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陵永丰诗舍|人,诗意地栖居

 真友书屋 2014-09-20

位于中山陵3号的永丰社,是游客进出中山陵常路过的地方,但常常为游人所遗落。作为中山陵的附属建筑,它有着自己的坎坷历史,1933年由中央陆军学校捐建,抗战时期不幸被毁,而庆幸的是上世纪90年代它又得以重建新生。红柱白墙,蓝色琉璃瓦,走到今天,或许它的意义将大有不同。我们坚信相信,诗舍虽小,但却足以为失落的诗歌、为渴望创作的诗人提供一处精神的栖息地,这诗人不仅是大家作者,亦可是你是我,正因为永丰诗舍所给予的是一种诗歌文化,是一种诗歌文化的重拾与熏陶,它的受众面也是极广的,而身于诗歌国度的你我,则可在这找寻中国诗歌独有的韵律,或许你一咏一吟,即为诗歌。

在永丰诗舍这个力主诗意生活、诗意栖居的诗歌理想的小国度里,先锋用自己鲜活的热情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倾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温暖以及温情的诗人家园。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寄托了先锋的诗歌情思,更为重要的是都在力图使南京恢复遗落的诗歌传统,让这个古老的城市因为诗歌的复兴,而在更长久的以后或许能为中国诗歌文化的复兴献出绵薄之力。焕发旧日光彩,标榜诗意的生活,以诗歌安静、沉稳的力量抵抗现实,使来到永丰诗舍的读者感受诗歌带来的内在平和。

永丰诗舍着力打造一个具有浪漫诗意情怀、南京文化特色、人文创意元素、深刻文化内涵、创新人文理念的知识分享空间和精神文化场所。它由著名建筑师张雷担任设计顾问,看似一件小作品,其实不凡。该项目包括露天书架设计和诗社室内改造两部分。露天大书架由竖向支撑的钢结构和横向框架组成,木质书架内置于横向框架内,构图形成一个“中”字,意指中山陵;横向钢构架内部通过四根斜向的钢构件连结加固,形成“W”构图,有“桥梁”之神韵,寓意书是知识的桥梁;锈钢板表皮上的留下的时间痕迹也另设计显得更加动人。

诗舍室内改造则回归设计本身,并未过多修饰,布局简单明了。诗舍大厅通过空间轴线控制,同时又富有层次地向两边渗透。诗舍墙面仅赋薄层白色涂料并保持原有肌理形成以白色为主基调的整体空间氛围。室内以白色、黑色、木色三色为主色调,朴实的木质家具及陈设不做过多包装美化,凸显材料本身的美感。

书架采用的全是生态、环保的材质,每个诗人的家具都是旧摆件。走进其中,仿佛能触摸到过去诗人的生活场景和灵魂。那些旧式的书籍、那些久远的钢琴、那些沾了尘灰的画图、还有普希金吹过的军号、诗人们休憩时泡过的茶具……这些摆件将你从俗世的纷扰中解脱出来,换取片刻的一份思想安静以及宁和,你仿佛可以置身诗人的年代,与之交流,与之把盏。

(摄影:成兆恒)

图文来自南京先锋书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