉法! 

 

说起许医生当年学习脉诊的疯狂,这次同行到南通的许太太最有发言权了:“为了感受脉法,他摸过牙膏、树叶、荷叶、公交车甚至壁虎的尾巴......他老在书店里看书抄书,差点被人赶出来......为了能把这些感受到的脉法写出来,他还发誓不和社会上的人交往......还有啊,这十几年来他左手的三个指头除了摸脉,其他事一概不做,呵呵。”

 

听着许医生的故事,我怎么觉得那么熟悉?是了,我曾经拍过一个盲人的故事,那位失明的主人公在公园里,用手抚摸花朵,他说他能感受到花朵的颜色。

 

“您只用左手脉诊?”我发现许老师一直把他左手的三枚手指藏在掌心,像是握着小李飞刀怕被人看见。

 

“是的。”回答很坚定,听上去对自己的脉诊能力毫不怀疑。

 

“当我能够摸出很多病症的时候,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都能摸出纸上的字,呵呵,试了一下,还真摸不出来。但是摸病人的脉,眼前立刻就是病灶的模样,内脏影像就会扑面而来......”许老师说癌症病灶的模样特别像一块生姜。“我这一生走得比蜗牛慢得多了,这二十年没走出手腕的三寸世界。不过这三寸之地,可是藏着乾坤世界:一个人的一生,他的父母子女,将来的前途,正常状态,有什么病,病是什么样的......”

 

“许老师,有几位病人请你诊断一下?”没有人舍得错过一位好医生的,即便是医生。朱幼春先生指了指身边一位走起路来有点瘸拐的白发老汉。

 

“好的,请坐下。”许老师没有拒绝,望着老汉微微一笑,“我们先握一下手。”

 

老汉的手搁在桌面上了。像一个准备抚琴的乐师,许老师先是顺了一下病人的胳膊。平日总是握紧不放的左手打开了,深藏在掌心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柔地安放在病人的寸关。三根手指像三个训练有素的士兵,依次排队踏步、看齐、立定、坐下......不,那感觉更像一只准备下蛋的老母鸡,整理好了自己的安乐窝,一屁股蹲下开始抱窝......

 

许医生摸脉基本不看病人,他微侧脑袋,更像是在用心倾听,他的呼吸几乎是停止的。据许老师说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才能做到“指下寻形,心中成像”。“摸脉的时候,我要做的就是等待,时间一长,病人身体里的图像就更清晰......”

 

“许医生,昨天我拜访朱良春老先生的时候他跟我提到您了,所以今天特来拜访。”又一位六十出头的汉子出现在诊室,“我姓章,想请您也给我把一下脉,体会体会。”哈哈,一看就是专业人士特意赶来出题的,我喜欢。

 

“请先把手表去了。”许医生毫不拒绝章先生的质疑,淡定从容地亮出三指。我呢,自然不能落下,相机摄像机一起上。

 

“别看他在外很风光,但是他来自贫寒的家庭,一直在奋斗。”还没十秒钟呢,许医生开始发话。“年轻时没有得到父母或是上一辈的支助。”

 

章先生面无表情,重重地点了几下头,“看来摸脉还能看见过去。”

 

“运动太少,身体虚寒。你并不爱惜身体。”许医生拿起笔,“你的心并不在这,早就飞出自己的身体。”

 

怎么听上去像是算命先生说的话啊?章先生鼻子哼哼了两下,斜眼看着许老师。    

 

“你的颈部很不舒服,有点筋膜炎。过去右肩疼过,什么原因呢?因为寒引起的。肩周炎就是了。”

 

“嗯,”章先生终于听懂了,再次点点头。

 

“你右边耳后的筋膜不舒服,耳鸣。”

 

“是,有点响,耳鸣。不过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

 

许医生的手指时而立定,时而踏步,有一阵子大家都不说话。

 

“你应该归隐,你的的脉象可以归隐了。”

 

“可以归隐了,差不多了,我是有这种想法。”章先生绷紧的脸终于笑起来。

 

“今天高兴,我们看着玩,多说一点,呵呵。”

 

“我也接触过很多高人呵呵,你也是高人。”章先生开始露底了。

 

“你的下肢很寒,晚年要注意保养。我建议你开始练习一些站桩,把下肢练练。下肢太寒了,你要是不注意的话,这个寒足以让你坐轮椅。因为你的肾气严重不足,什么欲望都没有了。”

 

“你的后背做过手术,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麻醉针是斜打进去的。”

 

“哦?这个你也能看到?”章先生没有否定,只剩下惊讶了。他没有在脉诊的左手不自觉地开始抓起佛珠拨弄起来,眼睛再次盯紧了许老师。“我身上还有一个地方做过手术,拿过一个脏器,您也看看?”

 

“不是能看到,是手中摸到,心中成像。因为他这个,他这个......”许老师说完半句话停住,好像跟着手指钻进了那个传说中的隧道,入定了。

 

“有些有气功神通的人能看见内脏?”章先生看上去见多识广。

 

许医生保持不动,老半天回了一句:“他们或许能看到,但是多半没我们这么细致。”然后突然插了一句:“你有慢性咽炎。”

 

“咽炎?你说得对。目前这些问题你还真没说错。”老江湖抓住重点,“您还是再判断一下还有哪动过刀?呵呵,我这刀动的时间还不久,一年。”

 

“嗨,一个人动过两刀,所以说他很难啊。”许老师透过老花镜叹口气。“不过只要手术过,就会留下线头痕迹,我们就摸那个......在你的下腹部有手术过。”

 

“这你说对了!”章先生转身看着周围看热闹的人很诚恳地说:“他真说对了!”然后呵呵地笑着,像是怕许老师不相信似的对许老师说:“我是啥没对你说啊。”

 

许老师毫无表情,还沉浸在脉感中,几秒钟后回答:“因为你这阵子吃素,所以伤口成长慢,切割的位置非常平,对合的非常好,看不到,不好摸。假如吃荤菜的人,伤口愈合的地方长得很鼓暴,一摸就知道。但是还是能判断出来,需要点时间。”

 

“我吃素你也能判断出来?!”

