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儒家的“仁” 如果说,前面所阐述的“善”是一个人对于宇宙万物的尊重的话,那么这个命题,更多的代表了中国道家的一种主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却主要针对的是人的世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面对人这个群体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达到儒家的“仁”的标准。 那么什么是儒家的“仁”呢? 孔子说:“仁者,人也。”仁,是一个人成为人的基础,一个不具备仁德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他又说:“仁者,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可否认,一个有仁心的人是会去尊重一个人,爱护一个人的,他更会时时刻刻把提高自己的修养看成是自己的使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容易推己及人,容易设身处地。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所以,“仁”在孔子的学说中,具有核心地位,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它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儒家的所有伦理规范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那么,如何做到“仁”呢? 孔子给出的答案是“真诚”和“感通”。 “仁”在孔子的学说中,就有“真诚”的意思。《论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仁”即是“真诚”的意思。 感通作用,在儒家的学说中,用的是一个“恕”字。“恕”者,如已之心也,所谓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人,只有肯定与别人是平等的,才会再现真正的尊重。 一个人选择做某事的时候,如果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安”与“不安”,“忍”与“不忍”的感受。这是儒家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人性向善或者本善的依据。 生活中,这种“安”与“不安”,“忍”与“不忍”,是有差别的,有程度的强弱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使人本身的“仁”心,偏离了应该有的方向。 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其实始终在这两种情感上打转。严格的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贪欲史和罪恶史。史学家统计,自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没有战争的年代,加起来,不过400年。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提倡“仁”,是对这个社会的担当,是一种责任。“仁”字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二个人”,由此可见,儒家的社会关怀。 “仁”的出现具有革命性。 在“仁”出现之前,夏、商、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靠的是“礼”。“礼”的完善,周公的贡献最大,周公创制了“礼”,从而也维系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至孔子,他赋予了“礼”以新的内容。 周公的“礼”,具有浓厚血缘属性。周王朝的天下是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家族政治,以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为基础。所以“礼”的出现比较适于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的圈子。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原来靠血缘建立起来的亲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血缘淡化,朝政不稳。于是,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仁”。如果说“礼”是家族制度的法则,那么“仁”,则适用于人类社会,是一种“普世价值”。所以说,“仁”的出现具有革命性。 但孔子也提倡“礼”。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一个人做到了“仁”,做到了内心的真诚,那么,他就一定会有符合“礼”的举动。所以“礼”在孔子这里,是以“仁”为基础的。 我们应这样来全面地把握孔子的“仁”: 首先,我们对待“仁”的态度应该是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其次,“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的情感性、自得性。“仁”的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再次,“仁”的表现方式是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即“泛爱众而亲仁。”它使中国的儒家真正走向社会大众,走向天下苍生。 最后,“仁”的实践价值在于孔子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总之,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
|
来自: 茶香飘万里 > 《国学(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