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游】五公祠(3)

 昵称18892371 2014-09-18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苏公祠是一座园林式庭院,通称“琼园”,总面积达10亩左右。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这里,除了祠堂(参见上集《【海南游】五公祠(2)——苏公祠,此地能开眼界》)外,还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酌亭等遗迹。

浮粟泉。因喷涌而出的泉水在水面形成的小泡形似粟粒漂浮,故名。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浮粟泉后一堵粉墙上嵌着三块石碑,横碑刻“浮粟泉”,两侧竖碑嵌对联“粟飞藻思,云散清”(不好意思!没拍清晰)。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这是一眼号称“海南第一泉”的古井。据传,当年苏东坡下放到海南时曾在此小住。见民众直接饮用不洁的河水,遂指引当地民众挖出了一清一浊的两口泉眼。其中一井水流清澈,即“浮粟泉”;另一眼泉水较为浑浊,称为“洗心泉”,日久湮没,已不复存在。

 史书上记载的苏东坡“指凿双泉”的故事即此。

 再啰嗦几句,“指凿双泉“指”是动词,“指引”、“指定”,而非名词“手指”。苏东坡不擅武功,靠他的指头“凿”不出泉水。尽管他担任过兵部尚书,可那时候的“国防部长”是正儿八经的文职官员,更不是唱歌唱出来的“将军”。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轩。

粟泉亭。平面呈八角形,绿色琉璃瓦攒尖顶,单檐硬山,四周回廊。并不具备“亭”的通透可向四周观望的功能,为何称“亭”?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据说,原本确是一座造型优美的亭子,可是不知何时起,人们垒砌起八面墙,四面开门,四面开窗,成了似亭非亭、别具一格的建筑。这么说来得对“亭”重新定义,实际上已经有人重新定义过。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洗心轩,位于琼园中心。建于1915年,类似亭榭式的古建,四周辟廊。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洗心轩”三字乃廖沫沙(1907~1991年)题。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为因浑浊而不复存在的古泉建了座“洗心轩”,很耐人寻味。

轩前抱柱联点破了题:“一水可曾将耳洗,纤尘断不上心来”通过洗耳,也能使心地一尘不染,岂不是更可贵的泉水么?洗心,并非用实在的清水去作抽象的洗涤,倘若有苏东坡那样的高风亮节,荡心涤腑,消除尘埃,水清水浊又有何妨?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泂(jiǒng酌亭(泂酌,意为“从远处酌取”),一座同样不具备可向四周观望功能的“亭”。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也因苏东坡“指凿双泉”而建。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自双泉流下来的水,在苏公祠前汇成一泓清水潭。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这里花木繁茂,环境清幽,有“圣祠叠翠”之誉,构成海口的八景之一。当然,这一景不单指苏公祠,而是包括了广义“五公祠”的整个一组建筑群。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在靠近景区入口处还有一眼泉水,称“济泉”。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

乃1915年重修五公祠道路施工时发现。因为它与苏东坡“指凿”的双泉“天然相对,淄渑交济”,故名。至于这块嵌在泉侧的石碑,“济美逢盛世,泉清缘佳境”,上书“戊寅之秋”,应该是1998年。

【海南游】五公祠(3)——苏公祠,指凿双泉留胜迹

    下一集《【海南游】五公祠(4)——“海南第一楼”堪称“第一”》。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有关文章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