 

“刚才我摸到你的肠子有个地方是接起来的,是不是你胃切除?是肠切除!”

 

“是的,结肠切除!”章先生已经不惊奇了,变成叹服。“不简单不简单,赶上ct了。”

 

“你需要吃点药,我给你开个处方,结个缘吧!”

 

“摸脉之后,接通病人,我就能借此进入。病人在眼前变成一个琉璃人——脏如悬珠,体如琉璃。进到脏里,像夜观星空,进到腑里,像是进到岩溶洞......然后开始历史回放......”这是《骇客帝国》里的画面啊,几声电话响后,只要你拿起听筒,你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

 

“我认为中国人四大发明的说法不尽然,应该是六大发明,再加上针灸、脉诊。我们用三个指头可以代替X光机、B超、CT、磁共振、化验室,用几分钟就能综合分析出来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多省事!如果大家都掌握这种微观脉法,全世界高昂的医疗费用将会大大减少!”许医生眼睛睁得大大的开始闪光:“尤其是风脉,中风的脉,我认为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我可以提前两年多感觉得到病人将要中风,这种脉法传播开对社会会有很大的贡献。”

 

听上去太美好了,可是学起来有那么容易吗?许老师说下一次你来听课就知道,他说目前已经传授给三千多人,而且有六七十人已经入门,至少成为“中士”。不过,他好像是自言自语:“成为一个能够简单断病的脉诊医生不难,但是要想能够真正接通病人的身体,进入到琉璃世界......”

 

像是在扮演一个乌鸦嘴预言师,我这会儿怎么脑袋里想起的是那个没有把一身望诊脉诊绝学传下来的秦越人,于是泼了一瓢冷水:“一个人只要几天几个月就能学会西医检查的仪器操作,但是学一套能够出神入化的脉法,没有几十年的勤勉再加上过人天份,难啊!”

 

许老师也沉默了。    

 

“所以,我就出现啦,”我热切地望着许老师,“我们一起把你的脉诊故事记录下来,把你的脉诊理论保存下来,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秦越人出现的。” 

 

朱良春老先生和许跃远老师合影。  

 

和朱良春老先生一起参观南通永崎紫檀家具艺术珍品馆,大家开心地展示咱们中国人灵巧的手。 

 

许跃远老师关于脉法的两部书稿已经出版:《中华脉神》、《大医脉神》。

 

中华脉神---许跃远---脉诊绝招 

 

许跃远,回族,中医世家。早年学习与研究西医,曾任某医院科主任、院长等职。中年后发奋研究中医及脉诊,独辟蹊径,首创脉诊直接诊病特技,临床上触脉知病、非常神奇。

 

丰富与拓展了脉诊的应用范围,发现并确立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他的《中华脉神》专著受到海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学习与探讨脉诊的同仁也日见增多。脉诊三分钟后,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断,几毫米的息肉他能辨别,准确率可替代四诊与现代医学的理、化仪器相媲美。

 

《大医脉神》是他的开天目之作,书中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传统脉学新的诠释,并对脉学的研究有所创获。深学之则诊脉察病独具慧眼,疾病脏器全然显示在指下。

 

主治:腰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各种疼痛,肠炎、胃病、肝病、心脏病等。

 

内容简介

 

脉参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华夏文明,是人类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医学内涵。其大跨越时空,贯穿古今;其小千万信息浓缩于寸。奇可等价于现代诊断,神则触脉知病,断人生死。

 

作者简介

 

许跃远,回族,1955年10月生,安徽寿县人。中医世家,中西汇通30年,孜孜不倦研究脉象。  他首次提出寸口脉的神经学与血液供应分属内容,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并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奇脉、脉晕点等脉象,并试图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脉象图的发现为脉诊提供了形态学内涵。他认为脉象是人的体征,需弃门户之见,倡导中西互补、六诊断病。

 

许医生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唯诊脉察病独具慧眼,对多种疑难病症,候脉知病,中西互参,每获奇效。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导言:脉学简史

 

脉理章

 

一、脉象要素

 

二、寸口脉的脏腑定位

 

(一)旧说寸口分属

 

(二)新探寸口分属

 

三、脉象图

 

四、三维脉位

 

(一)脏器在人体内的位置

 

(二)寸口脉在腕腹中的脉位

 

(三)脏腑在脉象中的脉位

 

五、寸口脉的再分属

 

六、寸口脉的合候

 

一、脉象要素

 

脉象是指感脉动的形象。在扬弃遍诊法而独取寸口脉法的今天,脉象多指桡动脉应指的脉感态势。选择桡动脉研究脉象一是因为它应手方便,二是因为手是裸露的器官,同全身各器官一样也都有动脉的供血、静脉的回流。因此切取桡动脉的脉感就等于切取了全身其他脏器的脉象信息。因而寸口脉象既是某一器官的脉象,也是全身的脉象。它是观察全身各脏器气血变化的窗口。

 

桡动脉是心脏与手这一脏器的“桥动脉”。就寸口脉象来说,心脏、血管、手、血流及全身九大系统都会影响该脉象。心脏有心搏的强弱、频率、节律等变化。血管有粗细、饱满度、位置、长短、管壁张力等改变。血流有流利度、容质与容量的不同。手在这里主要视其为终端脏器及微循环,它有通畅度即阻力问题。同时全身九大系统又将时刻左右着脉象的变化。了解上述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或通过脉象反证人体和各脏器的气血变化都有脉诊的意义。应该说脉象是人的体征形式。因此,掌握脉象变化的规律对人体疾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解剖脉象要素,结合对古今脉学文献的理解,可将构成各种脉象的脉素以脉位、脉力、长短、频率、节律、粗细、流利度、张力、独异九个方面加以认识。

