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以佤族人文为表现基础和内容的歌舞晚会,也是一扇透视佤族人民文化背景和精神情怀的窗户,同时更是一部饱蘸着创作者对佤族文化充满敬意和深切关怀的精彩诗篇。由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和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手打造推出的佤族歌舞乐晚会《重彩·佤山》,通篇都以如火的热情和似水的深情,穿越厚重的历史,采撷生活的芳香,同时氤氲着佤族人民的艺术甘霖,向观众娓娓唱出了一曲佤族人民的情感之歌。 世代居住于以沧源地区为主的云南西南部山区的佤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今天的人口约有35万。佤族人民祖祖辈辈把云南这块土地视为自己的故土,在历尽艰难的历史岁月中,也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己的独特智慧。 “沧源”?熟悉中国舞蹈史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在各种舞蹈史著的开端,都会看到“沧源”这个地名。因为,出现在沧源地区的人类早期崖画中,大量的舞蹈形象赫然壁上,为后人认识人类早期的舞蹈活动,提供了鲜活而有力的材料。这些距今约3千年的崖画舞人形象,虽然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是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他们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多可以看出他们的活动内容。这就是沧源崖画!一个绵延了3千年而不衰竭的历史神话,穿越历史,走到今天。它们不正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的佤族人民所具有的生命意识的历史写照嘛。 沧源崖画与生活在沧源地区的佤族人民有着的不解之缘,而这些风格鲜明的崖画舞人形象,就成为《重彩·佤山》创作者们在舞蹈形象捕捉上的重要支撑。结构为序及分别名之为“生存”、“生活”、“生命”三个章节的歌舞乐晚会,就在这样充满浓重历史意味和佤族人文环境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生命的缘起、生命的跌宕延续、生命的意义……这些有关生命的严肃话题,始终是这台晚会关注的主要视角。创作者们从佤族人民对于生命的态度和礼赞中,获得了艺术的启示,并将这种启示富有诗意地通过舞台又传达给观众。 晚会第一章名为“生存”,大量的象征着佤族人文精神的意象,被创作者集中并串联起来。这些既典型而又具有认识功能的独特意象,组成了观众认知佤族文化的一个个符号,它们丰富而饱满,独特而灵动,意象的表面,抒发和张扬的是个性,而其背后,则是迥异于人的深厚文化积淀。从生活意象到精神指归,创作者们把佤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浓缩在此时此刻,并使其发出了巨大的感召力量。 其中,佤族的标志性符号——木鼓,在创作者的编排下显示出极大的感知能量。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族的象征,也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有“通神之器”、“通天之鼓”之说,佤族人民相信: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这就是为什么木鼓具有如此强撼的生命力之所在。该晚会在木鼓的处理上,除了展示木鼓的文化符号属性外,特别强调了它的艺术表达功能,让木鼓的精神之光通过艺术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动人的魅力,让这一形象真正成为佤族文化各种意象的重中之重。看佤族儿女在木鼓边恣肆的宣泄和高蹈,让观者顿时为之动容。 第二章“生活”和第三章“生命”,同样交织着类似的画面——丰厚内涵和精彩形式的艺术组合,不时地在晚会中出现。 晚会中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创作者们对于佤族文化这样一个主题的高度认同和尊敬,在表现主旨上具有整体感。编创者们在实现手段上采用了一种高度顺畅的融通之技来贯通全篇,使该晚会的有机成分浑然一致,形成了天成的艺术风格。可以看到,对于这种整体把握的注重,是建立在当代的编创眼光之上的,这体现出创作者较为时尚的艺术感觉和驾驭大部头作品的较强艺术功力。 透过这样一台晚会,佤族人文之光被瞬间放大,佤人的世界观、生命观被高度提炼和浓缩,并加以艺术化地强化和展示,因此,佤族人民的精神脉搏就可以被近距离地感受和获知。因此,《重彩·佤山》是一台融认识感知与艺术感受于一身的晚会,观众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知识,体味出这种生活与文化的意义,同时也会流连于佤族人民的艺术世界,为其艺术的精湛而深深感动。 |
|
来自: 昵称14979747 > 《未命名》