 

——脉位:是指桡动脉非解剖意义上的深浅位置变化(不能理解为桡动脉解剖位置的深浅改变。必须明白机体无论什么疾病,桡动脉都不会发生解剖意义上的位置变化)。

 

脉动表浅为浮脉,深沉的为沉脉。由此可以了解心搏的力度、血容量的盈亏、人体皮下脂肪的多寡、人体水液的平衡与否等。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和病程。

 

——脉力:是指脉搏的强弱。它有两个因素,一是脉充盈度的高低,二是脉管张力的大小。脉力增强多表示心搏有力,血容量充足,微血管有阻力。反之,脉力弱为心搏无力,血容量不足,微血管阻力小。脉力强多提示机体抵抗力强。疾病状态下有两面性,一是机体抗病力强,一是致病因子的致病力强。反之,脉力减弱,则人体抵抗力下降并提示疾病的迁延等。一般脉力还与人体的体力有正比例关系。

 

——张力:多是指脉管壁的收缩力或紧张状态。可以了解血管的弹性阻力变化。脉管壁的张力大小则与气候、体内分泌激素的量、肝脏的代谢功能、管壁的脂质化程度等有关。管壁张力的过大过小均是疾病状态。

 

详见: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10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9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8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7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6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5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4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3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2

 

《中华脉神》脉学精彩摘要1

 

《大医脉神》-许跃进老师的故事

 

(本文引自网络)

 

作者简介:

 

许跃远:男、55岁,中医世家。先生早年学习与研究西医,曾任某医院科主任、院长等职。中年后发奋研究中医及脉诊,独辟蹊径,首创脉诊直接诊病特技,临床上触脉知病、非常神奇。

 

先生丰富与拓展了脉诊的应用范围,发现并确立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他的《中华脉神》专著受到海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学习与探讨脉诊的同仁也日见增多。脉诊三分钟后,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断,几毫米的息肉他能辨别,准确率可替代四诊与现代医学的理、化仪器向媲美。

 

《大医脉神》是先生的开天目之作,书中先生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传统脉学新的诠释,并对脉学的研究有所创获。深学之则诊脉察病独具慧眼,疾病脏器全然显示

 

《大医脉神》-许跃进老师的故事

 

(本文引自网络)

 

作者简介:

 

许跃远:男、55岁,中医世家。先生早年学习与研究西医,曾任某医院科主任、院长等职。中年后发奋研究中医及脉诊,独辟蹊径,首创脉诊直接诊病特技,临床上触脉知病、非常神奇。

 

先生丰富与拓展了脉诊的应用范围,发现并确立了风脉、边脉、音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等重要脉象。他的《中华脉神》专著受到海内外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学习与探讨脉诊的同仁也日见增多。脉诊三分钟后,芝麻大的结石都能准断,几毫米的息肉他能辨别,准确率可替代四诊与现代医学的理、化仪器向媲美。

 

《大医脉神》是先生的开天目之作,书中先生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传统脉学新的诠释,并对脉学的研究有所创获。深学之则诊脉察病独具慧眼,疾病脏器全然显示

 

我的脉学探讨

 

我九岁即随祖母出诊寻药,她以百草治病,方圆百里无不知其名声。那时治病的方式多是医生被接到病人家中,与病人同吃同住,有时十余日病人才能康复。采药的场所多是田间地头,药的品种也单一,如,薄荷、金银花、吴茱萸、槐花、芡实等等。对高热病儿知道用手托起患儿的头,了解是否颈软从而排除脑部感染。特别是脉诊,三部九候,断人生死,玄妙的记忆一直珍藏在心。在乡间的小道上,我与祖母同坐在独轮车上,我的身边还放上二块土坯配重,小车吱吱呀呀,鸟儿在树间叽叽喳喳,这应当是我童年最快乐的记忆了。

 

曾记得我8岁时右脚被母狗咬伤,当时农村贯用的方法是咀嚼清草外敷,第二天病灶处红肿不得下床,伯父用珍珠冰硼散调敷,金银花清热,不几天渐愈。对腹泻我家的药方很灵:白扁豆花三两、水井边清苔三两、白头翁三两、罂粟壳1枚,每服必愈。黄胆性肝炎:半斤鲜酸馍馍草十日左右痊愈……。

 

高中毕业后我的工作是煤矿工人,五年的地下550米生死炼狱我当上了采煤师傅。1977年高考来的突然没有准备,78年考入本局创办的《淮矿医科大学》学制四年,带薪全脱产,教授均从蚌埠医学院及安徽医学院请来。这种学校对我特别实惠,一是解决了我的生活费用,二是学习特别紧张。几乎书不离眼,学生们那种迸发的学习热诚是语言难以述说的。

 

35岁时我已经是某医院的科室主任与院长,远近虽然有点名声但诊断疾病仅是以望、问二诊为主要方式,见不明了的疾病随机行理、化检查,对病情没有更深刻的认识。把脉知病,余心中了了,六部茫然,自知浮浅,以问代指。

 

1988年我带医疗队在淮北下乡支农,有一位40多岁面黄肌瘦妇女来诊,丈夫是结核病,她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她说:“我小肚子慢慢在长大,有半年时间没有月经,近几天出现呕吐,小便憋不住”。并说:“先生把我号个脉,不要又怀孕了”脉诊结果是:尺脉细无力,左尺脉涩。印象不得诊断,请她到市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是“子宫癌”,后死于术后化疗并发症。

 

中医与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式不尽相同,西医是透过症状来看疾病的内在,而中医是把疾病用症状来化裁。因此单纯掌握28脉在临床上是很难应对西医各种病症的,因为西医的病名中医资料大多无记载,就是有记载但他们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几乎一半的西医疾病中医无资料可寻。门诊来诊病人用传统脉诊几乎不得诊断,中医要突破这种局面,必须研究每种西医疾病的脉象。事实上每种疾病都有自己特有的脉象。脉学家金伟说:“一病一脉”,这话非常有道理。

 

有一天,一位肩周炎患者来诊,他的寸口脉有特点:在患侧寸脉的外侧有一道小弦边。至此后每位肩周炎患者都有这种脉感。再研究还发现:颈椎病在两侧寸脉的外侧也有这种小弦边,一侧颈椎有骨质增生则同侧小弦边上有坚硬的小结节样脉气。

 

一位胆囊炎来诊,右寸脉外侧也有一道小弦边,与右肩周炎的脉感没有区别,但仔细研究胆囊炎脉象还会发现在右关出现一团囊状脉气。原来胆囊炎的不适感通过右肩区传导,形成与右肩周炎相同的脉感,这有西医解剖学原理的理论支持。沿着这种思维我连续对胰腺炎、胃炎、肠炎、等内脏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探讨,逐渐认识到:内脏疾病时,疾病信息会以脉气团的形式出现在脉道中,内脏疾病见重并反映到体表则脉象会出现脉气团加边脉的形式,同时通过边脉与脉气团的结合反求内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有触脉知病的效果。

 

一天,一位高个、大腹、色暗的病人来诊。脉诊时发现:双关脉气团如大豆般坚硬,印象中是肝硬化伴腹水,劝他到省医院进一步确诊。一月后他又因长期低热来诊。脉诊发现:1、右关脉气团仍如大豆,左关外侧缘出现一凹坑,2、脉虚滑数。我的诊断是:1、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2、术后虚热。病人非常惊讶并说:“我开刀你都知道”?后以石膏知母汤加女贞子五剂病愈。此时我已经发现:人的脉象是人身体的浓缩体,是人的缩影,脉道是人体各脏器脉气的堆磊。脉体与人要吻合,人高脉长、人矮脉短,人的腹大则脉管的中间(关脉)变粗,心与脑供血不足则脉道的手端沉细,脏器肿大脉道的对应部位隆鼓,脏器萎缩或手术摘除则脉道对应部位凹陷等等。所谓候脉事实上就是摸寸口脉的独一,同时脉象图的轮廓在我脑中形成。这也得益于我是全科医生,各种仪器的操作基本都会,脉诊的结果有疑难的随即行理、化检测。

 

我父亲生病住安医高干病房20床,同室19床,张同和、男、60岁。胃癌手术后持续高热6天不退,外科请内科主任会诊不效。病人眷属请我会诊:

 

脉诊:脉浮数左寸、右尺偏实,右寸脉左关尺脉沉细。

 

诊断:1、胃癌术后热

 

2、早期右脑梗塞

 

处方:水蛭10   全虫9   寒水石30   白僵蚕30   大生地20   晚蚕沙20   枸杞子50。共六剂。结果一剂热退,病愈。嘱:行脑CT平扫。病人当时是治疗癌症,心情不好,拒绝检查。

 

2月后,病人来院行第二疗程化疗,无病床转当地旅社暂待,于当日夜间突发右脑梗塞,急诊入神经科13床。

 

患者眷属私邀我再次脉诊:双寸脉晕滑、数、击,双尺脉沉,左尺弱。

 

诊断:“脑桥梗塞伴出血”。

 

病人眷属要出院到我的诊所治疗,因考虑医患风险并婉言推辞:一是病人已经有上级医院高条件医治。二是脉理推断:病情复杂,九死一残。

 

此时我萌发从中、西医角度写一本候脉书的念头,想把自己这点脉诊经验介绍给同道。因为我认识到:脉诊在中西医临床上的初诊效果非常准确,有触脉知病的作用。

 

业余时间,书店与图书馆耗去了我大部分时间,大量的脉学资料让我汗颜,同时也认识到:江河之大、池水之浅,不能一叶障目,学问之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事实上我的掌握也还是皮毛而已。古人传给我们的候脉方法,在现代医学高度进步的今天,仍然有现实临床意义。

 

譬如对紧脉手感的研究与陈述:生活中能比拟紧脉的那种感觉很多,如摆动的输液皮条,孩儿们跳绳的绳梢,勒紧的马缰绳等,但只是文字的比喻,不是指下绷急的那种感觉。恰有一天我给父亲打扫卫生,院中的墙壁上掉下一只壁虎,壁虎的尾巴被我碰掉,壁虎逃去,而壁虎的尾巴仍在原地跳动,急用指切之,恰如紧脉紧而绷急,极不稳定的那种感觉。实脉的如触“收缩时蚯蚓”,是在冬天的郊外挖出条大蚯蚓,触摸此时的蚯蚓会有实大弦长的指感。对散脉的认识与描述是在刷牙时思考这一问题并多挤了牙膏,有意感之则轻触有边,重指无力混沌边。各种脉学书籍中关于散脉的描述太会意,没有实际操作性,“散似杨花无定终”是没有指下感觉的。

 

临床工作的繁忙及一个单位的经济压力等都不可缺少的与研究工作并存,我必须每日工作没有休息,十年如一日的早八点晚八点的上下班、中午以盒饭充饥。每日应对诸多病人、学习与研究脉象。我代出了不少学员,他们的脉诊水平都很好,有的学员半月时间就能初试身手,我的力量虽然微薄但我相信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把脉可以知病,这“病”应当包括中西医所有病症。非掌握一门学科所能及;它要求医生具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对各种疾病的症状、临床表现、解剖、生理、病理等了如指掌,同时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否则百学尚不灵。

 

脉书写好后,我把稿件给中医学院的教授与研究生改稿,他们都知道我候脉的神奇,但并不能接受我的观点,好像没耐心掌握这些方法。他们把自己的学生介绍给我,不常时间的言传身教,学生们已经令老师望尘莫及了。

 

我有痛风病,有胆结石及胆囊炎、肾结石。没事我就自己给自己摸脉,摸准结石的脉晕后,胆囊的形态也渐现指下。带着这种形态学思维,我把人体疾病器官逐一摸感,发现疾病脏器的形态在我指下现身,这一指感与疾病脏器的病理解剖有相似之处。一位美国的女医生来候脉,我发现她的子宫壁有个小凹坑,旁边静脉有曲张,子宫的下角长个小肌瘤。我告诉她:子宫做过手术,一根静脉没处理好,又长一枚小肌瘤,大小为2厘米。她非常惊讶,买了我的书并说:有机会邀我到美国讲学。

 

疾病脏器在脉中现身形成大约20余种脉晕形式,它有直观的形态学指感,掌握这种候脉方法,可以达到触脉知病,不要病人开口的水平。当然脉诊学习的路很曲折,非下苦功所难能获得。脉学理论汗牛充栋,说白了就是摸血管、血管的壁、血流等不能出现异常,出现异常就是病脉,异常的部位所对应的脏器就是病脏。

 

脉诊是医生徒手诊病的方法,现代文明之前医生们都做得很好。中国自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学成为中医文化主旨的理论重心,也是中华最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中医对脉诊的研究非常极致,可以说她是中医先生的B超、心电图、化验室、X光、CT、磁共振。

 

作者《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出版以来,受到海内外中、西医生乃至广大病人的广泛关注,探讨与学习脉学的良师益友接踵而至,要求以脉诊病的病人门庭若市。2008年3月份内曾连续11例对未出现症状的脑梗塞做出正确诊断,其中5例是CT没能诊断再经脑磁共振而确立。三例七天治愈。三指如此之神这与各级医院诊断疾病的方式形成明显反差,这说明脉诊在临床诊病和治未病方面在现代医学高度进步的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研究脉诊以前作者诊治疾病与其它医生同法,医患间总有一定的间距。掌握脉诊后我的诊断正确率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对疾病的判断与认识与过去也不一样。候脉的感觉好像钻到病人腹中,三指如同透视机在人体上下体察,脉诊三分钟之后病人的病情了如指掌,来诊病人也不要他们讲述自己的病情,而是倒置的讲述给病人。对许多医案总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与疗效。脉诊三分钟能诊断出的疾病大医院很长时间、很多金钱难以办到。因此作者认为:以现代医学的理念对中医脉诊学进一步研究与发觉有重大临床意义。

 

随着临床脉诊工作的不断探索,脉诊水平也不断提高,突然有一天我的指下与脑中浮现了疾病脏器的形态与图像,这好像炼气功开了天目,疾病的人体,内脏全然显示在指下、脑中,这与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检验学诊断几乎没有区别。凡来此学习的医生也倍感神奇,与他们已经掌握的脉诊技巧完全不同,当他们掌握了这套方法后,都会在自己的地方大显身手。在数次与国内几所中医大学教授、以及澳洲、美国等同行的交流中获得首肯。

 

现代中医接诊的病人多是西医微观认识论的疾病,传统脉象由于其历史的成因对西医所言的病变不能直接诊断,仅能从全身症状上加以认识,这是中医整体认识论的结果。近代中医高等学府的学生们,当他们接受了现代医学的基础医学教育后对传统医学产生厌学的心态,还见全国不少的中医院甚至中医名家也不注重脉象的学习与研究,出现了中医医生开西医的理、化报告单,西医治不了的疾病开中药的可笑局面。中医需要现代化,但丢弃了自己的特色而选择与自身无专长的方式去囫囵吞枣,最终将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毕竟两种医学的内涵完全不同。西医的医疗行为必须以各种理、化报告为依据,在寻证倒置的前提下,各种昂贵的检测常让病人不堪重负。中医以四诊为依据,以经验并采集反复验证的中药处方,事实上西医发源于解剖,中医来源于临床实践并以经络的研究为开端,两个文化的底蕴不同,交融在一起不伦不类,互不接受。

 

我每日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脉诊的原理是什么?疾病脏器为什么能显现在指下?多年以来作者以现代医学的理念研究脉诊,运用生物学的全息法探讨内脏的脉象,发现其脉诊结果与现代医学的病种相吻合,脉诊解决了医生徒手认识现代医学病种的难题,这种方法应当光大。假如医生都掌握这种方法,我们的各种医疗行为将变的有标底,全世界高昂的医疗费用将大大减少,而取得的医疗结果更是事半功倍。它的作用不逊色于现代医学的X光、B超、心电图、化学检验。并发现了边、浊、风、漾、奇、潮、音、脉晕点等脉象。特别是风脉对脑中风的早期诊断、预后,边脉的脏腑定位,脉晕点辨别内脏疾病的病性都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笔者写出该书其目的是召唤脉学新理念,将传统脉学相涵互动于现代医学科技,纳入时代医学的语境与视野而给以新的诠释,并争取对脉象的研究有所创获。脉诊成为中、西医生徒手诊病的工具才是作者真正的夙愿。

 

由于本人学识浅薄,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书中也有不少诊脉的手法是立足于本人的经验,甚至与传统脉学大相径庭。还有不少关于脉象产生原理的探讨纯属个人看法。烦请各位师长批评指正,有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期望读者鉴别在临床,求证于实践。脉学之浩瀚,博大而精粹,不才冒昧,以蠡测海,若伴君于案旁肘后实是奢望。然千万痼疾四溢尘世,故斗胆置褒贬淺陋于脑后。

 

作者:许跃远

 

戊子年于合肥琥珀山庄

 

08、10、1

 

[转载]老牛脉学难得的脉诊经验

 

原文地址:老牛脉学难得的脉诊经验作者:闲在居士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牛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看,多简便]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太简便了]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何为脉大何为脉小?找十几个人来摸摸不就知道了,比如黄豆绿豆,黄豆大,绿豆小,米粒更小,对不对?人的脉的大小基本如此了,但也有比黄豆大的,如运动员武术练习者战士等等,也有比米粒小得多的,如将死的老人.大大小小还与各人大小成比例的,只要摸多了就能心中有数了.

 

快慢匀乱是看整体的,不可能这边脉快了,那边脉慢了,同一个心脏供血的嘛,快慢是看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匀乱是看跳动的频率,是均匀的,还是不均匀的,明白没?

 

浮沉软硬大小.他们出现的部位就很零乱了,他们有不同的变化组合,不同的变化组合诊断出不同的病症,因篇幅太大就不一一介绍了,浮沉是看位置,轻摸即见为浮,重按才见为沉,软硬看力度大小,硬硬实实为硬,空空软软为软,大小看形状,感觉它的管道大为大,感觉它的管道小则为小,明白没?

 

现在向你介绍两个重要的脉组,一个是显示健康为良性循环的脉组,,一个是显示健康为恶性循环的脉组.

 

1.良性循环脉:两寸浮,两关中,两尺微沉.我又叫它为英雄脉,[运动员,战士,多为这种脉],当你有这种脉时,吃得,打得,性欲强烈,周身舒服无病,红光满脸,神采奕奕.我们治病的目的,就是把各种脉修整成这种脉,当这种脉出现时,便可停止一切服药,只是每天坚持一些体育运动就成了.

 

2.恶性循环脉:两寸沉,两关中,两尺微浮,我又叫它跳水脉,得这种脉的人,身体就开始逐渐变差啦,浑身无力,头晕眼花,稍微动作便心跳气喘,不想吃饭啦,腰酸脚软,毫无性欲,等等.这时就要用药物把它扭转过来啦.

 

这是身体健康的脉,属良性循环脉.脉跳自古以来定每呼吸四跳,即每分钟60跳,但现在的环境不可能了,水源污染,空气缺氧,花天酒地,每分钟72-80跳都不错了,算是很健康的了,每分钟跳60跳的只有到部队或运动员里去寻找了,我以前的最好成绩是58跳,你现在是多少跳?脉跳次数在脉诊中为第一重要数据.世上可以说没有慢脉了,我摸了四十六年的脉,末曾摸到过每呼吸三跳的,脉快的就多了,百二百三的多的是.慢的就不说了,超过80跳的为精亏症,越快越亏.

 

如何自我测定精量?[男女适用]

 

12-60岁:

 

每分钟脉跳

 

50-特足

 

60-充足

 

70- 一般

 

80-亏

 

90-大亏

 

100-特亏

 

110-空,生命危险

 

[转载]教你几招切脉技

 

人体受六淫、七情、外邪、内患影响,身体状态失去平衡,都会从舌质、舌苔、神色、脉象上表现出来。

 

1、切头部脉新位置;一般切脉按寸、关、尺定位,本人临床诊脉发现,除此位置外,发现头部病诊脉位置,在寸脉前,大拇指掌骨下小头高起处(大多角骨上)。此处脉专诊查头疼、头晕、头胀、咽部肿痛等证候。此处脉出现,主要表现浮、滑、弦、紧、数等;如头晕,指下便有绿豆大小,浮而光滑之感觉,弦紧为头痛。

 

2、切脉部位是缩小的人体:它是头朝下,脚朝上,面向内,头向大拇指掌骨下弯曲,躺在切脉位置上,和耳穴图相同,是个倒人形,切脉时按其走行,能诊查全身疾病。

 

3、切高血压脉位置: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上亢;诊脉在右寸部肺脉上;因肺朝百脉,诊查以浮、弦有力为高血压,脉微、细小无力为低血压,不大不小脉象平和为正常。根据患者脉象力量大小的程度来分辨血压高低数字,省时省力,要经常练习,靠手功技巧。

 

4、诊查肿瘤脉:肿瘤中医称为瘕、积、聚;癌为岩,表示坚硬如岩石,固定不移。诊查此脉时,初起脉小而光滑流利,表示气血凝聚,肿瘤正在逐渐形成,其它部位脉,无变小之感觉;中期肿瘤部位脉弦滑逐渐增大,其它部位相对缩小,而晚期脉,滑紧弦大而有力,如切绞索,有一种坚实有力而大的感觉,而其它部位脉象十分微弱,这是邪盛正虚,气血供养肿瘤,肿瘤转移扩散的象征。

 

5、诊查孕脉: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关部出现光滑流利脉,而身无它证,月事又不来,是为怀孕,怀孕后精血凝聚成胎,一般足月便能查出。

 

6、诊查男、女脉: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左脉主气,右脉主血;左手脉大为男,右手脉大为女,这是主气和主血的关系。但切脉时,必须把孕脉和病脉区分开,胎位必须正,在腹中线上,如果孕妇无病、胎位正,切脉就比较准确。结合查腹验胎法:一般是男子如釜,女子如箕。就是说:怀男胎时婴儿与其母位置是面对面,臂部凸起,孕妇腹部如锅底一样是圆的。怀女胎位置相反,面朝上朝外,双腿屈曲向上,孕妇的腹部如簸箕是平的。但实际查验时不完全如此突出,要灵活掌握。

 

7、切脉必须因时因人灵活掌握:切脉与四时气候关系密切,必须因时而定,切脉以气血平和为正常,不以大小强盛为标准,脉象要依自己的体质与所负的气力相符为正常;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脉象上有差别。切脉必须心平气和、端正而坐,不能用力,腿要放正,否则脉象则不准。







《78条号脉法》

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倶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左右尺倶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着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 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升也。
十二、 两寸洪而有力为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 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 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 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 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 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 尺脉浮沉倶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 寸脉浮沉倶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 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十一、 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十二、 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十三、 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十四、 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
二十五、 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脉,后必喘促泄泻而亡。浮而虚,补中益气汤;沉而迟弱无力,命门无火,宜大补阳气;数为虚损,难治之症。
二十六、 右尺洪而有力,六味地黄丸;无力十全大补汤;沉细八味地黄汤。
二十七、 左尺沉细数,亦用六味地黄丸。两尺浮大,肺气先绝,金不生水,故尺浮大。
二十八、 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理二三年方愈。
二十九、 凡浮大之脉,见于右尺者,倶是假火,按内伤施治。
三十、 凡虚损痨病倶见于右尺,伤风外感倶见于左尺。左尺不见太阳,内伤劳役无疑。
三十一、 脉沉而有力,大便秘者,用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秘者,芎归枳壳汤。
三十二、 凡脉沉而带数,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伏火,六味地黄丸之类;豁大无力,阴气犹未绝也;倘豁大无力,三月后必亡不治,泄泻见此脉者,亦不治。
三十三、 凡杂病伤寒老人,见歇止脉者,倶将愈之兆。惟吐而见歇止脉者死。
三十四、 胃脉见豁大,保元汤加麦冬、五味子。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大肠脉,八珍汤加黄柏、知母。见于肺脉,八味地黄丸。见于小肠,六一散或车前子、木通等药。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部,四物汤加柏母。见于胆部,黄连泻心汤。
三十五、 凡豁大之脉,须沉缓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倘非沉缓,药必不效。
三十六、 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倶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
三十七、 凡诸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无数短、紧细、豁大,易治。
三十八、 浮沉迟数弦紧洪,有力为实,无力虚。狂言乱语沉细死,无言无语缓莫疑。
三十九、 凡病,前宜表里和解及归脾,再调气血痰。任意治之,不外参苓芎归,再加术草芍地,应陈皮倚着八珍用。
四十、 凡脉浮大数,或两手浮大数,或轻按浮,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中气不足。微紧,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四十一、 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
四十二、
如脾脉顿数,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症,宜补中益气。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
四十三、 凡脉洪滑系阳脉,无痰则为富者脉,洪大、浮大倶为病脉。沉细系阴脉,沉迟寒,沉数热,倘沉实、细、数倶为病脉。
四十四、 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十五、 右脉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杀谷,宜温火以生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干姜、益智。
四十六、 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细数、紧数、豁大有力不祥。
四十七、 凡身热有汗,倶属血分虚。若脉浮大无力,作阴虚治之必不效。
四十八、 唯脉浮大有力者,六味地黄丸加人参,或作汤服。
四十九、 下部见数,不得用干姜,宜附子升起;上部见数,宜用干姜,以其温中达下也。
五十、 心脉洪大,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主富;主贵;沉小,亦是正脉;豁大,心包络少血,宜归脾汤之类。脉见短涩,俱是心包络不足。
五十一、 肝脉弦长,脾脉缓,不唯无病,且富且贵。
五十二、 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宜山药、莲子、五味子之类;带数,中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
五十三、 脾脉缓,但肝脉或弦,或紧,或弦紧洪数,倶从肝治之。
五十四、 肺脉短涩,心脉浮洪,宜利小便。肺脉浮大,或豁大,或微细,虽心脉不平,亦当从肺治之。
五十五、 浮而有力,表实当汗;无力,阳虚当温。沉而有力,积滞燥粪当下;无力,阴亏当补。
五十六、 凡豁大之脉,倶是阳虚。
五十七、 沉而紧数属热,脾阴不足也,四物汤加知柏之类。沉而短数,细数、倶从内治之。
五十八、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
五十九、 左曰有余,右曰不足。
六十、 若脉浮大数,宜于气分中佐以血药。若沉细之脉,宜于血分中兼用气药。
六十一、 人之为病,虽曰虚、实、寒、热四者,而多兼见焉。
六十二、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者皆热也。
六十三、 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
六十四、 实则形刚,滑、弦、紧皆实也。
六十五、 虚则形柔,涩、濡、缓皆虚也。
六十六、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流通,短为寒凝结,实为邪气实,虚为正气虚,弦紧为痛,短坚为积聚,濡缓为湿,缓大为湿热,滑为血实、为痰,涩为血虚有郁。
六十七、 凡右关缓而有力者,胃强脾弱,白术一钱,白豆蔻仁三分,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共为未,肉汤调服。
六十八、 凡细脉宜沉细而起,是为阳虚之渐。转沉而数,痨瘵不治之症,脉在中,不死。
六十九、 弦脉,甘酸之剂皆可用,黄芪建中汤之类、甘草芍药汤。
七十、 洪脉,甘寒之剂皆可用,热邪所伤,三黄丸、调胃承气汤可也。
七十一、 脾胃缓脉,如得本经太过,湿邪所伤,除湿淡渗之剂皆可用,平胃加白术、茯苓,五苓散。
七十二、 涩脉燥热所伤,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加熟地。
七十三、 沉细脉寒邪所伤,甘热之剂皆可用,理中汤、四逆汤。寒甚者,理中加附子、益黄散、养胃丸。
七十四、 六脉倶弦,指下又虚,脾胃虚弱之症。
七十五、 六脉沉紧,按之不鼓,膀胱胜小肠也,此火投于水,大寒之症,宜温之。
七十六、 脉沉厥,紧而涩,按之空虚。若洪大而涩,按之无力,犹为虚寒之症,况沉紧按之空虚者乎,是阴寒在内,中下焦虚寒之极。
七十七、 脉来缓而弦急,按之指下洪大,皆中之下得之,脾土受邪。
七十八、 脉大则无火,脉细则无水。


十指诊病的方式



十指诊病的方式 -  红杏 - 红杏

 

十指诊病的方式 -  红杏 - 红杏

 

十指诊病的方式 -  红杏 - 红杏

 

十指诊病的方式 -  红杏 - 红杏

 

十指诊病的方式 -  红杏 - 红杏

 

一、拇指:(脾、胃),五行属土

    扁小:脾胃不和。

    粗大:脾胃病伤及肝脏,造成肝阳上亢,肝脏疏泄功能失调。

   扁小不易弯曲:脾胃虚弱的表现,人易中风。

    指腹干瘪凹陷:脾气不足,功能虚弱、失调,易出现消化不良、便秘、腹泻、腹胀等症状。

    指腹凸出:脾脏功能亢进,致使脾生血不足,易出现流鼻血、便秘、月经不调等。

    近节指骨段掌面纹理凌乱,皮肤粗糙:胃消化系统失调,出现头痛失眠,多梦现象,称之为食滞胃脘之失眠,治疗:在此处按揉痛点。

    双手拇指指尖纹理都散乱:整个头都痛;若出现在左手,偏左侧头疼;若出现在右手,偏右侧头疼;左侧是胃体、胃底的病,右侧是幽门、十二指肠的病。
    
二、食指:(肝、胆),五行属木 
    指腹凹陷:肝脏藏血不足,肝气不足。

    指腹凸起:肝阳上亢,易患高血压。此类人易怒、易激动、多疑。

    食指向桡侧弯曲:肝气不足,肝疏泄功能失调。

    根部尺侧弯曲:胆汁返逆流性胃炎,不能生气,不能受凉。

    食指近节指骨段宽:胆囊肥厚,与中指有间隙,胆囊炎症。

    中节指骨段掌侧纹理散乱弯曲:肝胆同时有病。

    指根掌侧纹理散乱:易头痛、失眠、多梦,称之为“胆郁痰扰”之失眠。前额痛(肝胆为魂魄)调治可按揉肝胆,治胆热症如炎症、结石。
   

三、中指:(心、小肠),五行属火 
   指腹凹:心气不足,心肌缺血,造成脑缺氧,供血不足,易昏倒。

   指腹凸:特别高,捏有木罗纹,心率不齐,心动过速。

   向桡侧弯曲:心动过缓,心阳虚所致,头顶痛。治疗:按压心脏反射区3-5分钟,每分钟60次,中指桡侧向下推(手腕)。

   食指弯向中指:肝藏血不足,引起心脏供血不良。

   中指指尖弯向桡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早搏。

   向尺侧弯曲:心动过速、心率不齐、偏头疼,心阴虚。左手出现左侧偏头痛,右手出现则为右侧偏头痛。

   中指指尖弯向尺侧:房颤、心肌炎。

   中指与无名指相对弯曲,有间隙:肺心病。

   中指两侧凸起:心脏肥大,靠近桡侧中节指骨段凸起,心室肥大;靠近尺侧凸起,心房肥大。

   中节掌侧纹理散乱:在下二分之一,是心火攻击心脏,在上二分之一为小肠温热,上移心脏致心烦躁,口舌生疮。

   根部弯曲:小肠有炎症。

   根部掌侧纹理散乱:吸收功能差,消化不良。
    

四、无名指:(肺、大肠),五行属金 
   指腹凹陷:肺的水液代谢差,功能下降,易盗汗,尤其背部。易打鼾,搓无名指。

   指腹凸起:肺宣肃功能失调。

   无名指向桡侧弯曲:呼吸系统有问题。

   远节指骨段向桡侧弯曲:肺炎,支气管炎。

   中指尺侧弯曲,无名指桡侧弯曲:肺炎,肺心病。

   中节指骨段出现纹理散乱:易便秘,治疗向心方向推。

   近节指骨段桡侧弯曲:结肠炎,易患便秘和腹泻。

   无名指指根弯曲:胰腺有问题,易出现腹胀、腹泻。

   指根掌侧纹理散乱:升结肠、降结肠疾病,皮肤粗糙,大肠实热。
   

五、小指:(肾、膀胱),五行属水

   远节指骨段桡侧弯曲:肾阴虚(手、脚心热)。

   远节指骨段尺侧弯曲:肾阳虚(手、脚凉)。

   指腹凹陷:生殖系统疾病。

   远节指骨段弯向桡侧:生殖系统问题。

   与其它几指不能合拢:肾脏问题。

   指根部桡侧弯曲:膀胱炎症(小肠剩余水渗入膀胱)。

   指根部掌侧纹理散乱:泌尿系统疾病。

   指背部有弯曲:易患泌尿系统疾病



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  红杏 - 红杏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  红杏 - 红杏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  红杏 - 红杏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  红杏 - 红杏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

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
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 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 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再说就是生男生女的问题,书上说左手脉疾为男,反之为女,老师也这么讲的,我的经验是在40天左右时很准几乎不差,过了4,5个月准确率就不那么高了,也就6,7成准吧,也许还要提高水平,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 当作何论?
        服药前 当辨证为用阳过度 不能收敛 寸尺多浮
        服药后 当辨证为阳气得助 加快运化中 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 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 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 是否服药 同样的证 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阳之要 在于能降 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 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 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归位 阳明降与否 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 脉管之大小 有力无力而已 不必详论
        相火者 根于肾 先发动于肝 故 相火不位者 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 肝脉虽弦 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 反弹之力越盛 【犹太极高手 表面柔和 内里刚劲 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 寸脉必浮 相火不位者 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 运动 用神等等】 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 则相火不位者 尺脉多偏浮 【 肾水为母 肝木为子 子败家挥霍不够用 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 寸脉仍浮 即为阳明不降 相火不位 即可推断:失眠多梦 情绪焦躁 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 同时尺脉亦浮 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 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 绝经 闭经 断经 轻者 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 阳痿 性冷淡 不孕 流产 痛经 手足冰冷 抑郁症 失忆症 肌无力 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 至简者 不论脏腑 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中医把脉动态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